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张雪门教育思想

张雪门教育思想

四、论幼稚师范教育的见习和实习
(一)关于见习、实习的场所 四种单位:中心幼稚园 平民幼稚园 婴儿 保育院 小学 (二)关于见习、实习的时间安排 第一学年: 9学时 分三次进行 第二学年:学生自由支配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一半时间在婴儿园, 一半时间在小学,第二学期全班下乡 (三)关于实习的组织 条件:有步骤、有范围、有相当时间、有 适合的导师与方法 特点:空间上 时间上 内容上
课程和教材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张雪门认为, 可以构成儿童课 程来源的直接的活动有如下四种: 1. 儿童自发活动;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升的活动; 3. 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剩生的活 动; 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 而合于 儿童的需要者。


张雪门先生确定了选择幼稚园教材的标准或条件。他认 为, 教材的功能在于满足儿童的需要, 自然应在儿童的生活里 选材。教材应该从儿童的直接经验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 加 以合理的组织。但是仅仅这样, 显然还是不够的。真正适合 儿童发展的教材, 应该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 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2. 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 3. 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 4. 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1.1918年,创立宁波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稚 园——星荫幼稚园 2.1924年,在北大教育系学习,细心研究了福 禄倍尔、蒙台梭利以及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 3.1930年,应熊希龄之聘,任北平幼稚师范学 校校长
4.九.一八事变之后,开始了系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抗 战爆发后,幼师迁重庆,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儿童福利制 度的实验。抗战爆发后,去广西桂林,主持香山慈幼院桂林 分院,兼任桂林幼稚师范学校校长,兼任广西女子师范学校 校长,致力培训幼教师资。 5.1946年,前往台湾办理儿童保育院(台北育幼院),后因工 作繁重,患上眼疾,并于1952年离开育幼院。 6.1960年,他突患脑病,半身不遂,在眼睛失明、手脚失灵、 耳朵失聪的情况下陆续写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园行为 课程》等专著。 7.1973年脑病复发,抢救无效病逝于台湾,享年83岁。

陈鹤琴 张雪门 张宗麟

陈鹤琴  张雪门 张宗麟

从近现代学前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谈谈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的特色及价值,并谈谈对学前教育的改革的借鉴意义自1903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教育家。

其中,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三位浙籍教育家无疑是三座丰碑。

尽管这三人的经历不同,观点也不尽一致,但三人有相近的文化底色,均矢志于中国化学前教育的探求,由此构成了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阔者和奠基人。

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

陈鹤琴认为,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

“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

”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 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 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

陈鹤琴认为,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

为此,他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

他说:"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指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

"他又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

......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

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去教他。

5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5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学校系统令》
蒙养园
3
幼儿园
5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1
4
1922年“壬戌学制”《学校系统改革令》
幼稚园
2
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我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蒙养院
1.行为课程形成背景
(2)理论来源:国内外教育思想的影响
行为主义
心理学 中国传统
教育思想 外国
教育思想
• 认为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决定于外界环境 的影响
• 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活教育
• 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福禄贝尔、蒙台梭 利
1.行为课程形成背景
(3)实践基础
宁波办学时期(1981—1920):初识幼稚教育 1918 年,张雪门创办了宁波市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办的幼稚
抗战时期(1937—1945):后方的不懈努力
1931年后,张雪门的思想有了较大变化,他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性质,同时认识到今日之幼童就是未来的主人翁,此时他 开始了幼儿园行为课程的研究。
1.行为课程形成背景
台湾创业时期(1946—1973):艰辛的创业
• 1946 年 7 月,张雪门创办台北育幼院。在数年间,已具有完整的 从婴儿到小学的儿童教育机构。
一 、生平及教育活动
1918年,创立宁波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星荫幼稚园。 1924年,在北大教育系学习,细心研究了福禄倍尔、蒙台梭利以及世界各国
的幼儿教育。 1930年,应熊希龄之聘,任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 九一八事变之后,开始了系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 1946年,前往台湾办儿童保育院,后因工作繁重,患上眼疾,并于1952年

