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复命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十五章归根复命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十五章归根复命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十五章归根复命致虚极,守静笃。

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

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

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

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全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

忘我则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念完全被道的景象所吸引,情不自禁,万虑顿失,一灵独存。

守虚至诚,守静至笃,才能进入道的境界。

以笃诚之心反观内视,以不变观万变,这就是修炼道德功的存想术。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这是在道境中观察万物变化所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的一般规律。

道境之中,万物并作出现,我得以反复观察万物从生到死的发展过程。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归结到大道这一根源(真性)上来。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气脉舒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

”(张三丰之《大道论》)“根”即是原神、真性。

“命”即是元气、真气。

常:客观规律、自然法则。

魂守静则元神动,元神动则元气长。

率元神以长元气,可谓懂得了自然法则。

懂得了自然法则,就会明白养生之道。

否则,就会妄作妄为,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来。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懂得了自然法则,才能自我宽容,不以意气用事,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宽容则不偏私于任何一个器官,让真气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才能保全整个身体的健康;只有完全的身心健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会遵大道而行;遵大道而行,生命才会长久,且终身没有危害。

本章是老子对养生之道的阐述和论证。

宇宙万物各归其根,然而归根必须复命。

守静则元神动,守虚则元气实,元气充沛则元神旺畅,元气是元神的物质基础。

这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础,有精则有神,无精则神灭。

反过来说,精须神守,有神守护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

道家的“归根复命”生死观

道家的“归根复命”生死观

道家的“归根复命”生死观——摘于《道临天下35》道家思想却对生死观念谈及比较深刻,虽然与其他文化共通,但是又稍微隐晦,这是历代学者难以觉察和认识的领域,现笔者在此作如下分析:一:引证《道德经》16章的解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大致译文如下:万物都在演化,我观察这些循环往复的过程,万物从无到有生长壮大,最终又各自发展回归到原来的地方,万物回归后的现象也叫做“静”,它也可称之为再次诞生。

这种再生现象也可说是自然规律,知道这种规律的存在是明白豁达的人。

在16章中老子阐述一种自然的循环规律----即大道的“归根复命”理念,展现了万物生死往复现象的普遍性。

人类即隶属于万物自然之中,如果把这个“归根复命”的道理应用到人类中,则体现出一种生命的连续性。

当然,更具体的诠释则回归到系列之前的大道解析中......1:引自 25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此处描述的大道形态让人很容易想象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平面圆形自主旋转。

2:引自25章中“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句话描述的是大道能量的流向模式,又因为万物皆为大道能量的表现形式,所以可以理解为万物从本源出来远离,然后又返回本源。

这是一种大道自然的能量循环。

客观而普遍性。

综合以上25章中的两点分析:”轮回“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像车轮那样周而复始的旋转。

这在中国老子对大道的循环特质也得以相融共同,具有普遍性。

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此诠释生死轮回现象上又得以照应。

可以说“轮回”是大道自主循环特质的描述,适用于万物演化,支持人类生命的可持续现象存在,用来形容人生循环往复的生死现象。

道德经中形容当下的句子

道德经中形容当下的句子

道德经中形容当下的句子老子《道德经》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明日常,知常曰明。

一个人,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内心宁静不杂,才能真真切切地活在当下,才能在虚静中接近大道,领悟大道。

在我看来,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最大区别就是:道家思想告诉人们活在当下,多做人生减法,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一切顺其自然,努力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而儒家思想总是讲理想、谈梦想、谈未来,让人们一切朝前看,把今天努力和苦难视作是明天成功的垫脚石。

就是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鸡血打多了,我们也会感觉心力交瘁。

何况,人的目标和欲望是无极限的,实现了一个目标,还有下一个目标。

因此,我们经常是一边得到满足,又一边感觉失落。

就是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可以说,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这样,一步步沦为欲望的奴隶,又感觉痛苦和无助。

