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五言集字古诗
历代名家临《乙瑛碑》集汇(上)

50历代名家临《乙瑛碑》集汇(上)文/蔡剑明《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简称《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
东汉永兴元年(153)立,无额。
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
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碑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公赎。
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
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
《乙瑛碑》 原帖51清 金农 临《乙瑛碑》金农临《乙瑛碑》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布衣终身。
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学习书法须从临摹古代碑帖着手。
临古不但要掌握其字形结构,更重要的是吸取其笔法及神韵,不能有自己个人的笔意,这就是“无我”。
等到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后,再临习其他碑帖,逐步有了临摹的心得,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叫作“有我”。
“无我”之中须避免“有我”,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古代碑帖的风格和精神;“有我”之中须避免“无我”,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风格和面目。
如何处理好“有我”和“无我”的关系,是要靠书家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和体会,并依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整合。
金农临《乙瑛碑》条幅,其字形结构保留部分原碑字形体态,但用笔都是自己的笔法,线条也比原碑增粗不少,已经进入到“有我”的境界。
这已不是临碑帖的概念,而是已经进入到创作阶段了。
52何绍基临《乙瑛碑》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等,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晚清诗人、书画家。
据史料记载何绍基专学隶书比较晚,是从六十岁后才开始的。
从他临写的大量汉碑来看,基本上无一通与原帖全似,他临帖时的精神往往专注于某一端或侧重于某一方面,书体和用笔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他自己的,但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却具有汉隶神韵。
汉隶《曹全碑》集字古诗,漂亮!(2)

汉隶《曹全碑》集字古诗,漂亮!(2)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上集回顾,请点击:汉隶《曹全碑》集字古诗(1)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赠汪伦唐李白
早春唐韩愈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山行唐杜牧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乙瑛碑创作七言诗

乙瑛碑创作七言诗乙瑛碑,又称“乙瑛碑创作七言诗”,是一块木碑,十分珍贵,不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更因为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块碑上刻有一首七言诗,诗中所述的境界深邃优美,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
这首七言诗让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他们以七言诗为创作主题,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七言诗的韵律和格律使得这种诗体更加饱满和富有表现力,它不仅限制了诗人的表达方式,也增添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乙瑛碑上的七言诗以山水为题材,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画面。
诗中写道:“绿竹丛中一径通,小桥流水人独行。
晚风拂过山顶尖,花开花落人未迎。
”这幅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宁静的氛围。
诗中的绿竹丛和小桥流水勾勒出了一幅宜人的景象,仿佛是一个人独自漫步其中,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而晚风拂过山顶的描绘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让人想象着山顶的壮丽景观和随风飘荡的花瓣。
这首七言诗不仅仅是对山水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人独行”和“人未迎”给人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感觉,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意义。
乙瑛碑上的七言诗激发了我对艺术和文化的思考。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
而七言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体,更增添了诗歌的表现力和韵律感。
乙瑛碑创作的七言诗也让我思考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乙瑛碑作为一个古代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它的存在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而这首七言诗的创作,也展示了古人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思维。
乙瑛碑创作的七言诗给我带来了思考和启发,它让我深入了解了古代文学艺术和文化传统。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其语言的优美和画面的生动,更在于它所传达出来的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思想和情感的传递,正是文艺作品的价值所在。
乙瑛碑创作的七言诗是一首珍贵的艺术作品,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隶书是汉代的主要书体,它孕育于秦,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
在笔画上,由圆笔走向方圆结合,由纯曲线走向曲直结合,由象形到抽象,由依旁自然列对自然的自由运用,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欣赏:隶书的美学内涵:解读隶书的美学内涵和产生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对隶书本体的深层认知。
通常,是从现存的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的。
但是,通过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还远远不够。
因为这样还无法认识隶书美学内涵的形成渊源。
因此,要将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置放在秦汉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探求出隶书美形成的文化和思想渊源。
也只有这样,才算了解了一些隶书的传统。
在两汉,隶书不但通过隶变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同时还有着向草率和规范两极方向发展的整体趋势。
一方面,隶书在过分强调书写便利的极端中逐步脱离了隶书的原本实用立场,进而在持续草化过程中因书写的运动态势不同最终形成了所说的章草和今草;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隶书原本书写形态的规范建构,而且这种规范建构是以形式秩序确立为前提的。
因为文字的形式秩序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社会进步。
这是历来被官方重视的重要环节。
因此,随着西、东汉王权的相继确立,对现实生活中广泛流通的隶书进行规范整理也就成为必然。
八分书以规范为手段,有效的克服了篆之捷隶书的随意性书写倾向,使形式秩序趋向于稳固的位置选择和有序的结构图式。
加上汉代官方文人审美观念的不断容入,最终形成了八分书规范、和谐、静穆、左撇右挑的风格特征。
两汉刻石存在的从西汉的质朴率真向东汉工稳规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也从一方面印证了官方对篆之捷隶书进行规范建构的历史进程。
然而,当今学界和书法界普遍把两汉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稳规范的发展趋势认定为隶书走向成熟的标志了。
这样做不但牵强,也为隶书的本体理论阐释带来困难。
这是因为:一、八分书对隶书的改造是以美术规范化和线条装饰化为前提的。
最优雅!智永集字对联五言古诗欣赏

