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甲骨文看远古对女性的称呼
姑的字源字形演变百答知识

姑的字源字形演变百答知识一、姑字的字源姑字的字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的古文字形态。
在甲骨文中,姑字被写作“ ”,其形状与现代的“姑”字相似,但结构更为简单。
据研究,姑字的字源可以追溯到象形字,形状类似于一个身体向前弯曲的女性形象,表示一个女性的身影。
二、姑字的字形演变1. 甲骨文时期:姑字的甲骨文形态为“ ”,字形较为简单。
2. 金文时期:姑字的金文形态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字形逐渐趋于稳定。
金文中的姑字形态较为规整,可以看出一些现代姑字的影子。
3. 篆书时期:姑字的篆书形态开始呈现出现代姑字的基本特征,但笔画结构较为复杂,部分笔画有变化。
4. 隶书时期:姑字的隶书形态更加规整,笔画结构相对简化,与现代的姑字已经非常接近。
5. 楷书时期:姑字的楷书形态与现代的姑字几乎一致,字形规整,笔画结构简单。
三、姑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楷书时期,姑字的字形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
字形的演变主要是受到时代和书法风格的影响。
在甲骨文时期,姑字的字形较为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趋于规整和稳定。
姑字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字形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初的象形字到现代的简化字,每一次演变都是基于前一次字形的基础上进行的。
姑字的演变也说明了古人对字形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以适应不同的书写和表达需求。
四、姑字的意义和用法姑字在古代的意义主要是指女性的身份和称呼。
在现代汉语中,姑字多用作女性亲属的称呼,如姑妈、姑姥等,表示父亲的姐妹。
此外,姑字还可以用作对未婚女性的称呼,如姑娘、姑奶奶等。
除了作为称呼,姑字还有一些其他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在古代诗词和文学作品中,姑字常用来表示美丽、娇柔的女性形象,用以描绘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另外,在一些成语和俗语中,姑字也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如姑婆、姑息等。
总结起来,姑字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和用法的汉字,其字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的古文字形态。
姑字的字形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等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姑字。
甲骨文中的结绳符号(二):要、安、威中的女都非女人,而是借据

甲骨文中的结绳符号(二):要、安、威中的女都非女人,而是借据接着看列表的第三行。
甲骨文女的主体结构是卩字符,卩的字源是结绳之右绳,女的字源也是,即女也是结绳文字。
结绳之右绳是借款凭证,也相当于现代的债券,当然这也是人类历史中最早的信用凭证、金融产品。
因此,结绳之右绳具备滋生利息的能力,具备生的能力。
女人也具备生的能力,不过生的是孩子。
甲骨文造字者正是凭借在都具备生的能力这一点,借用结绳之右绳的符号,去指代女人。
同时,在下面我们还会看到,孩子之“子”与“巳”的甲骨文字形相同,其字源也是结绳之右绳,是右绳滋生的利息、子息。
也就是说,“子”的原始义项是利息、子钱。
孩子之义则是第二义,引申义。
“要”金文字形为双手下面一个女,现代的学者,就会“望文生形”地认为,要的字源含义就是对女人的要。
如果真是这样,当初的造字者未免太猥琐了一些。
实际上,“要”中的女不是女人,而是结绳之右绳,其字源含义是手拿着右绳,即拿着借据去要账。
要的原初义项就是要账。
同时,也可以指代结绳、要约。
《说文解字》所保存的要的shi字形,为双手持糸,而糸则是更形象的结绳符号。
下面还会谈到这一点,糸字符也是一个重要的结绳符号。
“姜”的甲骨字形与现代汉字相同,也是上羊下女。
我有一位朋友姓姜,她也在研究甲骨文,但是遗憾的是,她以甲骨文为象形文字,以甲骨文女就是对女人的象形,对一个跪坐的女人的象形。
于是她自称牧羊女,即她将姜字解读成牧羊的女人。
事实上,与要字一样,姜字中的女,不是女人,也是结绳之右绳,代表积蓄。
右绳是代表借据,而借出的资产则是右方的积蓄。
“蓄”字中的玄与糸一样,也是结绳,这里是指结绳之右绳。
姜中的女也是积蓄之意,姜字的含义,就以羊为积蓄,为资产。
显然这是游牧文化的典型特征。
农业文化以粮食为积蓄。
甲骨文“安”的字形与现代字形也是一样的,宝盖头下一个女。
现代的人的解读是,家里有女人就是安。
如果是这样,造字者就是仅仅站在丈夫的角度来造字的,这位造字者未免太狭隘了。
汉语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女性

汉语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女性汉语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女性1.贬女现象许多称呼妇女的词都有贬义现象。
首先,汉字的写法就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的现象。
“女”是象形字,甲骨文“女”像一个妇女双臂反绑跪倒的形状。
从字形,可以想见古代妇女的奴隶地位。
许多带“女”字旁的字,也可分析出许多严重歧视、侮辱妇女的地方。
如“妒”、“嫉”、“嫌”、“嫩”、“奸”、“婪”、“妨”、“妾”、“妖”等等。
