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

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

顾炎武《与友人书》原文及翻译
顾炎武
原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译文: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

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
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不日新者必日退》阅读练习及答案

《不日新者必日退》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日新者必日退唐帼丽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颐认为,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

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就是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

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

何以不学习便退步?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

清人张伯行释道:“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

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

”这里,揭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

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

《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

朱熹曰:“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

”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

做天下大道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

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

”这里把一个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

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

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

程子道:“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

中正而诚,则圣矣。

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由明而诚也。

”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

王阳明道:“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3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③沃:浇。

文中有“洗”之意。

④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1.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肉食者谋之.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每小题0.5分,共2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②录毕,走.送之走:③或.夜昏怠或:④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每小题2分,共4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

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分)【答案】1.A2.①假:借;②走:跑;③或:有时;④妻子:妻子和儿女。

3.(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初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卷附解析1

初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卷附解析1

初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卷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溥与“七录斋①”明人张溥,名高一时,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

钞已朗读一过③即焚之。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④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⑤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有删改)注释:①斋:书房。

②钞:同“抄”,抄写。

③一过:一遍。

④管:笔管。

⑤索:讨取,要。

(1)根据要求用文中词句概括填空。

从文中张溥抄书时,“________”和“手皲沃汤”的细节可以看出张溥抄书时的艰辛。

从面对四方征索时,张溥“文不起草”和“________”,表现他的“名高一时”。

(2)从选文看,张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古诗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翻译赏析

古诗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翻译赏析

古诗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翻译赏析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出自文言文《与人书一》,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翻译】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天天上进,就是天天后退。

自己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

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也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

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b/22067,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好学罢了。

”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这不是对今人的一种勉励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与友人书阅读答案

与友人书阅读答案

与友人书阅读答案导读:这篇与友人书阅读答案是由编为你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勉:勤勉,努力。

2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4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第一文库网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2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4分)阅读答案:21.B22.A有时 B地方区域等C交往 D门2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24.(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2)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与友人书阅读答案】1.与友人书阅读及答案2.与友人书阅读答案3.《与友人书》节选语文阅读及答案4.关于与友人书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5.《与友人书》《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及答案6.送东阳马生序与友人书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7.与友人书文言文阅读8.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阅读附答案上文是关于与友人书阅读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文言文阅读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文言文阅读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文言文阅读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及用法:一、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五)表示假设关系。

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

如: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

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③吾恂恂而起。

不日进则日退文言文

不日进则日退文言文

不日进则日退文言文一、原文呈现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二、字词注释1. 为学:做学问。

2. 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

3. 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

4. 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

5. 车马之资:指外出求学的车马费用。

6. 博学审问: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

7. 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

稽,合。

8. 庶几:差不多。

9. 面墙之士:对着墙壁的人,比喻不学无术的人。

10. 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11. 济:有益,对……有帮助。

12. 勉:勤勉,努力。

三、翻译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能每天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切磋,就会孤陋寡闻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沾染上某种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

不幸住在穷乡僻壤,没有车马的费用,也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问里的是是非非,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

如果既不出门,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天下也没有什么帮助。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还必须好学,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四、赏析1. 主旨鲜明这篇文言文主旨非常鲜明,强调了学习要不断进取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如果停止学习或者学习不积极,就会退步,无论是在学问上还是在对世界的认知上。

这种观点在任何时代都有很强的警示意义,激励人们持续学习。

2. 论证方式采用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论述学习要不断进步,如“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直接点明观点。

反面论述如果不学习的种种坏处,像“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不学习的弊端,通过正反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进步的必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阅读附答案
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
(1)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
(2)若既不出户户:▲
(3)虽有子羔、原宪之贤虽:▲
【小题2】.下列语句中“之”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A.不幸而在穷僻之域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怅恨久之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小题4】.本文所谈的是为学之道,你从中得到哪些学习上有益的启发?(3分)
答案
【小题1】(3分)地方、区域;门;即使
【小题1】(2分)B
【小题1】(3分)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小题1】(3分)①“为学”不进则退,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