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的模糊修辞策略分析
外交部发言人应答话语中因果论证的语用论辩研究

科研园地General Serial No.1092020No.6外交部发言人应答话语中因果论证的语用论辩研究李艳玲(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发言人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发布会上的应答话语本质上来说具有论辩属性,目的是消除意见分歧。
但既往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点,它们大多从传播学、语言学和修辞学领域研究外交话语的功能、作用和效果。
基于语用论辩学的基础理论,本研究以发言人应答话语中因果论证的使用为切入点,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就新冠肺炎疫情答记者问为例,探析在政府新闻发布会的机构性规约下,发言人如何通过论辩话语重构和策略操控分析合理且有效地劝服受众。
关键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语用论辩学;因果论证;策略操控1.引言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中国政府发布外交活动信息、阐明中国内外政策与立场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外媒报道和评论中国内政外交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吴鹏、朱密,2015)。
外交话语是体现国家文化传承、意识形态、重大利益、战略方向和政策举措等官方基本立场的表述,因此,作为国家的“门面”(熊永红、彭小妹,2009),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所使用的应答话语在维护国家形象与进行国际政治活动中意义重大。
当前对外交部发言人应答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学、语言学和修辞学领域,并且大多数研究都侧重于语言艺术和语言技巧,而忽略了外交话语的论辩属性。
基于此,语用论辩学从论辩角度切入,为外交话语提供了一个新颖的研究路径,即论辩话语重构、策略操控分析以及合理性评价(吴鹏、朱密,2015;吴鹏、陆品超,2017)。
然而,吴鹏(2015,2017,2019)关于外交部发言人论辩话语的研究大多围绕具体的论辩策略以及在冲突阶段的策略操控分析展开,并没有聚焦于某一具体的论证图式(征兆型论辩、类比型论辩以及因果型论辩)。
本研究发现,外交部发言人应答话语中立场的维护都涉及这三类论证图式,其中基于因果关系的论证最为典型。
而当前对因果论证图式的研究总量稍显单薄,且大多专注逻辑推理,甚少考虑因果论证在语言学层面的运用。
顺应论视角下语用模糊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语用模糊研究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宣传中国对外政策的窗口,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沟通的桥梁。
新闻发言人作为中国政府对外与世界交流的代表,必须要应对来自各国记者所提出的任何问题。
发言人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也不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麻烦。
而语用模糊有意地使用模糊语言来传达一种言外之力,帮助发言人实现交际目的。
本文选取2016年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关于南海争端问题答记者问的原文为语料,基于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对其中出现的语用模糊进行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关于南海争端问题答记者问中语用模糊的语言特征;2)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关于南海争端问题答记者问中语用模糊如何顺应心理世界,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3)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关于南海争端问题答记者问中语用模糊所实现的功能。
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
首先,以何自然教授所提出的语用模糊分类标准为基础,运用UAM Corpus T ool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进行标注。
词汇层面包括:指示语模糊,模糊限制语,数量模糊和命名评价型模糊。
句子层面包括:转移问题焦点模糊,推至第三方模糊和模糊疑问句。
其次,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顺应性的语境相关成分中的三个世界,即心理世界,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来分析关于南海争端答记者问中的语用模糊现象。
最后,结合实例阐释语料中语用模糊所实现的功能。
研究结果发现:首先,指示语模糊和数量模糊的使用为发言人的回答提供了一个概数或变动范围,避免特指,使表达效果更抽象、模糊,模糊限制语和命名评价型模糊的使用弱化了发言人表明立场和态度性问题上的程度,给予记者以概括性的回答,回避问题焦点。
转移问题焦点模糊和推至第三方模糊的使用缓和了语气,虽然回答了问题,实质上包含的信息量甚少。
模糊疑问句却不同,尽管在回答问题上采取了回避的策略,但反映的信息量还是相当充足。
其次,从心理世界,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三个方面分析答记者问中语用模糊得出:发言人从三个方面来顺应心理世界:一是自我保护的顺应,二是保存对方面子的顺应,三是保持良好形象的顺应。
外交辞令模糊语用分析【外交辞令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外交辞令模糊语用分析【外交辞令模糊性的语用分析】外交工作中所用的语言,通常称为外交辞令(diplomaticlanguage)。
它广泛应用于涉外人员的各种交际应酬、答记者问、对外宣传、演讲辩论等活动中。
H.Nicholson在《外交》一书中赋予外交辞令三种含义:外交辞令首先是指外交官彼此交谈与互致信函中所使用的具体语言――拉丁语、法语、英语;第二种含义是指外交领域所特有的专门词汇,如缓和(d e tente)、公报(communiqu e)、照会(note)等;第三,外交辞令最普遍的含义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能够使外交官措辞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外交用语(guarded statement)。
外交辞令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主要靠口头和书面表达来完成交际任务。
语言是外交工作的重要载体,熟练、准确地运用语言对外交活动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外交辞令是一种正式、保守、谨慎、准确的说服性语言,其显著特征就是讲究策略和礼貌。
然而外交辞令的准确性却并不排斥模糊语言。
在许多情况下,外交辞令要求隐喻性地、含蓄地运用模糊语言(fuzzy wording)。
恰当运用模糊外交语言不但可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而且可以无损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
