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共18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康有为 梁启超

第十三章康有为 梁启超
教师不限男女只要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皆可担康有为设计的这一套人人平等地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既是他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理想化又是他对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天才设想
第十三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生平和教育活动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 长素,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出生 官僚世家,早年受严格的传统教育。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 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戊戌变 法前后的一些重要奏折以及他所撰写的 《大同书》中。
• 3、《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体制 • (1)人本院 • 妇女怀孕后进人本院,接受胎教,以端人生之本。 • (2)育婴院 和慈幼院 • 婴儿断乳后,进育婴院,“务令养儿体,乐儿魂,开儿 知识为主。”要求育婴院“凡弄儿之物”,无不具备;保 教人员,选择“精细慈和而有耐性”之女子担任。 • (3)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 小学院 儿童6岁入小学院,至10岁。小学院的主要任务 是:“专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要求功课稍少,而 游嬉较多,以动荡其血气,发育其身体。小学院的教师也 以静细慈和的女子担任为宜。 • 中学院 儿童11—15岁入中学院。中学院阶段是人生的 关键时期,因而要在“养体开智以外,又以育德为重。” 中学院应规模庞大,设施齐全,中学院的教师,不限于女 性,凡有才德的男女都可担任。
•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 1、生平和教育活动 • 严复(公元1854—1921年),初名宗 光,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 县)人。 幼时聪颖,7岁就学,14岁考入福 建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以最优等成 绩毕业,上军舰进行航海实习,曾到过沿海 各省和南洋、日本。1877年作为福建船政 学堂第一批留欧学生,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 学习驾驶,初入朴次第斯(Portsmouth), 后转入格林威治(Greenwich)海军大学。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康有为的弟子,也是康有为从事变法维新活动的主要骨干和助手。

1897年与他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并任中文总教习,这所学堂以培养知识广博的变法人才为目的,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普通学传授经学、诸子学和公理学、中外史治格算之粗浅者,专门学从入学后第七个月开始学习,从公法学、格算学和掌故学三个门类中任选一门。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也坚持保皇立场。

但民国成立后他在政治上不再追随康有为,晚年主要从事学术活动。

梁启超是近代学术最为渊博的学者之一,著述多达七百余万言,重要的有《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等。

㈠论培养新式国民梁启超也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强调变法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而改良教育又是变法的关键。

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所以他指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针对封建时代只注重培养少数治国精英,对民众则只讲道德教化,乃至实行愚民政策。

梁启超提出“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进步。

他指出民权来源于民智“昔者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曰欲兴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开民智可以说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

开民智的基本途径自然是兴办教育。

他说:“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

”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

”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

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

这些主张已显然具有反封建的色彩。

㈡论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对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将八股文取士视为中国锢塞文明之一大根源,结果是“愚其士人,愚其民,愚其王公”。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四)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①认为兴学育才是国家强盛的保障;②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兴学校,再废科举;③改革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④主张留学,翻译外文。

⑤提倡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2.《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它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指出它的根源是私有财产,从而主张废除私有制,废除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在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①人本院(出生前)。

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进行胎教。

②育婴院(0-3岁)和慈幼院(3-6岁)。

婴儿断奶后进入育婴院抚养,3岁后进入慈幼院。

这时的幼儿保育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③小学院(6-11岁)。

遵循“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的原则。

小学教师专用“女傅”,兼有慈母的职责。

④中学院(11-15岁)。

中学阶段德智体兼重,尤以育德为重。

课程要根据以学生的禀赋和个性设置。

⑤大学院(16-20岁)。

专以开智为主,注重实验,教师不限男女,但应选择“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担任。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提出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主张或观点,如重视学龄前教育和胎教、主张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人)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①教育的作用就是为民众传授知识和智慧,启迪民智,使得人人都能够有意识,有能力去“伸民权”;②“开民智”是“伸民权”的基础和途径,“伸民权”是“开民智”的最终目的。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①梁启超提出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而教育目的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此。

②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和新品质。

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3.论学制梁启超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他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把教育分为4个阶段,并规定每个阶段所受的教育。

