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歌》的艺术特征
游击队歌鉴赏[最新]
![游击队歌鉴赏[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21f8447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6.png)
《游击队歌》鉴赏姓名:张健学号:08060132《游击队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
其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
每当听到此歌,都让我心潮澎湃,激情四起。
所以我鉴赏的红歌是《游击队歌》00000一、创作背景0000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歌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1937年创作的。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线作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的刘村八路军办事处。
此时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
直到多年后的今天,还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群众的喜爱,这是与其内容的战斗性和音乐形象的鲜明生动、群众性的语言和通俗的形式分不开的。
00000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
其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
歌曲以ABA再现二部曲式为结构。
第一、二、四句相似,第三句则完全不同,它在节奏、旋律、调性上与其他各句形成明显对比,全曲音域集中,形象鲜明,语言通俗,这也是这首歌能在群众中久唱不衰的原因。
00 000二、歌曲歌词0000,,,第一段: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0000,,,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00000,,,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00000,,,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00000,,,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00000,,,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0000,,,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00000,,,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00000,,,第二段: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0000,,,哪怕敌人枪炮狠,找不到我们人和影。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游击队歌》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游击队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游击队歌》是一首五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属于湘艺版音乐教材。
这首歌曲以游击队为主题,歌颂了游击队员的英勇顽强和革命精神。
歌曲旋律激昂,节奏紧凑,富有战斗气息,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音乐作品。
但是,对于这首具有革命主题的歌曲,他们可能对游击队的历史背景和歌曲背后的故事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游击队的历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游击队的历史背景,理解歌曲的意义。
2.学会演唱《游击队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
2.理解歌曲的革命意义,感受歌曲的氛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游击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意义。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节奏。
3.练习法:分组练习,让学生反复演唱,提高演唱能力。
4.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革命氛围,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视频资料:关于游击队的图片和视频。
2.乐谱:《游击队歌》的乐谱。
3.音响设备:播放音乐的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游击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意义。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乐谱,讲解歌曲的结构和旋律特点,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演唱练习,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纠正错误。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互相评价,教师总结并指导改进。
5.拓展(5分钟)讨论游击队员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感受革命精神。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意义和革命精神。
7.家庭作业(2分钟)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游击队歌》,下周课堂检查。
《游击队之歌》

刻画了游击队员坚 定、豪迈的气质和 风趣乐观的性格以 及对强大敌人的蔑
视。
a b'
小结
• 正是中国人民勇敢、智慧,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的作战策 略下,将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的领土,歌曲刻画了游击战 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也反映了中 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游击队之歌》教学PPT
思考:歌曲都是什么题材的音乐呢?