所以,我们会发现,现代社会即便是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精神内耗的人越来越多。

殊不知,思虑之害人,甚于酒色。

一个人如果思虑过度,整天在那里想来想去,过度思考和焦虑,其实危害远大于酒色对人体的伤害。

所以古人告诫我们说:生年不满百,何必常怀千岁忧?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多学习道家思想,善待自己,珍爱生命,及时止损,远离精神内耗,让自己少一点焦虑,努力活在当下,而不是为了过去和未来而活。

就如曾国藩在日记中的一句名言所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事不杂,过往不恋。

也如现代人所总结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甲木生在丑月

甲木生在丑月

甲木生在丑月
甲木生于丑月(丁丙庚):丁火必不可少,通根巳寅为佳,甲木为助,用庚劈甲引丁。

甲日丑月,为严冬之际,此时“归根复命”,枝叶完全凋尽了,故应以庚金为剪,将枝叶剪除,以丁火暖其木性,去旧生新,有良木成林之妙,为富贵好命。

丑月甲木日生者,此时天气寒冷,故木性无发展之象,应先用庚而引出丁火,然后才能成为“木火通明”之明。

庚、丁均显,为幸福之命。

若庚透而不藏,则为中贵之命。

丁透庚藏,则小富小贵。

若无庚,则为贫贱之下格。

丁火重,乃中富之命,若有比肩,则能兼有财富,名位,导致业务昌隆。

无比肩,则为异常之命,仅能衣食温饱而己。

总之,甲日丑月生者,虽有庚金,但无丁火,仍为无用之命。

冬月之木,木性枯槁,精气内藏,若不能通其根,则男女均短命。

庚无则需有丁火,但丁火忌伤。

归根复命, 死而不亡者寿, 道教的生死观!

归根复命, 死而不亡者寿, 道教的生死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一、生死自然而然就像一株大树,在自然的状态下,花叶凋零,果实落地,最后都是复归于泥土,滋养大树的根系。

《道德经》所言的“归根”,就是一种归宿。

根,是创造我们生命的本源。

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最后都注定为一个归宿——归根。

所有的生命在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都要复归其本源。

归根曰静——归根是一种绝然的静,又是一种超然的“无”。

静曰复命——陈腐在静中消亡,新生在静中萌动。

我们的生命,从万籁俱寂的“静”中来,从了无生息的“无”中来。

从无中生有,从静中萌动。

归根之后,我们又由动转静,由有化无。

这就是生与死、动与静、有与无的对立统一。

这就是天地间的大道。

大道之中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

自然的生命观,反映了生命的自然。

没有衰老与死亡,就没有新生与成长。

不推陈出新,事物就不能向前发展。

生命具有无限发展的未来,生命永远不会消亡,永远在“归根”中获得“复命”。

二、重视生亦笑对死《度人经》讲:“仙道贵生”。

长生久视的理想是道教一直以来的追求目标。

但道教并非一味的追求生而畏惧死。

道教对生命的态度讲究自然,就是说对待生我们要自然,对待死也要自然,这才是道教对生命的态度。

《齐物论》有云:“一受成其形,不亡以待尽。

”庄子从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他认为死和生一样都是一种生命的过程,是必然发生的,无一人可以幸免。

人生是一个“气”的循环变化,人的身体会消亡,人的思想可以不断传承下去,通过自我的循环变迁而达到逍遥的境界,“死”在这里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作为自然演化过程中的现象,生与死之间相通、相齐,正是所谓的“死生五变于己”。

