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人物表

合集下载

包法利夫人(爱玛)

包法利夫人(爱玛)

包法利夫人(爱玛)如果我们把安娜·卡列尼娜与爱玛这两个人物形象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我们便会立即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许多共同点。

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卧轨和服毒);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这种浪漫与社会生活的严酷性构成了反讽;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 或自我放纵。

然而,两个人物表面上的共同特征并不能掩盖她们之间的巨大差异。

我们今天来分析“爱玛”这个人物的意义,不妨就从这些差异入手。

首先,安娜的死具有浓烈的哲学意味,正如我们在上一课中所讲的,安娜的自杀多少带有那么一点“灵机一动”的味道。

至少,从社会现实对个人的逼迫和挤压来说,安娜所遭遇的压力远较爱玛为轻。

也就是说,安娜的死主要是源于内心慢慢培植、累积起来的厌倦,是激情消失之后难以驱除的空虚和绝望。

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从这一点上来说,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称为外省风俗不是没有道理)。

有的同学提出,假如公证人、鲁道尔弗或随便什么人能够借给爱玛三千法郎,她的死是不是可以避免呢?我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合理,从小说中看爱玛虽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并不是非死不可。

至少,与安娜不同的是,爱玛临死之前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

她最终选择服毒,无力偿还高利贷是一个因素,对破产这一灾难性后果的夸张想象亦在背后推波助澜,但我认为,她的死与“浪漫的梦幻”突然甦醒有关。

鲁尔道弗也好,莱昂也好(包括勒乐、公证人),这一张张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的面孔突然露出来的狰狞、恶俗和残忍使爱玛猝不及防,一时处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境地。

所以我觉得,爱玛的死并非仅仅由于“高利贷危机”的残酷,主要是由于对社会生活突然向她展露出的“真相”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爱玛是一个外省农家姑娘,缺乏安娜那样显赫的贵族地位、丰富的社交阅历和老练的处世手段。

“现实”对她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可供演出的舞台,而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尚未充分认知的险恶之地。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1.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出生,出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地区的卢昂,父亲是当地市立医院的院长,颇有名望,深受当地居民的爱戴。

1880年去世,法国作家。

居斯塔夫·福楼拜是法国最伟大的文体家之一,擅长选用非常贴切的字眼。

1857年,他发表现实主义小说《包法利夫人[1]》确立了自己的声望。

其对19世纪末及至20世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

其代表作品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布瓦尔和佩库歇》等。

小时候的福楼拜常和妹妹一起爬到窗帘上偷看停放在医院里的尸体,使得幼年的福楼拜对许多事都看得很淡。

中学期间他认识了美丽的少妇爱丽莎,这份近乎离谱的暗恋注定单相思,福楼拜这份情感转移至他的小说《情感教育》。

后来他认识了女作家路易丝·柯蕾,俩人很有默契的维持着男女关系,1852年12月给路易丝·柯蕾的信中提到:“作者在其作品中,应该犹如宇宙间的上帝,他无所不在,但又无迹可寻。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1840年福楼拜赴巴黎攻读法律,因患癫痫于1843年秋辍学。

在巴黎,他结识了另一位大文豪雨果。

1846年他认识了女诗人路易丝·高莱,两人有将近十年的交往。

1843-1845年间,他写了《情感教育》初稿。

1846年父亲去世后,他在卢昂附近的克罗瓦塞别墅定居,埋头于文学创作,除偶尔到巴黎拜会一下文艺界的朋友外,在那里独身终其一生。

1849-1851年福楼拜和杜刚去马其顿、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旅行,这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他在近东各国所见到的社会现象使他大为失望。

