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
1、秦代选官制度:实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郡县官由郡守、县令任命,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由皇帝直接任命,九卿由三公任用推荐。
2、汉代选官制度:设立太尉、三公、九卿,并设置尚书、侍中、中书令等官职,官员除皇帝委任外,也有由考试选拔的制度。
此外,汉武帝初创的乡试制度也开始运用,即开设乡试,选拔有才华的人才。
3、唐代选官制度:唐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分为三级:进士、举人、解元。
由于考试选拔的官员不易被贿赂,科举成为了唐代选官制度的核心和主要手段。
4、宋代选官制度:设立了制科、殿试、诸科等考试,选拔人才进行官员任用。
初唐时政府还设立了制置三司,由三个宰相负责掌管,掌握重权,起到了振兴秦朝朝廷的作用。
5、明代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设立了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并设立了理学、经学、经义等科目,从而综合考察官员的文化素质、政治素养和实际表现。
6、清代选官制度: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八股文、四书五经等文化考试,考试中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品行,符合礼仪、廉洁和谦虚的基本要求。
此外,清代还建立了一系列特殊的补贴制度,如文官补贴、官员财物阳历补贴等。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系统始自商朝,经过商、周和春秋,一直延续至
汉朝,被称为三代科举制度。
其实,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的基本原则
并不复杂,即君上有优先权,有能力者有责任。
因此,在选拔官员时,政
府要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考虑人员的贡献,重视任职前的经历。
三代科举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建立了一个规范的系统。
三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包括殿试、乡试和状元考。
殿试就是在宫廷里考核人才,考试内容涉及各种文化知识,如历史、哲学、文学、法律等;乡试是
在县城里考核人才,考试内容涉及诸如政治制度、实施政策和法律等方面;而状元考,则是把全国各地的考生集中起来,经过严格考核,挑选出最优
秀的考生,从而获得高位官职。
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凡是有实力者,都有机会获得官职,但同时,也
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对考生的社会背景、家庭财富、功勋和地位重视程
度过高,以及严重依靠官家子弟等,而导致官员选拔中出现腐败的现象。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袭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1、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对后世政权的好处: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2、军功授爵制军功爵制是在春秋战国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逐渐产生和确立的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军政制度。
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爵和赐给田宅。
可见,军功的大小是用人的标准,军功大的授给的爵位就高。
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
因此这种制度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但豪强地主由此产生,经西汉的恢复,到东汉发展到高峰,成为东汉的显著政治特点。
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和士族制度的形成,使封建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3、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
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4、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综述1、商周时期,采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这种世卿世禄制,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在“世卿世禄制”下,也有“选贤任能”的现象,比如商汤重用伊尹,文王起用姜尚等等。
但这种选贤任能未能打破世卿世禄制的基本原则,只是较为个别的“破格”现象。
2、春秋时期(公元前770一前475年),选贤任能成为春秋时的流行风尚。
齐桓公纳鲍叔牙之谏,重用同他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委以军国要务,奠定了东方大国的基础。
秦穆公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把来自敌国的丕豹、少数民族的由余、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百里奚,统统网罗在自己麾下,成为西方霸主。
还有如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吴王阖闾重用楚国亡臣伍子胥,几乎灭了楚国;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和文种,卧薪尝胆,灭吴复仇。
整个春秋时期,选拔优秀人才的故事不绝于书。
但是,这时的选贤任能,属于一种“伯乐相马”式的人治方式,只是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新制度。
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年),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军功制和养士制。
军功制就是把功劳大小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说苑〃政理》)。
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真正做到了如同商鞅所说的那样:“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商君书〃赏罚》)养士制就是由执政的高级官员豢养一批具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士人,作为人才储备,为己所用。
“士”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在政治上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社会群体,是当时新型职业官员的主要来源。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是非常严格和复杂的。
根据不同的朝代和政权,选官的方式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1. 考试选拔:中国古代的选官通常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最著名的考试制度是科举制度,它从隋唐开始正式实行,直到清朝废止。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察候选人的文化素养、才智和治理能力。
2. 举荐推选:除了考试选拔外,古代还存在举荐推选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有资格的人可以向上级官员推荐合适的候选人。
这些人通常是有声望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他们的推荐可以被视为一种重要参考。
