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课-《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一、前言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
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
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第三章血液目的要求: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教学内容: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
血液与内环境稳态。
血量。
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生理。
血细胞的破坏。
血液凝固。
抗凝系统的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
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第四章血液循环目的要求: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2.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
3.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生理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药学《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3201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药学、医检学分:4总学时:64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及临床有关课程选用教材:[1]生理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孙红,彭聿平. 人体生理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必读书目:[1]朱大年,王庭槐. 人体生理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M].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16;[3] Physiology(英文影印版)[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4] 人体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 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选读书目:[1] Basic concepts in physiology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iton [M]. Singapore: Health Sciences Asia, Elsevier Science, 2002;[3] Physiological medicine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闫剑群. 生理学(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16.学习网站:/(人卫医学网)/(中国生理学会)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正常人体主要生命活动的机制和调节规律。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使用)一、课程介绍: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其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基本实验技能,为后续医学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二、课程目的:理论教学分掌握与理解两级规定。
掌握内容以黑体字表达,应重点讲授,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利于记忆,并能具体应用;理解内容未作标记,讲授时可不进行进一步阐发,规定学生记住要点。
实验教学采用学生操作与教师示教两种方式。
必作实验以黑体字表达,要尽量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规定学生独立操作,认真观察、客观统计和分析实验成果,写出实验报告;未作标记的实验,可根据各校具体状况和专业特点进行取舍,亦可补充其它实验。
对这类实验,规定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理解操作办法和环节,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成果。
三、使用阐明:本大纲中的理论课内容是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体,对护理专业提出适宜规定,其它专业可按大纲规定的规定取舍或更动。
本大纲只附有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教学时数分派表,对教学时数的分派可酌情进行调节。
第一章细胞生理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效: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
2.细胞的信号转导功效:离子通道、G-蛋白、酶、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内与细胞外统计法,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复极化,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阈电位,局部电位,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及特点。
4.肌细胞的收缩功效;肌丝的分子构成与特性,肌丝滑行过程,兴奋?收缩偶联,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前负荷与后负荷。
第三章血液目的规定: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血细胞的破坏及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及Rh 血型系统。
掌握血浆渗入压的生理作用。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效,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 ABO 血型系统。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99036学分: 4性质:必修课教学学时:春、夏学期或秋、冬学期,生理学共80学时,每周授课4学时,自学4学时, 10周。
预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教材:《生理学》管茶香莫书荣主编,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第1版《机能学实验》罗自强管茶香等主编.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一、本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要求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目的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和做好医疗护理工作的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信息处理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医学临床护理实践需要定向学习,提倡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手段,提升学习能力,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1.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采用录像播放与虚拟实验室实验进行。
2.本课程学习主要形式卫星实时播放课与课件自学相结合,辅以网上实时和非实时答疑、网上BBS讨论。
课件自学由学生根据教学周历表要求,自主安排学习计划。
3.课件(1)自主学习型网络课件;(2)播放型讲课课件。
4. 提供网上在线学习资源(远程教育学院生理学课程网站)。
5.其它: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网站()6.网上实时答疑安排:实时答疑次数实时答疑周次实时答疑时间答疑组织1 10 学院在网站上另行通知在答疑时间内,学生自行进入学院网站的课程答疑室参加答疑7.生理学学时安排周学时为8,授课10周,合计80学时。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一章: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等基本概念,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掌握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基本原理。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1110061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72/0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5 学分:4.5 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临床(含专升本)、医学影像、麻醉、法医、眼视光(含七年制)、口腔、预防等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一绪论 2 2 0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0 10 0 三血液 4 4 0 四血液循环 12 12 0 五呼吸 6 6 0 六消化和吸收5 5 0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 2 2 0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7 7 0 九感觉器官的功能5 5 0 十神经系统的功能 12 12 0 十一内分泌 6 6 0 十二生殖 1 1 0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后续的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为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学习生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人体功能。
在教学中应注意贯彻“少而精”原则,适当联系临床实践,采用讲授、自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 1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
本课程为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形态学与机能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分工、衔接和配合,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处理好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既要避免讲授内容的重复,又要保证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生理学1.5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医学本科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中医学本科)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100501112. 课程性质/类别:必修课 / 学科基础课程3. 学时学分: 48+8学时/ 3+0.25学分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必修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前期课程基础上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发生原理以及内、外环境因素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独立思考、科研等能力。
