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

合集下载

谭嗣同《绝命诗》原文和赏析

谭嗣同《绝命诗》原文和赏析

谭嗣同《绝命诗》原文和赏析
绝命诗一般指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谭嗣同《绝命诗》原文和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绝命诗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赏析
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

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谭嗣同《绝命诗》原文和赏析】。

谭嗣同的七言绝句《狱中题壁》

谭嗣同的七言绝句《狱中题壁》

【导语】《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在光绪⼆⼗四年(1898年)狱中所作的⼀⾸七⾔绝句。

这⾸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谭嗣同这⾸诗词,欢迎阅读! 《狱中题壁》 清代•谭嗣同 望门投⽌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横⼑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赏析】 这是“戊戌六君⼦”之⼀的谭嗣同在狱中所题写⼀⾸绝句。

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肆捕杀维新党⼈。

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

⼏位⽇本友⼈⼒请谭嗣同东渡⽇本,他却说:“各国变法,⽆不以流⾎⽽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流⾎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乏,请⾃嗣同始。

”慷慨赴义。

这⾸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祝福,以及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愿为⾃⼰的理想⽽献⾝的壮烈情怀。

“我⾃横⼑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诗,有多种解释,尤其是“去留”⼆字,争议颇多。

⼀般认为“去”是指逃亡离去的康有为和梁启超,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经转折逃往加拿⼤,⽽梁启超则逃亡⽇本;“留”是指谭嗣同⾃⼰,变法失败后有⼈劝谭嗣同东渡⽇本,但被谭嗣同拒绝,⽢愿留下来,保护光绪帝。

另⼀种说法是说,“去”是指侠客⼤⼑王五,谭嗣同曾随⼤⼑王五学习武术,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和⼤⼑王五⼀起营救光绪帝,但未能成功;“留”则是指谭嗣同⾃⼰。

第⼆种说法也并⾮完全没有道理,谭嗣同和⼤⼑王五关系⾮同⼀般,⽽谭嗣同死后,⼤⼑王五也冒着危险为谭嗣同收⼫,⼀时被传为美谈。

最后⼤⼑王五参加义和团,被⼋国联军杀害,并枭⾸。

更有⼀种说法认为“去留”是偏正词,即留,肝和胆分别对应“两昆仑”,只有⼀层意思。

前两种说法的意思是,逃亡保存实⼒也好,留下为了牺牲也好,我们都是好样的,我们的事迹都会像昆仑⼤⼭那样,永垂不朽。

如果是第三种说法,这两句的意思就变得更加简单,即使⼤⼑架在我的脖⼦上,我⼜有何惧,那就去留下我如昆仑⼤⼭⼀样的浩然之⽓吧!更加能表现出作者⼤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勇和⽆畏。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1、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狱中题壁【年代】:清【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谭诗第一句:“望门投止思张俭”。

后汉书张俭传“室门投趾”作“望门投止”。

仪礼士昏礼郑注:“止,足也。

古文止作趾。

”后汉书张俭传说,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重名行,破家相容。

”“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谭诗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

接后汉书杜根传,东汉安帝时,“和熹邓后临朝”,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

太后执根,令盛以缣囊,扑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得诈死,逃窜为山中酒保。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其用一“愧”字,系诗人忠厚之辞。

因为照传统道德观念,谭氏处理此事,毕竟应先考虑如何调和光绪母子感情,而谭氏不如此作,此因谭氏认为上书向太后直谏,无济于事。

谭诗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

《后汉书•虞诩传》:“宁伏欧刀,以示远近。

”唐章怀太子注:“欧刀,刑人之刀。

”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锋芒利如欧冶剑。

”剑亦可称为刀。

欧刀之欧,或应释为欧冶之欧。

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

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谭诗第四句:“去留肝胆两昆仑”。

光绪赐杨锐密诏,本嘱咐新党不可违太后意旨。

新党不顺从光绪意旨,而拟调军围颐和园,谭氏认为此系为了保种保教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谭诗“公罪”二字绝非“功罪”二字之讹。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谋围颐和园系公罪,其是非得失,留待后人去讨论。

【介绍】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

爱国诗歌——《狱中题壁》

爱国诗歌——《狱中题壁》

爱国诗歌——《狱中题壁》爱国诗歌——《狱中题壁》爱国诗歌——《狱中题壁》《狱中题壁》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

