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与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与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将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和谐社会道德修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的。
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
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
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
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们仔细深思和回味。
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
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
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形成“仁”的德性。
孔子曾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这些与我们社会总体道德修养现状不谋而合,直指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人所存在的问题:人们道德观念日渐淡薄造成世风日下。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包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仁爱教育、礼仪教育、德育和智育等几个方面,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论语》强调了仁爱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引导人们追求仁爱之道。
他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提倡待人以仁,培养学生内心的善良品质。
这种仁爱教育的现实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其次,《论语》强调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和遵守社会礼仪规范,可以培养人们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他强调了“君子不器”和“君子有三变”的教育原则,倡导通过学习礼仪来改变行为举止。
现实意义在于,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良好的社交习惯,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得体和谦虚。
再次,《论语》注重了德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德行是一个人的根本,要求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了“君子爱人以德”,将德行看作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现实意义在于,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底线的人,并为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指导。
最后,《论语》强调了智育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原则,提倡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增加智慧。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现实意义在于,智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具有竞争力。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仁爱教育、礼仪教育、德育和智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修养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得体,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具有竞争力。
因此,现代教育应该借鉴《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将其贯彻于教育实践中,培养出更多有德有才的人才。
[指导]《论语》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指导]《论语》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a1f353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c.png)
《论语》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论语》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这种思想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孔子思想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礼乐文化的重要依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特色。
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
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论语》中有众多关于修身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篇章,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段话是孔子给来上课的弟子进入教授知识前说的一句开场白。
这段话他给他的弟子们讲过很多次。
而这一点也正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这既符合一个教学程式的确定,也符合把他放在第一章的原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把这句话可翻译为: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
“学而时习之”的目的就是学而优则士,学而优则士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1. 引言1.1 《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是因为这部经典蕴含着古代圣贤们对待人生道德、修养和修身的深刻思考和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等先贤们通过言传身教,表达了对仁爱、孝道、忠诚、中庸、格物致知等方面的思考和教诲,为后世人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仁爱之道,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种德育智慧。
孔子认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忠诚为本,且无贵贱区分。
这种仁爱之道指引着人们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关爱生命,建立和谐社会。
孝道之重也是《论语》中强调的一种德育智慧。
孔子强调孝顺父母,认为孝道是道德修养的根本。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忠诚为本,中庸之道以及格物致知等观念也在《论语》中得到充分阐释和探讨。
这些道德智慧对于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和良好修养有着深远的启发作用。
《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智慧和行为准则,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1.2 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趋势在当今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愈发显著。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德育智慧成为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的关键。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增加了道德领域的不确定性和诱惑,加强德育智慧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这个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德育智慧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仅仅追求物质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加重要。
只有具备德育智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做出正确的选择,拥有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论语》中的德育智慧,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为建设美好的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孔子“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马啸一、“为政以德”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理论依据(一)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伴随着西周宗法封建政治终结和观念文化衰落的时代。
同时面临着西周礼制崩溃、家国一体政治结构彻底瓦解的社会局面。
西周的宗法封建社会,是以周王室的强大、血缘情感的纽带、礼乐教化为依托,由各级帝王贵族组成的政治共同体。
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政治忠诚不再可靠,各级贵族之间的感情日益淡薄。
此外,由于各种利益纠纷,贵族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嫌隙和隔阂。
此外,在礼乐教育层面,随着督抚、大夫实力的增强,他们对皇帝等贵族的依赖减弱。
此时还没有各级贵族严格遵循礼制的社会局面。
此外,还有西周时期重视人事的传统等原因。
原始宗教逐渐失去了超越世俗的魅力,再也无法维持人心的稳定。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由分封制度而形成的宗子维城、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已然由于世代的增加而导致的亲情疏远,以及权力欲望的膨胀而土崩瓦解,西周所设计的那种“道德之团体” 也由此荡然无存。
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及国家政权发展的需要无疑为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产生和壮大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二)西周德治思想的理论依据孔子的从周思想旨在恢复西周的封建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承袭了西周时期的德治思想。
从商朝到西周,“德”与“德治”的含义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
“德”是周人对人之心态与活动的价值判断标准,是政治生活的价值准则,实现“德治”是西周的政治价值追求。
此外,“德”也被周人具体化为一些具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原则,例如五常之道,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诚(敬)之道;勤勉,不图安逸的原则以及对各级贵族的更高要求,包括其对职事敬慎,不懈怠;不暴虐,慎刑罚;不贪婪;能矫正是非以及治理民众要刚柔相济等等要求。
总而言之,西周“以德治国”的价值归旨在于通过培养人的德行,实现向“天”祈福,进而实现天下和谐的目的。
但处于礼崩乐坏境地的孔子,决心挽救周制的衰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周的封建思想,以弥补其不足和疏漏。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想。
其中的“道德”“仁”“礼”思想、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道德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字:《论语》道德仁爱孝道教育和谐价值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想。
其中的“道德”“仁”“礼”思想、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道德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字:《论语》道德仁爱孝道教育和谐价值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一、立志有恒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与尽自己的义务。
她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时,总就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与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就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与实现其志向,并不就是容易的事。
她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就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与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与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