国歌又叫义勇军进行曲 国歌也是一首抗日歌曲
作曲家
游击队之歌
作品简介:《游击队之歌》就是由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先生于
1937年底创作的,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其曲调轻快、 流畅、生动、活泼,已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 曲调以进行感,歌曲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逼真地反映了处在敌 后艰苦环境下的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 刻画了游击队员勇敢顽强、机智灵活,出没于高山密林,消灭敌人, 保卫国土的英勇形象。而这首清新激越的《游击队之歌》迅速流传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激励了全国军民捍卫国土,痛击日寇的斗志,
至今仍保持着它经久不衰的魅力。
认识节奏型
• 四分音符节奏:X X • 八分音符节奏:XX XX • 前十六后八节奏:XXX XXX • 小附点节奏:X .X • 十六分节奏:XXXX
第一乐段
稍弱的力度
第二乐段
• •
坚定有力、较强 的
作品曲式Hale Waihona Puke 析ABab
a b'
c c'
给人以紧张、活泼的 感觉,恰到好处地塑 造了游击队战士勇敢 顽强、机制灵活的形
游击队歌演奏形式

游击队歌演奏形式篇一:标题:游击队歌演奏形式正文:《游击队歌》是一首著名的革命歌曲,它描绘了革命者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今天,我们将探讨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它以《游击队歌》为主题,通过演奏乐器来表现出这首革命歌曲的深刻内涵。
这种演奏形式称为“游击队歌乐器演奏会”。
它通常由一名音乐家或乐队演奏《游击队歌》的旋律,同时由其他音乐家或观众演奏相关的乐器或歌曲,以表现出不同的主题或情感。
这种演奏形式可以是一种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它让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游击队歌》这首革命歌曲的内涵和外延。
在演奏形式中,常见的乐器包括吉他、小提琴、钢琴、萨克斯风等。
音乐家可以使用这些乐器演奏出《游击队歌》的旋律,同时也可以添加其他乐器或歌曲的旋律,以丰富演奏会的层次感和多样性。
观众也可以通过演奏自己的乐器或歌曲,来表达对《游击队歌》的理解和感受。
除了演奏形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创新方式来表现《游击队歌》。
例如,可以用视频游戏的方式来呈现《游击队歌》,让玩家通过操纵游戏中的角色,来演奏《游击队歌》的旋律。
此外,还可以将《游击队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例如电影、动画、戏剧等,以多种形式来呈现这首革命歌曲。
《游击队歌》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历史意义的革命歌曲。
通过演奏形式的创新,我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这首革命歌曲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弘扬革命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做出了贡献。
篇二:游击队歌是一首著名的革命歌曲,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鼓舞士气的歌曲。
今天,我们探讨一下游击队歌可能的演奏形式。
游击队歌的演奏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可以用钢琴、吉他、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等乐器来演奏。
还可以利用电子琴、合成器等现代乐器来制作电子版本,或者利用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扬琴等来演奏。
在演奏形式上,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创新的方式。
例如,可以用弦乐四重奏的形式来演奏,每个乐器演奏不同的旋律和和弦,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
游击队之歌教学设计-【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游击队之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游击队之歌》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
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歌曲为G大调,4/4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A段(第1-8小节)采用了弱起节奏形式及小军鼓号角式的明亮音调。
它巧妙地、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游击队战士打游击战,灵活又机智的形象。
B段(第9一16小节)分两大乐句。
第一乐句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
其旋律线先抑后扬,并在句尾出现离调。
这一切与A 段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展现了刻画了游击队战士风趣、乐观的性格和对敌人的蔑视。
第二乐句再现了A段的第二乐句,从而与第一乐段形成统一。
在这里,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击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
【教学目标】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及历史背景,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2、通过聆听、体验、探究、参与歌唱等活动,充分感受的歌曲的情绪、音乐的塑造力。
3、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并能通过设计歌曲的艺术处理方式和群体合作提高音乐创造与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弱起节奏的把握教学难点:变化音的把握;歌曲情绪的把握【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军鼓【教学过程】一、导入1、节奏练习①同学将板书上的三个短词带入所对应的节奏念一念,变成:②分别由三个组承担一个节奏短语,由老师承担指挥,指挥到哪个组由哪个组的同学念各自承担的短语,不按顺序指挥,有时一组连续重复的,有时两组同时,有时三组同时,有时两组先后,有时三组连接。
