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九龙坡名称的来历
浅析重庆特色地名地理文化特征

浅析重庆特色地名地理文化特征【摘要】重庆特色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地理文化特征。
本文从地名的起源意义和地理环境对地名的影响入手,探讨了重庆特色地名的独特魅力。
市中心区域的地名展现出繁华与现代化的特点,山城特色地名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江湖味浓重的地名反映了重庆独特的历史背景,特色地名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重庆特色地名的保护与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
地名不仅影响城市形象,更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城市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重庆特色地名的独特之处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关键词】重庆特色地名、地理文化、市中心区域、山城特色、江湖味、城市发展、保护传承、城市形象、地域文化、城市记忆、文化传承。
1. 引言1.1 重庆特色地名的起源意义重庆特色地名的起源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更是一种对地域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回溯和再现。
这些地名不仅丰富了城市的语言风格,更是对城市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底蕴的象征。
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重庆特色地名的起源意义,可以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重庆的地域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使重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1.2 重庆地理环境对地名的影响重庆地处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拥有丘陵、山地、峡谷等丰富的地形地貌特征。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重庆的地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重庆的山地特色在地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许多地名与山川相关,如“南山”、“北山”、“大足山城”等,反映了重庆这座山城的独特地理特点。
长江和嘉陵江穿城而过,为重庆赋予了丰富的水域资源,许多地名也与江河相关,如“江北”、“江津”等,突出了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地位。
重庆的丘陵地貌和瀑布等自然景观也为地名命名提供了灵感,如“凤凰山”、“瀑布公园”等地名,展现了重庆山水之美。
重庆的地理环境对地名的产生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重庆的地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2. 正文2.1 市中心区域地名的特点市中心区域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地带,其地名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的方向。
重庆说明文初二作文5篇

重庆说明文初二作文5篇重庆是一座美丽的山城,这里风景优美,人杰地灵。
她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又是一个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地方。
重庆有许多有名的购物中心,比如:朝天门、解放碑、观音桥。
其中,人气最火的地方是解放碑。
在这里,你会看到一片繁华的景象:人山人海、成群结队,解放碑拥有20个大大小小的购物中心,比如:新世纪百货、重庆百货、王府井百货……可以说是重庆奢侈品聚集地。
商场里面有许多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
不同的人做着不同的事,比如说,收银员急急忙忙地算账,顾客也耐心的等着。
重庆的美食,最好吃的,要数火锅了,因为火锅香辣可口,一个“爽”字就可以表达重庆人对火锅的热爱。
重庆火锅品种繁多,市内到处可以看见各种名字的火锅:陈眼镜火锅、奇火锅、巴将军养生火锅、刘一手火锅……重庆还有烤鱼,烤鸭,酸辣粉,小面等美食;但它们都没火锅好吃,因为火锅菜品丰富多样,麻辣滚烫,风味浓郁。
迄今为止,重庆火锅已经闻名中外了。
重庆不但是一个购物中心和“美食天堂”,还是一个旅游胜地。
诸如有名的金佛山、仙女山、大礼堂……在此,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磁器口古镇。
古镇蕴含丰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因此被美誉为“小重庆”。
镇上可以吃到各种小吃,尤其是陈麻花最有名。
磁器口因为地貌独特,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称号。
重庆真是我国西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爱我的家—重庆!重庆说明文2从古至今,重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3年,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
1997年3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为中央直辖市的议案;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重庆市现已成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万人。
人口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
重庆市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既以江城著称,又以山城扬名。
重庆入围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及简介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渝北区龙兴古镇龙兴古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建文帝曾在此地古庙中避难,故称为“龙兴场”。
清嘉庆年间(约公元1796—1820年)建“禹王庙”,商业逐渐繁荣。
古镇总面积228.19公顷,核心保护范围8.35公顷,建设控制区约65.39公顷,风貌协调区约154.45公顷。
2、九龙坡区走马镇走马古镇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是成渝路上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古镇总面积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3.79公顷,风貌协调区约8.01公顷。
有关武庙等文物2处,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北碚区偏岩镇(现金刀峡镇)走马古镇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是成渝路上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古镇总面积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3.79公顷,风貌协调区约8.01公顷。
有关武庙等文物2处,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巴南区丰盛镇丰盛古镇位于重庆府巴县与涪州(涪陵)间陆路交通要道,清代因商贸交往而兴盛,为古代巴县“旱码头”之首,素有“长江第一旱码头”之称,其独特的巴渝古商业文化气息充蕴于古街古巷之间,结合历史上“九龟寻母”自然山水格局的城镇建设,体现了典型的巴渝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思想。
古镇总面积95.83公顷,核心保护范围14.6公顷,建设控制区约37.17公顷,风貌协调区约55.06公顷。
老街长800余米,有禹王宫等6处保护建筑,是以山地田园风格为特征的古镇。
5、江津区中山镇中山古镇俗称三合场,又名龙洞场,建筑靠水而建,曾是繁华的水码头,为渝、川、黔三区的商品集散地。
古镇面积约8公顷,老街长约1.5公里,现存南宋题刻共82字,历史建筑28处,还有汉代古墓葬枇杷岩墓群。
浅析重庆特色地名文化的历史人文特征