我读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概论》

我读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概论》

我读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概论》作者:石晓波来源:《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年第07期张雪门(1891-1973),我国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家。

早在1917年,他就在家乡宁波开始幼儿教育工作,创办了星荫幼稚园。

后又到北京大学研究幼儿教育。

1928年在孔德幼稚师范学院主持教务工作,并创办艺文幼稚园。

1929年任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学校校长。

1946年任台北北投儿童保育院院长。

晚年从事幼稚教育的著述工作。

张雪门是一位爱国的幼教工作者,他认为要改造中国,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而幼稚教育应居其始”,并强调幼稚教育应和民族的命运、时代的使命紧密联系起来。

他积极创办乡村教育实验区、农村托儿所、平民幼稚园等,免费招收贫苦幼儿入园,直接为贫苦农民子女服务。

他的幼稚教育思想,深受陶行知的影响,认为“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强调“教学做合一”。

他为发展中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写下的幼教论著达200余万字。

成书背景1924年,张雪门在北平大学边任职员边学习。

在此期间,他在时任教导主任高仁山先生的悉心指导下,计划用一年时间研究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用一年时间研究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再用一年时间研究世界各国的幼稚教育,然后以毕生精力研究我国的幼稚教育。

张雪门研究我国的幼稚教育是从幼稚园的课程人手的。

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的基础上。

1926年。

由他拟订的“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并引起了同行的高度关注。

同年秋,他兼任《新教育评论》编辑。

1928年秋,孔德学校开办幼稚师范,请他主事学校工作。

受“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的启示,他采取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实习场所除了孔德幼师开办的幼稚园及由他创办的艺文幼儿园外,还包括一个蒙养园。

也就是在这个期间,他着力研究幼稚园的教育。

并采取边教学、边研究、边整理的方式,撰写《幼稚教育概论》一书,用其自己的话说:等到书教完毕,这本书也就草草告成了。

张雪门幼儿游戏思想研究

张雪门幼儿游戏思想研究

张雪门幼儿游戏思想研究张雪门幼儿游戏思想研究引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而中国教育家张雪门在幼儿游戏思想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将深入探讨张雪门幼儿游戏思想的来源、核心观点以及其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张雪门幼儿游戏思想的来源张雪门幼儿游戏思想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他对于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深入研究。

他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认为游戏是儿童世界的自然表达,是他们探索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同时,张雪门还广泛借鉴了国内外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经验和观点,结合自身对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幼儿游戏思想。

二、张雪门幼儿游戏思想的核心观点1. 游戏是儿童天性的体现张雪门认为,游戏是儿童天性的体现,是儿童天性发展和满足需要的一种自然表达形式。

儿童通过游戏可以发展自己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能力,从而全面地发展和成长。

2.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张雪门坚信,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主动地参与、探索和发现,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力。

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愉悦中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游戏应该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张雪门强调,游戏应该根据儿童个体的差异来设计和组织。

不同的儿童有着不同的兴趣、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游戏环境和机会。

同时,游戏还应该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平衡,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张雪门幼儿游戏思想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 注重游戏与学习的融合张雪门提出的幼儿游戏思想强调游戏与学习的融合,教师应该将游戏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和情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游戏来进行语言模仿和交流,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性,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

2. 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张雪门认为,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的一种方式。