模糊语言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更委婉、含蓄、礼貌。
为此,外交家们在发布公告、公布会谈结果、回答敏感性问题以及缓和交际气氛等的活动中常常运用模糊辞令。
一、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所谓模糊性,是指一个概念的中心区域基本上确定,而外延界限不明确的属性。
它是客观世界自身内在的模糊性和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的有限性以及不确定性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
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物连续性之问的矛盾,用离散的语言符号去标志连续的事物,就可能边界不明,产生模糊性;另一方面,出于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人们常常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目的。
关联—顺应模式下洪磊答记者问中语用回应策略研究

关联—顺应模式下洪磊答记者问中语用回应策略研究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是一种双边外交交流性语用言语行为,其目的和功能在于发布重要外交活动信息,阐述对外政策。
文章认为,在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语用回应策略有助于发言人更大方得体地回答记者的问题,因此在外交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而新闻发言人语用回应策略的使用也引起了广大语言学者的研究兴趣。
本文以关联-顺应模式为指导,通过对洪磊答记者问中的语用回应策略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主要体现在对洪磊语料的筛选,文章从2013年到2014年期间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的答记者问中150个转写文本中选取了17个样本。
通过数据分析,文章发现:洪磊答记者问中主要采取了三种语用回应策略,即低调陈述回应策略(24%),模糊回应策略(49%)和闪避回应策略(59%)。
而在这三种回应策略中,他更倾向于使用强调句型(74%),语篇模糊(56%)和暗示闪避策略(94%)。
定性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三种语用回应策略的顺应-关联过程。
即语言结构的关联-顺应,语境的关联-顺应以及动态语境的关联-顺应。
根据关联-顺应模式,语言交流是在语境假设的驱使下,一个寻求关联和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
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话语参加者不仅选择话语形式,还选择语用策略。
不同的语言选择显示发言人的意识凸显程度。
文章认为,在记者招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为了建立和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发言人必须顺应各种语境关联成分,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背景语境。
这些语境并不是固定在我们脑海中已知的信息,或是我们当前看到的情景之中,而是有可能在交际中随即感知或推断出来的。
发言人可以通过扩大语境假设,减小语境假设甚至是改变语境假设做出关联-顺应选择,这些动态语境决定了说话人当时的交际目的,而不同的交际目的最后会驱使他们在相对的语境下选择相应的语用策略。
文章通过构建语言回应策略解释的关联-顺应新模型,系统地运用关联-顺应模型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新闻发言人语用回应策略的语用效果。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语用模糊研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的语用模糊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作为一种言语交际策略,语用模糊经常在日常会话中被人们采用,特别是在新闻发布会这一特殊的语境下,但是前人对其的研究还处于对事实现象的经验总结层面,没有上升到语言学的理论高度。
因此,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层面对语用模糊进行深入探讨。
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引言和相关文献回顾。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包括第3章、第 4章、第 5章。
第3章首先从词语层面对语用模糊进行探讨,发现范围模糊词语和程度模糊词语等均是官方新闻发布模糊回避的构成手段,且出现较为频繁;接着从模糊陈述句和模糊疑问句两种句类层面来探讨语用模糊。
把模糊陈述句主要归纳为:语气缓和型模糊、转移问题焦点型模糊、推至第三方型模糊和逻辑型模糊四类。
第 4章对语用模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发现话题、外交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 5章是结束语部分。
第三部分由注释和参考文献组成。
关键词:语用模糊;词语;句子;话题;合作原则;礼貌原则;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 As a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language use, pragmatic vagueness always is used in dailyconversation,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news release conference. However, the previousresearches about it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the experience summary about the factual aspects,notreach the theory of a high degree of Linguistics .Therefore, this paper try to give a deepresearch on pragmatic vagueness from the linguistic level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and related literaturereview. The second part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article, including chapter 3, chapter 4, chapter 5Chapter 3 firstly gives an analysis from the point of words. It shows that the scope vaguenesswords and the extent vagueness words are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official news