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合肥高新区发展规划

合肥高新区发展规划

合肥高新区发展规划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合肥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起到了促进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引进人才的重要作用。

高新区的发展规划非常关键,能够有效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背景介绍合肥高新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成立于1991年,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区的成立旨在推动合肥市的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

合肥高新区不仅有了先进的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还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优惠。

二、发展目标合肥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创新创业中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高新区的发展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二是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四是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引进外资和开展国际合作。

三、产业发展规划合肥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力争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优势产业集聚效应。

目前,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未来,高新区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努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链。

四、科技创新计划合肥高新区将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具体来说,高新区将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鼓励企业和创新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高新区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高新区还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引进高级人才和合作研发等方式推动科技创新。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 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 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厉害了!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部启动国家级滨湖新区争取尽早获批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中央商务区将成合肥“陆家嘴”……未来的合肥燃爆了!我爱铺网讯合肥到底是几线城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有人说合肥是二线城市,也有人说合肥是准一线城市……可是爱铺君看完合肥各区的规划,管它是一线还是二线,反正未来合肥发展要燃爆了!瑶海区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如今的瑶海区再也不是那个机器轰鸣的老工业区,伴随着合肥东部新中心的起航,地铁等交通路网的全面完善,城中村、危旧房的改造,瑶海区正在实现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城区的全面复兴。

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于2016年1月正式提出,合肥将再添地标级区域。

合肥东部新中心核心区9.4平方公里位于瑶海。

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东部桥头堡,它将是沪宁合发展轴和合巢芜杭发展轴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

该设计方案以“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活网络”为总体框架。

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是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横跨瑶海、包河、肥东“两区一县”,总规划区域总面积34.1平方公里,包括瑶海区内17.7平方公里,包河区内10.1平方公里,肥东县6.3平方公里。

合肥东部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建成后将与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高铁南站区、滨湖新区等构成合肥市主城区“钻石形”主中心体系。

2017年,瑶海区继续配合完善交通网络,打通南北主动脉,畅通支路微循环,保障市级重点工程,推动贯穿马合钢区域的轨道交通6号线建设,与1、2、3、4号线形成轨道交通网络。

未来五年,瑶海将拥有1、2、3、4、6共五条地铁,是全市地铁线数量最多的城区。

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肥西县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年)》基本敲定,围绕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区,打造合肥主城区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辐射整个西南组团。

肥西本次规划范围为合肥主城肥西片区,包括肥西县上派镇、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丰乐镇、严店镇等地区,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

合肥最新规划

合肥最新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
•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 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进优质项目
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
产业发展重点
•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
• 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旅游等
产业布局
• 滨湖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
• 巢湖市: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绿色产业
• 其他区域:发展传统产业,如家电制造、汽车制造等
信息通信
• 完善信息通信设施,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01
教育
•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 均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
02
医疗
• 完善医疗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 加强基层医疗,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03
文化、体育
• 完善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 加强体育设施,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05
• 加强规划监测,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规划实施措施
• 制定政策措施,保障规划实施
•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规划实施效果
规划监测与评估体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规划监测体系
规划评估体系
• 建立规划监测、统计、评估等信息系统
• 建立规划评估、调整、修编等机制
• 加强规划实施、政策效果等方面的监测
• 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规划实施,提高规划效果
• 具有巢湖、紫蓬山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 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品需丰富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策略
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策略
•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 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旅游产业链
• 发展特色旅游,丰富旅游产品

合肥未来发展规划

合肥未来发展规划

合肥未来发展规划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也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未来发展规划是合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了指导城市发展,提出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措施。

以下是合肥未来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首先,合肥将继续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为目标,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

通过土地整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的升级和优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其次,合肥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根据合肥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科技、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培育壮大本土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业中心城市。

再次,合肥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如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

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合肥将积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生态园区和生态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最后,合肥将注重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

加强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合肥工作和创业。

总之,合肥未来发展规划以城市化、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和人才引进为重点,旨在推动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合肥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成为中国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的重要选择之一,也将在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

合肥市整体规划

合肥市整体规划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合肥市人民政府2015年12月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1条编制目的为指导合肥市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2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精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突出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合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1.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等上位规划;3、《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区域发展战略;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

第1.4条规划期限2011年2020年。

第1.5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合肥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的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和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1126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北至长丰县行政边界,南至巢湖岸边,西至肥西县及南岗镇行政边界,东至大圩镇、淝河镇、大兴镇等行政边界,总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规划区范围为合肥市域,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见附图8)第1.6条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

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第2.1.1条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知名度,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