在国内外见到的种种丑恶现象,加深了他的悲观主义倾向,甚至对人类的前途失去信心。

他完成了三部主要作品:《包法利夫人》、《萨朗波[2]》和《情感教育》。

包法利夫人11

包法利夫人11

谢谢观赏
命运??? 会带给我们什么悬念???
爱玛的人物性格矛盾
• • • • 爱玛喜欢教堂是喜欢教堂外面的花; 喜欢音乐是喜欢你情我爱的歌词; 喜欢文学是喜欢文学的浪漫与刺激。 爱玛在荣镇这样偏避的地方,确订阅了大量的巴 黎上流社会的报纸杂志,她知道那个剧院在上演 新的歌剧,巴黎高级裁缝师家的门牌号。 虚荣心 隐藏的危险
不对称的男女关系为危机 的发生提供土壤
• 莱昂:是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实习生(文书) “一个金黄头发的青年,在壁炉另一边,不言不 语地望她”(莱昂第一次见爱玛)
不安的心以悄悄来临
• 爱玛与他第二个情人(莱昂)
爱:附近总该有散步的地方吧?
莱:简直没有!有一个地方,叫做牧场,在 岭子高头,森林一旁。星期天,我有时候去, 带一本书,待在哪里看日落. 爱:我以为世上就数落日好看了,尤其是海 边.
• 她脱衣服,说脱就脱,揪开束腰的细带,细带兜 着她的屁股窸窸窣窣,像一条蛇,溜来溜去。 • 她希望自己能监视他的生活,又想派人到街上盯 他的梢。 • 别的时候,她想起奸情,欲火烧身,又是心跳, 无可奈何,过去打开窗户,吸冷空气,观望星星, 希望有贵人相爱。 • 事后他细想,觉得他的情妇行为乖张,就此分手, 也许不错。 美丽的猎物 恐怖的猛虎
总结
• 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 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 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 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 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屈服?最终导致了爱玛 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然而从包法利夫人身上也看到了每个人都会对理想抱 有一种追求的态度,只是相对于我们来说对理想幻想 的少了些,而包法利夫人对理想幻想多了些。不是每 个人都会追求理想也许相对我们而言这些都是虚幻的, 并不真实。包法利夫人所追求的太过,而反应出的就 是对于自身的不满足。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资料报告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资料报告

摘要:《包法利夫人》是法国福楼拜的代表作,作品是围绕着浪漫而又凄惨的包法利夫人一生的感情生活展开描写的,这部小说的副题目是“外省风俗”,福楼拜运用精炼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再现了法国19世纪外省社会风俗。

这部小说,以小镇和巴黎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以爱玛为中心的一群人的生活,通过作品,福楼拜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现实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可以从女主人爱玛的爱、恨、情欲,心的纠结,更深刻体会福楼拜心的所思所感。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对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分点进行分析,接下来是分析福楼拜创作这一形象的原因,最后是分析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篇论文,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人物形象;社会现状Abstract: "Mrs. Bovary"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rench Gustave Flaubert, works around the romantic and tragic Mrs. Bovary life feelings life description, vice title of the novel is "provincial customs", Gustave Flaubert uses the refined delicate brushwork for us and the French nineteenth Century provincial social customs. This novel, with the town and the Paris countryside as the background, describes a group of people centered on Emma's life, works, Gustave Flaubert expressed his understanding and opinions on the real world, we can from the hostess Emma love, hate, lust, inner entanglements, more deeply understand Gustave Flaubert Heart Institute thinking and feeling. The tex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heroine Emma personality and author's creation in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Emma characters, in order to let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great work.Key words: teacher culture,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affects.Key words: "Mrs Bovary" Emma; characters; social status试析《包法利夫人》爱玛的人物形象一、前言法国的19世纪,政治上经历了很多变革,文坛上群星璀璨,著名文艺批评家健吾品论: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福楼拜完美。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形象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形象

迷失于超现实理想的女人——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

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超现实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一步步迷失的悲剧成因中分析爱玛的形象。

一、在脱离现实的教育中建立完美的理想爱玛是法国外省乡下的一个富裕佃农的女儿,她的少女年华正是在一个浪漫主义余波未平的时代度过的。

作为一个花季少女,爱玛本身就喜好幻想。

她十三岁时,其父卢欧老爹自命不凡,自己无法涉足上流社会生活,却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把她送到附近一个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他没想到,这反而毁了女儿一生。

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神秘的、虚幻的教会教育,往往向人灌输一些消极、颓废的知识,教室里温暖的气氛、戴铜十字架念珠,而且面色苍白的修女、圣坛的芳香、圣水的凛冽和蜡烛的光耀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更是刺激了这位天性不安分的少女的心:“她不听弥撒,只死看书上天蓝框子的圣画;她爱害病的绵羊、利箭穿过的圣心或者边走边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怜的耶酥。

”“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

”还有时常来修道院做女红的一个老命妇、一个没落贵族世家的老姑娘,一边捻针走线,一边低吟前世纪一些情歌兜里常带有一部传奇小说,“书上无非是恋爱、情男、情女、在清冷的亭里晕倒的落难命妇、站站遇害的驿夫、页页倒毙的马匹、阴暗的森林、心乱、立誓、呜咽、眼泪与吻、月下小艇、林中夜鹰。

”她读司各特的作品,也往往醉心于白羽骑士与女庄园主的恋情。

在修道院中耳闻目睹的这些,她深受感染与熏陶,她想入非非,对现实一无所知。

从此以后,爱情成了她惟一的追求,而修道院的这一段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与人物悲剧解读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与人物悲剧解读

48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s Review电影《包法利夫人》改编自福楼拜原著小说《包法利夫人》。