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

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

他是改良主义的激进派。

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

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因戊戌政变被捕,慷慨就义。

著有《谭嗣同全集》。

《狱中题壁》简介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

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

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

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

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狱中题壁》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狱中题壁》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狱中题壁》戴望舒原文及赏析戴望舒,这位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其诗作《狱中题壁》以深沉而悲壮的笔触,抒发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原文如下: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这首诗创作于戴望舒被日军逮捕入狱期间。

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诗人却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正义的坚信。

诗的开头,“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这种表述直抵人心,展现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然和对朋友的深情嘱托。

他并不惧怕死亡,而是相信自己的精神会在朋友们的心中长存。

这种豁达与坚定,令人动容。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这里明确指出了死亡的背景——日本侵略者的牢房,强调了那深深的仇恨。

这仇恨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民族的、国家的,诗人希望朋友们能够铭记这份仇恨,勿忘国耻。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这几句充满了对未来胜利的期待。

诗人坚信,终有一天,朋友们会取得胜利,会回来为他复仇,会用胜利的欢呼来祭奠他的灵魂。

这种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给予了人们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将白骨放置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这一想象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黑暗牢狱生活的极度厌恶。

而在那暗无天日的牢房中,这样的自由与光明,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

然而,正是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支撑着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

从整体上看,《狱中题壁》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却蕴含着无比深沉的情感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赏析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赏析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赏析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①张俭(jiǎn):东汉末期,张俭被反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一路上受人保护,其投宿人家多被治罪牵连。

谭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②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

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

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③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

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④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译文】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鉴赏】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

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

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

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谭嗣同狱中诗解析

谭嗣同狱中诗解析

谭嗣同狱中诗有《狱中题壁》、《望岳》、《赠别郭布磨庸》等,其中《狱中题壁》的赏析如下:
这首五言绝句,表现了作者甘愿为变法流血献身的决心。

作者以“望”字为纽带,将诗中的首句与末句连成一气。

表明自己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谭嗣同在被捕的当天,即有可能作此诗,且其背景也与之相合。

首句言“壮士心”,次句描摹“风雪”两字可见风雨如晦的惨状,同时也照应着首字“壮”字,为下文铺垫。

第三句中“望”字为纽带,将首句末句连成一体。

第四句则表达了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

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同时,也表达了谭嗣同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以上就是对谭嗣同狱中诗《狱中题壁》的简单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与赏析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与赏析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与赏析【原作】狱中题壁——[清] 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东汉末年人,因弹劾宦官被诬陷结一党一营私,被迫逃亡避害。

人们敬仰其为人,都冒着危险接待他。

这里以张俭借指康有为等逃亡的维新派人士,希望他们会象张俭那样得到人们的保护。

投止,投宿。

思,思慕。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

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

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

后隐身酒店当酒保。

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

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

忍死,装死。

须臾,不长的时间。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

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去,指出逃或死去。

留,留下或活着。

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

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古诗今译】望门投宿别忘了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

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陽(今湖南省浏陽县)人。

清末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谭嗣同少年大志。

甲午战争后。

发奋救国,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变法失败后,他拒绝出走,欲以己血唤醒国人,被捕后慷慨就义,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他的诗风格豪迈,情辞激越,富于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积极精神。

1898年秋,谭嗣同被捕,这首诗就是他就义前在狱中墙壁上题写下的绝笔之作。

表达了作者对变法维新的信心、决心和拯救民族、拯救苍生的良好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狱中题壁》是清代谭嗣同在狱中所写,通过典故表达了他对维新变法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诗中“望门投止思张俭”借张俭逃亡得人保护的典故,寄望维新派人士能得到民众支持。“忍死须臾待杜根”则以杜根忍死复官的故事,鼓励同志暂避锋芒,坚持斗争。而“我自横刀向天笑”一句,彰显了作者面对死亡无所畏惧、慷慨就义的英雄气概。“去留肝胆两昆仑”则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无论生死,维新人士都如昆仑山般巍峨高大,肝胆相照。诗中字词注释详尽,如“投止”意为投宿,“须臾”表示极短时间,“向”为对着之意,“去留”则分别指逃亡与留下。整首诗充满了悲壮与豪迈,展现了谭嗣同为国家民族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