releaseSecondly we give a research about pragmatic vagueness from two types of sentences:vagueness declarative sentence and vagueness interrogative sentence, and the vaguenessdeclarative sentence is summarized as: vagueness of easing tone sentence, vagueness oftopic-shifting sentence, vagueness of shifting to the third part sentence, vagueness of logicsentence. Chapter 4 gives an analysis about the reason of pragmatic vagueness: topic,diplomatic cooperation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Chapter 5 isthe Concluding part. The third part is composed by the note and the referenceKeywords: pragmatic vagueness; word; sentence; topic; cooperation principle; politenessprinciplI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目录………………………………………………………………………Ⅲ第一章引言. 11.1 选题依据. 11.2 本文拟研究的问题11.3 研究范围21.4 语料和数据来源 21.5 研究方法2第二章相关文献的回顾 32.1 语用策略的相关研究32.2 模糊语言学的相关研究 42.3 答问语用模糊的相关研究62.4 外交辞令的相关研究. 82.5 本章小结9第三章外交部发言人语用策略中的模糊语言表现形式. 11 3.1 词语层面的模糊语用113.2 句子层面的模糊语用19I I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 本章小结 29第四章外交部发言人语用策略中的模糊言语根源分析. 31 4.1 话题314.2 合作原则与外交模糊言语 354.3 礼貌原则与外交模糊言语 384.4 外交辞令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414.5 本章小结 43第五章模糊言语在外交辞令中的作用445.1 积极作用. 445.2 消极作用. 48第六章结束语. 506.1 全文主要内容及观点总结. 506.2 本研究的局限及不足 50注释:. 51参考文献:. 52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55后记. 56I V-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引言1.1 选题依据在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首先发布新闻,然后回答记者提问。
中美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中美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的核心成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从语用、语篇、社会语言学层面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模糊限制语在外交中的应用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以中文或英文外交发言稿为语料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进行语用分析,针对中美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却鲜有深入剖析。
基于此,本研究以Varttala(2001)对词汇型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作为标准,以111篇中美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英文稿为研究对象,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自建的语料库及Antconc.3.2.4检索统计数据工具,对中美发言人答语样本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分布情况及其使用动因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其一,词汇型模糊限制语在中美发言人语料中整体使用频繁,并且Varttala所划分的5种模糊限制语词类均被广泛应用;其二,在中美语料库中,模糊限制动词为发言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类,模糊限制名词的使用频率次之;其三,美方发言人对词汇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和种类均超过了中方发言人;其四,两国发言人在词汇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上呈现不同特征,其中,中方发言人的情态动词使用频率最低,而美方发言人的形容词使用频率最低。
针对上述结果,本论文通过对其使用动因归纳发现:首先,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极易受到本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使其在表达方式上呈现明显的差异性。
其次,因中美两国不同的外交政策,发言人对模糊限制语的选择和词汇搭配上呈现不同的偏好。
基于此,为维护本国的利益、坚持不同政治态度,中美两国外交发言人会选择不同的模糊限制语及词汇搭配方式。
通过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及研究者对发言人答记者问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特征的理解,促进对外交话语的多角度分析,对外交话语教学及外交翻译工作有一定启示。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答记者问的模糊性研究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答记者问的模糊性研究作者:肖丹青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4期摘要:模糊性是外交语言的一个重要特色。
本文研究外交语言模糊性的三种表现形式,即所指模糊、评价模糊和概括模糊。
关键词: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模糊性作者简介:肖丹青(1990-),女,江西吉安,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1“模糊”这一概念始于查得。
查德(L.A.Zadeh)在1965年发表的论文《模糊集》中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
”语言模糊性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语言的精确性而言的,查得指出,语言的模糊性实际上是指概念外延的边界的不明晰性。
因此人们常说的模糊语言是指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词。