并且请学生关注教师在指挥时候动作的力度提示,学生的声音强弱要随教师的幅度有所调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学生非常自然地接触了《游击队之歌》中出现的节奏的。
通过互动练习让学生进行了节奏的熟悉训练、注意力的集中训练,使整个课堂形成非常有节奏有动感的氛围,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体现。
中国画《游击队之歌》赏析

中国画《游击队之歌》赏析作者:刘兴国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19年第04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应合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坚贞不屈的奋斗历程,作为画家,笔下对一段丰厚历史,某一个人物或情节的再现,只有植根于沃土,才能创作出血肉丰满、人民认可的历史真实,这样的作品方具影响力。
几年前艺术家康移风先生曾画过一幅反映贺绿汀创作游击队之歌的作品,当“湖南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确定要画这个选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更加充分的以一种新的形式画出较有分量的作品。
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在1937年抗日的峰火开始燃烧在中华大地时以他饱满的革命热情写出了这首献给抗日将士的歌。
歌词以朴实有力的笔调写出了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表达了战胜日寇的坚定信念以及乐观的斗志。
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贺揩等,湖南邵阳市邵东县人,中国著名音乐家和教育家。
二十岁时,贺绿汀走进长沙艺术专修学校,攻读绘画与音乐,两年后留校任音乐教员。
之后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
1931年,贺绿汀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三年后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
这年,他进入电影界,先后为电影《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二十多部影剧配乐,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队第1队,后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皖南事变后,参加新四军,在军部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
1943年赴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
1945年后在华北大学任教。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文工团团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剧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線的旗帜下到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
试析贺绿汀《游击队歌》的艺术特征

试析贺绿汀《游击队歌》的艺术特征一、及作品简介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楷、贺安卿,我国当代闻名音乐家和教育家。
他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人民音乐家,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人。
他由于擅长使用西方作曲技巧,并且结合我国民族音乐作曲技巧而创作出的作品而名声鹊起。
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有独唱曲《忆秦娥》、《浪淘沙》等。
贺绿汀还为17 部电影编配乐曲,作品有《风云儿女》、《乡愁》等。
创作有《工人之歌》、《四季歌》、《天际歌女》等。
《游击队歌》是1937年底他随演剧队到达山西临汾后创作的。
当时,贺绿汀正和队员们一同在听彭雪枫讲解游击队战术,在听的过程中心情澎湃。
回到住宅,想起战士们勇敢的战斗精神,立刻灵感一来,一气呵成写出这首《游击队歌》。
整首作品的创作手法特别的特别,是依据游击队员敏捷机敏的战斗特点作词作曲。
整首歌曲节奏弱起小节开头,纯四度上行,调的属音到主音,曲调激扬,号召性强。
旋律流畅、轻快,表现战士的机灵、敏捷,表现热忱、乐观。
二、情感表达方式(1)情感的真挚朴实性一首作品的胜利,离不开情感的表达。
音乐是表现艺术,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情感是并不好把握的,它需要曲和演唱者去理解它,要一字一句地来了解整首歌词的情感。
贺绿汀就是一个特殊注意情感表达的人,他作品之所以胜利,主要靠“情感”二字。
他所写的的作品都特别切合实际,主要表达老百姓的心声,旋律更是美丽、悦耳、真挚、朴实,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歌词创作上通俗易懂,真正做到音乐平民化。
整首作品不管是从曲调上还是歌词中来说都是简洁大方,情感真挚而又热闹。
只要把歌曲任凭一哼,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也是贺绿汀的歌曲之所以流传至今,常常被作为谱例学习的缘由。
(2)旋律的美丽轻快性在《游击队歌》这首作品中,不仅仅加入了中国的传统音乐,还借鉴了特别多外国歌曲的音乐风格。
从整体上看作品是属于带再现的二部曲式,歌曲开头是G 自然大调,中间消失调式变音升C ,转为D大调,旋律也变得更加光明轻快了,使得音乐上更富有乐观向上的战斗力和抗战的革命主义精神。
《游击队歌》教学课件游击队歌

《游击队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击队歌》,增强对音乐作品的理 解和感受,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游击队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内容 《游击队歌》的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介绍;
《游击队歌》的曲式结构及表现手法分析;
《游击队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 行综合评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和方法,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意见 和建议,以便不断完善教学课件和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或者低音,需要通过调节呼吸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声音表现
