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

合集下载

河流健康评估的原则和方法

河流健康评估的原则和方法

河流健康评估的原则和方法摘要:河流健康评估应包括物理-化学评估、生物栖息地质量评估、水文评估和生物群落的评估等内容。

评估需要建立生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需要建立基准点即参照系统,需要明确水文条件、水质条件和栖息地质量三个要素,需要因地制宜地为每一条河流建立健康评估体系及建立生物监测系统和网络。

关键词:河流健康评估生境参照系统栖息地水文河流健康概念是河流管理的一种评估工具,其目的是建立一套河流生态系统评估体系,评估在自然力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河流生态状态的变化趋势。

河流健康概念包含了对于人类合理开发河流现实的承认,寻求在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开发之间取得平衡点,河流健康概念是相对的,需要建立―种参照系统,经与这个参照系统比较获得现实河流生态状况的评价。

我国近十余年来开展的河流环境评估,主要是基于水质的物理一化学监测的环境评估,其不足是忽视了河流的水文、水质条件以及河流地貌条件的变化对于河流生物群落的影响。

河流健康概念的建立,导致谋求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如何建立评估体系,是河流健康评估的关键技术问题。

一、建立河流健康评估体系的原则1.建立生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生境两大部分有机组成,生命部分是生态系统的主体,生境是生命支持系统。

河流是水域生物生命的载体,又是水域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传输的介质。

在评估体系中需要重视河流生物群落的历史、生存和演变过程,需要重视水域生物群落与河流生境之间的耦合关系。

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作用引起的河流的流量、水质、流速、水温、水深和水文周期的种种变化,调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土地利用以及城市化引起的河流地貌学特征的变化,确定生物因子与生境因子之间定性或定量关系,综合评价这些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河流健康评价课件

河流健康评价课件
河流健康评价是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河流健康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河流生态系统的问题,保障生态安全和人 民健康。
河流健康评价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02
河流健康评价的基本概念
河流健康定 义
河流健康的定义是指河流在自然和人 为干扰下所表现出的状态和可持续发 展的能力。这包括河流的物理、化学、 生物和生态方面的健康状态。
境影响评价等。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河 流健康评价的国际化发展。
保护河流健康的措施与建议
强化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 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修 复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推广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管理,防 止过度开发利用。
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河 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恶化。
通过河流健康评价,可以向政府、 决策者和公众提供有关河流生态 系统的科学依据,促进生态文明 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河流健康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02
03
04
加强河流健康评价的方法学研 究,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结合遥感、GIS等信息技术, 实现河流健康评价的自动化和
智能化。
拓展河流健康评价的应用领域, 如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环
指示生物
选择对环境变化敏感的指 示生物,通过其存活、繁 殖和分布情况来评价河流 健康状况。
基于水质评价的方法
水质指标
根据国家或地区的水质标 准,选取化学需氧量、氨 氮、总磷等关键指标进行 评价。
水质监测
定期对河流的水质进行监 测,包括枯水期和丰水期, 以全面了解水质变化情况。

河流健康评价课件

河流健康评价课件
综合指数评价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全面反映河流生 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而且可以通过加权平均等方 法对不同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一个综合的评 分或等级。
该方法首先确定评价的目标和范围,然后选择适 当的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最后根据评 价标准对河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分级。
缺点是对于某些指标的权重确定存在主观性,而 且对于某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可能无法充分考虑。
长江流域是我国河流健康评价实践的 重要区域,注重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 、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环境质量等方 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
珠江流域
珠江流域的河流健康评价实践注重河 流的生态功能和人类活动影响,开展 了大量实地调查和监测工作,为河流 健康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河流健康评价实践的启示与展望
启示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指通过各种措施,防 止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
境。
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包括水土保 持工程、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水
土保持耕作措施等。
水土保持对于维护河流健康具有 重要意义,可以减少泥沙淤积, 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态,从而保障
河流的生态功能。
水质改善
水质改善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改善水体的水质,包括减少污染源、增加水体的自净能 力等。
意义
河流健康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河流保 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威胁,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和治理措施;可以提高人们对河流生态 系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河流保护。
河流健康评价的国内外现状
国内现状
我国在河流健康评价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都加强了对河流健康评 价的重视,开展了一系列评价工作。但总体来说,我国在河流健康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标准不统一等。

河流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

河流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

河流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河流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1. 引言河流作为自然界重要的水资源承载体,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人类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背景下,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原因,许多河流面临着健康状况不佳的困境。