“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9.9%。

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

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

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

合肥发展规划

合肥发展规划

合肥谋划“141战略”新格局新年上班第一天合肥向全球规划设计精英招标的消息引起关切。

现将我市谋划的“141战略”新格局再做详细介绍。

“九条新干线”的高水准设计要求以及具体实施,将使合肥在现有“二环九射”道路骨架的基础上实现高层次跨越——因为合肥“141战略”布局需要新的交通体系来支撑。

“141战略”的空间结构为:“一主城区”,范围为现在的312国道以北,以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为核心的建成区。

“四组团”,整合店埠、撮镇、肥东新城以及肥东化工工业园,形成东部组团;西南组团则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派镇为基础;西部组团以高新开发区为依托,建设中国科学城;北部组团将整合长丰双墩镇、三十头乡、双凤及庐阳工业区。

“一个滨湖新区”,沿巢湖周边逐步兴建一个生态型、综合性的现代化新城区。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

实施“141战略”需要城市干道连接。

鉴于此,按照上述城市空间布局及工业立市、县域突破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进行全面整合,首当其冲的是对现有骨架道路网中的干道进行交通组织优化设计。

九条干道资料:1.金寨路连接主城区与西南组团及联系现省、市行政中心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芜湖路——上派收费站,全长14.8公里。

主要交叉口约16个。

2.美丹路、美菱大道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城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南一环路——飞龙路,全长6.1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1个。

3.马鞍山路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城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长江中路——机场连接线,全长7.9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3个。

4.望江路西部组团——主城区——东部组团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科学城——二环东路,全长17.4公里,主要交叉口约22个。

5.长江西路连接主城区与科学城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一环西路——南岗收费站,全长14.7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2个。

6.长江东路连接主城区与东部组团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一环东路——店埠大转盘,全长12.1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4个。

7.荣事达大道连接主城区与北部组团的干道。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战略定位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产业发展与布局第一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节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第五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第四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第一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第二节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第四节建设水利保障体系第五节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第六节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第五章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第一节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第二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第三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第六章合肥经济圈建设与发展第一节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节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第三节推进区域要素市场发展第四节开展区域环境保护合作第七章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第一节培育创新主体第二节构建创新平台和载体第三节优化创新环境第八章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第三节加强生态建设第四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九章社会建设与民计民生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第二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第三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五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第十章文化建设与城市文明第一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第二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第三节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第四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第十一章保障措施第一节积极扩大内需第二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第三节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第四节强化人才资源保障第五节加强规划管理“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转型提升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制定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我市经济社会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

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

包括:(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市域铁路系统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

(2)市域公路系统市域对外公路主要由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络骨架。

在市域内规划形成“双墩—元疃—桥头集—长临河,丰乐—柿树岗—山南—官亭—高刘—吴山”的市级公路环路,促进市域各经济区及各旅游区之间的横向交通联系。

(3)航空港在肥西县高刘镇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搬迁骆岗机场。

(4)水运及港口在南淝河下游段规划集装箱码头。

在店埠河合裕路南侧和派河合安高速路西侧规划综合货运港。

在巢湖沿岸规划建设旅游客运码头。

在滨湖新区规划设立一处水上搜救中心。

(5)物流园区规划合肥市物流基础设施采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货运站”分层次总体布局,建成“4园区、4中心”。

建设东部、西南部、北部和西部(空港)四大物流园区;设立工业、建材、农业、高科技物流中心;搭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商贸物流三大平台。

5、市域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工程2020年中心城区和市域重点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在满足中心城区供水的前提下向周边乡镇供水。

规划2020年三县供水能力达到97万m3/日。

(2)排水工程中心城区污水管道覆盖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市域重点城镇污水管道覆盖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

(3)能源供应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30%。

(4)电力工程2020年合肥市总装机总容量为8872 MW,供电总能力达6373 MW。

合肥电厂、合肥二电厂、热电联控电厂装机总容量为2464MW,供电能力为2218MW。

其余用电由区域高压输电网提供。

现状500kV肥西变增容至3204 MW;规划新建500kV 肥东变电所,容量为3204MW。

(5)通信工程到2020年,市域固定电话普及率在40部/百人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在70部/百人以上,局用交换机容量达390万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80万户;小灵通用户40万户;互联网用户120万户。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家庭入网率达到60%以上。

建成实物传递、电子邮政和信息服务等具有较大规模的综合业务体系。

(6)环卫工程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市域范围内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处理工艺以焚烧处理为主,填埋处理为最终保证措施,混合垃圾不再进入垃圾填埋场;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地区无垃圾污染。

(7)防洪排涝工程中心城区:近期100年一遇,远期200年一遇;店埠、撮镇、上派、水湖、双墩:20—50年一遇;其它26个城镇:10~20年一遇;6、城镇密集区规划协调(1)主城与外围城市组团外围组团分别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次中心,通过快速交通网络与主城便捷联系;生态廊道穿插其中,与主城形成有机联系。

