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诗中运用“梧叶”“秋风”写出了秋 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
写出了秋天的清冷,表达了诗人 孤独、凄凉、思念亲人的感情。
“儿童挑促织”会使诗人想到什 么呢?
会使诗人想起家乡,想起自己的 童年生活。
梧桐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
“客”是指谁呢?叶绍翁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 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 感慨!
南宋诗人叶绍翁,一年秋天,独自在外, 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诗《夜书所见》。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 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什么了呢?听 到什么了呢?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老师这也有些,选择最感兴趣的诗句读一读,并 抄写下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 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shēng
七 言
江上秋风动客情。 qíng绝句知有儿童挑促织, 押韵
夜深篱落一灯明。 míng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料想; 挑:捉; 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 上了高处,那里插满了茱萸,只是少 了一个人。
关于思乡的诗句:
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秋夜思念家乡,对童年生活的 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 秋景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2、你知道九月九日有什么习俗吗

3、“忆”是什么意思?
你了解这些节日吗?
❖ 春节 ❖ 端午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五月初五 八月十五 正月初一 九月九日
吃月饼 赏月 登高、喝菊花酒 放鞭炮、吃水饺 吃粽子、划龙舟
得泊听冷啦 一
更在着起地 个
加外 秋 来 响 一 人有
寒 冷 。
, 诗 人
风 吹 动
。 看 着
, 好 像
天 晚 上
远 在 外
一 年 秋
怎 么 都
树 叶 的
一 江 秋
秋 天 到
, 风 吹
地 。
天 , 叶
睡 不 着
声 音 ,
水 , 满
了 , 连
着 梧 桐
绍 翁 离
, 心 里
想 到 己
天 的 黑
树 叶 都
小知识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 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 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 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小知识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 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 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 茱萸等等。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知识点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知识点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1、《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是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词作者是乔羽,曲作者是刘炽。

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2、诗歌的第一节着重描绘了如画的北海风光。

第二小节表现了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少先队员的喜悦心情。

第三节则表达了少先队员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3、第二段中,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太阳指的是共产党,红领巾迎着太阳的意思是少先队员的心向着共产党,表达了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着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4、“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鱼儿真的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这样说?答:这句话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鱼儿不是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

是因为小朋友们感到在共产党的关心下无比快乐。

5、“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的是社会主义祖国。

6、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小朋友真的不知道是谁吗?为什么这样问?答:知道。

这样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7、“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

为什么要反复?答:表明小朋友们沉浸在欢快之中,忘记划桨,任小船飘荡。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1、理解词语: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

惊涛拍岸: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2、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

查无字词典指的是到生活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3、爸爸的解释与聪聪的解释有什么区别?答:爸爸结合身边的事物解释更加具体,生动,贴近生活。

聪聪是背字典上的解释。

4、嚷〈rǎng〉起来5、学会用“不仅……还……”造句。

例:小明不仅学习优秀,还乐于助人,深受大家喜欢。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内知识点盘点第三单元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内知识点盘点第三单元

起航教育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复习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

后两句诗描写的图景令诗人倍感亲切,也许他会由此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所以感情略显舒缓。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2.古诗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那应该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前两句中诗人思乡之情得到了直接抒发,表达了身在异乡孤单寂寞的情怀。

后两句:自己远在异乡,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登高、饮酒,遗憾之余,深感寂寞,倍加思乡。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他乡游居漂泊,每每一到好节日,我对家乡,对亲人,对老友那浓浓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

遥想,兄弟们一定正在登高山吧!一定都插上了茱萸,唯一可惜的就是少了“我”一人。

2.古诗意思:诗人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这时候,诗人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诗人一个人。

一、多音字:1、少 shǎo 很少; shào 少年2、挑 tiāo 挑水; tiǎo 单挑、挑拨二、词语解释:1、萧萧:指风声。

2、客:漂泊在外的人。

3、知:推测,料想。

4、篱落:篱笆。

5、独:单独。

6、异乡:他乡。

异,别的,其他的。

7逢:遇到,碰到。

8、佳节:这里指重阳节。

实际泛指一切。

9、倍思亲:加倍地思念亲人。

9、遥:远。

10、登高:古时习俗,每年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上高处。

11、夜书:晚上写。

书,写。

三、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0902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优质教学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0902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优质教学课件
王维王(维17071-岁7时61离)开,
家字乡摩,诘告,别亲蒲人州,(他今的山 兄西弟永送济了县一程)又人一。程通,音 是乐那,么工依书依不画舍。。唐代著
名诗人。
离开了家乡的王维非常思念亲人,在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在繁华的京城长安, 望着那热热闹闹的场面、兴高采烈的人 们,便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
正式录取的 择校生
学生
全体学生
人数
90
38
128
上线人数 84
11
95
上线率
93.3%
28.9%
74.2%
表 1、重点中学正式录取的学生和择校生高考上线率比较
重点中学择校生 普通中学学生
入校平均成绩 494
492
高考平均成绩 554
576
上线率
28.9%
50.1%
表 2、重点中学择校生和普通中学学生成绩比较
山东:指华山以 东王维的家乡蒲州, 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 同。
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寂是境哪里表现了”忆”? 独在异乡为异客,
寞陌中诗 。生,人
的看处 ,见于 感的陌 到面生 孤孔的 独也环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 想到兄弟们干什么?有 感情朗读。
①从表 1 中你看出什么?
从表 2 中你看出什么?
②根据数据,请对高中择校做一句话的点评。
(2)某初中班准备就“节日文化”为话题,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 习活动,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工作:(4 分) ①组织者给你的任务是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标语,你提笔欣然
_ _
八、综合练习。
语文