在这一电影中,重现了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由于欲望而催化的丑恶面目。

作者通过对女主人公爱玛的人物塑造,对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物形象进行了重现和剖析。

《包法利夫人》不仅仅体现了艾玛对于理想以及爱情的大胆追求,另外一方面,又对真实的人性,包括虚荣、私欲、自私、堕落等真情实感进行了揭示和批判。

一、 女主人公艾玛形象分析在电影《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以一个清纯的少女形象现身,又以一个堕落、颓败的形象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在电影中,艾玛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女性形象而存在,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情人、一个母亲。

(一)身为女性的艾玛形象剖析艾玛的出身是一个农夫的女儿,拥有清秀的外表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修道院中,艾玛学习了刺绣以及钢琴,同时对于浪漫主义小说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

小说作品中的爱情故事使艾玛的心中渐渐滋生了对浪漫和爱情的向往。

于是在查理·包法利医治好自己的父亲之后,艾玛对于爱情的到来深信不疑并毅然决定与查理结婚。

在这部电影中,艾玛是一个女性,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与理想的女性,艾玛具有一切女人应当具有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特征,不失为19世纪中期的一位女性典型。

(二)身为自身的“艾玛”与身为母亲的“包法利夫人”之间的矛盾结婚之前,艾玛是作为自身而活着,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的浪漫主义情怀的年轻女性,对于未来的生活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憧憬,是一个美妙的、年轻的个体。

但在与查理结婚之后,艾玛成为了包法利夫人。

从虚幻的爱情想象走入现实生活后,艾玛不得不面对柴米油盐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现实,融入一个新的家庭。

在艾玛知晓自己怀孕的消息时,她巴不得赶快分娩生下小孩,以获得初为人母的快乐。

[1]在这个时候,她还是作为“艾玛”而活着,作为母亲的意识虽然已经萌生,但仍然十分淡泊。

包法利夫人 解析

包法利夫人 解析

主要著作
1851年,《包法利夫人》,1856年发表。 1858年,他开始构思《萨朗波》,花了4年时间。1862年 发表。 1863年,《情感教育》,1869年完成。6年,从初稿到定 稿相距24年 《圣安东的诱惑》,1874年完成。25年,《三故事》,用 了一年半。
《包法利夫人》是他的代表作
《包法利夫人》的发表,轰动了当时的法国文坛。 但是这部作品却很快受到了当局的指控,罪名是 败坏道德,诽谤宗教。当局要求法庭对“主犯福 楼拜,必须从严惩办!”幸赖有律师塞纳的声望和 辩护,福楼拜才免于处分。但是“政府攻击、报 纸谩骂、教士仇视”的局面,对他是很大的压力, 使他放弃了现实题材的创作,转向古代题材。
2、爱玛和包法利夫人 “不要怪任何人......”这是包法利夫人的忏悔,也是爱玛的 无奈。 爱玛和包法利夫人,不同的名字,代表的是同一个人,是两 种不同的性格: 作为爱玛他是浪漫,充满梦想的,渴望爱情的 作为包法利夫人,他要遵守道德,忠诚,做贤妻良母 两种性格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主人公矛盾的性格和形象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福楼拜(Flaubert, 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继巴尔扎克 之后法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继承了19世纪前期现实 主义的传的桥梁作用
福楼拜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 9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楼拜出 生于一个医生世家,他的童年在浪漫主义 风靡法国时度过,雨果曾是他心目中的偶 像。福楼拜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辍学 。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巨大的影响 :看惯了手术刀的他不相信宗教,崇拜真 实——这在他的小说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他依靠丰裕的遗产过活,专心于文学创作 ,他终生过着独身生活。
(四)找鲁道尔夫借钱 1. 这时他设法解释过去的行为,由于想不出更适当的话,就 以含糊不清的词句为自己开脱。 2. 的确,三年来,由于男性固有的懦弱,他一直小心翼翼地 避开她。 3. 他叫道:“啊!宽恕我吧!你是我唯一喜欢的人。我过去 太傻,太无情了!我爱你,我要永远爱你!”说着,他跪 了下来。 4. “可是……可是……”说着他一点点站起身来,脸上现出了 严峻的表情。 5. 最后他带着非常安详的神情说道:“亲爱的夫人,我没有 钱。” 6. “我没有钱!”鲁道尔夫十分镇静地答道。

《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摘要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

作品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经历,展示了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

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创作背景、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居斯塔夫·福楼拜爱玛性格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文学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绚烂的文学经典,被后世人们誉为“全球十大文学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的副题目为“外省风俗”,可以说作者运用精炼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法国19世纪外省社会风景画卷。

