《诗经》中战争诗的两种基调——兼与《荷马史诗》比较
双峰对峙的艺术丰碑──诗经与荷马史诗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集美大学JIMEI UNIVERSITY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双峰坚持的艺术丰碑──《诗经》与荷马史诗比力研究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商秘)年级 2 0 1 x 班级中文x x x x姓名xxx 学号 2 0 0x xxxxxx 指导教师xxx 职称xx200x年5月集美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xxxx 班学生xxx 学号2 0 0 x xxxxxx一、毕业论文标题问题:双峰坚持的艺术丰碑──《诗经》与荷马史诗比力研究二、毕业论文工作规定进行的日期: 2 0 0 x 年10月8日起至 2 0 0 x 年 5 月28 日止三、毕业论文进行地点:集美大学文学院四、任务书的内容:目的: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荷马史诗与《诗经》的研究在各自的范畴中都放出了异彩,但却很少有人将两部作品作为各自民族文学的源头,从文化母题、民族精神与写实传统等方面对其进行比力研究。
本文旨在运用一种开阔的视野,对荷马史诗与《诗经》的原创意义进行深刻的比力与诠释,从而揭示出公元前6世纪摆布中国与古希腊作为当时东、西方文学繁盛一时的代表在审美创造方面的共时性与差异性,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揭示世界文学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任务:(1)在系统地研究相关评论资料和比力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对荷马史诗与《诗经》进行深入的精读与整合,进而运用新的思维模式与文化视野对其进行现代性重构,其间也要适本地吸收其他批评理论与研究方式的合理成分,以期穿透两部作品的文化底蕴。
(2)在教师指导与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深入研讨前人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学术研究前沿,通过撰写草稿、拟定初稿到修改定稿这3个基本的写作阶段,完成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3)拓宽知识视野,适当参考外文资料,并提交一篇与论题相关的外文译文(外译中)及其原文;(4)阅读、研究参考文献并做好读书笔记,按照工作日程放置记好周记并按期送指导教师审阅;(5)按照集美大学的有关规定和版式,按时打印论文并装订成册;(6)系统地整合本身的论文写作资料,顺利地通过论文答辩。
《诗经》与《荷马史诗》:对比分析先秦音乐与古希腊音乐的异同

《诗经》与《荷马史诗》:对比分析先秦音乐与古希腊音乐的异同导语:中国的先秦时期与欧洲的古希腊时代在东西方的历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造就了两种文明。
古希腊和先秦是两种文明的起源时期,在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灿烂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对后世的欧洲和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并根植于东西方文明的血液里。
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西端,而中国则处于东端。
中欧两地相隔遥远,而且在早期交通隔断,但是两地却几乎在同一时期都产生了音乐,并且由于文明形式、地理环境、社会活动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
其中,《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古希腊文学巨著《荷马史诗》是欧洲最早的史诗。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自出现之后,就被赋了多重价值,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曾有美学家概括出音乐涵盖了交际功能、启迪功能、劝导功能等十几种功能。
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的功能在不断地得到扩展和延伸。
那小武就通过对比古希腊音乐和中国先秦的音乐,简要分析两种音乐文化对各自文明的影响和彼此间的差异,以及对文明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先秦音乐与古希腊音乐的起源:音乐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有体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音乐与生活这个角度对中西方音乐进行比较,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音乐的本质特征。
01.体现劳动、生活因为年代久远,中国的夏商时期和古希腊早期流传下来的音乐资料都极为有限。
中国夏商时期的音乐往往从神话传说、文献记载或出土文物中去探寻。
对古希腊的音乐研究则来源于壁画、陶瓶、雕塑及诗歌、戏剧和哲学著作。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禽兽之极'。
