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的意义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
方法: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患儿31例作为观察组,以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31例作为对照组,以健康儿童31例作为空白组,对比两组的免疫功能指标。
结果:观察组CD3(71.8±1.3)%、CD4(48.5±2.0)%、CD8(25.6±0.8)%、TNF-α(3.1±0.2)ng/L、IL-6(364.8±16.9)ng/L、IL-8(2.2±0.2)ng/L,与对照组及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对照组CD3(63.2±1.0)%、CD4(40.6±1.8)%、CD8(24.9±1.5)%、TNF-α(2.1±0.4)ng/L、IL-6(254.1±25.1)ng/L、IL-8(1.5±0.1)ng/L,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均伴有免疫功能异常,并发大叶性肺炎者,免疫功能异常加重。
临床可根据患儿的免疫功能检查结果,对其病情进行评估。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大叶性肺炎;免疫功能前言:肺炎支原体感染为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类疾病,为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
发病后,如未及时治疗,易诱发大叶性肺炎。
有研究指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患儿,多伴有免疫功能异常。
借助免疫指标,可实现对患儿病情的评估。
本文于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患儿中,随机选取31例作为观察组,观察了免疫功能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免疫功能检测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患儿31例作为观察组,患儿性别:男/女=16/15,年龄(5.98±1.60)岁。
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及意义

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及意义饶小春;焦安夏;马渝燕;潘跃娜;孟辰芳;向莉【摘要】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观察组)、体检健康儿童100例(对照组).观察组急性期、对照组体检日行肺功能检查,观察组62例患儿于临床恢复期复查肺功能,比较两组肺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急性期深吸气量、补呼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呼气峰流速、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及用力呼出肺活量25%、50%、75%时流速(FEF25、FEF50、FEF75)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恢复期上述异常指标明显好转,但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尤其是小气道功能指标(FEF50、FEF75、MMEF).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肺容量、肺通气功能均降低,临床恢复期明显好转,但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尤其是小气道功能.【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20【总页数】2页(P48-49)【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功能;儿童【作者】饶小春;焦安夏;马渝燕;潘跃娜;孟辰芳;向莉【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1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儿科呼吸系统常见病。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多为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感染时气道黏膜受损,造成气道阻力增加,气流受阻,流速受限,引起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
患儿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喘息等症状[1~3]。
2009年9月~2011年6月,我们观察了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的变化。
现分析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1.1 临床资料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6~15(8.6±2.1)岁。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临床表现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引起肺炎的常见病原菌,其感染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
1.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中,通过接触传播途径进入机体。
该病原菌会繁殖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以下病理生理变化的发生:(1)上皮细胞受损:病原菌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后,会破坏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导致细胞脱落和损伤。
(2)炎症反应: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包括炎性细胞浸润、炎性介质释放等。
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扩张、渗出液体增加,造成肺组织的水肿和炎性渗出物的形成。
(3)肺组织损伤: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肺组织的损伤,包括肺泡壁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腔炎性渗出物的积聚等。
这些变化会影响肺组织的正常功能,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和呼吸功能下降。
2.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一般可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情况。
(1)轻型肺炎支原体感染:轻型感染一般表现为乏力、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一般不伴有发热或发热程度较轻。
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喉部不适等上呼吸道症状。
胸部听诊可能发现肺部干湿啰音,但通常无明显呼吸困难或肺实变的体征。
(2)重型肺炎支原体感染:重型感染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胸痛、背痛等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肺部有湿啰音、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发绀、发绀、低氧血症等。
3. 诊断与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的综合分析。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检测、血液检查、胸部X线检查和病原学培养等。
治疗方面,对轻型肺炎支原体感染一般采用支持治疗,包括休息、充分饮水、适当的抗炎退烧药物等。
对于重型感染或存在并发症的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大环内酯类、呼吸道抗菌药物等。
支原体肺炎患儿D-二聚体、免疫功能变化及其意义