作为19世纪法国重要的一位作家,福楼拜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作家产了重大影响。

他继承了巴尔扎克描写当代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小镇和巴黎农村为背景,写了很多发生在七月王朝时期和第二帝国时期外省和巴黎的生活,力图通过作品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

他认为人对自由、爱情、幸福的渴望都是无法满足的,资产阶级社会虽有一定发展,但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新时代的人物或者平庸无能,或者充斥卑劣龌龊的欲望。

在《包法利夫人》的创作中,他将人物爱玛的性格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刻画,显得客观而又真实。

小说通过展现女主人公爱玛逐渐走向灭亡的深渊并悲情离世的情节,侧面揭示了当时法国七月王朝时期动荡的社会现实,可以说女主角爱玛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与认识价值。

一《包法利夫人》创作的社会背景19世纪30年代,正值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在“七月革命”之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获得了统治权,让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形态产生转变,群众的思想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随之产生变化,过去崇尚的“民主”、“自由”、“平等”原则只是人们美好的幻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法利夫人》人物表
按书中出场的先后顺序。

1.罗瑞,班主任老师
2.夏尔-包法利,男主人公
3.夏尔-德尼-巴托洛梅-包法利,夏尔-包法利的父亲,当过军医4.娜丝塔西,夏尔家的女仆
5.爱玛小姐,女主人公
6.鲁奥,富裕的农民,爱玛的父亲
7.艾洛伊斯,夏尔的前妻,是个有钱的老寡妇
8.杜布克太太,夏尔的妈妈
9.安德维利埃,侯爵
10.地名,伏毕萨,安德维利埃侯爵住所所在地
11.地名,贝尔托,鲁奥老头的住所所在地
12.拉韦迪埃尔,公爵,安德维利埃的岳父
13.莱斯梯布多瓦,公墓看守,兼教堂执事
14.勒弗朗索瓦,金狮客栈的女掌柜
15.郝梅,药房老板
16.阿泰米丝,金狮客栈的女佣人
17.希波利特,金狮客栈的佣人,马夫
18.比奈,收税官
19.列翁-杜普伊,书记员
20.乐乐先生,布商
21.费丽希黛,爱玛家的女佣人
22.纪尧曼,公证人
23.蒂伐什先生,镇长
24.罗莱,爱玛的女儿的奶妈的丈夫
25.加缪,杂货店老板
26.布尔尼贤,神甫
27.贝尔特,爱玛的女儿
28.拿破仑、富兰克林、伊尔玛、阿达莉,郝梅的四个孩子29.泰利耶,法兰西咖啡馆的老板
30.葛兰老头,菠莱镇的渔夫
31.小布岱,木匠布岱的儿子,刚开始学习教会经文
32.罗多尔夫-布朗瑞,庄园主
33.维尔吉妮,布朗瑞的情妇
34.泰奥多尔,公证人纪尧曼的佣人
35.德洛泽莱,农促会评审团主席,潘维尔人
36.柳文,代表省长出席农促会仪式的省参议员
37.布希,小镇国民自卫队队长
38.比才,农促会总体种植优秀奖奖主,居住于坎康普瓦
39.卡隆,农促会肥料奖奖主,居住在阿盖
40.卡隆太太
41.班,居住在吉弗里-圣马丁
42.伯洛,农促会美利奴羊奖奖主,居住于圣母院
43.勒埃里塞,农促会良种猪奖奖主
44.库伦堡,农促会良种猪奖奖主
45.卡特琳-尼凯丝-伊丽莎白-勒鲁,因在同一庄园内服务54年而获得银奖,居住于萨斯托拉盖里耶
46.列佳尔,农促会曾在他的草坪上举行晚宴
47.勒帕里谢,曾为农促会提出改良和进步的建议
48.卡尼韦,永镇的医生
49.朗格洛瓦,曾购买爱玛出售的房产
50.吉拉尔,罗多尔夫的长工
51.拉里维埃尔,夏尔的医学老师
52.布里杜,郝梅的同学
53.埃德加-拉加尔蒂,男歌剧演员
54.吕茜,女歌剧演员
55.洛莫,夏尔在卢昂的朋友,住在大桥街
56.列雅尔太太,有三个孩子在慈悲修道院跟人学琴
57.万萨尔,卢昂的银行家,曾与乐乐合伙骗爱玛的财产
58.朗珀蕾,女钢琴教师
59.杜博卡吉,律师,列翁的老板
60.哈朗,律师,执达人
61.莫莱尔,列翁的朋友,富商之子
62.卡岱-德-加西库尔,医生,药物学权威
63.莱奥卡迪-勒博夫,列翁的妻子
64.沃弗里拉,艺术画家,布里杜的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