庄子丧妻时,从开始的“我独何能无慨然”到后来的的“鼓盆而歌”,正是体现了道教重视生命、亦能坦然面对死亡的通达洒脱。

《穷通宝鉴》论甲乙木

《穷通宝鉴》论甲乙木

《穷通宝鉴》论甲乙木甲木论木:原文:木性腾上而无所止,气重则欲金任使,木有金,则有惟高惟敛之德。

仍爱土重,则根蟠深固;土少,则有枝茂根危之患。

木赖水生,少则滋润,多则漂流。

甲戌乙亥,木之源。

甲寅乙卯,木之乡。

甲辰乙巳,木之生,皆活木也。

甲申乙酉、木受克。

甲午乙未、木自死。

甲子乙丑、金克木。

皆死木也。

生木得火而秀,丙丁相同。

死木得金而造,庚辛必利。

生木见金自伤,死木得火自焚,无风自止,其势乱也。

遇水返化其源,其势尽也。

金木相等,格谓断轮。

若向秋生,反为伤斧,是秋生忌金重也。

今译:木性向上生长,而没有一定的限度。

木气过重的时候,适宜得到金的作用。

木得到了金的作用,就有越长高越收敛的好处。

也喜欢土多,可以把根扎得深而牢固;如果土少了,就有枝叶茂盛而根柢危险的忧患。

木靠水生,水少则滋润,水多就会漂流。

甲戌和乙亥是木的根源,甲寅和乙卯是木的本乡,甲辰和乙巳是木的余气,都是活木。

值甲申和乙酉,木会爱到克伤;值甲午和乙未,木会自己死掉;值甲子和乙丑,金会克木,都是死木。

生木得到火就秀美,丙丁都是这样;死木得到金就制造成器物,条件是庚辛必须锐利。

生木遇见金,自然受到伤害;死木得到火,自然会焚烧。

没有风而木自己不再摇动,说明生命力已经衰落;遇到水而化归它的本源,说明其生命力已经穷尽。

金木相等的格局,叫做“断轮”。

如果生于秋天,会反过来受到金的斧子一样的伤害,所以秋天出生的木,忌金气过重。

原文:木生于春,余寒犹存。

喜火温暖,则无盘屈之患。

藉水资扶,而有舒畅之美。

春初不宜水盛,阴浓则根损枝枯。

春木阳气烦燥,无水则叶槁根枯。

是以水火二物,既济方佳。

土多而损力,土薄则财丰。

忌逢金重,伤残克伐,一生不闲。

设使木旺,得金则良,终生获福。

今译:木生于春季,因为余寒还在,喜欢火来温暖,这样才没有盘屈的忧患;靠水来生扶,而有舒畅的好处。

春初不宜水势太盛,阴气浓重就会使根柢受损,使枝叶枯黄;不过春天的木阳气烦躁,无水就会枝叶枯槁,根柢干燥。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
*导读: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要极力的回到虚灵的本心,要笃实的守着宁静的元神。

让万物如其万物各自生长,我只静静的体会着生命的回归。

一切存在如此错杂纷纭的生长着,它们总是个自回复到自家的生命本源。

能够回复到自家生命本源,这真叫做生命的回归啊!
回归生命本身就叫常道,没体会得常道,胡作非为,那就会产生了祸害。

体会得常道就会生出包容,体会得包容就会变得廓然大公,廓然大公才得周遍完全,周遍完全才能自然天成。

自然天成就能符合于道,符合于道也就能悠久无疆,终其一身也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
要相信生命自己有一回归与生长的可能,不必造作,不必担心。

虚心吧!由他去吧!他会自己好好生长的,只要关怀他,不要控制他。

真正的包容是不必忍受、不必包容,让他来去自如,如如生长。

道是你的道、我的道、他的道,大家的道,它静静地等着你。

宋白玉蟾《紫清指玄集》

宋白玉蟾《紫清指玄集》

宋白玉蟾《紫清指玄集》资料来源:方春阳主编《中国气功大成》。

本文简体字录入,原篇除“鹤林问道篇”以外,其余则无段,现文中分段系本人所为,或许能为读者理解本文观点提供一点帮助,故此说明。

玄关显秘论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若要炼形炼神,須识归根复命。

所以道: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还寻复命关。

且如这个关窍,若人知得真实处,則归根复命何难也。

故曰:虛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則是造化之根也。

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

太虛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蕩蕩,非涯岸之可測,其大无外,其小无內,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圓成,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