支原体肺炎患儿D-二聚体、免疫功能变化及其意义郝丽;郑成中【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T-lymphocyte subsets,D-Dimer and immunoglobulin in mycoplasma pneumonia children and its significance.Methods The level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CD3 +、CD4 +、CD8 +、CD4 +/CD8 +)in 50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 (MPP Group)and 50 healthy children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The levels of D-Dimer were detected by immunoturbidimetry;The levels of serum immunoglobulin were detected by immune turbidimetric method.Results The result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 CD3 +and CD4 +peripheral blood cells in MPP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lined(P<0.001)、CD8 +cells were increased slightly,but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CD4 +/CD8 +ratios were decreased slightly.The results of D-Dimer: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D-Dimer in MPP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escalated(P<0.001).The results of immunoglobulin:IgA and IgMin MPP group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group,but IgG was not different from that in normal group.Conclusion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 have immune disorder,which may generate abnormal clotting.Therefore,besides the conventional anti-mycoplasma pneumonia treatment,we need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D-Dimer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strength the regula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immune system.%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D-二聚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变化

著 高于对 照组 ( o0 ) P< . 1 。 ̄ M P 患 儿 病 情 程 度 与 P
血 清 免 疫 球 蛋 白 、 疫 复 合 物 和 补 体 成 分 的 关 系 见 免 表 4 。MP P重 症 组 血 清 IG、g I M 、C 以 及 补 体 g I A、g I
C C3C 、 因子 均 明 显 高 于 轻 症 组 ( 、 、 B P< O 0 ) .5 。
0 .01) 。
1 1 一 般 资 料 选 择 本 院 儿 科 门 诊 及 病 房 符 合 . MP P临 床 诊 断 标 准 的 患 儿 4 5例 ( 儿 有 典 型 的 患 MP 临 床 症 状 和 体 征 ; 部 X 线 片 检 查 有 肺 炎 改 P 胸
变 ; 原 学 检 测 采 用 间 接 免 疫 荧 光 方 法 检 测 M P 病 —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4 2卷 第 2 O期 山 东 医药
肺 炎 支 原 体 肺 炎 患 儿 的 免 疫 功 能 变 化
赵 平 ’ 陈 亚娜 赵 华 ( 南 市 中心 医院 山 东济 南 2 0 1 ) 济 5 0 3 彭 娟 ( 南 市 第 四人 民 医 院 ) 济 ( 城 市人 民 医院 ) 聊
表 1 MP P患 儿 T 细 胞 亚 群 的 检 测 结 果 ( s 士 )
IM 抗 体 阳 性 ) 男 2 g , 5例 , 2 女 O例 , 龄均 在 1 年 2岁 以
下 , 病 情 轻 重 分 为 2组 : 轻 症 组 : O例 , 程 小 于 按 ① 3 热
注 : 对 照 组 比 较 与 P< 0 0 .1
7天 , 部 体 征 轻 , 肺 外 并 发 症 , 部 X 线 片 示 支 肺 无 胸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在诊断儿童肺炎中的意义

—
: = =
: 二
…
= 二 二
二
一~
二 _ 二
—
=
… 一一
二二
一
L7 7
一
~ =
=
- 二
肺 炎 支 原 体 ( P 是 秋 冬 季 节 易 引 起 儿 童 支原 体 肺 炎 的 M ) 病原体 , 幼儿 、 少年易感染, 婴 青 老年 体 弱 的群 体 也 易 被 感 染 . 大 多引 起 急性 支气 管 炎 和间 质 性 肺 炎 . 占临 床 肺 炎 感 染 率 的 l%~ O , 感 染 发 病 率 为 96 6 . . 染 发病 率 的范 围较 5 2% 其 .~ 6 % 感 7 大 , 引 起 临 床 重 视 , 其 是 婴 幼 儿 和 青 少 年 人 群 … 目前 使 应 尤
2 01 1 0. 0 .6
免 疫 调 节 剂 。结构 系 大 环 内 酯类 . 有 相 对 分 子 质 量小 、 肤 具 皮 渗 透 性 好 的特 点 . 宜 于外 用 。治 疗 湿疹 具有 局部 免疫 调 节 、 适
抗 炎 及 止 痒 作 用 其 作 用 与 环 孢 素 相 似 且 效 价 更 强 . 制 抗 抑 原 与 有 丝 分 裂 原 引 起 的 刺 激 T细 胞 增 殖 本 品 的 结 合 位 点 与
中图 分 类 号 : 7 56 R2.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1 8 7 ( 0 2 0 — 7 7 0 10 — 14 2 1 )6 06 —2
・
7 8 6 ・
二二 二 一 ~ 一 _I二 _ 二 二= 二 1 二  ̄ 二 7 ZZ S
~ 一
Mo ig ra 现 代 诊 断 与治 疗 2 1 J l 2 ( ) d D a nT e t 0 2 uy 3 6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ALT、AST_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山东医药2023 年第 63 卷第 23 期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ALT、AST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李洪娜,郭艳霞,谢金霞,李鑫侠,宋琳琳沧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河北沧州061000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变化及其对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MPP患儿62例作为MPP组,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LT、AS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ALT、AST水平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LT、AST单独及联合预测MPP患儿预后的价值。
结果 MPP组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
62例MPP患儿中重症肺炎21例、轻症肺炎41例,重症肺炎患儿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轻症肺炎患儿(P均<0.05)。
62例MPP患儿中预后不良15例、预后良好47例,预后不良患儿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患儿(P均<0.05)。
MPP患儿血清ALT、AST水平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
血清ALT预测MPP患儿预后不良的AUC为0.879(95% CI: 0.794~0.964),截断值为47.61 U/L,特异度为80.85%,敏感度为86.67%;血清AST预测MPP患儿预后不良的AUC为0.875(95% CI: 0.778~0.973),截断值为55.77 U/L,特异度为95.74%,敏感度为66.67%;ALT与AST联合预测MPP患儿预后不良的AUC为0.952(95% CI: 0.895~0.999),特异度为97.87%,敏感度为80.00%。
结论 MPP患儿血清ALT、AST水平均升高,且病情严重和预后不良的患儿升高更明显,二者联合检测在预测MPP患儿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检验免疫功能的临床意义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检验免疫功能的临床意义发布时间:2021-09-23T01:51:02.609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3期作者:李晓[导读] 重点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之后对于检验免疫功能李晓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四川省成都市 611730摘要:目的重点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之后对于检验免疫功能的意义与价值。
方法把我院接收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时间范围为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总计有188例患儿作为研究组参与到本次实验中。
随机选择同时期内健康患儿18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指标数据。
结果研究组患儿IgA、IgM、IgG等免疫蛋白和C3、C4补体、CRP水平均水平相对较低,有统计差异(P<0.05)。
