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吊脚楼 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土家族的吊脚楼

土家族的吊脚楼

土家族的吊脚楼在苗家旁,你总能看到那一座座依着山、傍着水的木头小楼。

这就是独具特色的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大部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的原因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

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桩,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以正层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台的木板,以革或衫皮做天盖,楼下四周背空。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桩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一栋为4排扇三间座或6排房,中间为堂屋。

吊脚楼源于古代的干栏或建筑,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现象,犹如一部凝固的古歌,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心态和创造能力。

这种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和它那种令人赞叹的美令人羡慕。

汉族的习俗在五十六个民族中,我生在了汉族。

汉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民风民俗……在除夕之夜,我们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这是我们普遍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还有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了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一家人笑语连连……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我们在过年时还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饺子。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字”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可为什么特使必不可少的呢?说其中的原因,一是饺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儿,便于人们把各种东西吉祥的东西包到馅儿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其实我们的春节还有很多风俗,值得我们去了解它,传承它,不要让它变成一个回忆。

吊脚楼搭建课程设计

吊脚楼搭建课程设计

吊脚楼搭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吊脚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文化意义。

2. 学生能掌握吊脚楼搭建的基本结构和材料使用。

3. 学生能了解吊脚楼在不同地区的应用和演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吊脚楼搭建知识,进行简单的模型制作。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个人特长,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统建筑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在吊脚楼搭建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和勇于尝试的精神。

3. 学生通过学习吊脚楼搭建,认识到保护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传统建筑有一定的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和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吊脚楼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吊脚楼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地区的分布情况,使学生了解其文化价值。

相关教材章节:历史课本中关于传统建筑的部分。

2. 吊脚楼的建筑特点:讲解吊脚楼的结构、材料、搭建工艺等,使学生掌握吊脚楼的基本知识。

相关教材章节:美术课本中关于民间建筑的部分。

3. 吊脚楼搭建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吊脚楼模型的搭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相关教材章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关于建筑模型制作的部分。

4. 吊脚楼的应用与保护:探讨吊脚楼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保护传统建筑。

相关教材章节:社会课本中关于建筑保护的部分。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吊脚楼历史文化背景学习第二课时:吊脚楼建筑特点学习第三课时:吊脚楼搭建实践(1)第四课时:吊脚楼搭建实践(2)第五课时:吊脚楼应用与保护学习及总结交流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吊脚楼相关知识。

土家吊脚楼营造 创新技术案例

土家吊脚楼营造 创新技术案例

土家吊脚楼营造创新技术案例土家吊脚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它是我国西南地区土家族群众长期生活的结晶,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吊脚楼的营造技术也不断地经过改进和更新。

本文将围绕“土家吊脚楼营造创新技术案例”这一主题,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的技术。

首先,传统土家吊脚楼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石头,而营造传统土家吊脚楼的建筑方法则是采用砖木结构和榫卯结构,这种方法更多的是靠工匠自信的手工技术来完成。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不断地探索新的营造技术。

例如,传统的土家吊脚楼需要通过复杂的人工雕刻和精细制作才能完成,但如今,数控机床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我们更加精准快速地设计和制作土家吊脚楼的各种零部件,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其次,营造技术的改进也需要探索新的材料。

例如,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采用更加环保、经济、实用的新型材料,例如高效保温材料、防水材料、蒸汽透气膜、发泡混凝土等,这些新材料可以在保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更好地保障土家吊脚楼的外观美观和内部舒适度。

最后,营造技术的创新还需要社会和文化的认可和支持。

土家吊脚楼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形式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不仅是一项历史使命,也是现代社会建设的必需品。

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培养人才等方面,需要重视保护和发扬土家吊脚楼文化,以及完善相关的营造技术。

综上所述,土家吊脚楼的营造技术是一项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的工作。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科技的帮助下,一定可以将土家吊脚楼的营造技术不断完善,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土家吊脚楼营造 创新技术案例

土家吊脚楼营造 创新技术案例

土家吊脚楼营造创新技术案例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的居住形式为吊脚楼,即建在高架框架上的多层建筑。