以是知心即是道也,故无心則与道合,有心則与道违。

惟此“无”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

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

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

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

故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虛。

只此“忘”之一宇,則是无物也。

本來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頃刻,运造化于一身也。

然此道視之寂寥而无所睹,听之杳冥而无所闻,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則有声。

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虛守静,则虛室生白,信乎自然也。

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炼,以乾坤为鼎器,以乌兔为药物,以日魂之升沉应气血之升降,以月魄之盈亏应精神之衰旺,以四季之节候应一日之时刻,以周天之星数应一炉之造化。

是故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

盖真阴真阳之交会,一水一火之配合,要在先辨浮沉,次明主客,审抽添之运用,察反覆之安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9
少林篇
shaolinpian
内功

归根复命

一语本出自道家老子著

道德经



胎息

一词也多见诸仙家丹功之法,
然在

少林拳术
精义



归根复命

却是少林绝学

易筋经

中的一
段内修功夫,据少林师法巨子所传,谓少林自明以后,
已由释宗而与道门相参贯,
故禅门法诀中十之八
九融入了道家修养功夫。

易筋经相传为达摩大师所传,乃少林寺经典功法,
凡入少林门者皆习之,
因此少林各支均有易筋经
相传。

然在流传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功法如目前常见


易筋经十二式

为清代潘
整理,
收录于其所撰


卫生要术

中,
清末周述官编撰的

增演易筋洗髓
内功图说

中也有,
将其改称为

韦驮劲十二势



只是易筋经中偏于外壮的一种功法,而易筋经中之内壮功流传范围不广。

少林易筋经内修功夫

/
金婵娥——

归根复命胎息法
19
shaolinyutaiji
2010.9
shaolinpian
少林篇
内功
没有内壮功而力则不神,内外两全方可成为神勇,
由此可见内壮之可贵。

内壮功中摩腹法为主体功
法,
归根复命

凝神气血为辅助功法,
摩腹法致力于
外揉,
鼓发清阳之气,
然而没有充足的真气做基础就
只能同无源之水一般。

归根复命有充积真气

采纳清


引气归元

复固命宝等功效,
在易筋经中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被认为是不传之秘,
今将此段功
法整理披露,
连同原文一并献出。