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之后,经过检测发现其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都有所下降,可以作为临床指标应用,满足医疗检测与应用的要求。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免疫功能;意义肺炎支原体(MP)是导致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在临床中会引发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但是目前临床上并未研究其发病机制。
近年来,很多研究都发现儿童的支原体感染和免疫功能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免疫逃避、免疫抑制等方面。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之后通过检验免疫功能方面所能够产生的不同指标,具备较高的临床检测价值,下面具体分析研究内容和结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把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接收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计有188例患儿作为研究组参与到本次实验中。
随机选择同时期内健康患儿184例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男120例,女68例,年龄范围2~11岁之间;对照组男110例,女74例,年龄3岁~13岁。
经过实验前的各项基本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可以作为对比使用。
1.2方法全部研究对象在清晨起床之后空腹的状态之下采集外周血5ml,使用医院采购的合格试剂盒进行检测,应用自动分析仪检测IgA、IgM、IgG等免疫蛋白和C3、C4补体的水平以及CRP等指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情况。
方法:将我院此次收治的4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做为此次的研究组;另外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人群为对照组。
对研究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P<0.05)。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明显,P<0.05。
结论: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存在大小气道通气障碍,同时气道黏膜受到损害,所以患者容易转归为哮喘。
为此,需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和早期干预,同时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则能够有效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肺功能;哮喘【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4-7484(2014)04-2608-01
临床上,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儿童人群呼吸道感染中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原体,其大约占到儿童肺炎10.0~
40.0%[1]。
并且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则与哮喘存在一定的关联。
此次研究中,为了研究和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肺功能改变情况,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的对象为4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收治时间为2012年7月~2013年12月。
其中男性为25例,女性为15例;年龄在
2.5~4.0岁,平均为(
3.0±0.5)岁。
患者不存在其他混合感染以及免疫性疾病。
此外,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人群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为26例,女性为14例;年龄在2.0~
4.0岁,平均为(3.0±0.5)岁。
比较两组的年龄和性别等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对患者采用阿奇霉素针剂10mg/(kg.d),1次/d,连用5~7d。
在患者症状得到控制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10mg/(kg.d),1次/d,连续使用3d。
一共治疗21d。
肺炎支原体的检验:在患者入院后,采集其静脉血液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根据相关的操作流程进行[2]。
肺功能的检测:对两组人群在诊断和治疗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
主要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用力呼气25%流速(MEF25)、用力呼气50%流速(MEF50)[3]。
根据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数判定肺功能损害程度。
正常:>80%;轻度损害:80%~60%;中度损害:60%~40%;重度损害:<40%[4]。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X2或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肺功能比较情况(表1)
2.2 研究组治疗效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明显,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导致儿童人群发生哮喘的主要因素为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近年来已引起很多学者所关注。
经过相关的研究表明,大约有5.0~30.0%的喘息症状、哮喘发作与MP感染有一定的关系[5]。
近年来,MP感染的人数在不断上升,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人群中,其大约占到10.0~30.0%,然而国外相关文献则为50.0%[6]。
但是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功能改变的相关报道则比较少。
此次研究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功能的大气道、小气道通气指标(FVC、FEV1、PEF和FEF25、FEF50)与对照组比较,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这就说明肺炎支原体患者发生的气道粘膜损伤以及气流受限则主要是患者肺炎支原
体直接损害以及免疫损伤而引起。
然而,患者呼吸道黏膜损伤则是导致MP诱发哮喘的主要因素。
同时呼吸道气流受限
则是患者呼吸道黏膜损伤的一个临床表现,同时也是诊断哮喘的关键性指标,尤其是对于小呼吸道通道存在障碍患者。
对于MP来说,其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较为敏感,其中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特别显著。
经过此次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P<0.05)。
总之,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则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的作用。
此次研究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其的大小气道均出现一定的通气障碍,同时患者的气道粘膜受到损害,这些患者很容易发生哮喘,同时也是哮喘的高发人群,应该对患者进行定期地随访和早期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吴良霞,吴珉,顾丹萍.节段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03:
185-187.
[2]张和,张海邻,金龙腾,李昌崇,革丽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规肺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02:122-124.
[3]高玉英.肺功能检测在儿童支原体肺炎诊治中的作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1,17:69-70.
[4]刘蓉,余静,李艳,谢坚,何晓芸,王敏,刘亚琼,
吉庸.儿童支原体肺炎312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肺功能分析[J].临床医学,2012,02:26-28.
[5]郝春莉,吴良霞,张建华,吴珉,徐敏.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肺功能变化[J].临床儿科杂志,2012,08:721-723.
[6]王灵,陈实,吴少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分析[J].海南医学,2010,1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