为学习其它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为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的操作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医疗实践和科研实践提供健康人体功能的检测标准、诊治依据。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基本目标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了解从事医学工作的一些基本技术。
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谨的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总学时 56学时。
理论授课48学时,3学分,每周3学时,共16周;实验教学8学时,0.25学分,每2周1学时,共16周。
3. 建议学时和知识单元表1 各知识单元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内容讲授1 绪论 2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3 血液 44 血液循环105 呼吸 56 消化与吸收 57 能量代谢与体温 28 尿的生成和排出 69 感觉器官的功能010 神经系统生理 311 内分泌生理 5合计48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法(在体实验法和离体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
2.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体液;内环境;稳态。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
在医学课程体系中,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即器官、组织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产生机制、调节方式及其过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
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首先就要先弄清楚正常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因为临床各种病理变化都是在生理基础上衍生或演变过来的。
所以,只有认真把握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地学好后续相关课程,因此,医学生学好生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生理学知识是从各种生理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课程安排的生理实验项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知识与动物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实践和验证部分所学的生理学理论。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护理学、乡村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专科以及护理本科等专业。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基础和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时数分配四、考核要求本门课程成绩:理论考核80% ;实验成绩占10% ;出勤率占10% 理论考核范围:掌握约占60% ;熟悉约占30%; 了解约占10%。
考核题型:单项选择题、填充、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等。
1)细胞代谢(2)生第一章 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 明白生理学这门课程与医学的相互关系, 理解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基本概念, 以及维持稳态调节的三种基本途径。
同时能熟练应用生理学中几个常用的概念。
课程内容一、兴奋性 二、人体与环境 三、人体功能的调节考核知识点一、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 二、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三、人体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 四、控制系统的分类考核要求一、兴奋性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 二、人体与环境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三、人体功能的调节 熟悉: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生理学Physiology课程代码:26410279学分:3.5学时:56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56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解剖学适用专业:影像专业教材:《人体生理学》,孙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木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后续的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为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
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人体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调节机制,熟悉各个系统间的关系;了解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生理学的知识解释正常的生命现象;能分析不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功能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其相应机制。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严谨的科研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1-1-21.毕业要求1一1: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毕业要求1-2: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2.难点激素调节方式的多样性、交叉性和复杂性;腺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与糖皮质激素的调节。
第十一章生殖(一)课程内容睾丸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下丘脑-垂体对睾丸功能的调节;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及其调节(二)教学要求掌握:睾丸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月经或妊娠期间体内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熟悉:精子的发生和发育过程;阴茎勃起和射精的一般过程和调控因素了解:妊娠和分娩(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睾丸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月经或妊娠期间体内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教学大纲学时:36 学分:4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医学院先修课程:生物学导论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掌握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机制和调节规律对于进一步学习医学其它后续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应在生物学等课程之后开设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帮助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生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生理学的意义及任务,生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能够在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整体水平上全面地了解生理学研究,掌握机体内环境稳态及相关的调节方式,并训练让学生运用生理学的知识去分析和处理某些实际问题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掌握,具备从事同生物医学有关的科学活动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生物体通常是指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的总称,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本课程主要阐述人体生理学。
人和高等动物的机体结构极为复杂,由不同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组成,它们行使各种不同的功能,如肌肉收缩、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生殖等。
各种功能活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活动的规律,又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
为维持整体生命和各系统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体及其组成部分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
此外,体内各系统和器官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又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维持统一的整体活动。
因此,生理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的各种正常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活动的影响,以及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整体生命活动所做出的相应调节。
具体内容如下:1绪论主要包括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反馈(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系统。
1. 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2. 熟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3. 熟悉前馈控制系统2 细胞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的概念、各自的特点和意义;静息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和复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特点、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触发(阈刺激和阈电位)和电压门控钠通道的三种功能状态(静息态、激活态、失活态);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过程和机制(局部电流学硕、有髓纤维的传导特点);兴奋性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信号转导的概念;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主要的信号蛋白、第二信使、转导通路);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和特征;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的基本步骤。