浅析重庆特色地名文化的历史人文特征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特色。
其地名文化是重庆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表现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重庆特色地名文化的历史人文特征可以从地名的由来和命名方式上进行分析。
重庆的地名大多与其地理环境、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洪崖洞”一词就是因为位于长江边沿而得名,而“解放碑”则是因为解放战争时期在此设置了纪念碑而得名。
这些地名不仅记录着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归属和纪念。
重庆特色地名文化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重庆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在地名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习俗。
“磁器口”是因为当地民族习俗中女方嫁入男方家时要送出陶瓷器物而得名,而“白公馆”则是因为该地曾经是白族活动的场所而得名。
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上的标志,也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和认同。
重庆特色地名文化还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
地名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重庆的地名往往寓意良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长江鼎盛”代表着城市繁荣昌盛的愿望,而“红岩村”则寓意着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这些地名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展示了他们对自己城市的独特情感。
重庆特色地名文化还是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
地名是一个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递。
在重庆,很多地名具有悠久的历史,记录着城市的兴衰和变迁。
保护和传承这些地名文化,对于弘扬城市精神和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新的地名也在不断涌现,反映了当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重庆特色地名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特征。
通过对地名的由来和命名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地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对地名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多元的民族文化;通过对地名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地人民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对城市的热爱;我们还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重庆特色地名文化,以期让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重庆的历史文化典故

重庆的历史文化典故
重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以下是一些典故。
1. 重庆“山城”之称的由来:随着长江岸线的逐渐褪去,重庆逐渐向山腰延伸,成为一座“山城”。
在长久的历史中,这座城市曾经有过多次改名,如战国时期称“白帝城”,唐朝时期称“恒州”,宋朝、元朝改名“巴州”。
2. 重庆火锅的由来:相传清朝末年,因当时道路崎岖,人们为了快捷方便,就在路两旁吃饭。
有一天,因为天气寒冷,一些小摊贩便在锅里加入辣椒与花椒来热身,结果出现了火锅。
3. 重庆“磁器口”的由来:南宋时期,此地是天泉寺下葬地。
明朝时期,因陶瓷业兴旺,磁器口作为江洲双合罐(陶瓷窑)的集散地,形成了一个繁华的陶瓷市场。
4. 重庆老城区的设计:重庆区域特殊,山高路险,因此民居的建筑设计相对较“独特”。
在传统的居住设计中,利用山脚或山崖边的地势,分层建筑,于是重庆老城区的“吊脚楼”、“悬屋”等建筑形式应运而生。
5. 重庆城市墙历史:明清时期,重庆市区被一道长8000米的城墙环抱着,是当时西南地区城墙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
现在的石板坪城墙是原建筑的遗迹,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各区县名字由来