这种建筑形式具有防洪、防盗、防火等特点,因此在土家族的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保持传统文化,同时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土家族的建筑营造也需要不断创新。

下面将介绍几个土家吊脚楼创新技术案例。

一、钢结构吊脚楼
传统的土家吊脚楼是采用木质结构的,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木材资源越来越紧张。

因此,一些地方开始采用钢结构建造吊脚楼。

钢结构具有重量轻、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同时还可以节约木材资源。

二、智能吊脚楼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土家吊脚楼开始智能化。

在建造时,可以预留智能化系统应用的接口,以便后续进行智能化改造。

智能化后的吊脚楼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安全监控、环境调控等功能,提高生活品质。

三、环保吊脚楼
传统的土家吊脚楼采用的是木材和土坯等材料,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一些地方开始采用环保材料建造吊脚楼,如轻质混凝土、节能砖等。

这些材料具有耐久性强、保温隔音效果好等特点,同时还能降低环境污染。

四、文化吊脚楼
传统的土家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一些地方开始建造文化吊脚楼。

这些吊脚楼在建造时充分考虑土家族文化元素,如图案、雕刻等,增强了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总之,土家吊脚楼建筑营造需要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化技术和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同时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

各具特色的民居-吊脚楼教学案例

各具特色的民居-吊脚楼教学案例

各具特色的民居—吊脚楼【知识点】多彩的贵州民居【对应章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语文情境】如图是“苗族民居吊脚楼”图。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苗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传统民居聚落和民居建筑也形态繁多,异彩纷呈。

由于地形、气候的因素造就了贵州的建筑风格。

【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少数民族地区,建筑比较有特色,因此,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民族民居,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了解这样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体验到语文无处不在,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本土文化的习惯,肩负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责任。

2. 教学过程(片断一)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

苗族吊脚楼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通常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

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多为两百平方米。

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房屋的屋面依山势而定朝向,一般为坐西朝东,坐南朝北。

大部分吊脚楼为"吊脚半边楼",在苗语中意为"把平房抬起来的楼"。

即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齐二楼楼板处栽下,成悬在半空状。

这些房屋全以榫头衔接,可历百年风雨不倾斜。

造就这些房屋均为无图作业,全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锉子,一把斧头来完成,造型结构全在师傅的记忆。

【幼儿园优秀教案】大班健康领域《半山腰的吊脚楼》教学设计

【幼儿园优秀教案】大班健康领域《半山腰的吊脚楼》教学设计

【幼儿园优秀教案】大班健康领域:半山腰上的“吊脚楼”设计意图:乳源地处粤北山区,是过山瑶的聚居地,过山瑶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元素。

文化需要传承,历史需要创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融入过山瑶文化,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历史,体现民族精神。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半山腰上的“吊脚楼”随处可见,孩子们也有所了解。

但我们的孩子们大多数住的都是居民楼或自建的房子,对于半山腰上“吊脚楼”是充满了好奇心,它们是如何建在半山腰的呢?所以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和感受瑶族“吊脚楼”的建筑特色和文化背景,我设计了本节大班健康领域课程。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条件下,将建房子的材料通过层层的困难,把材料安全运到半山腰并搭建好房子。

《指南》中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部分目标要求提出: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以及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能力。

大班的孩子活泼好动,跳、爬、滚,追、跑等是他们自娱自乐,相互嬉戏的最爱。

他们对身体的各部分有一定的认识,在游戏过程中能有意识的积极寻找多种方法运用身体某些部位去完成一些高难度动作所以在本节活动设计我以闯关的形式设计了3个环节,重点以“跳、合作平衡过桥、匍匐前进”动作发展为主,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以及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乳源县必背镇“吊脚楼”的历史。

2、通过“跳、平衡过桥、匍匐前进”锻炼孩子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以及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能力的发展。

3、通过游戏活动,体检“吊脚楼”的来之不易,激发幼儿对家乡本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能快速、有序的用“跳、匍匐前进”的动作完成闯关。