梁启超及其教育思想

梁启超及其教育思想

倡女学,开女智
• 女子教育是近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 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子教育的问题 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顽症。 • 梁启超作为近代维新派的代表、改良主义的先躯,主张男 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 他认为“男女平权,美国所盛;女学布接,日本以强。”批 判了封建主义的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教育观点, 并斥责这种观点乃“实祸天下之道”。 • 梁启超把女子能否接受教育的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盛 衰的高度上,认为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指出“欲强国必由 女学”“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中国兴女学, 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பைடு நூலகம்
素质教育思想
• 在复杂多变的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素质竞争。梁 启超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 会竞争理论去看问题,认定一个民族的优劣,一个国家的 强盛,起决定作用的是其人民程度的高低,国民性决定着 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面貌。中国在近代的落伍和受欺凌, 从根本上讲是国民素质低下所造成的。而国民素质的低下 则是“教之未善”之故,即教育事业没有办好。这主要表 现在教育没有普及。
梁启超及其教育思想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 由斋主人等。中国近代史 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 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 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 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 一 。
生平经历
• • • • • • • • • • • • • • • 两三岁,母亲教识字。 四五岁,祖父教《四子书》、《诗经》。 六岁,和父亲学习中略史和《五经》。 十二岁,秀才。 1887年,在广州学海堂学习。 1889,十七岁中举人。 1890年,在上海接触西学,秋季拜师康有为(长兴学舍-万木草堂)。 1895年5月参加公车上书,步入政坛。 1895到1898发起并领导维新运动,主要以办报为变法维新运动手段。 1898年戊戌政变,逃亡日本,继续办报。 1912年回国,后组织进步党,对抗国民党。 1915年撰文反对复辟帝制。 1917年结束政治生涯。 1918年游历欧洲,。 1920年回国任教。 1929年病逝。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摘要:梁启超——一位成功的父亲,他以深深的舔犊之爱精心作育九位儿女,九个儿女皆成才,从而演绎出满门俊彦的家族传奇。

本文将再现作为父亲和文化名人的显赫人物——梁启超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思想,从梁启超的所受的家庭教育以及人生经历来探索梁启超家教思想的形成背景,通过梁启超的教育实例与子女在现实中的互动生动揭示这一思想内涵,总结出梁氏家教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关键字:梁启超家庭教育内容特点美国社会学家E. W.伯吉斯和H. J.洛克在《家庭》(1953年)一书中指出:“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群。

各个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

”1家庭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发挥着多种功能,即生育、经济、政治、文化、娱乐、情感、教育的功能。

到了现代家庭作为一种经济、政治和福利机构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而作为一种社会化和抚养子女以及为成年人提供心理支持设施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并且家庭还给在竞争激烈、不稳定和没有个人情感的社会中的成年人提供了一个情感依托的根源。

2家庭教育已如此重要,但是如今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缺失以及不当的现象比比皆是。

梁启超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把中西方思想文化融合的理念运用于对子女的教导,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启蒙,打好学习基础,再指导子女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技术,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传统,使九个子女皆成才,报效国家。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包含的中西结合的理念,对现在处于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另外,梁启超针对当时中国出现的种种社会道德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他把这些思想内容都融入到对孩子们的家庭教育中,着重加强孩子们的道德素质,这对当今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解决有着一定的启示,对今天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有着借鉴意义。

一、梁启超的家教思想背景梁启超的祖父,名维清,字延后,号静泉先生,是梁启超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可以说在梁启超生命中第一个留下鲜明印记的,就是他的祖父。