这是《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一首歌谣,描述的是传说中的远古氏族葛天氏部落表演乐舞:三个人拿着牛尾巴模仿耕种的样子唱歌跳舞。
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比较

浅议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之比较班级:10对外汉语学号:100213050作者: 杨斌内容摘要: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的发轫之作,它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伊利亚特》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战争的杰作,《奥德修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个人命运为主要内容的大型作品。
它们以史诗的规模,全面而广泛地反映了古希腊有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
在艺术上,出色地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最早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虽然同样是记叙事件,但荷马史诗和《诗经》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诗言志”、《诗大序》的观点出发,解读、阐释《诗经》叙事诗和荷马史诗在情节和人物性格上中西方文学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叙事诗情节人物语言正文一、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诗创作手法(一)荷马史诗的故事情节安排○1裁剪得当、布局巧妙、结构完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的叙事长诗。
两部作品各自涉及十年间发生的事件,广泛地描写了希腊社会。
但都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高地集中的手法,把情节集中到一个中心人物、一个完整事件、一小段时间上,使众多的人物、丰富的生活画面,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伊利亚特》既没有描写战争的开始,也没有描写战争的结束,而是集中描写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中52天内发生的战事——阿喀琉斯两次“愤怒”的前因后果。
此时,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夺走了骁将阿喀琉斯的战俘和心爱的女人,后者一怒(第一次)之下退出战斗,特洛伊人遂在主将赫克托耳的率领下大举反攻,希腊联军连连失利,不得不退回到船上。
在特洛伊人火攻希腊联军时阿喀琉斯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冒充阿喀琉斯出战,却被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杀死。
《荷马史诗》与《诗经

目录论文摘要 (1)关键词 (1)一、导语 (2)二、诗的文体 (2)三、诗的表现方式 (3)四、诗的功能 (6)五、结束语 (7)注释、参考文献 (8)《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论文摘要]: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
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
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
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那么这两部奠定东西方文学本质的文学作品在各自文学的发轫阶段究竟有哪些不同呢?文章从诗的文体,诗的表现方式,以及诗的功能这三方面区别论证《荷马史诗》与《诗经》的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差异;文体;表现方式;功能《荷马史诗》与《诗经·国风》的比较张婷婷第一部分:导语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
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
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中西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传统。
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诗经》中存在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诗,战争诗与爱情诗所描写的爱情,祭祀诗所写的祭歌,农事诗所写的农耕文化,政治讽刺诗中写的政治形势相比,战争诗中的战争要复杂和有吸引力。
战争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战争诗中凝聚的文化内涵要比单纯的爱情诗歌要深厚,内容更加宏大,反应的社会现象更加深刻。