重庆各区县名字的由来重庆地名文化地图(区县篇)渝中区——渝州之中心。
重庆简称“渝”,渝中区以位于重庆市主城区中部而得名。
1995年由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
大渡口区——长江边的义渡。
清末巴县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
1965年建区。
江北区——长江和嘉陵江之北。
以位于长江、嘉陵江北岸而得名。
1955年由重庆市第二区更名为江北区。
沙坪坝区——长江边的多沙平坝。
沙坪坝原为嘉陵江边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坝,因坝上多江沙,故曰沙坪坝。
抗战时成为沙磁区中主要的文化区。
1955年正式定名为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传说中的九龙滩。
该地早在明代就有地名九龙滩,抗战时先后建成九龙铺码头、九龙铺机场和九龙铺镇。
1955年由重庆市第四区更名为九龙坡区。
南岸区——长江之南岸。
以位于长江南岸而得名,1955年由重庆市第五区更名为南岸区。
北碚区——伸入江中的巨石。
北碚濒临嘉陵江,有巨石伸入江中,古人称此现象为“碚”,又因在渝州重庆之北,故称北碚。
1955年定名为北碚区。
渝北区——渝州城北称渝北。
以位于重庆城区北部得名。
1994年由江北县改设渝北区。
巴南区——原巴县长江以南部分。
1995年,重庆市调整原巴县长江以南乡镇及九龙坡区部分街镇共同组成新的巴南区,以其主要辖地为原巴县长江以南部分而得名。
万州区——“万川毕汇”、“万商毕集”。
万州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最早于唐贞观八年出现,1998年由原重庆市万县区更名为万州区。
涪陵区——涪水两畔多王陵。
乌江自涪陵汇入长江,因古时乌江又称涪水,古巴国帝王陵墓多葬于此,故称涪陵。
1997年由地级涪陵市改设重庆市涪陵区。
黔江区——黔中乌江古黔江。
黔江古属黔中郡,乌江发源于郡,古称黔江,区名得名于此。
2000年由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改设为黔江区,为重庆唯一的少数民族区。
长寿区——长寿山下长寿县。
明初以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多长寿老人,因此得名。
2001年撤县设区。
浅析重庆特色地名地理文化特征

浅析重庆特色地名地理文化特征重庆是一座拥有丰富地名地理文化特征的城市,其独特的地名和地理环境既反映了历史沿革的痕迹,也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地理特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重庆特色地名地理文化特征,从而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地名的历史沿革重庆的地名具有悠久的历史沿革,这些地名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重庆名为“重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的时代,当时称为“巴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该地成为巴郡。
汉代以来,巴郡一直是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直到南宋时期,重庆成为中国五大重镇之一,名声大振。
而现在的“重庆”一词则是起源于元代,成为了现在这座城市的名字。
重庆的地名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沙坪坝、渝中区等地名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一个地名都和当地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地名的沿革史,不仅揭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还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
二、地理环境的地质特征重庆地理环境独特,地质特征明显。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的盆地中,地势起伏,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交错。
特别是渝中半岛、嘉陵江、长江等地形地貌特征鲜明,形成了重庆独特的地理风貌。
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塑造了重庆的独特面貌,也影响了当地的气候、生态环境和人文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还以其“山城”之称享誉天下。
这里山峦叠嶂,层峦迭嶂,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城市建设在崇山峻岭之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重庆成为了一座自然风光优美的城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地名反映的民俗文化透过地名,我们也可以窥见重庆的民俗文化。
南山、北斗、洪崖洞等地名,都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俗。
南山是重庆的一座名山,也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
南山风景区以其险峻的山峦、秀丽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称,是重庆乃至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北斗是重庆的一个地名,区域内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也是重庆的重要景区之一。
洪崖洞则是重庆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
重庆有趣地名的由来