3. 资历和经验:在一些特定职位中,官员的资历和经验也是选取的重要标准。
比如,高级官员通常需要在地方任职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晋升到更高的职位。
4. 人才选拔:古代的选官制度注重选拔人才,而不拘泥于出身和家族背景。
一些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中,会有一定比例的名额留给民间人士,以保证人才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5. 品德和廉洁:在选官过程中,候选人的品德和廉洁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廉洁的人更容易被选中,并且在任职期间需要保持高尚的操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注重选拔人才,并且在选
取过程中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考试成绩、举荐推选、资历经验、品德廉洁等。
这样的选官制度旨在确保政府官员的能力和道德符合治理国家的要求。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1、军功爵制:战国时商鞅在秦国制定的军功爵位制度,秦汉两代沿用,是根据军工而赐给爵位、田宅和食邑的爵禄制度。
2、察举制:西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具体做法是: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任中正官,察访散在各地同籍的已仕、未仕士人,并根据舆论,按照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从上上至下下分为九等。
4、科举制:开始于隋朝,完备于唐朝,废除于清末。
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任官。
其中①乡试:在省城举行考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②会试:在京城举行考试,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③殿试:在宫殿举行考试,考中后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共出现了三大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那么这些制度有哪些特点呢?接下来跟着江湖哥一起了解它们的历史。
1、禅让制与世袭制在三大选官制度出现前,其实还有两种很有名的制度:禅让制和世袭制。
禅让制是三皇五帝远古部落时代所存在的一种权力延续制度,分为内禅和外禅,三皇时期实行的是内禅制,即“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
五帝时期实行外禅这种非血统继位制,如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而世袭制是从大禹打破部落“禅让制”传位给他的儿子启就开始了,所谓世袭制,就是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官职、封地、财产、俸禄等都是父子相承的,也就是说,老子死了后由儿子来继承一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世袭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特别是自秦相李斯(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起,对官员的选拔以直接考察和举荐为主,其中主要方式以皇帝征召、地方及官员推荐,辅之考试考核甄选任用。
但皇帝的君主地位,则自秦始皇起至清朝灭亡的2000多年时间里,一直保持世袭制。
2、察举制(也叫举孝廉)汉朝开始,实行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所以也叫“选举”。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所以察举制往往也叫举孝廉。
意思是,凡是孝敬父母、清廉勤政的人一旦被推荐,就会得到很快速的升迁。
特别到了东汉,这种选举制度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主要甚至唯一依据。
察举制也会有考试,不过这个时候考试只是作为考核人才的一种辅助形式。
3、九品中正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一种新的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发展演变(一)夏、商、西周时期:选官制度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主要为“世卿世禄制”。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代替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
它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标准来确定攻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确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宗法制度是这一政治准则的支撑与基石。
世官制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并且世代享有采邑与封地。
当时贵族垄断了教育文化与学术,称之为“学在官府”。
世官制的建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5年),选贤任能成为流行风尚。
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但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用人新制度。
(三)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军功制与养士制。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进行变法,先后确立了封建制。
尤其是商鞅变法,在选官方面施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沉重地打击了宗法贵族的势力。
“士”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政治上具有大影响和作用的社会群体,是当时新型官员的主要来源。
军功制和养士制的推行,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四)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秦统一后,在全国各地推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统治政策,军功地主与法家人物成为了主要的官僚来源,酿成了秦代苛酷的政治风格,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二世而亡。
(五)两汉时期(公元前202~220年):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主要为察举制和征辟制。
⑴察举制度就是根据国家的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
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
察举的内容有孝廉、秀才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两大类科目,其中以孝廉为最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一、先秦:世卿世禄制为主
1、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2、“客卿”、“食客”等制度
3、军功授爵制
二、两汉: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
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
制度。
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察举的主要科目:
(1)孝廉:孝敬廉洁者(郡推举)
(2)秀才:才能优秀者,汉光武帝为避讳改为茂才(州推举)
(3)明经:通晓经义者