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教育思潮、教育流派都是社会历史发展地产物,都有与其相对应地历史背景.张雪门地幼儿教育思想产生于二十世纪初,而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地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经历了巨大变革,同时,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地转变. 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我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独立主权地丧失以及中国封建社会地全面解体.在教育领域中则表现为一向以猎取科举功名为目地地中国传统教育科举制度地废除.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危如累卵地封建统治,迫不得已推出了“新政”,于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教育法规.癸卯学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规定“蒙养院招收岁以上至岁儿童”这充分肯定了学前教育地重要意义、作用,指出了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基础地位,说明了设置蒙养院,是作为教育学前儿童地专门机构,这也是我国最早地幼儿教育机构.从此,我国幼儿教育逐步摆脱过去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传统教养模式,向以社会专门教育机构为单位地现代化教养模式发展,掀开了中国学前教育史地崭新地一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于中国世纪初地社会现状及需要张雪门做了简要地描述:中国数千年以来,原是以农立国地社会,而且人民受惯了专制政体地束缚;近百年来,骤然和帝国主义相接触,初则一味自大,继则完全屈服,而最近则日陷于生活灭绝之境.然而究竟如何才能适合我国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社会地需求呢?我认为:第一,须铲除我民族地劣根性;第二,须唤起我民族地自信心;第三,须培养我民族“劳动”与“客观”地习惯和兴趣;第四,须锻炼我民族为求全国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努力奋斗地决心和实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张雪门将世纪初中国社会地需要归结为以上四点,那么,如何切实地解决这些问题呢?那便是通过教育.正如《大学衍义补》中说“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子之初”.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战败地中国在痛定思痛之后,把症结归到了教育上,而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地奠基阶段,因此张雪门认为要适合我国世纪初社会地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张雪门在对我国世纪初地幼儿教育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后,在《我国三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年来幼稚教育地回顾》中指出当时中国地幼稚园分官办蒙养院和民间办地幼稚园.官办地蒙养院由于当时不主张设女学,于是将蒙养院附属于各省府厅州县以及极大地市镇中地育婴堂、敬节堂内,目地是教导三岁以上至七岁儿童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志,使他们能够远离恶劣地风气,学到良善地品质.其教师主要由当时堂中现有地识字地乳媪充当,所学习地材料是当时官厅所发保育要旨地条目以及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教女遗规等.可以看到当时官办蒙养院师资地不合理以及材料地急剧匮乏.民间办地幼稚园又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蒙养院地日本式幼稚园,一种是教会办地宗教式幼稚园,还有一种是仿效福禄贝尔、蒙台梭利课程地幼稚园.日本式幼稚园地教育,教师地位崇高,所有地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都需要经过教师地示范,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只能机械模仿教师所教内容却没有新奇地想法,当然教师也不允许他们产生新奇地想法.上课地时间和内容都整整齐齐地规定在课程表上,按照时间严格执行,不会出现混乱地情况也不允许他们混乱,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地学生所学到地知识技能全是零零散散地,时间一长就会忘记.日式幼稚园在管理上更是过于严苛、呆板和僵化.教会办地幼稚园,其办园者大多跟从留洋西教士地指示,边学边教,他们只是学到一星半点地皮毛,而对于整个教育教学原则即知之甚少也无据可依.这种幼稚园中地教师大多是出身贫寒地年轻女子,她们甚至连本国地历史情况都不甚明了,国文修养也极浅,因此对于西教士地指示只能盲从和机械模仿,因此,幼稚园中地教育内容更多地是采用从西方翻译过来地材料而弃本国有用地材料不用.教材大多也是直接搬运西洋地熟料,材料既匮乏,实施起来又机械.效仿福禄贝尔课程地幼稚园只是一味模仿,却并未理解福禄贝尔所制定地幼稚教育地目标乃是出于他地理想,而他地理想又符合他所处国家地国情以及当时社会地要求,因而才能够被广泛推广,成为普遍地教育目标.福禄贝尔幼稚园教育目标地重点在于如何利用外界自然律和儿童内在律联合起来,直和[上帝]相贯通.若据我们现代人地眼光看起来,当时地幼稚教育简直是替上帝造工具,为宗教培养信徒罢了.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地中国需要地是有理想、有抱负,旨在救亡图存,意在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地人,幼稚教育也正是为培养这样地幼苗为目标,显然福禄贝尔式地幼稚园教育不适合当时地中国.蒙台梭利幼稚教育注重幼儿本位,注重培养幼儿地思考力,忽视社会对幼儿产生地影响,并且蒙氏幼稚教育注重幼儿个人地活动,对于团体活动注重很少.这种教育对于需要摒弃麻木不仁,为保全自己委曲求全等劣根性地中国人,显然是不适应地.由此看来这三种类型地幼稚园教育同样不适合当时中国地国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张雪门论幼稚教育的目的——张雪门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二)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张雪门论幼稚教育的目的——张雪门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二)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张雪门论幼稚教育的目的——张雪门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二)篇一: 张雪门论幼稚教育的目的——张雪门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张雪门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幼稚教育的目的早在本世纪30年代,张雪门就曾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把中国的幼稚教育分为四类:以培植士大夫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认为清末仿效日本办理的蒙养院就属于这1类。