重庆有趣地名的由来,你知道几个?2008年-10月-23日11:12lanana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
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
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
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
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
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
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涪都”。
连同远古巴国的建都、元末明玉珍的大夏国建都,重庆在历史上就有三次成为国都。
大家都知道,重庆历史悠久,那么地名的由来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也许就是你现在的住的地方,你知道它名字的由来吗?我这里收集了一些。
歌乐山因“大禹治水功成召宾歌乐于此”而名,有马蹄井、龙泉井、聪明泉、巴文化雕塑长廊等众多融入神话传说充满灵气的巴渝人文景点;有“歌乐灵音”、“云顶烟云”、“狮峰幽岩”等几十处秀美清幽的自然景观,历来为巴渝游览胜地。
也有说歌乐山因“歌乐灵音”而得名。
另有传说说李冰之子二郎治水有功,玉皇大帝派天宫仙乐队表彰,乐作如闻钧天之音,仙乐风飘,响彻山林。
实则山上松柏茂密,山风吹拂,松涛阵阵,再加明代古刹云顶寺大雄宝殿飞檐翘角上12对铜铃随风震摇,风声、涛声、铃声混响,以至空谷传音,万籁齐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霸气”九龙坡
九龙坡原来就是传说中的九龙滩,是早在明代时期就有的地名,抗战时先后建成九龙铺码头、九龙铺机场和九龙铺镇。
1955年由重庆市第四区更名为九龙坡区。
那九龙滩又是从何而来?据网上资料,很多的古诗词是这么记载的。
明朝朱嘉征《九龙滩》诗云:“渝城日日雨,云乱无定所……放舟清江曲,滩声阚如虎。
牵笮溯九龙,石立纷然怒。
”诗中有“九龙”和“九龙滩”。
乾隆《巴县志·建置之度外山川》:“王坪山:智里一甲,城西南十一里。
坪下岩高十余丈,镌有佛像,又镌有‘九龙滩古’五大字。
滩在江心,有九龙古翘首若龙”。
《募修九龙寺引》:“郡之南二十里,有地名:‘九龙滩’。
水石激,素称险隘,舟楫往来必经之道也。
岸上旧有九龙寺,传云肇自宋时。
”嘉庆《四川通志》卷11《舆地·山川》称“九龙滩在县东”。
鹅公岩对面,今南岸区内有地名“九龙寺”。
1987年文物普查,于九龙乡杨坪村长江上发现“九龙滩”石刻,所以证实诗词所说便是如今的九龙坡啦。
“小陪都”北碚
初到北碚的人,都会吃惊于它霸气的街名,这个偏僻的西南小城,很多街道是以大城市的名字来命名的,诸如:辽宁路、吉林巷、黑龙江巷、广州路、南京路、天津路、上海路、北京路、太原路、卢沟桥等等。
抗战时期北碚十分热闹,被称为“小陪都”。
“当时的北碚区长是卢子英(卢作孚之弟),当时每失陷一个城市,就改一个街名,为了铭记国耻。
”:东三省失陷后,原来清合路改为辽宁路,西山路改为吉林路,歇马路改为黑龙江路,白云路改为热河路,学园路改为大连路。
七七事变后,东山路改名为卢沟桥路。
不久北平沦陷,又将文华路改成北平路,日寇占领了天津,便改人和路为天津路,上海失守,改金佛路为上海路,南京撤退即改均合路为南京路,和睦路改为广州路……
“皇帝御赐”天官府
沿南纪门上去有一个叫天官府的地方,这里就是重庆城内唯一得到皇帝御赐的地方,是明宣宗赐给吏部尚书蹇义的天官府,这里一直是重庆的街名。
天官府地势高峻,俯瞰长江,颇有气势,后面是五福宫、打枪坝,左边是火药局一带,放牛巷与其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