(4)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三、魏晋: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
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家世﹑道德﹑才能。
四、隋唐:科举制
隋朝:起源
唐朝:
<1>常科:每年分期举行
1、进士:时务策和诗赋、文章。
宰相大多进士科出身
2、明经:时务策与经义
3、秀才: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4、明法、明算、明字
5、俊士:不经常举行
6、……(共50多种)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2>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
武则天时期,出现殿试、糊名、武举(科目: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新郎官:最早出现于唐代,是称呼考试登科及第的学子“郎”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唐代祝贺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
五、宋朝:科举制
宋太祖时期,共开15次科场,共录取455名进士。
宋太宗扩大录取人数,太平兴国二年榜就录取了507人,太平兴国三年榜录取144人,太平兴国五年榜录取119名进士。
而且待遇高,提拔快。
唐宋两代,“探花郎”指为年纪最小的进士。
宋英宗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州试)、省试(礼部)和殿试。
科举及第成为天子门生。
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南宋设立“琼林宴”,作为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
六、元朝:铨选制度
(1)高级职位中有相当部分被世勋子孙所占据;
(2)中、下级官员中的绝大部分,多由吏员出职,甚至由
官复吏,再出职升任品级较高的官位;
(3)元代前期一直没有设科取士,后来虽然实行科举,对整个官僚构成的影响,也远不能与唐宋诸朝相比较。
此外,元朝铨选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优待蒙古、色目人。
七、明朝:科举制
明代的进士,70%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
(一)考生的称呼
童生: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
生员:俗称秀才,童生院试合格,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
分为廪生、增生、附生三类。
贡生: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
监生:明代入国子监学习。
分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
例监。
明初时期,监生可以直接做官。
(二)考试内容:四书五经、八股取士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
顾炎武:“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三)考试的流程
1、院试:州县,童生考中即为秀才,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
2、乡试(秋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3、会试(春闱):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乡试的第二年举行。
考中的称贡士,
第一名为会元
4、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会试后当年举行。
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八、清朝:科举制
满人做官可不经过科举途径。
汉人需科举为官。
(一)考生的称呼
童生:参加童试的人
生员:童生被录取,入学进入府、州、县学。
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秀才:在学宫肄业
(二)考试的流程
<1>初步考试
1、童试:又叫做“小考”,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
2、岁试: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
3、科试:每三年秀才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
<2>正式考试
1、乡试: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考中为举人。
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2、会试: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
3、殿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称为进士,可以直接做官。
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隋唐开始科举后,连中
三元的只有十三人,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两人,明朝出现在洪武年间的黄观,正统年间的商辂。
九、科举制度下的那些名人
1、李白:
终其一生,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
一方面,政审通不过。
他是商人之子、而且是罪人之后,唐朝律法规定商人、罪人不得参加科举考。
另一方面,李白特有的诗人气质。
自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孟郊
科举屡屡落榜,空有抱负而无施展之机。
45岁时终于进士等第。
压抑几十年的苦闷如决堤之河狂泻而出,作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3、杜甫
当朝宰相李林甫害怕士人“泄露当时之机”,因此一人不取,致使举子全部落榜,而后,他有上表玄宗说“野无遗贤”。
因此杜甫也落榜。
4、黄巢
曾几次应试进士科,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诗《不第后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最终成为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
5、高明
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进士。
代表作《琵琶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6、唐伯虎
30岁那年,踌躇满志地赴京会试,不料卷入科举舞弊案,经过一年多审讯,唐伯虎被判终生不得参加科考。
明朝官场少
了一个有才气的官吏,但明代文坛多了一个“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7、张居正
天资充盈,12岁考中秀才,13岁参加乡试,只因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
16岁中举。
后官至内阁首辅,实行著名的张居正改革。
8、蒲松龄
聊斋先生,出身没落地主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成了秀才。
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9、吴敬梓
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
看透了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
代表作《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揭露了科举制度的丑陋。
10、洪秀全
出身农家,读过村塾。
四次参加乡试均落选。
后发起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11、鲁迅
祖父是因为科举舞弊案受牵连丢官的,家道至此中落。
而且鲁迅受进步思想影响很大。
因此非常痛恨科举制。
代表作《孔乙己》,揭露了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