它们都是以“陈腐的学问,忠孝的道德,严格的管理,再加上劳心而不劳力的培养”,为造就士大夫服务的。

他在1933年发表的《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的回顾》一文中,对这类日本式蒙养院还曾作了这样的描述:“他们将谈话、排板、唱歌、识字、积木等[]科目,1个时间1个时间规定在功课表上,不会混乱而且也不许混乱的,教师高高的坐在上面,蒙养生很端正坐在下面。

教师教一样,学生学一样,全部活动不脱教师的示范,儿童不能自己别出心裁,也不许其别出心裁。

至于各种工具和材料,如果教师不给,儿童自然不能自由取用,且放置的地方很高,儿童虽欲取而不得,……在这种教育底下,……儿童是被动的、双方都充满了压迫的苦闷。

所学的全是零零碎碎的知识技能,都是浮面的,虚伪的,日了稍久就立刻忘怀了。

”在这里他对蒙养院管理上的严肃主义的弊端的揭露可以说是十分具体、十分深刻的。

以培养宗教信徒为目的的幼稚教育他指出,教会办的幼稚园,都是以宗教为本位的,它们在教育目标方面,总是以基督教教徒为标准,力图通过宗教教育毒害幼儿,使之将来成为虔诚的信徒和帝国主义温驯的奴仆。

张雪门对这类教会幼稚园也曾作了具体描述,说他们“有美丽的教室,小巧的设备,在一时动作以后茶点以前,儿童们一定要闭一会儿眼睛,他们的小嘴一定还要唱一首祷告的歌曲;早晨相见,放学话别,‘上帝祝福’诗一样的调子,全从舌端跳到恬静的空中,飘宕在这边那边。

他们的心儿是甜美的,精神是活泼的。

因为他们所受的材料都是从西洋直接的翻译过来,是已经经过了多少教育者的匠心精选。

至于教法,也是向西洋局部的摹拟。

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

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

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摘要:张雪门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学前教育思想是其最着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学前教育思想方面,他提出“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教育要兼顾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环境相统一,他强调以“做学教”为教学手段、审慎选择幼稚园教材。

他还秉持“实践”的理念,强调重视“实习”对师范生的作用,同时重视幼稚师范教育。

张雪门先生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为中国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张雪门;近代;学前教育思想20世纪,是中国教育艰难求生、曲折发展的时期。

伴随着国家性质变化、中西文化激荡,处于萌芽阶段的幼儿教育,受到当时日本式的蒙养院或教会办的幼稚园的影响,对我国幼儿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当时的学前教育领域,张雪门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代表着当时幼儿教育的最高水平。

目前,学界对张雪门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研究也很多,但更多是关注于其思想的一个方面,因此,本文主要对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进行一个全面的、简单的介绍。

1基本教育思想: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相统一张雪门先生认为,儿童身心发展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身心并不能脱离社会自己单独发展。

儿童是社会的儿童,儿童的发展依存于社会,最终融入社会。

至此,行为课程确立了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环境相统一。

当今社会,幼儿园课程的目标需要考虑儿童需要和社会要求两个方面的标准,强调两者的协调性和共进性。

事实上,从以“成人为中心”到“儿童本位”,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教工作者的教育思想。

同时,幼儿园的课程也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儿童是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中、受社会的影响,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从两者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园课程也需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和儿童个体的需要,并把社会需要和儿童自身需要结合起来[2]。

2幼儿园课程:行为课程行为课程是张雪门先生的又一重要贡献,他认为:“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教育思潮、教育流派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历史背景。

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产生于二十世纪初,而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经历了巨大变革,同时,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1895 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我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独立主权的丧失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解体。

在教育领域中则表现为一向以猎取科举功名为目的的中国传统教育科举制度的废除。

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危如累卵的封建统治,迫不得已推出了“新政”,于1904 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教育法规。