在阅读战争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意境的提高,而且可以发掘那些非战争的文化。
这些战争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递出其特有的的民族精神,融入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总体来说表现的三大特征是:题材以民族战争为主;不具体描写战斗场景;推崇德义、以德化民的战争思想。
从社会发展史看,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它已走向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制度发展走向自身否定的开始的时候。
西周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加速着西周王朝的灭亡。
春秋时期是周王朝没落新的封建制度产生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诗的风格倾向不同于西周初期的“正风”、“正雅”,在《诗序》中,产生了“变风”、“变雅”,风气和习俗都大为改变。
待到周宣王伐异族而中兴,这是战争诗集中产生的年代。
战争是频繁而残酷的,但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不多,没有正面战斗场面的描写,没有战士们厮杀的场面,还没有塞外风雪,还未见血流成河的残阳。
诗经里写的都是兵马强壮,武器精良,士气的高涨和英勇善谋的将军。
这不能仅仅归纳为描写范围的局限,我们应当看到诗经中战争诗里透露出的浓厚以武功显示威望、以礼法治理国家的思想。
一、《诗经》中战争诗历史背景和概况周族以农立国,周武王伐纣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西周的灭亡,周王朝始终陷于四周落后种族的侵扰困境中。
严峻的边患和无休止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被反映在战争诗中。
这些诗篇主要反映了周朝八百年来的杀伐攻掠,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战争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内涵传承至今。
荷马史诗和诗经的比较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分析《诗经》与荷马史诗的比较诗经与荷马史诗可以说是同时期的东西方两部巨作,然而无论从表达方式还是它们分别对战争和爱情的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诗经采用的是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兴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
它以抒情诗为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真实而具有触发感的。
诗经善于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感情,增强节奏感。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
通过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城市特洛伊的故事来表达希腊人崇尚自由的感情。
诗经中反映的是在足够的生存空间中生活的人们,追求的是和谐宁静的生活,而荷马史诗却是在狭窄生活空间的窘迫下,有着强烈向外部扩大生存空间的欲望。
因此,我们看到诗经中战争是激昂和忧伤的,汉民族的军人是有德的君子,也是杰出的战士。
荷马史诗中战争散发着浓烈的血腥气味,里面的英雄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
丝毫感受不到仁厚德性。
《诗经》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将一种细腻的感情或详尽的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但《荷马史诗》作为一种思想开放的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就相对的奔放,在言辞方面多通过直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
因此,《诗经》是简而精,而《荷马史诗》则是细而腻。
两者对英雄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在《诗经》里体现了一种中华文化,对英雄的定义一般都是有智有谋,德才兼备。
因此,对于《伊利亚特》所描写的“英雄”阿喀琉斯只不对是一位强悍残忍,野性十足,只懂在沙场上杀人而不赋仁厚之心的一介武夫。
但在古希腊文化中,最健美的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是体魄强壮、肌肉发达的人,正如其奥林匹克运动主旨也是以体现人的完美体态。
在他们的字典里,勇敢和美德是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式的,因此,在《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赫无托耳便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这一标准就是与中华文化的迥然不同。
此外,两者在所表达式的内容与思想也有所不同。