连指女性的“阴”字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
如“阴毒”、“阴森”、“阴谋”等。
古代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社会上更是最底层。
因此,古代妇女常自称“奴家、贱妾、卑妾”等。
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则有很多卑称。
如:贱内、拙荆、糟糠等。
在农村,一般男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家里的、屋里的、我那口子等。
2.两性词序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中,对男女两性的词序大都遵循着男先女后的原则。
成语的结构也是男前女后。
如:夫贵妻荣、夫唱妇随、男耕女织、善男信女、男婚女嫁、男女有别等。
3.不独称谓词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脂粉气太浓”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这就是完全不带有任何掩饰的歧视。
在使用语言、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这一歧视却被视作是传统及合理的存在,这实在是很荒谬的事情。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
汉字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而女人,作为社会人类的生产者之一,也应当受到尊重。
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比较明显的性别歧视,绝大多数女性能够做到愤而勇争,争的结果当然是对这种歧视的消除,比如家庭暴力、劳动争议、社会偏见等等,这得益于法律赋予的男女平等。
但是,也有很多女性对自身地位的弱势予以认同,即总是无意识地承认或者默许性别歧视的存在。
很多时候是女性自己的无意识,造成或者纵容了某些“细枝末节”的性别歧视。
【女】字的来历和演变

【女】字的来历和演变【女】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說文解字篆體字)(金文 )(甲骨文 )甲骨文密码我认为隶书“女”字的像形,是一个人抱胸脆坐,肩负着长辈和儿女两头挑的扁担。
甲骨文中女字的形态如断头的蛇,这也印证了夏娃私欲引诱犯罪而为了推脱自己的罪在神面前说谎说蛇引诱她犯罪的。
甲骨文女字来源于甲骨文龙字,甲骨文龙字是蛇被砸头的形态,也是说谎犯罪女人被惩罚的形态。
《文字蒙求》象形里说女字,'盖象敛抑之状’,这又是什么意思?甲骨文字形第三个不是母的甲骨文么?还是另有说法啊?是的,是“母”。
甲骨文件中“女”、“每”、“母”有时相替用。
但字形演变表确实不应该将“母”的甲骨文收在“女”的字形之中。
【甲骨密码】女:女人,母后。
【其他解读】女,甲骨文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
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表示发簪。
有的甲骨文在臂弯位置加两点表示乳房,写成"母"或"每"。
本义指女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严重变形,以致"人"形消失,"手"形消失。
【卷十二】【女部】女。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妇人也。
象形。
王育说。
凡女之属皆从女。
尼吕切〖注〗??,古文。
妇人也。
男、丈夫也。
女、妇人也。
立文相对。
丧服经每以丈夫妇人连文。
浑言之女亦妇人。
析言之适人乃言妇人也。
左传曰。
君子谓宋共姬女而不妇。
女待人。
妇义事也。
此可以知女道妇道之有不同者矣。
言女子者对男子而言。
子皆美偁也。
曰女子子者、系父母而言也。
集韵曰。
吴人谓女为娪。
牛居切。
靑州呼女曰娪。
五故切。
楚人谓女曰女。
奴解切。
皆方语也。
象形。
王育说。
不得其居六书何等、而惟王育说是象形也。
葢象其揜敛自守之状。
尼吕切。
五部。
小徐王育说三字在从女下。
凡女之属皆从女。
女,甲骨文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
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言常常被看作是一种“活化石”,人称“语言化石”。
因此,人们常将语言学和考古学等同视之。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再现人类的早期生活,重温思维的发展过程,展现先民的历史,反映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
通过观察语言中关于“男”“女”“夫”“妻”“嫁”“娶”“外”“表”等词语的词源、字源和语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对女性的歧视。
“男”与“女”汉语的“男”字反映了男子在历史上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
从词源上看,“男”与“农”上古读音相近,属同源词。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男子成了主要劳动者,因此,“男”“农”同源是有语音和语义根据的。
至于“男”的字源上看,《说文》将其分解为“从田从力”,表明男子是在田里用力劳动的人。
其实,“力”字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的写法均象“耒”(古代一种形状象木叉的农具)之形,故“男”的字源实际上本指用耒在田里耕作的人。
汉语的“男”基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男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而语言中那些表示“女人”的基本词汇恰恰反映了古人对女性的歧视。