因此,对河流的健康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河流健康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2. 河流健康的概念与意义河流健康是指河流系统以其所承载的生态系统功能保持完好和稳定的状态。

河流健康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角度进行河流健康评价,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和解决河流健康问题。

3. 河流健康评价的理论基础河流健康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河流生态学和环境指标的选择。

河流生态学研究河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讨不同生态环境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为河流健康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选择合适的环境指标对于河流健康评价至关重要。

环境指标可以从水质、河道形态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评估河流的健康状况。

4. 河流健康评价的方法河流健康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水质评价、藻类指数、鱼类生态评价和物种多样性评价等。

水质评价是河流健康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水样中的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对河流的污染程度和水质状况进行评价。

藻类指数是评估河流富营养化程度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河流中藻类群落的组成、数量和多样性等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环境中的养分含量和水质状况。

鱼类生态评价则是通过对河流中鱼类种群结构、数量和生殖状况等进行调查和监测,来评价河流的生态环境状况。

物种多样性评价则是通过对河流中各种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多样性进行评估,来判断河流的生态完整性和稳定性。

5. 河流健康评价的实践案例实践案例一:长江流域健康评价。

长江作为中国最大的河流系统之一,对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长江流域的水质、藻类、鱼类和物种多样性等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长江流域的健康状况,为长江流域的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河流健康评价预算表

河流健康评价预算表

河流健康评价预算表【实用版】目录1.河流健康评价的意义2.河流健康评价的方法3.河流健康评价的预算表4.河流健康评价的实际应用正文1.河流健康评价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流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其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河流健康评价是衡量河流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河流的健康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河流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从而确保河流水质、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健康状况。

2.河流健康评价的方法河流健康评价通常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评价:通过对河流的水质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价其是否达到相关标准,以及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

(2)生态系统评价: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以了解河流生态环境的状况。

(3)社会经济评价:分析河流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3.河流健康评价的预算表为了更好地进行河流健康评价,需要制定详细的预算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费用:包括水质监测、生态监测等各项费用。

(2)数据分析费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评估所需的费用。

(3)人员费用:包括评价团队的工资、差旅、培训等费用。

(4)其他费用:如设备购置、租赁、维护等费用。

4.河流健康评价的实际应用通过对河流的健康评价,可以得到河流的整体状况,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参考,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

此外,河流健康评价还可以为河流治理提供依据,帮助有关方面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治理效果。

总之,河流健康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维护河流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湖健康评价总结及计划

河湖健康评价总结及计划

河湖健康评价总结及计划河湖健康评价是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我国近年来河湖健康评价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评价计划,以期为我国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一、河湖健康评价工作总结1.评价方法及指标近年来,我国河湖健康评价工作主要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结合河湖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包括水质、水量、生物、生态、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共计数十个指标。

2.评价成果通过河湖健康评价,我们掌握了我国河湖的基本状况,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如下:(1)水质污染问题依然严重,部分河湖水质超标现象较为普遍。

(2)水资源过度开发,河湖生态水量不足,导致生态退化。

(3)河湖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河湖生态系统受损。

(4)河湖周边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对河湖健康产生较大压力。

3.评价成果应用河湖健康评价成果为我国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河湖保护规划编制,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

(2)为河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3)促进河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河湖管理水平。

(4)加强河湖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河湖问题。

二、河湖健康评价计划1.评价目标未来河湖健康评价工作将以“改善河湖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为实现我国河湖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2.评价范围及周期评价范围将覆盖全国各类河湖,包括大型河流、湖泊、水库等。

评价周期为5年,每年对部分河湖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继续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结合河湖特点,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增加生态红线、水资源承载能力等指标。

4.评价工作计划(1)开展河湖健康评价技术培训,提高评价人员业务水平。

(2)加强河湖健康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3)定期发布河湖健康评价报告,推动评价成果应用。