诗经里的主题目是十分丰富的,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也可以说,一部《诗经》立体地表现了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
《诗经》战争诗探析

《诗经》战争诗探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不少关于战争的诗篇,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战争风貌和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和感受。
本文将探析《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分析《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的数量和类别。
据统计,《诗经》中共有65篇诗歌与战争有关,这其中包括“国风”、“小雅”和“大雅”三种主要的诗歌形式。
这些诗篇涉及到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结果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等方面。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反映了当时社会战争的普遍程度和对战争的关注程度。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诗经》中关于战争的主要题材和意象。
在《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主要表现为战争的残酷、国家的危亡、军队的壮丽、将士的忠勇等主题。
这些诗篇往往通过描绘战争的场景、强调忠勇赴战的将士、抒发痛心疾首的情感等方式,来展现战争的惨烈和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感受。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意象也非常丰富,如箭矢、盔甲、战车、战鼓等等,这些意象都是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它们为诗篇增添了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氛围。
在分析了《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的数量、类别、主题和意象之后,接下来我们来探讨这些诗篇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
通过《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可以看出,当时的战争是非常普遍和惨烈的。
诗篇中经常描述了战场上的残酷和惨状,从而表现了战争的破坏力和人间惨剧。
诗篇中还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感受。
有的诗篇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痛心和悲愤,认为战争是一种灾难,应该加以避免;有的诗篇则抒发了对战争的赞美和歌颂,认为战争是一种必然的手段,应该毅然奋起。
这种表现了对战争两种相反情感的诗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复杂认识和态度。
通过《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可以看出,当时的战争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战争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对于战争的认识和态度也成为一种思想品格和身份象征。
试论_荷马史诗_的战争观_兼与_诗经_中的王事诗相比较_杨阳

加的一份时,却遭到希腊人的拒绝。荷马借狄奥墨 得 斯 之 口交代:“不要让人 接 受 阿 勒 珊 德 罗 的 财 产 或 是 海 伦。 人 人知道,连蠢人也知 道,毁 灭 的 绳 索 套 在 特 洛 伊 人 的 脖 子 上。”由此,我们不难看 出,所 谓 夺 回 海 伦、为 希 腊 人 雪 耻, 不过是他们表面上的借口,实际上希腊人的意图在 于 彻 底 占领特洛伊,夺取财 富 与 荣 誉。 出 于 同 样 的 道 理,奥 德 修 斯回乡后第一件事就是将所得财物藏于山洞之中,可 见 其 对于财富的重视。
(二 )环 境 影 响 下 的 民 族 性 格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希腊人形成了具有 鲜 明 民 族特色的海洋性格。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一 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人乐观自信、渴 望 实 现 个人价格。在《荷马史 诗》中,不 管 是 人 还 是 神,他 们 都 活 得有滋有味,大 胆 追 求 个 人 的 欲 望 。 在 追 求 财 富 的 方 式 上,他们对于金钱的占有欲毫不掩饰。将通过战争 掠 夺 财 富视为天经地义甚至是光荣的事情。 相比之下,中国人的大陆性格则比较明显。农 业 社 会 的一成不变,使得他 们 安 土 重 迁、崇 德 尚 义。 在 对 财 富 的 追求上,主张“不以利害义”、“君子爱财,取之 有 道”。 古 代 中国处于农耕社会,封建统治者发动的战争主要是 为 了 稳 固或扩充疆土,防止 外 族 入 侵,以 及 镇 压 人 民 的 需 要。 