先看“女”字。
在甲骨文中,“女”字的下半部象双腿跪下,上半部“象其掩敛自守之状”(段玉裁语),或象“两手有所操作之形”。
我们可以从此看出,自远古开始,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就局限于家务或室内劳动,并且常常跪着侍奉男性。
从词源上看,“女”和“奴”上古音近,是同源词。
氏族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战争催生出了奴隶这一阶层,并加速了掠夺和私有财产的增长,加剧了氏族的分化。
在氏族社会行将崩溃之时,氏族内部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形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的贫困者。
被剥削阶级常常因为负债,不得不将自己的女儿卖给剥削阶级作抵押品,于是产生了奴隶的另一种形式。
这些被卖的妇女与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妇女一道,成了当时女奴的两大来源。
从文字上看,“奴”字从女从又(“又”在甲骨文和小篆中均为右手的象形),在甲骨文中象一只手抓获一名女奴。
“女”“奴”同源还可以在“妾”字上找到佐证。
从女部字演变看女性地位变化-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要文字研究是窥视一个时代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像汉字这样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字来说,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人文讯息,从它的变化发展中我们可以探究社会的发展变化乃至时代的变革,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新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女性地位的改变是否在文字的演变中得到体现,探索不同时期女部字演变与女性地位的变化是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
论文将中国史简要分为分为古代社会和近现代两个时期,以甲骨文、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现代汉语字典等为依据,运用对比的方法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对女部字演变与女性地位的变化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女部;许慎《说文解字》;变化;女性地位;引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结绳记事”到现在我们使用的楷书,经历了多个形态的演变,它的演变既有自然流变又有人为改革的过程,但不论是哪种变化,它都是在前一种字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
汉字演变的不断层性使我们可以从字的演变往回追溯,通过研究汉字演变来看它背后所展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等等的变化。
本篇论文旨在通过研女及女部字的演变探索从古至今女性地位的变化。
研究不同时代背景下女字部演变所反映出来的女性地位的变化。
通过这项研究来探寻女部字中所蕴含的有关女性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古代社会(一)、从“姓氏”看古代女性地位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以母亲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公社,其实行母主导作用,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在氏族外婚制,母系继承、只知其母,这一时期的种种制度都说明了在母系氏民不知其父,故随母所姓。
母系氏族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制度证明了古代社会前期女性地位的尊崇,而姓氏的产生与母系氏族社会是有密切关系的。
《说文解字》女部中,用于“姓”的字共12个,其中“姜、姬、姞、嬴、姚、嬀、妘、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为天子,从女从生,亦声,春秋傅曰天子因生以赐姓,息正切。
殷墟甲骨文女名结构分析

殷墟甲骨文女名結構分析发布日期:2012-08-21 原文刊于赵鹏人名結構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的問題。
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
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
姓所以別婚姻……”周代金文和先秦典籍中的人名基本如此。
殷墟甲骨文中的人名,有其自己的特點。
考慮到女名的問題與姓氏制度的研究緊密相關,所以我們在分析人名結構的時候,把男名和女名分別進行分析。
這裡我們著重對殷墟甲骨文中的女名結構進行分析。
我們將殷墟甲骨文中的女名分爲單一形式的女名和複合形式的女名兩種。
一單一形式的女名單一形式的女名是指用一個單音節詞來指稱女名,沒有其它的附加或附屬成分。
例如:婐、、嬂、、嫀、嬉、、、等,有些學者稱其為“女化字”。
(1)貞:力()。
22460+《乙編》8504[1][ 小字]二複合形式的女名複合形式的女名是指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來指稱一個女名。
複合形式的女名一般以“身份+某”結構爲主。
構成女名“身分”的主要有:婦、女、子、司[2]、妻、妾、丁人、亞。