原文
纯阳则仙,
纯阴则鬼。

然阳滞而不宣,
则为元晦,
而气反浊戾;
阴从而通行,
则为柔顺,
而体必清醇。


阳易动而难充,
阴本静而难化。

故是功以导化浊阴为
妙用,
而以充畅清阳为本旨也。

上册诸论中,
虽曾流
露而未明言,
此时初功入手,
恐管者未能晓然,
故又
特为指出也。

夫所谓体俱金刚者,
要不过功力充足,
清阳之气充实流行,而无一毫之浊阴故也。

揉打之
功,
致力于外,
固能鼓发清阳,
然使内无充积之基,

犹水之无源也。

日月精华则积之于旬月之内,
观心洗
心,
则积之于入手之前与行功之暇。

而入手之后,

日黎明尚有一段内功,
谓之归根复命,
又为充积清阳
之要务也。

自此,
致力于内,
则积之厚;
致力于外,

流之光。

阳无不宣,
阴无不化,
而纯阳可冀矣。

其法于
黎明睡醒时,
披衣向东趺坐,
呼出浊气七口,
或二七
口,
合掌搓三十六,
洗面三十六,
叩齿三十六,
以集醒
身神,
默诵四字密咒

紧沙迦罗

十二遍,
又默诵大明
六字咒曰

嗡哞呢叭咪哄

二十四遍。

然后注想祖窍,
将心中所积之气纳之于中田,将肾中所凝之液升之于黄庭。

然后调匀鼻息,
满十息则吸气闭息咽之,

连吸连咽下达中田,更调呼吸使其和顺,每间十息则
咽气三口,
共一百二十息,
咽气三十六口,
再行法轮
自转,
然后起身。

祖窍即中田,
在心下脐上之正中,由
禀受而言为祖窍,由运化而言为中田,在一身四方之
中,
且脾土居北,
故又谓之黄庭,
其实一也。

吸气诀
曰:
三十六咽,
一咽为先;
吐惟细细,
纳惟绵绵。

经云:
久视中田,
则气长生者此也。

凡吸必以鼻,
而呼必以
口,
天门入清阳,
而地户出浊阴,
理自然也。


歌诀

武艺虽精窍不真

费尽心机枉劳神。

祖师留下真妙术

得此不可妄传人。



具体操作方法
1
.
每天黎明睡醒之时,起身披衣,
面向东方盘腿
趺坐,
先呼出浊气
7
口或
14
口,
需先呼后吸。

凡呼气
时必须用口,
吸气时用鼻,
此为天门入清阳,
而地户
出浊阴的道理。

然后再将两手心相接,互搓
36
次,

心会发热,
是为气血流通。

便用此双掌干洗脸
36
次。

最后两手结三昧印

右手掌仰放左掌上,
两大拇指相


或双掌合十于胸前,
并叩齿
36
次,
口中若有唾液
应将它咽入腹中。

2
.
叩齿毕,
默诵四字秘咒

紧沙迦罗

12
遍,
再默
念大明六字神咒,
即六字真言

嗡哞呢叭咪哄

24
遍,
以便使全部身心较快投入练功态而达到修行的目的。

然后把目光凝视于两眼之前的正中处,
待杂念肃
清时,
即慢慢收回目光,
闭眼,
内视两眉中间祖窍穴,
注想一会儿,
再加意念轻轻的引向下行,
落入腹中。

此处为中丹田,
在人体之正中心下脐上之位,
意想全
身散乱之真气有序地向中丹田汇集,并被中丹田吸
收。

3
.
调匀鼻息,

10
次呼吸则吸气闭息下咽,
送下
至中丹田,
连吸连咽
3
次;
再调匀鼻息,
每呼吸
10

则咽气
3
口,
如此反复
12
遍,
共呼吸
120
次,
咽气
36
口。

注意:
闭息下咽时,
吸气一定要深,
从鼻缓缓吸入
口内,
而唇相合,
吸满后闭息,
不宜使劲,
闭息不同憋
气,同时口腔配合将口中气与唾液一起如吞食物状咽下送入中丹田,
默守片刻再以口缓缓吐出。

此节是
本法的中心环节,其根本作用是充实能量、
强化功
力。

再通过

凝神气穴

练习,
如此练久了自然

息息
归根



凡息

已断,

真息

始现,

真息

既泯,




方显,
功至

胎息

就能

返本回原


如婴儿在母
胎一般
4
.
上节做完之后,
再做收功。

方法是仍然静坐,
调匀鼻息,
返听内视,
意想全身气血平衡,内气储存
蓄之丹田,
右手握拳,
在心下脐上中丹田处,沿圆形
轨迹摩转,
先左转
36
圈,
圆圈由小到大,
再右转
36
圈,
圆圈由大到小。

转圆时速度要适当,不可过快或
过慢。

此节可以调和气血,积蓄精华。

转圈完毕,
功即
收矣。



注意事项
1
.
本功有良好的培元固本、
强化内气
采纳天地
精元的作用,很适合于硬气功爱好者及有内气发放能力者作为补气之法。

2
.
本功有很强的补益功能,适合各类虚损患者
修炼,
但阴虚火旺者在练习时一定要主动减轻力度,
减少行功次数
(特别做

纳气归元

时,
更应降低要



以免拙火上升,
引起身体不适。

3
.
行功
10
天左右,
性欲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希望
能节制房事,使内气得以进一步强化而使生理机制得到本质性的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