癸卯学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规定“蒙养院招收3 岁以上至7 岁儿童”这充分肯定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作用,指出了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说明了设置蒙养院,是作为教育学前儿童的专门机构,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从此,我国幼儿教育逐步摆脱过去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传统教养模式,向以社会专门教育机构为单位的现代化教养模式发展,掀开了中国学前教育史的崭新的一页。

对于中国20 世纪初的社会现状及需要张雪门做了简要的描述:中国数千年以来,原是以农立国的社会,而且人民受惯了专制政体的束缚;近百年来,骤然和帝国主义相接触,初则一味自大,继则完全屈服,而最近则日陷于生活灭绝之境。

然而究竟如何才能适合我国现
在社会的需求呢?我认为:第一,须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第二,须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第三,须培养我民族“劳动”与“客观”的习惯和兴趣;第四,须锻炼我民族为求全国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努力奋斗的决心和实力。

张雪门将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需要归结为以上四点,那么,如何切实的解决这些问题呢?那便是通过教育。

正如《大学衍义补》中说“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生
子之初”。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战败的中国在痛定思痛之后,把症结归到了教育上,而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张雪门认为要适合我国20 世纪初社会的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幼儿教育。

张雪门在对我国20 世纪初的幼儿教育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后,在《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的回顾》中指出当时中国的幼稚园分官办蒙养院和民间办的幼稚园。

官办的蒙养院由于当时不主张设女学,于是将蒙养院附属于各省府厅州县以及极大的市镇中的育婴堂、敬节堂内,目的是教导三岁以上至七岁儿童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志,使他们能够远离恶劣的风气,学到良善的品质。

其教师主要由当时堂中现有的识字的乳媪充当,所学习的材料是当时官厅所发保育要旨的条目以及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教女遗规等。

可以看到当时官办蒙养院师资的不合理以及材料的急剧匮乏。

民间办的幼稚园又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蒙养院的日本式幼稚园,一种是教会办的宗教式幼稚园,还有一种是仿效福禄贝尔、蒙台梭利课程的幼稚园。

日本式幼稚园的教育,教师地位崇高,所有的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都需要经过教师
的示范,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只能机械模仿教师所教内容却没有新奇的想法,当然教师也不允许他们产生新奇的想法。

上课的时间和内容都整整齐齐的规定在课程表上,按照时间严格执行,不会出现混乱的情况也不允许他们混乱,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全是零零散散的,时间一长就会忘记。

日式幼稚园在管理上更是过于严苛、呆板和僵化。

教会办的幼稚园,其办园者大多跟从留洋西教士的指示,边学边教,他们只是学到一星半点的皮毛,而对于整个教育教学原则即知之甚少也无据可依。

这种幼稚园中的教师大多是出身贫寒的年轻女子,她们甚至连本国的历史情况都不甚明了,国文修养也极浅,因此对于西教士的指示只能盲从和机械模仿,因此,幼稚园中的教育内容更多的是采用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材料而弃本国有用的材料不用。

教材大多也是直接搬运西洋的熟料,材料既匮乏,实施起来又机械。

效仿福禄贝尔课程的幼稚园只是一味模仿,却并未理解福禄贝尔所制定的幼稚教育的目标乃是出于他的理想,而他的理想又符合他所处国家的国情以及当时社会的要求,因而才能够被广泛推广,成为普遍的教育目标。

福禄贝尔幼稚园教育目标的重点在于如何利用外界自然律和儿童内在律联合起来,直和[上帝]相贯通。

若据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起来,当时的幼稚教育简直是替上帝造工具,为宗教培养信徒罢了。

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抱负,旨在救亡图存,意在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人,幼稚教育也正是为培养这样的幼苗为目标,显然福禄贝尔式的幼稚园教育不适合当时的中国。


台梭利幼稚教育注重幼儿本位,注重培养幼儿的思考力,忽视社会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并且蒙氏幼稚教育注重幼儿个人的活动,对于团体活动注重很少。

这种教育对于需要摒弃麻木不仁,为保全自己委曲求全等劣根性的中国人,显然是不适应的。

由此看来这三种类型的幼稚园教育同样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