(4)结合河湖保护规划,制定针对性的河湖保护措施。

总结:河湖健康评价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对于保护我国河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方向、评价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方向、评价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 研究方向、评价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呆笨朝夕
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 具有维持其组织机构、自我调节和对胁迫的恢复能力(Rapport,1989)
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学会将生态系统健康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 预防性、诊断性和预兆性特征,以及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 一门综合的学科”
需要解决的问题
2、仍需进一步探讨河流健康的理论基础研究及方法 尽管利用水文特征、水质理化参数、河岸带状况、河流形态结构以及 生物群落指标等进行综合的河流健康评价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有关于水 质参数、水文特征、形态结构等生境因子与生物群落结构之间复杂的关联 机制、河流健康表征因子对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响应和反馈等,目前仍处 于初步探讨阶段,仍缺乏系统和综合的研究
河流健康评价趋势
1、评价指标 结合水质理化、水文指标、生物指标、及河岸带状况等开展综合河流 健康评估
2、评价尺度 河流健康评价从定点的集中评估开始转向多点的区域评估,特别是流域 尺度的河流健康评估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河流健康评价趋势
3、评价对象 从原来关注自然状况较好的山区河流,向受人为千扰较为严重的城市河 流转变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关注的主要方向
1、生态系统健康度量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2、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社会经济等关系的研究 3、结合RS、GPS、GIS等定量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等方法的大尺度生 态系统健康研究 4、面向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的研究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
河流健康是考虑到人类社会、经济需求等,河流与其组织结构相对应的 维持其生态功能(活力和抵抗力
1、预测模型法 将假设河流在无人为干扰条件下理论上应该存在的物种组成与河流实 际的生物组成进行比较,从而评价河流的健康状况

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述

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述

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述一、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对于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生态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解释。

但用健康与否来体现河流水生态系统所处的状态,更加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一比喻也足以引起人类自身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反思。

所谓"健康"指的是在各种不良环境影响的条件下,系统仍能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并可持续发展下去的状态。

Simpson等认为健康的河流应能维持主要的生态过程,并具有一定种类组成以及多样性,功能组织群落应尽可能地接近受扰前的原始状态。

我国学者崔保山等认为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对长期或者突发的自然及人为扰动有一定的免疫及弹性,并且关键的生态组分较为完整,系统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及相应的生产率,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未受到损害的状态。

由于人类活动是导致河流水生态系统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也不应该存在于人类的价值判断之外。

致使很多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研究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应当从整体出发,而不该把人类这一主体同生态系统相分离。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Karr认为只要河流水生态系统能保持当前与未来的使用价值不退化,并且不影响与之相连的其他系统的正常功能,即使河流水生态系统完整性有所破坏,也可认为此系统是健康的。

Rapport等人提出健康的河流水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保持化学、物理及生物完整性,还能维持其正常的各种服务功能的良好状态。

综上所述,健康的河流水生态系统应该具备4个基本特征:一是能够对一定程度的污染物进行稀释、降解,排除干扰并完成自我净化的能力,即具有良好的恢复能力和自我维持能力;二是能满足河流生态系统生物、河岸生态系统生物生存等原生生态系统基本的水需求;三是不会发生重大洪水泛滥或河道变迁等对人类及邻近的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事故,即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四是健康的河流水生态系统应具有满足区域或流域内人类生产及生活需求等的保障功能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摘要】:河流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通道,河流健康则是全面审视河流生态系统的崭新概念。

随着河流管理从单一的污染防治及工程整治向综合考虑水体修复与生态保护的河流生态系统管理方式转变,旨在从水质、生物、生态等众多角度综合评估河流系统状况、改进河流管理的河流健康概念得以提出并受到更多的关注,已经成为河流或流域管理的国际趋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典型的平原河网区,河网水系不但是具有区域地理地貌特征的生态廊道和重要生境,而且也是体现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但伴随着区域近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日趋严重。

在此背景下,论文以河流健康为主线,从环境科学、生态学、水利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探讨河流健康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以期补充和完善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河流健康理论与方法体系,并为区域河网水系的合理保护和恢复提供有效工具。

论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河流健康与河流管理的研究历程,运用内容分析法辨析了河流健康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基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明确了河流健康的时空维度,探讨了河流健康的基本特征与关键问题、学科基础与相关理论、评价原则与管理原则,从主要手段、基本程序、关键方法等角度尝试提出河流健康评价的方法体系。

论文以上海地区为案例区域,结合历史环境质量数据、河流整治数据、遥感解译数据的收集,通过2007年野外调查及实地监测,开展河流健康评价的实证研究;以苏州河水系为重点开展河流健康状况评估,以中心城区河流为重点进行河流健康恢复评估,并从管理框架、管理目标、管理策略、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上海地区河流健康的适应性管理对策。

论文主要研究结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点辨析和解构河流健康内涵,识别河流健康评价的时空特征。