模糊性语言广泛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交际中,尤其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这种正式性的问答交际中。
我们通过总结模糊性在不同词类的体现后得出了模糊性的三种表现形式:所指模糊、评价模糊和概括模糊。
这些是发言人使用频繁,特点突出的模糊性的表现形式。
一、所指模糊所指模糊主要指的是指示代词在发言人回答中的灵活妙用,在外交场合中,出于面子问题的考虑,发言人并不能直接指出某人或某事,而是采用虚指、任指、泛指的方式达到模糊的效果。
记者不能在发言人的回答中得到合适的信息,只能得到一些抽象宽泛的信息。
所指模糊主要是通过使用指示代词将所指虚化,主要使用的指示代词如:一些/某些/这些/那些、其他、有关/相关(方面)、众多(因素),一系列,种种,各……各……等。
如:1、问:美国和欧盟将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脱北者”问题,美国国会也将对此举行听证会,他们均认为“脱北者”是“政治难民”,中方对此有何评论?(2012年2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答: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
我们反对有关方面将非法进入中国境内的朝鲜人问题拿到有关国际机构去讨论,这些机构不是讨论这些问题的场合。
从外交部新闻发言看外交辞令的模糊性以及口译对策

从外交部新闻发言看外交辞令的模糊性以及口译对策
语言的模糊性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课题。
研究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但对其口译策略的探讨却并不多见。
模糊性是外交辞令的一个鲜明特征,它往往是外交官为了维护本国外交利益,维持两国良好关系而有意识使用的一种策略。
外交辞令的模糊性必然给外事译员带来一定的困惑,作为外事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是选择保留这种模糊性还是为了译语更好的被听众理解而去“拆穿它”,这对于外事译员都是一个挑战。
本文将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语言学理论成果和翻译实践中经验,探讨了对于模糊性的外交辞令,外事译员应该要根据发言内容,译语特点,发言人的情绪和意图等方面出发采取合适的口译策略,做到功能对等,也使译文所包含的政治信息和源语是等值的,即政治等效,使译文既能够被译语听众准确理解,同时也能维护好外交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的模糊修辞策
略分析
近代模糊理论的出现开拓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在对美国学者查德提出的模糊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现代语言学家通过对模糊语言学的研究纠正了将精确作为语言交流唯一准则的偏见,激发了人们研究语言中不确定性的兴趣,认识到模糊现象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合理的模糊不仅不会妨碍语言交际,反而能够促进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提高交际的效率。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修辞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它为传统的修辞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模糊修辞学。
模糊修辞学的研究内容是如何通过精心地选择模糊语言材料来表达意旨,交流思想,从而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虽然这门新兴学科起步较晚,但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表达功能和修辞效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已有众多中西方学者将模糊理论运用于各种文体的语言分析。
而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与外交语言相结合,从而探讨模糊外交辞令的功能和修辞效果是对模糊修辞进行分析的其中一个方向,但外交语言的范围实在广阔,不同种类的外交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这促使本文作者选择了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这一外交语言的分支作为本文研究模糊修辞策略的使用的一个立足点。
在进行研究以前,作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在需要利用模糊措辞应对中外记者提问时,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会利用哪些模糊修辞手段解决问题;二是新闻发言人答问时运用的模糊修辞策略主要起着什么作用。
该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是对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的模糊修辞
策略进行文本分析,因此作者自建了一个专门的语料库以便研究。
该语料库中所有材料来自于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的例行记者会文字记录。
语料库是由作者随机抽取2008年全年96场例行记者会中的48场偶数场记者会的文字记录组成的。
语料库中总共包含543对问答,由于是对新闻发言人所使用的模糊修辞策略进行分析,因此只是对543对问答中新闻发言人的回答进行分析。
作者将新闻发言人所使用的模糊修辞手段分为两类:即模糊词语(包括各种词类)和模糊限制语(包括直接缓和语、间接缓和语、程度变动语及范围变动语四类),并将对新闻发言人在语言系统的三个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上对这两种模糊修辞手段加以利用从而实现模糊修辞的实例进行文本分析,除开文本分析,作者还对各种模糊修辞手段在不同语言层次上的出现次数加以统计,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期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经过分析讨论我们发现模糊修辞可以帮助新闻发言人利用精简的文字传达足够的信息,并提高言语表达的灵活性,减少精确措辞以致承担责任的风险;同时它也可以使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表达更加贴切得体,尽显含蓄和礼貌;并更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
因此模糊修辞能够使新闻发言人的答问更加易于被人接受,避免措辞直接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在世界面前塑造一个更好的中国形象。
总而言之,通过对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的模糊修辞策略分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外交语言及其运行机制的理解,了解新闻发言人说话的真正意图。
同时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实了模糊修辞的研究体系,并对日常生活普通人掌握模糊修辞手段,在人际交往中准确而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