活动难点:团队互相合作解决问题“平衡过桥”。

活动准备:场景布置:陷阱、洞穴、被暴雨吹断的独木桥、垫子、搭建房子的材料(牛奶箱)、半成品的房子(分两组)、吊脚楼图片活动过程:一、播放音乐《盖房子》,教师带领幼儿做热身运动。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家乡的老房子(吊脚楼)▏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家乡的老房子(吊脚楼)▏人美版

教学设计教案名称:家乡的老房子(吊脚楼)——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吊脚楼的建筑特点和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吊脚楼的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内容:1. 吊脚楼的建筑特点:吊脚楼是我国南方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主要特点是有悬空的柱子,建筑结构独特,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2. 吊脚楼的绘画技巧:通过观察吊脚楼的图片,分析其结构、线条、色彩等要素,引导学生掌握吊脚楼的绘画方法。

3. 创新和实践:鼓励学生在了解吊脚楼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吊脚楼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吊脚楼的建筑特点,掌握吊脚楼的绘画技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突破传统的吊脚楼绘画模式,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视频、吊脚楼模型等。

学具:绘画纸、画笔、水彩、彩铅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吊脚楼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吊脚楼的建筑特点和地域特色。

2. 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吊脚楼?吊脚楼有哪些特点?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讲解吊脚楼的建筑特点,如悬空的柱子、独特的结构等。

2. 示范吊脚楼的绘画方法,包括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运用。

三、实践与创新(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始绘画吊脚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意见。

板书设计:吊脚楼1. 建筑特点:悬空柱子、独特结构2. 绘画技巧:线条、色彩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吊脚楼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吊脚楼的绘画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导学生了解吊脚楼的建筑特点,通过示范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吊脚楼的绘画技巧。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 家乡的老房子(吊脚楼) ▏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 家乡的老房子(吊脚楼) ▏人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家乡的老房子(吊脚楼)
人美版
一、任务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了解家乡的老房子(吊脚楼)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特点,掌握绘画技法和美术材料运用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
1.美术教材: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第17课。

2.教学工具:彩色油画棒、美术活动画板、白板、幻灯片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和PPT,学习吊脚楼的基本形态、建筑结构和历史文化背景。

2. 学生活动
1.观察吊脚楼的特点和建筑结构,通过艺术创作表现出来。

2.运用颜色和形状表现吊脚楼的历史文化特点。

3. 教学示范
完成一个吊脚楼的绘画作品,向学生展示吊脚楼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4. 教学总结
在教学结束前,通过简短的总结,让学生完全掌握本课所学内容,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点
1.多方位观察、剖析吊脚楼的特点和建筑结构。

2.运用颜色和形状表现吊脚楼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建筑艺术特色。

五、教学难点
1.如何将吊脚楼的形态和建筑结构转化为画面。

2.如何通过手中的美术材料,精准地表现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特点。

六、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艺术课程,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进一步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和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吊脚楼
长阳实验小学刘小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土家吊脚楼的来历、结构、形式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3.会画土家吊脚楼。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家吊脚楼》课件,学生准备土家吊脚楼的相关资料和画画用的文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民居
欣赏民居:看看这些民族的居所有些什么特点?
课件示蒙古族、满族、藏族、纳西族、傣族、羌族、土家吊脚楼的居民组所图片与解说。

引入新课:土家吊脚楼
二.揭示课题,探究新知
板书课题:土家吊脚楼
1.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土家吊脚楼的简介
(2)土家吊脚楼的特点
(3)土家吊脚楼的形式
(4)土家吊脚楼的传说和文化内涵
(5)土家吊脚楼的画一个吊脚楼
2.土家吊脚楼的简介
吊角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

课件示学生收集的吊脚楼的简介,点名读,相互交流。

3.土家吊脚楼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角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课件示学生收集资料中的几个特点,点名读,学生交流
4.土家吊脚楼的形式
学生交流;课件示。

(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4)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5)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5.吊脚楼的传说
学生交流,课件播放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

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
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

三.课堂小结,拓展训练
学生谈收获,师补充;
你能结合你这节课学的知识,把你对土家吊脚楼的印象用一张画画出来吗?
学生作画;
成果交流与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