康有为和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启示

康有为和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启示
[ 1] 289
, 对国人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2. 救国之路径不一致。变法之前 , 康梁都主 张通过变法改良来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变革 的近期目标是英、 日式的君主立宪制度 , 终极目标 是 大同 社会。戊戌变法后, 康有为始终抱着公 羊三世说不放 , 认为历史必须沿着据乱、 升平向太 平盛世演进, 相应的政体只能是君主专制、 君主立 宪和民主共和 , 不可 躐等 , 不能跃进。而梁启超 到日本后, 一度与孙中山接近 , 倾向革命, 此事被 康有为遏制后 , 梁启超专心发动自立军勤王起义。 起义失败后, 受好友唐才常被杀的刺激 , 梁启超又 倾向革命。同时他阅读了吉田松阴、 穆勒、 孟德斯 鸠、 卢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大量 著作, 思想激 荡, 卢梭的!民约论∀ 对他影响尤大 , 认为是最适合 医疗中国之病的良药。他抛开了维新变法理论, 转而主张 破坏主义 , 革命排满等激进思想。 3. 政治理论风格不一致。康有为的政治理论 风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 梁启超的政治理论风格 具有理性而务实的气息。在理论的创制方法上, 康有为是先立论后找证据。事实上, 康有为言重 于行 , 议政多于参政 , 他是一个思想家、 政治家, 而 不是一个实干家。而梁启超继承中国先秦学术的 主流 , 即理性主义精神, 同时又注重务实。他的理 性务实主要 倾向于尊重客观事实 , 不虚美, 不隐 恶, 持论公允。梁启超言行并重 , 既是政治家、 思 想家 , 又是实干家。他直接参政时间多于康有为, 又践行自己 的主张, 如策划唐才常 起义, 组建政 党, 讨袁复辟等。 4. 宪政模式不一致。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显著 特色是 托古改制 , 而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则是更 多呈现出 善变 、易变 或曰 流变 的特征 , 曾一 度主张民主革命。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出发点是改 良、 渐进, 他始终坚信依靠君权变法是当时中国最

梁启超及其思想

梁启超及其思想

生平经历
• • • • • • • • • • • • • • • • • 1873年2月23日出生 两三岁,母亲教识字。 四五岁,祖父教《四子书》、《诗经》。 六岁,和父亲学习中略史和《五经》。 十二岁,秀才。 1887年,在广州学海堂学习。 1889,十七岁中举人。 1890年,在上海接触西学,秋季拜师康有为(长兴学舍-万木草堂)。 1895年5月参加公车上书,步入政坛。 1895到1898发起并领导维新运动,主要以办报为变法维新运动手 1898年戊戌政变,逃亡日本,继续办报。 1912年回国,后组织进步党,对抗国民党。 1915年撰文反对复辟帝制。 1917年结束政治生涯。 1918年游历欧洲,。 1920年回国任教。 1929年病逝。
个人评价梁启超
我认为梁启超思想的转变是由于他个人经历,和当时中国的经济 状况关系不大。梁启超受西学影响主张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后流 亡国外,考察了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民主制度,转而拥护民主共和。当 他注意到西方社会的弊端后,认为民主共和弊端横生,还是君主制好, 于是同革命派展开论战,主张实行开明君主专制。 但是无论如何,梁启超不但是在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教育、 新闻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学者,更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的思想家, 他的全部政治活动都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而展开的。
梁启超主要主张
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 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反对封建专制、兴民权、设议院、提倡新学、变法图存的主张. 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 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革家,同时也是新闻史上重要 人物,对中国早期报刊政论文有巨大贡献.从事报刊活动27年,一生创办 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创时务文体.

历史趣谈后世对康有为的评价 康有为与梁启超

历史趣谈后世对康有为的评价 康有为与梁启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后世对康有为的评价康有为与梁启超导语:康有为,清末“戊戌变法”主要领导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咸丰八年,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银塘乡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人称康南海,是晚康有为,清末“戊戌变法”主要领导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咸丰八年,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银塘乡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人称康南海,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康有为,从小受儒家传统教育长大。

康有为五岁能诵唐诗数百首,六岁时跟从简凤仪读《大学》、《中庸》、《论语》和朱熹所注《孝经》。

在父亲去世后,跟随祖父生活。

康有为的祖父康赞修,官至连州训导,是传统的封建官僚。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康有为接受的是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攻读经史。

光绪五年,康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康有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逐渐的接触西方文化,康有为开始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

而腐朽的中国,想要战胜西方,想要增强国力,唯有改革一途。

光绪十四年,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光绪二十一年,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康有为愈发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

于是他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史称“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主导变法,一百零三天后,变法失败,逃亡日本。

民国六年,与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

后失败,民国十六年,病死于青岛。

对于康有为此人,后世皆褒贬不一。

赞扬他的人,称他为改革家。

他力图以变法,图谋国之强盛,是值得人们称赞之事。

说他“广厦长素究为谁?南海先生康有为。

治学公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

论性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