这 与希腊人为荣誉而战的情形是大相径庭的,从而也 导 致 人 们对战争的态度截然不同。 通过阅读与比较这两部民族史诗,我们能得出 一 些 有 益的结论。《荷马史诗》中的战争保留了较多的 原 始 色 彩, 战争的目的 并 非 开 辟 疆 土,而 是 为 获 取 个 人 的 荣 誉 和 财 富。其时希腊 处 于 城 邦 初 期,国 家 对 公 民 的 约 束 力 并 不 强。同时希腊人的个人意识已经开觉醒。我国周代初年, 大小诸侯国原有一 千 八 百 之 多,到 了 春 秋 时 代,只 剩 下 三 十几国,由此可见其间各诸侯国兼并战争的剧烈 残 酷。 此 外,周人还常常受到 四 夷 的 侵 扰,抵 抗 外 侮 的 战 争 也 时 有 发生。《诗经》中的 王 事 诗 多 是 表 达 对 统 治 者 和 战 争 的 不 满情绪。然而二者的战争观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只 是 这 两 个民族性格的重要 展 示 面。 正 如 海 德 格 尔 说:“所 有 诗 歌 的功能都是去蔽,所有的历史中,只有诗歌是真的 ……”诗 歌在一定程度上更能真切地反映人类早期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 年第 1 期
( 总 第 10 7期)
肚丹江教育学比学报
J O U RN AL 0 F MU DAN IANG C0 LLEG E O F EDU CA T I0 N J
No. 1 , 2008
反 r al N o 10 7 i ’
《 经》 诗 中战争诗 的两种基调
— 兼与《 荷马史诗》 比较
灿, 有如赫菲斯托斯的永不熄灭的火焰。又如:赫克托尔思 虑等待, 阿基琉斯来到近前, 如同埃倪阿利奥斯, 头盔颇动 的战士, 那支佩利昂产的拌木枪在他的右肩骇人地晃动, 浑 身铜装光辉闪灿, 如同一团烈火或初升的太阳的辉光。 闭这 些激动人心的文字使史诗充满了激昂的情调。 相比之下,诗经》 《 中的战争诗也有着激昂的基调, 上述 四类战争诗中, 凡是歌颂胜利的诗歌都能让人感受到激昂 的气氛。但是, 我们在这些充满激昂的胜利之情的诗歌中 看不到类似《 荷马史诗》 的激动人心的杀戮和战斗场面, 只 能见到盛大的军容, 威严的阵势。如“ 王旅惮哗, 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具冀” 气《 一 大雅 常武”产戎车既安, 如轻如轩. 四牡既估, 既估且闲. 薄伐 狡犹, 至于大原。文武吉甫, 万邦为宪” ” 一 “小雅 。 六
月) ) 。
《 荷马史诗》 的主角是神和人相结合的英雄。 期] [ 作者简介」 陈静(197 一) , 福建福州人, 3 女, 格建对外经济! 易 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丈学硕士。
. l
战场上无畏生死, 用鲜血浇铸英名。神谕曾告知阿基琉斯: 要么在家里安度长寿的一生, 要么上战场上获得巨大的荣 誉, 因此英年早逝。阿基琉斯毅然选择了后者。诗歌的主 角是阿基琉斯式的 英雄, 而不是那些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 喜怒哀乐、 优点缺点的神。史诗中的神虽然有无边的法力 和漂亮的形体, 但却没有高尚的品格和完美的个性。 《 诗经》 的战争诗中没有阿基琉斯式的英雄, 歌颂的对 象大多是贤主、 明君、 勇将。他们受天命所佑, 顺应天命, 具 有英武威严、 智勇双全的理想品格。诗歌中的神即天, 天是 权力和道德的完美化身, 天愈左右人命. 诗中充满着君权神 授、 恭诚敬天、 唯德是从的色彩。诗歌咏颂对象的个人功绩 与魅力并不完全来自于个体, 他们的力量来自 于天, 他们本 身是道德的布施者, 天命、 神权、 德政集于一身, 因此, 他们 才能取得万民歌咏的伟绩二
类最普遍的意识。商文化就是把这种意识转来维护统治者 的权威和统治秩序, 成为最初的因而也是相当简陋的国家
意识形态。 s 到了周代, 呱 J 统治者借鉴了夏商两代的历史经 验和教训, 对前代的政治制度在因袭的前提下取其长, 补其 短, 并修正天命观, 提出“ 天命无常, 唯德是从”即敬德重民 , 的思想。因此, 诗经》 神明是权力和道德的完美化 在《 中, 身, 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 他们只要敬德、 奉德、 明德、 用德, 就是英明的统治者和人们歌颂的对象。在这种社会氛围 中, 血腥屠杀当然不是人们乐于见到和提到的场面, 因此
〔 关锐词〕 诗经, 战争诗, 敬德。 重礼
[ 中圈分类号] 1 07. 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9一2523(2005)01一0001一02
结盟日 恤病, “ 讨贰” (帮助弱国, 讨伐叛国) , 后陈国依附楚, 宋依盟约讨伐陈, 卫却违约救陈, 引起卫与宋、 晋之间的混 战。《 风 ‘ J第 击鼓》 便反映了这几个诸侯国间的混战给戍卒 带来的长期戍守征战之苦。 ( 四) 周王朝、 诸侯国与四夷之间的战争 周民族主要聚居于黄河流域, 在周的周围, 西北面有强 大的鬼方、 毅吮、 犬戎, 今山东、 淮河流域有东夷、 淮夷, 南面 有楚, 因此周及诸侯国与四夷之间的战争相当频繁。《 小 雅》 中的《 采截》出车》六月》祈父》瞻彼洛矣》采芭》渐 《 《 《 《 《 《 渐之石》《 ,大雅》 江汉X 常武》 中《 的内容都和周王室与诸侯 间的战争有关。 诸侯国与周边部落的战争在《 诗经》 中也有反映,秦 《 风 无衣》 写秦国反击西戎的战争,会颂 浮水》 《 写到鲁战 胜淮夷的战争。 二、诗经》 《 中战争诗的两种基调及其折射出的文化特
征