最优雅!智永集字对联五言古诗欣赏
古道墨香
智永和尚(生卒不详),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
智永善书,书有家法。
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
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他传“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
所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影响远及日本。
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智永集字对联
智永集字五言古诗
往期精彩热文
书协副主席被判入狱18年,还有多少官员假装成“书法大师”在忽悠?
这份清代楷书,完胜无数当代书家!
人民大会堂77年悬挂56幅字画(全集)
难得一见的好书法!百看不厌
推荐给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文章不长,价值非凡。
《乙瑛碑》头条百科

《乙瑛碑》头条百科《乙瑛碑》百科图片中文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书法价值用笔结字规范,宜于初学风格特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现存地点山东曲阜孔庙年代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简称乙瑛碑。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无额。
隶书,18行,行40字。
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
每页,纵28.2cm,横14.6cm。
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
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
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
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
'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
《乙瑛碑》拓片局部乙瑛碑特点《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
”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
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
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
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
“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乙瑛碑》

“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乙瑛碑》“汉隶之最可师法者”,赞美的就是《乙瑛碑》。
《乙瑛碑》全名《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卒史碑》,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
碑高约2.6米,宽1.28米,十八行,每行四十字。
原石旧置兖州仙源县,今藏山东曲阜孔庙大成东殿庑碑林。
碑文谓孔子十九世孙孔麟,请置百石卒史一人,掌管孔庙礼器,鲁相乙瑛书言朝廷,司徒吴雄书奏于上,诏鲁相择四十岁以上通一经者任之,当时乙瑛已经满秩而去,后相平复以其事上朝廷。
碑文为秦牍式,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为汉碑之名品。
《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
”《乙瑛碑》部分《乙瑛碑》是久负盛名的汉碑之一,宋欧阳修《集古录》、宋赵明诚《金石录》、南宋洪适《隶释》、南宋郑樵《金石略》、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均有著录,各个年代的金石学家都十分重视这块碑刻。
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
'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乙瑛碑》部分《乙瑛碑》原无撰书人姓名,但是“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却称“后汉钟太尉书”,钟繇生在桓帝和平元年(150),而《乙瑛碑》在桓帝永兴元年(153)刊立,其时钟繇才三岁,可见,此碑绝非“钟太尉”所书。
大概是因为《乙瑛碑》书法“高古超逸”,而钟繇“铭石书,最妙者也”,所以才托钟繇所书吧。
《乙瑛碑》刊立之时,正处于汉隶最兴盛的时期,各种高超书艺的碑刻纷纷出现,斗艳争葩,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兴旺景象。
《乙瑛碑》风格严谨,文字有严格的规范,碑文几乎没有通假字和俗体字,它不用汉碑常见的变体作为艺术手段,它的全部艺术形式就是文字结构和点画的变化。
《唐诗三百首》第五季 (五言律诗21首)田字格抄写 练字 背古诗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唐代:孟浩然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留别王维》唐代: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早寒江上有怀》唐代: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岁暮归南山》唐代: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唐代:孟浩然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与诸子登岘山》唐代: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唐代:孟浩然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章台夜思》唐代: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唐代: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唐代: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唐代: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唐代:李隆基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