1.婦+某/某+婦“婦”為一種身份,“婦+某”中的“某”有些是私名,有些是國族名。
例如:婦寳(17511臼)、婦(15935臼)、婦姼(22246)、婦光(2811)、婦(7384臼)、婦(2783)、婦姃(2803)、婦妥(21793)、婦利(1853臼)、婦息(2354臼)、婦杞(5637反)、婦喜(9976臼)、婦婐等。
(2)庚子卜,殻:婦婐娩,。
貞:婦婐娩,不其。
376正[賓一]“某+婦”中的“某”為夫族名或丈夫之名。
例如:角婦、雷婦、般婦等。
(3)甲戌卜,王:余令角婦朕事。
5495[ 賓](4)壬申卜,貞:禦般婦。
9478[賓一](5)癸酉,余卜,貞:雷婦又(有)子。
21796[子組]卜辭中有“中婦”。
(6)貞:中婦尊餗其用于丁示。
14125[賓出]我們不能確定“中”的性質是族名,還是排行。
从汉字和汉语表达方式看中国女性的地位

从汉字和汉语表达方式看中国女性的地位一、从“女”字的演变看女性地位“女”字在造字之初就表现了对于女性的歧视。
“女”字在甲骨文中写做:。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象形文字,这个字像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双手交叉在胸前,充满了毕恭毕敬的意味。
甲骨文产生于殷商时代,在那个时期女性被统治的地位从这个字就可见一斑了。
孙云鹤在《常见汉字详解词典》中指出:“自从母系社会解体,父系社会开始,家庭经济命脉便掌握在男子手中,女子只做些家务劳动,而女人的身份也从此地下,’女’古音读’奴则’女’即古奴隶的’奴’。
”女奴是主要从事清洁打扫工作的人,社会地位低下,主要是服从主人的安排,由此可见,在甲骨文“女”字产生之时,女性在社会中已经处于低下的被统治的地位。
社会的发展通常带来技术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但女性的地位却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
“女”字在西周的金文中写做:。
它的字形和甲骨文基本一致,只是“女”字的头上多了一条横线。
可见,女性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在小篆中,“女”字写做:,虽然跪着的人形已经不如甲骨文和金文中那么明显了,但我们所见到的仍然不是直立的人。
“女”字在造字之初就是以一个被欺压的形象出现的,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
大量女旁的字都带有侮辱女性的意义,表现了对女性的侮辱。
例如:奴,从女从又,又,手也。
从字形上我们可以看出,奴的意思是用手抓住了一个女人。
古代罪人、罪人子女、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人都称做“奴”。
娱,从女吴声,乐也。
古代的各种娱乐活动,歌舞、乐器演奏、宴会酒席都离不开女子表演助兴。
这种活动中往往将女子作为一种戏耍的玩物,反应了对女性轻薄、不尊重的态度。
其他从女的字也都表现了类似的含义。
妄:狂乱,荒诞。
奸:犯淫,私通,狡诈。
妨:损害,阻碍。
妒:妒忌。
妓:妓女,娼妓。
嫉:妒忌、憎恨。
婪:贪婪,不知满足。
二、汉语对女性的歧视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女性名字也由来也可以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妇女未出嫁之时随父亲的姓,或者以排行称大丫头、二丫头、三丫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甲骨文看远古对女性的称呼
在社会上,我们总免不了要和陌生人打叫道,受限于社会的种种问题,对于女性称呼往往具有不少问题,一个不当就可能照成问题。
既然现在这种随便的社会都有可能因为一个称呼出现问题,那么在于礼法宗族严格存在的古代,尤其是远古和中古时期,人们对于女性是怎么称呼的呢?
最近闲暇时间翻了翻《古文字诂林》和《说文解字》来重新认识那些我们已经使用了千百年的汉字,从而发现了不少有趣的地方。
首先我们讲女性女性,这个“女”在古代与“母”同意,意思是能生育孩子并哺乳的雌性人类,甲骨文写做“”。
而母字的本意是
婴儿的生育、哺乳者,曰母,甲骨文写作“”,其写法与女基本类似,只不过多了哺乳婴儿的乳房形象结构。
而我们称呼中的妇女中的妇字,其本意是能够采集食物清扫家务的女性。
也就说其实在很多时候,妇字是整个女性的代表,除了女婴。
妇字本身没有结婚与否的意思。
而对于未婚的适龄女子,一般称呼为“娃”。
而当某个娃一旦有了心上人之后,这一类的女子也有自己独
特的称呼为“好”,甲骨文写作“”,是有甲骨文的“女”字和“子”字组成,意思就是与男子亲密接触的女子。
当这个女子结婚之后,在结婚之后而未生育之前,这一类的新娘子则称呼为“娘”。
娘字的甲
骨文为“”,其组成为甲骨文的“良”字和“女”字,意思就是在男人眼中最美好的女子,用来指向其新婚女子。
而对于结婚之后,渡过了新婚岁月生育之后的女子,其身份的称呼则有发生了改变,曰“姬”。
慢慢的随着新婚的激情,这个家庭在某种情况下会不只一个女
人,这个时候,就分为妻妾奴婢。
其中“妻”字的甲骨文为“”,意思为强制配给生育的成亲女子。
这同时强调的古代婚姻对于女子的
强制性。
而到了妾,其甲骨文写法为“”,上面为一个“辛”字(意味着罪罚)下面为“女”字,意思为因为罪罚而不得不为附庸于他人的女子。
而奴字就更差,奴字愿意为俘虏之中被强迫来服侍他人的女子,是为奴。
而低级最差的是婢,因为婢字的本意是地位最低下的奴。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同时为男主人的女子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定位的呢?
妒!
在最初,妒字其实是个中性词,原本意为男主人的女人们之间相互的关系为妒。
也就是说,最早的妒其实仅仅是个中性的关系表象,而没有妒忌的意思不忿之意。
这就是文字的有趣之处,因为或者我们都在使用着已经没有任何古义的字义,但却不能不明白这个字曾经有个很美好的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