试卷满分:150 分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及日积月累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及日积月累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及日积月累李芊孜要求背诵的课文(全篇)1.我们的民族小学9.古诗两首11.秋天的雨13.花钟19.赵州桥21.古诗两首22.富饶的西沙群岛23.美丽的小兴安岭- - 优质资料1 我们的民族小学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bà)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dǎi)族的,有景颇(pō)族的,有阿昌(chānɡ)族和德昂(ánɡ)族的,还有汉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jiāo)、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xiāo梧wú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tiǎo促cù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萧萧:风声。

- - 优质资料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俗称蟋(xī)蟀(shuài),有的地区叫蛐(qū)蛐。

篱落:篱笆(bā)。

九月九日忆yì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yì乡为异客,每逢féng佳j iā节倍bèi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c hā茱z hū萸yú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切题。

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自主合作学习提纲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仔细研究一下作者为做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画出相关的
词语或句子。 3、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 的重要内容。 4、蜜蜂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的,这说明了什么? 4、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2. 忆:
独: 异: 每: 逢: 茱萸: 3、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4、 自主合作学习提纲 《夜书所见》
1.读诗文,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2. 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 说说感受。 3. 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4. 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写景部分。 5. 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6. 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7. 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8.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5、自由想象填空。(20分)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说:“
。”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说:“
。”
七、达标检测结果评价 八、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检查人签名: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三年级 主备人
13花钟
备课组修 改意见
学习目标 1、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 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 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1、《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是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词作者是乔羽,曲作者是刘炽。

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2、诗歌的第一节着重描绘了如画的北海风光。

第二小节表现了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少先队员的喜悦心情。

第三节则表达了少先队员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3、第二段中,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太阳指的是共产党,红领巾迎着太阳的意思是少先队员的心向着共产党,表达了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着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4、“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鱼儿真的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这样说?答:这句话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鱼儿不是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

是因为小朋友们感到在共产党的关心下无比快乐。

5、“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的是社会主义祖国。

6、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小朋友真的不知道是谁吗?为什么这样问?答:知道。

这样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7、“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

为什么要反复?答:表明小朋友们沉浸在欢快之中,忘记划桨,任小船飘荡。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1、理解词语。

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

惊涛拍岸: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2、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

查无字词典指的是到生活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3、爸爸的解释与聪聪的解释有什么区别?答:爸爸结合身边的事物解释更加具体,生动,贴近生活。

聪聪是背字典上的解释。

4、嚷(rǎng)起来5、学会用“不仅……还……”造句。

例:小明不仅学习优秀,还乐于助人,深受大家喜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 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 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先学后教(理解课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单独、孤单 异:别的、其他的 异:陌生人
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叶绍翁,字 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是江湖派 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 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家 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写的《游园不 值》最为著名: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课文)
夜书所见
夜晚写下自己 见到的情境。
第三次:先学后教(默写)
当堂检测
默写~
·
比较两首古诗
不同点:写作时代不同,诗人不同, 处境也不同
相同点: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 人的思念以及热爱之情。
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相聚! 我们身边处处是朋友!处处是欢乐!
关于思乡的诗句: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描写秋景的诗句: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9、古诗两首
古诗学习方法
一、知道诗人(大致知道)

二、理解题意

三、朗读诗歌

四、明白诗意(说出即可)


五、领悟诗情(需要掌握)
六、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3、会默写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我会读)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不在。
好处:从兄弟的角度来写自己不在 亲人身边,通过描写对方的感情来 表现自己的感情,是这种思乡之情 更加深沉,真挚。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知道了 儿童在捉蟋蟀

他想到小_时_候自_己_在家_乡_也有_同_样的_经历,
他的心情_惆怅_、_失落_,_思_念亲_人和。家乡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 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 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 蟋蟀。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 种怎样的感情?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地想起自己的家乡。
想像眼前梧
桐树叶在萧萧秋 风飘落的画面, 面对此情此景, 客游在外的诗人 会想些什么呢? 心情又如何呢?
一阵阵 发出 感觉
吹动

的声音,让人

江上的秋风使 自禁
情不 。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知道 挑:捉 促织:蟋蟀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的思想感情。
第三次:先学后教(默写)
当堂检测
默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3、会默写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我会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 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 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 正在长安读书求学,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 乡。
重阳节:又称作“登高 节”、“老人节”,每年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深:深夜篱落:篱笆 灯明:灯火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 夜深篱落一灯明。 所以 知有儿童挑促织,
想像夜深人静, 篱笆下灯光中闪动 儿童的身影,儿童 正在捉蟋蟀的画面, 又会使客游在外的 诗人想些什么?心 情又是怎么样呢?
(他看见) 篱笆旁的灯火 ,
独在他乡为异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两个“异”字连用,更能表达作者孤独寂寞 的思想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遇到、碰到 佳节:重阳节 倍:加倍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 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恋家乡的亲 人
诗人平时__思_念__亲_人________,
每逢佳节__更_加__的_思__念_亲__人__。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写下了哪些事物?
•梧叶 •秋风、风声 •儿童、促织 •篱落 •灯火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江上秋风动客情。秋风:秋天的风。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寒冷与凄凉的情景使客居他 乡的诗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
所以就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远、遥远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全身 少一人:少了王维一个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 兄弟们身上插满了茱萸,遗憾的是单单缺少 我一个人。
译文
•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的时候, • 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会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 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 • 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