论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外文献近10-15a内有影响力的36个河流健康概念进行分析,将河流健康进行重新架构:河流健康是指河流系统特定的良好状况,可以作为河流基准状态以及河流管理的目标,在这一状态下,河流系统能够维持其结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自然生态功能,并满足人类社会合理需求,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基于河流系统的时空特征,明确河流健康评价的点(断面、微生境)、线(河流、河段)、面(流域、水系)空间尺度以及短、中、长时间尺度,剖析不同时空尺度河流健康评价的维度特征和评价重点。

(2)基于相关概念和基本特征识别,初步构建河流健康评价的理论框架。

论文在辨析河流健康、生态完整性、生态系统健康等基本概念以及明确河流系统整体性、复杂性、动态性和连续性等特征的基础上,识别河流健康的时空差异性、动态性、阈值性、针对性以及可控性等基本特征;结合河流等级理论、河流连续体概念和四维模型、生态系统管理和适应性管理等理论基础,尝试提出促进可持续发展、多尺度综合评价、面向适应性管理、多利益方共同参与等河流健康的评价原则以及生态可持续性、尺度综合性、系统整体性、动态适应性以及多方参与性等河流健康的管理原则。

(3)尝试提出包含评价手段、基本程序和关键方法的河流健康评价方法体系。

论文在深入剖析和借鉴国外河流健康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水质监测、水文评估、生物评价、生境调查等河流健康评价的主要手段;设计基于资料收集和目标设定、系统分析和框架设计、现状调查和综合评价以及管理对策和优化措施等4个基本环节的河流健康评价程序;提出参照状态确定、表征因子识别、评估模型构建等河流健康评价的关键方法;并从目标集成、尺度集成以及程序集成三个维度探讨河流健康评价在河流管理中的应用。

(4)以苏州河水系为例开展河流健康状况评估。

苏州河干流6个监测点及支流28个监测点的河流健康综合指数(RHI)基本分布在18.24-33.36范围,相应的河流健康状况级别在“较差”-“一般”-“较好”之间,其中76.5%河段的河流健康处于“一般”级别,水质理化参数、河岸带状况是主要的制约因子;城市化进程、河流整治等原因使得苏州河水系不同等级(苏州河干流、市级支流、区县级支流、镇村级支流)、不同流域区位(上游、中游、下游)以及不同用地类型(农田、城镇)下河流的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程度分异,主要体现在河流水文参数、河流形态结构以及河岸带状况方面,而河流水质理化参数以及生物群落由于受到水文调度等区域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差异并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HI与RBPs生境指数(HI)、河床表层生境和河床泥沙组成等形态结构参数、河岸植被保护和河岸植被带宽度等河岸带指标呈极显著相关,与河床稳定性、河道水流情况以及河流形态改造指标显著相关;尽管河流生物群落对于河流水质理化参数具有较为明显的响应,但RHI和HI各项指标均与水质理化参数以及河流生物群落表现出较差的相关性。

(5)以上海中心城区河流为例开展河流健康恢复评估。

基于传统水质参数的河流整治后评估结果显示,上海中心城区河流整治对各项污染指标削减效果显著,典型河道水质改善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但水体污染状况仍未得到根本遏制;基于不完善数据的理想目标对照法静态评估结果显示,上海中心城区23条河流整治后69.6%河段的河流健康处于“一般”级别,整治后河道水质理化参数距健康状况仍存在较大距离,中小河道水系连通性有待改善,河流形态结构亟需修复,河岸带空间尚待规划,生态群落仍需恢复:基于系列数据的简单前后对比法动态评估结果显示,中心城区23条整治后河流RHI 以及各表征参数均显著优于整治前,特别是中小河道在水文条件、河流形态结构以及河岸带状况等方面整治成效显著优于骨干河道,主要体现在水量状况、河流形态结构、河岸带结构完整性以及纵向连续性等指标。

(6)结合河流健康评估结果和河流管理现状及趋势,给出上海地区河流健康的适应性管理对策。

河流管理现状分析结果显示,现状调查方面,污染源复杂与现状调查系统性缺乏制约河流环境问题有效识别:目标设定方面,社会需求高度重视与河流健康缺乏关注影响河流系统健康的恢复;管理策略方面,工程倾向突出与水生态修复关注并存体现多元化特征;监测管理方面,动态评估滞后与公众参与缺乏限制河流整治效果维护:效益评估方面,尺度考虑欠缺与干扰程度偏大阻碍河流恢复持续性;基于此,提出整治目标的科学设定、综合系统方法的实施、适应性管理的应用、流域尺度的拓展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等上海地区河流管理的重要方向;并以管理框架、管理目标、管理策略、管理机制为重点给出上海地区河流健康的适应性管理对策。