1. 掌握细胞膜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的比较;2. 掌握离子平衡电位的计算和意义;3. 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基本研究手段(细胞内记录、电压钳和膜片钳);4. 局部电位的概念、分类、特征和产生机制;5.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6. 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7. 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8. 横纹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前负荷、长度-张力关系曲线、最适初长度、后负荷、张力-速度关系曲线、肌肉收缩能力、运动单位、单收缩、强直收缩)。
3血液主要包括血浆渗透压及其作用;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生成及其调节;生理性止血的一般过程,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基本过程;人类血型的分类及其依据,ABO血型的鉴定原理与方法。
1. 掌握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理化特性;2. 掌握造血干细胞的生理特性;3. 熟悉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及基本过程;4. 掌握现代凝血概念和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5. 掌握Rh血型的特点,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
4血液循环主要包括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和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各自的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正常值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及其影响因素;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对血管的支配与作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
1. 熟悉心脏做功;2. 熟悉心力储备;3. 熟悉心音;4. 了解心功能评价;5. 心电图导联方式与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6.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7. 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8. 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9. 心血管中枢的概念;10.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紧张;11. 化学感受性反射和心肺感受性反射;12. 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3. 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生理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
5呼吸主要包括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意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的顺应性与比顺应性;肺容积、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通气/血流比值;衡量氧气运输功能的指标(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氧解离曲线及其各段的特点和意义;呼吸运动的化学感受器性反应调节;动脉血、组织液和脑脊液中CO2分压、O2分压和H+浓度变化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作用途径和意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1. 掌握通气储量百分比;2. 熟悉最大呼气流速-容积曲线;3. 熟悉呼吸功;4. 了解呼吸的概念和三个环节;5. 了解组织换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6.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7. 影响氧解离曲线因素;8. C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9. 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10. CO2、H+、O2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6 消化和吸收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以及三者的关系);基本电节律产生的机理;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内在神经系统对胃肠活动的调节;胃肠激素和脑-肠肽的概念;胃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消化期胃液分泌的时相及各时相胃液分泌的特点及意义,刺激和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胃的运动形式和作用;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胰液及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和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1. 掌握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方式;2. 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3. 常见的几种主要胃肠激素及其作用;4. 消化道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活动方式;5. 胆盐的肠-肝循环;6. 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的消化的产物;7. 小肠运动的调节;8. 几种主要物质的吸收(糖、脂类、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7 能量代谢和体温主要包括能量代谢、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和意义;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的概念;整体水平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体温的概念,机体主要产热器官及产热形式;散热的方式及影响因素;体温调定点学说。
1. 掌握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间接测热法;2. 能量平衡的生理意义;体温的测量方法及正常值,体温的生理性波动;3. 掌握产热及散热反应的调节;4. 自主性体温调节;5. 温度感受器的分类和特性;6. 体温调节中枢的部位。
8 尿的生成和排出主要包括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脏的主要功能;肾血流量在安静时和应及时的调节与意义。
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过滤压,影响有效过滤压的因素;肾小球的滤过率,滤过分数。
几种重要物质(Na+、Cl-、CO32-、水和葡萄糖)重吸收的机制、部位和影响因素。
肾脏的泌酸保碱功能和机制。
肾小管和集合管H+、K+和NH3或NH4+的分泌功能、影响因素,及在酸-碱平衡调节中的重要性。
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包括球-管平衡、神经调节(交感神经)、体液调节(ADH、ANP、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等)。
水利尿;渗透性利尿;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尿的浓缩和稀释;肾内自身调节;体液性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心房钠尿肽;水利尿,渗透性利尿。
1. 掌握尿量:多尿、少尿和无尿的概念;2.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3. 肾神经支配和作用,儿茶酚胺对肾血管和血流量的影响;4.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途径和机制;5. 其他物质的重吸收及影响因素(Ca2+和氨基酸等);6. 外髓和内髓髓质高渗的形成;7. 尿素循环的概念;8. 直小血管在维持髓质高渗中的作用;9. 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意义。
9 神经系统的功能掌握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和轴浆运输功能。
突触传递的概念;化学性突触传递及其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神经递质的概念;外周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及其受体系统。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异化。
感受器的概念和一般生理特性;感受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躯体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大脑皮层体表第一感觉区及其投射规律。
痛觉。
眼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和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敏度;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
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肌酸和腱器官。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
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及其功能特征。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的主要表现。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睡眠的两种状态:非快眼动睡眠和快眼动睡眠。
记忆的概念和分类。
1. 熟练掌握电突触传递;2. 突触的可塑性;3. 神经递质和神经系统受体概述;4.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5. 反射的中枢整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6. 丘脑前的躯体感觉传入通路和丘脑的核团;7. 大脑皮层体表第二感觉区;8. 本体感觉和内脏感觉代表区;9. 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颜色视觉及其产生机制,视觉融合现象,双眼视觉;10.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11. 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12.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脊髓和脑运动神经元及运动单位,脊髓休克,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13. 去皮层僵直,去大脑僵直的类型:γ僵直和α僵直;14. 大脑皮层其它(非主要)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15.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16. 小脑对运动的调控: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的功能和受损后的表现;17.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8. 脑电图的波形和脑电波形的变动;19. 人类的记忆过程和遗忘,脑的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优势半球、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