02
歌曲的情感表现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音技巧,如轻声、喊声、呼
喊等,以达到深刻的表现力。
和声配合
03
歌曲中的合唱部分需要各声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达到完美的
和声效果。
04
CATALOGUE
《游击队歌》的历史意义与价 值
《游击队歌》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
宣传抗日
歌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优美的旋 律,宣传抗日思想和游击战争的战 略意义,使更多人认识到抗日斗争 的重要性。
加强团结
歌曲通过表现游击队员团结一心、 同仇敌忾的精神风貌,加强了军民 之间的团结和信任。
《游击队歌》的创作过程
词曲创作
歌曲由张寒晖作词作曲,他深入了解游击战争的实际情况,体验游击队员的生 活,以此为创作基础。
修辞手法
分析《游击队歌》歌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 排比等,以及这些手法对表达情感和主题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击队歌》的艺术特征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楷、贺安卿,我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和
教育家。
他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人民音乐家,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人。
他因为善于使用西方作曲技巧,并且结合我国民族音乐作曲技巧
而创作出的作品而名声鹊起。
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有独唱曲《忆秦娥》《浪淘沙》等。
贺绿汀还为17部电影编配乐曲,作品有《风云儿女》《乡愁》等。
创作有《工人之歌》《四季歌》《天涯歌女》等。
《游
击队歌》是1937年底他随演剧队到达山西临汾后创作的。
当时,贺绿
汀正和队员们一同在听彭雪枫讲解游击队战术,在听的过程中心情澎湃。
回到住所,想起战士们英勇的战斗精神,顿时灵感一来,一气呵
成写出这首《游击队歌》。
整首作品的创作手法非常的特殊,是根据
游击队员灵活机敏的战斗特点作词作曲。
整首歌曲节奏弱起小节开始,纯四度上行,调的属音到主音,曲调激昂,号召性强。
旋律流畅、轻快,表现战士的机智、灵活,表现热情、积极。
(一)情感的真挚朴实性一首作品的成功,离不开情感的表达。
音乐
是表现艺术,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情感是并不好掌握的,它需要
曲作者和演唱者去理解它,要一字一句地来了解整首歌词的情感。
贺
绿汀就是一个特别注重情感表达的人,他作品之所以成功,主要靠
“情感”二字。
他所写的的作品都非常切合实际,主要表达老百姓的
心声,旋律更是优美、动听、真挚、朴实,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歌词创作上通俗易懂,真正做到音乐平民化。
整首作品不管是从曲
调上还是歌词中来说都是简洁大方,情感真挚而又热烈。
只要把歌曲
随便一哼,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也是贺绿汀的歌曲之所以流
传至今,经常被作为谱例学习的原因。
(二)旋律的优美轻快性在《游击队歌》这首作品中,作者不但仅加
入了中国的传统音乐,还借鉴了非常多外国歌曲的音乐风格。
从整体
上看作品是属于带再现的二部曲式,歌曲开始是G自然大调,中间出
现调式变音升C,转为D大调,旋律也变得更加明亮轻快了,使得音乐上更富有积极向上的战斗力和抗战的革命主义精神。
音乐情绪与歌词
结合紧密,整首歌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富有极强的律动感。
乐曲
的主题核心是第一乐段具有实行曲风格的两小节,那么后面的乐句均
是在这句的基础上做出的小调整,歌曲旋律上我们能够简单的看出,
它的音乐情感是一层一层往上递进的,生动而又细腻。
三、作品结构形式
(一)结构严谨、统一。
(二)整齐而富有变化。
四、旋律曲式特征
(一)节奏一首音乐的骨架无疑当属节奏,节奏也相当于作品的速度,是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的前提。
很多时候节奏在一定水准上决定着作
品的风格。
假若演唱者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好速度和节奏,那将会使整个
演唱和作曲家的意图相差愈来愈远,也可能完全背离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和要表达的音乐情感。
从作品谱例中能够看出它主要是模仿部队行军
时的脚步,坚定而又有力,这样的节奏安排反映出作者在节奏上的独
具匠心。
歌曲是弱起节奏,因而起音一定要轻,它主要是以二八节奏
为主,刚劲而有力。
全曲仅短短的十六小节。
演唱开始是轻的,逐逐
步强,再到强。
这样的演唱把游击队员机智灵活的形象表现出来。
第
二乐段中,音乐的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都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
(二)旋律从歌曲的旋律看,此首歌曲采取递进的手法来描述歌曲感
情上的变化,它的旋律由原来的333,222(没有吃,没有穿)再到333,666(没有枪,没有炮)歌曲演唱时一定要注意乐句的换气,情感的对比
和前后的变化,开始的语气在力度上稍轻柔一点,后面一句演唱在力
度上层次要分明,要比前面一句稍强,语气也要有力肯定。
总来说之,
根据歌曲旋律的走向,使歌曲有了起伏的优美的感觉。
演唱此曲时,
声音较活泼,有弹性,有动力感比较强。
这首歌曲在创作上,主要表
达是积极向上、乐观而又充满干劲,作者要表达的是战士们奋勇前进,积极热情的情绪。
所以演唱过程中要求演唱者要用饱满的气息且丰富
的情感内涵唱出全曲的歌曲意境。
从演唱者的要求来说声音要有穿透力,来体现和表达歌曲的表现力。
用合理的艺术处理加以处理,完整
地表现整首歌曲。
(三)曲式《游击队歌》是一首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的歌曲。
4/4拍子,小快板。
第一乐段在节奏上模仿小军鼓的鼓点,是一种实行曲的形式,弱拍后半拍起是第一乐段的一个特色,节奏型以二八为主
贯穿整乐段,让人感觉完整而又统一,四度大跳的上下级进给人稳定、柔和的感觉。
它虽属于广音程,但它的音响介乎于狭音程和广音程之间,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纯四度音程上行时让人感觉到鲜明的战斗
性和强大的号召性。
第二乐段前四小节,曲调安排了两小节的同音反复,表达了游击队战士风趣、活泼的性格和对敌人的不屑。
紧接着再
现了第一乐段的前两乐句,这种对比而又统一的曲式结构,让歌曲更
具独特性,最后完满结束于主音上。
贺绿汀之所以创作这首《游击队歌》正是为了号召所有的抗战战士奋勇杀敌,保卫我们的祖国。
所以
我们在演唱中一定要注意实行曲风格歌曲的把握与演唱,整个演唱要
轻快有力且富有激情。
《游击队歌》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