【关键词】:河流健康河流管理评价方法指标上海【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X826【目录】:摘要6-8ABSTRACT8-11目录11-14图名目录14-16表名目录16-191绪论19-341.1研究背景与意义19-211.1.1研究背景191.1.2选题意义19-211.2国内外研究进展21-321.2.1国外研究进展(Ⅰ):河流健康相关基础研究21-241.2.2国外研究进展(Ⅱ):河流健康评价方法和实践24-271.2.3国外研究进展(Ⅲ):河流健康评价与河流管理27-291.2.4国内研究现状29-311.2.5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31-321.3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32-341.3.1研究目标321.3.2研究内容32-331.3.3技术路线33-342河流健康基本内涵与时空特征34-462.1河流健康的基本内涵: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辨析34-402.1.1河流健康基本概念342.1.2河流健康文献来源34-362.1.3河流健康内涵辨析36-402.2河流健康的时空特征:基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探讨40-462.2.1河流健康的时空特征412.2.2河流健康评价的空间尺度41-442.2.3河流健康评价的时间尺度44-463河流健康评价的理论框架46-613.1相关概念46-483.1.1概念界定46-483.1.2概念解析483.2基本特征48-533.2.1河流系统基本特征48-503.2.2河流健康基本特征50-513.2.3河流健康影响因子识别51-523.2.4河流健康评价关键问题52-533.3理论基础53-563.3.1学科基础53-543.3.2相关理论54-563.4主要原则56-613.4.1河流健康的评价原则56-583.4.2河流健康的管理原则58-614河流健康评价的方法基础61-844.1河流健康评价的主要手段61-684.1.1水质评估614.1.2生物评价61-644.1.3水文评估64-654.1.4生境调查65-684.2河流健康评价的基本程序68-724.2.1资料收集与目标设定69-704.2.2系统分析与框架设计70-714.2.3现状调查与综合评价714.2.4管理对策与优化措施71-724.3河流健康评价的关键方法72-804.3.1参照状态确定72-754.3.2表征因子识别75-774.3.3评估模型构建77-804.4河流健康评价与河流管理的集成方法80-844.4.1目标集成804.4.2尺度集成80-824.4.3程序集成82-845上海地区河流健康状况评估:以苏州河水系为例84-1165.1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84-965.1.1资料来源与数据采集84-875.1.2苏州河及其支流概况87-895.1.3苏州河综合整治回顾89-915.1.4苏州河环境状况回顾91-965.2苏州河及其支流河流健康评价96-1145.2.1河流系统现状初步分析96-1015.2.2苏州河水系河流健康评价101-1085.2.3苏州河水系河流健康比较108-1125.2.4河流健康表征因子相关分析112-1145.3综合评估114-1166上海地区河流健康恢复评估:以中心城区河流整治为例116-1466.1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116-1266.1.1资料来源与数据采集116-1196.1.2研究方法119-1206.1.3区域概况120-1256.1.4河流整治回顾125-1266.2基于传统水质参数的河流整治后评估126-1326.2.1河流整治成效的综合评估126-1306.2.2典型河流恢复的过程评估130-1326.3基于河流健康方法的河流整治后评估132-1436.3.1理想目标对照法:基于不完整数据的静态评估132-1386.3.2简单前后比较法:基于系列数据的动态评估138-1436.4综合评估143-1466.4.1评估方法特点分析143-1446.4.2河流整治成效诊断144-1456.4.3河流整治问题识别145-1467上海地区河流健康的适应性管理对策146-1637.1河流管理的现状特征146-1547.1.1现状调查和问题诊断147-1497.1.2规划目标设定149-1507.1.3管理策略制定150-1517.1.4监测管理评估1517.1.5效益评估151-1527.1.6综合评价152-1547.2河流管理的国际趋势154-1557.2.1目标层面:整治目标的科学设定1547.2.2技术层面:综合系统方法的实施154-1557.2.3时间层面:适应性管理的应用1557.2.4空间层面:流域尺度的拓展1557.2.5参与层面:全社会的共同参与1557.3上海地区河流健康的适应性管理对策155-1637.3.1管理框架155-1577.3.2管理目标157-1587.3.3管理策略158-1617.3.4管理机制161-1638结论与展望163-1678.1结论163-1658.2展望165-167参考文献167-179致谢179-180个人简历在读期间科研工作及学术成果18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