西周到春秋时期, 战乱频仍。战争决定了王朝的历史 走向, 也决定了个人的命运, 既创造光荣和骄傲, 又催生痛 苦和优伤, 因此战争文学总弥漫着两种亘古不变的悄感基 调— 激昂与优伤,诗经 》 《 中的战争诗也是这样。这两种 情感基调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 将其与几乎同时期的西方 战争诗《 荷马史诗》 相比较, 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蕴含 的中国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下面, 笔者对《 诗经》 中的战 争诗及其两种荃调, 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文化特征进行力求 深人的分析和阐述。 一、诗经》 《 中的战争诗 《 诗经》 中的战争诗篇目较多, 内容丰富。从战争的背 景来看, 大致可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 一) 与商潮有关的战争片段 ’ 般商后代祭祀先祖的颂歌《 商颂》 《 中的 长发》殷》 《 两篇 都记载了与商朝战争活动有关的内容。其中《 长发》 歌颂商 汤伐夏莱的功绩, 描写殷武伐楚的战役。 《 殷》 ] 1 [ ( 二) 周王朝开拓接土的战争活动 周原是商西部的属国, 文王当政后, 不断征服周围的小 国, 并努力向东方发展, 最终 由武王伐纷取代了商。《 诗 经 大雅》 中便有记录周王朝开拓班土的战争活动的诗歌, 如《 大雅 皇矣》 叙述了周的祖先太王、 太伯、 王季的美德以 及文王伐密伐崇开拓领地的功绩,大雅 大明》 《 写到了武 王在姜太公辅佐下取得灭商的决定性战役— 牧野之战的 胜利。 ( 三) 周王室与诸侯国以及各诸侯 国之间的战争活动 西周初期, 周王室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 不时发动平定 诸侯国叛乱的战争, 如武王驾崩后, 成王年幼, 由周公姬旦 执掌朝政. 封王子武庚拉拢武王弟管叔等人, 联合原商朝 的盟国及部族起兵反叛。周公率师东征, 历时三年, 平定了
( 二) 忧伤的基调
《 荷马史诗》 中也有优伤的情调。战争不断夺走亲人和 朋友, 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创伤和痛苦, 但这些却立即化为复 仇的动力, 成为激发战争热情的精神源泉。如阿基琉斯在 战争的危急时刻退出战争, 作壁上观, 只因主帅阿伽门农强 占了他的女俘布里塞伊斯。后来, 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洛 克罗斯穿上他的盔甲, 带上他的盾牌, 冒充他冲上战场, 不 幸牺牲。好友的鲜血激发了阿基琉斯的斗志, 他重上战场, 刺死了赫克托尔, 为好友报了仇。痛苦和优伤在这里化为 悲债和力盆, 而不是沮丧和绝望。 《 诗经》 中的“ 优伤” 却另有一番表现. 诗歌的主人公抒 发的往往是对战争的厌倦、 对和平的向往, 征夫怨、 思妇哀 构成了优伤的情感基调。这类诗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者, 其艺术表现力也胜过前者。尽管它们的侧重点不在描写战 争, 但却感人至深, 让读者最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 情。 小雅 采旅》幽风 东山》卫风 伯兮》秦风 小 《 《 《 《 戎》 我们都能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无限 中, 优伤。但是, 这类诗歌在优伤的基调之外, 还传递了更为复 杂的情感。《 小雅 祈父》 的主人公不满被征戍, 发出激烈、 直露的质问, 但其所质问的对象也只是调拨人马的官员( 司 马) , 而不是最高统治者, 他所抱怨的理由是“ 予王之爪牙” (我是君王的卫士, 我的职责是在王的身边保卫他) ,有母 “ 之尸要气我的母亲没饭吃) ,忠” 孝” “ 和“ 是其敢于大胆怨恨 的道德防线。 小雅 采截》 《 抒发的是出征毅犹的士兵在归 途中的感受。诗人的情感跌宕起伏:起笔为优伤的思乡之 情, 而后转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最后再转到追今抚昔的哀伤 之情。优伤与激昂同时弥摄在诗中, 但二者并不矛盾, 因为 “ 靡室靡家, 毅犹之故井其怨恨的对象并不是周天子而是人 , 侵的狠犹。末章“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靠 霏。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尤为人称 道, “ 杨柳依依” 西雪霏霏”乐景写哀, 与“ , 哀景也写哀, 战士 们尽管九死一生, 终于归来了, 但战争给心灵留 下的创伤却 让他们丝毫快乐不起来。这也许是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 沉重而真实的优伤。战争带来的痛苦让人无限沮丧和绝 望, 但是作为个体, 对国家的责任, 对群体的关注, 又使这种 优伤多少带着理性的克制。 ( 三) 两种基调所折封的丈化背景和丈化特征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指出:每一民族的 气质中, 都保存着某些为自 然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特点, 这 些可以由于适应社会环境而有几分改变, 但是决不因此完
( 一) 激 吊的基调 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活动, 杀戮是战争 中不可避免的场景。西方战争诗《 荷马史诗》 是描写两个部 落联盟生死决战的史诗。希腊英雄用自己的英勇和鲜血换 取了特洛伊的财富, 诗人对杀戮场面的吟咏中充满了对胜 者和英雄的歌颂。如: 赫克托尔大喊着冲过前线, 铜装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