(2)主城与周边城镇周边城镇沿对外交通轴线拓展,根据自身特点,发挥特色,并与城市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

(3)主城与两个风景名胜区主要协调主城与巢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关系。

主城与巢湖风景名胜区:协调滨湖新区与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关系,保护巢湖自然生态环境,结合防洪设施建设,恢复滨湖生态湿地,促进巢湖综合治理。

主城与大蜀山风景名胜区:注重山体与植被的全面维护,保持城市山体制高点的地标形象,保持良好的景观与生态环境,加强周边地段建设的控制,协调城市建设风貌。

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城市规划区范围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包括合肥现状市区、肥西县南岗镇、桃花镇和烟墩乡,面积约898.5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

2、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3、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4、空间发展策略与空间形态规划期内城市主要向西、向南发展,适当向北、向东方向发展。

老城提升,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两带控制。

城市以老城为中心,沿几条对外交通放射线向东、南、西南、西、北五个方向伸展,形成星形的空间形态。

5、城市分区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八个城市分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区、南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滨湖新区。

老城区:环城马路以内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5.28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12万左右。

东区:瑶海区行政区域内,即板桥河、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瑶海经济开发区和磨店职教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81.44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8万左右。

北区:除老城区以外的庐阳区行政区域,板桥河右岸和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庐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1.5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8万左右。

西区:蜀山行政区域的一部分,东以金寨路、环城西路为界,西到二环西路、合九铁路,北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包含政务文化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5.05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8万左右。

南区:包河行政区域的一部分,西以金寨路为界,北到环城南路,东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

建设用地面积约35.67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7万左右。

经开区: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西,合九铁路以东,派河以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0.59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6万左右。

高新区:东以二环西路、合九铁路为界,北到董铺水库南岸,南到沪-汉-蓉高速铁路,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3.0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5万左右。

滨湖新区: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东,南淝河以西,派河以北地区,包括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47.40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56万左右。

6、中心城区空间管制(1)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建成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四种用地类型。

(2)建成区主要指现状的城市建设用地。

(3)适宜建设区综合条件下适宜城市发展建设的用地。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安排在适宜建设区。

(4)限制建设区主要是指生态敏感区和城市绿楔。

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水域生态敏感区和山地、丘陵生态敏感区。

主要包括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的二级保护区、巢湖周边以及江淮分水岭。

(5)禁止建设区规划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城市生态廊道以及城市滞洪区等作为禁止建设的控制范围。

7、工业用地规划重点发展“五个工业组团”。

西部工业组团: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

西南部工业组团: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区、包河工业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相关产业。

北部工业组团:发展庐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印刷、电力设备、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强与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相协调。

东北工业组团:以瑶海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物流、服装、电缆、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

东部工业组团:发展肥东经济开发区(龙岗),重点发展家用电器及配套、化工、冶金、轻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8、仓储用地规划(1)仓储集中区规划将现有仓储用地集中整合为3个集中区域:利用铁路交通设置合肥北站仓储集中区;利用公路交通设置大兴仓储集中区;利用水运交通设置派河仓储集中区。

(2)危险品仓库保留井岗镇北部危险品仓库,搬迁合作化路煤气储气站、石油库、生态公园危险品仓库至中心城区外围。

9、公共设施用地规划中心城区规划2个市级中心和6个城市分区中心。

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和滨湖新区。

规划公共设施总用地5940.7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6.52%,人均16.50平方米。

主要位于市级中心和分区中心内。

10、中心城区交通规划(1)中心城区骨架道路布局城市骨架路网由快速路和I级主干路组成,快速路网在整个城镇密集区内构建,规划为“四横四纵”网络,I级主干路布局结构为“环形、放射加方格网”:在二环内组成环网状,向外围组团及功能区呈网状放射形结构。

(2)公共交通规划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确立公共客运交通在城市日常出行中的主导地位。

规划设置“两横两纵”四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为120公里,线网密度为0.33公里/平方公里。

规划设快速公交线路总长度180公里,线网密度为0.5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一环五射”格局。

11、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1)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绿地系统以巢湖、蜀山和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以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护绿地为纽带,以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

空间格局为“三环四楔五脉多园多廊道”。

(2)城市景观风貌控制重点控制南淝河等城市主要景观轴线,重视城市步行空间环境,增强旅游和游憩线路的明晰性,创造积极的城市开放空间,增加小型公共空间,重视带状绿化空间在城市景观组织中的作用。

12、市政公用设施规划(1)给水工程合理布置水厂,现有的二、三、四水厂基本保持现状的供水能力,改善供水水质,改造供水管网,提高供水的可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