“仁”就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她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就是,颠沛必于就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
她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与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她认为志向与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就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就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
这也可以说就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就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立志忘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将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和谐社会道德修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的。
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
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
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
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们仔细深思和回味。
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
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
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形成“仁”的德性。
孔子曾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这些与我们社会总体道德修养现状不谋而合,直指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人所存在的问题:人们道德观念日渐淡薄造成世风日下。
与此同时,孔子也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里仁》),“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仁。
⋯⋯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以此来说明道德修养以及自律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修养水平势在必行。
二.提高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及其现实意义《论语·学而》篇中首次将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作了概括表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无惮改。
”明确指出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就是君子,君子就是有仁德的人,而君子的标准则包括五项具体内容:①举止;②学习;③品质;④交友;⑤态度。
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也是相当实用的。
下面,我就以上几个方面具体论述。
首先,“君子不重,则不威”讲的就是君子的言行举止应当达到的标准。
“重”是庄重,“威”是有威严,即是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其中又可以分为语言、仪貌、行为等几个方面。
庄重威严作为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此前中外媒体均有过多次报道:中国旅行团到某某地旅行,言行极不文明。
比如随地吐痰、购票插队、大声喧哗、在禁止照相的地方无视规定等等。
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过失,而是多次反复出现的。
这使中国人在“世界最不文明旅游者”排行榜上榜上有名。
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个大问题: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再次因为其子民缺乏道德修养而声名狼藉,而道德素质低下成为我们给自己贴上的最醒目的标签。
世界不再关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再欣赏我们的人文气质,不再重视我们的经商头脑,他们在意的仅仅是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
一个人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域的组成个体,从他身上不经意展现的细微末节最能显示他所受的道德素质、文化底蕴、教育背景。
他虽然是个体,但是却是这个企业、这个地域最生动、最真实的“名片”。
因此,我们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让中国人的形象在世界人民的观念中华丽转身,重新获得世界的认可,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便是我们首当其冲应当做的。
其次,“(不)学则不固”是讲所学的知识和美好的品德需要巩固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便说明了道德素质的培养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道德修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实践。
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在心里撒下道德的种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道德的习惯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风向标。
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将已有的美好品质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让自己的德行趋于完备。
巩固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我们美好的德行才能得到巩固,展现其应有的光辉。
再次,要将道德修养提高到一定水平,便一定要使道德品质“主忠信”。
一切言行举止都要以忠、信为宗旨,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
《论语》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孔子的教学内容其中两点便是忠、信,可见忠信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中占据十分崇高的地位。
所谓“忠”,是指对人对事尽心尽力,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就是要真心诚意、全心全意地对待他人。
孔子反对虚情假意的交友行为,他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
”(《论语·公冶长》)。
此外,孔子还认为,真正的朋友不是以取悦方为目的,而是要敢于向朋友提意见,孔子称之为“忠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人以正直自居,他们喜欢向朋友提意见,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朋友改正错误,而是带有揭他人之短以掩自己之不足的味道,这是有悖于“忠”的思想的。
而所谓“信”,就是诚实不欺,言行一致。
虽然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然而当今社会巧言令色的人却比比皆是,欺诈盗窃的新闻也常常见诸报刊杂志,人们不再相信身边还有“活雷锋”,人们也不再愿意去当“活雷锋”,不仅如此,人们对于为数不多的、仍然小心翼翼地当着“活雷锋”的人还嗤之以鼻。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这种局面长期存在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关系,而且对社会安定也起着负面作用。
第四,道德素质的提升还需要良好的环境,那就是“无友不如己者”。
人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那么,外界环境对道德的培养就必定会有多多少少的影响。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就是说明了外界环境对人生活发展的影响。
我们交朋结友,要选择德行比自己更高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这样,我们的德行才能有上升的空间,使自己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过,则无惮改。
”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
”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改正。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论语·子罕》),我们只有不断在实际行动中修正自己的行为,最终才能够使自己学习和巩固的美好的道德品质更加尽善尽美。
三.提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内容在明确了我们改善道德风气败坏的现状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标准之后,我们还该依照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以切实将我们的道德素养提高到新的水平。
1.学习学无止境。
要想提高道德素养,我们首先应该有新的心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将提高道德素质作为自己的乐趣,学习也快乐,实践也快乐,我们将在良好的心态中跨越更多的障碍,摆脱更多的束缚,得到更多的成长。
我们可以将学习的途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在书本中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如今的人们已难能可贵。
在书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前人先辈的光辉事迹、光荣传统,还可以看到许多反面的事例。
我们可以以此警醒自己,同时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今后实践的过程中做得更好。
②向长辈、朋友学习:父母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角色,父母的品德对孩子起了极为重要的表率作用。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便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向朋友学习也是提高品德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和做得不尽人意的方面,我们要善于寻找好的参照物,以此在道德上得到更多的提升。
③在反思中学习: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反思,而人类学习最重要的也就是反思。
人在反思中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举以一反三,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不过,我们将反思的结果付诸实践,最终也应该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以此得到更为丰富的结论,为下一次的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2.端正态度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态度确实是起决定作用的。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这将使我们在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宽”和“严”的尺度,更有利于我们扬弃地学习,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有不断进取的决心才能取得最终的进步。
3.交朋友如上所述,“主忠信”是判别朋友关系的主要原则。
孔子将朋友分成三类。
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现在交友的准则和对其判断的依据。
所谓“友直”,是指结交正直的朋友。
孔子认为,正直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之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也是人作为朋友的重要品德之一。
而正直的基础是“忠”。
孔子主张:作为朋友应该是“忠告而善道之”(《论语·颜渊》),既要诚心诚意地向朋友提意见,也要善于提意见。
而善于提意见就是要把握“直”的限度,注意提意见不要太直率了,有可能为朋友所不能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坚持直言相劝,则朋友之间有可能会疏远开来,“朋友数,其疏矣。
”(《论语·里仁》)故孔子认为,在多次劝告而仍不能为朋友所接受的情况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论语·颜渊》)。
所谓“友谅”,也就是要与讲信用的人交朋友。
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信不仅是获得他人信任的基础,同时还是朋友之意相互提意见的基础,“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
我们只有在与人交往并发现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坚定自己的脚步,愈行愈远。
所谓“友多闻”,是指结交见闻广博的人为友。
如上所述,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友直”还是“友谅”时,其共同之处在于都离不开“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