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人文地理知识归纳总结1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④粮食问题: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尤其是中非、西非、东非地区,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
⑤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⑦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a.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畜牧业。
b.c. 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沿海四大海域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大陆约有2000万公顷水面,其中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d.水产业分为天然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
e我国水产品总量中,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多;在海产品中以天然捕捞为主;在淡水产品中以人工养殖为主。
2、工业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二、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①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
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
(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94%)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活动、居住条件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地形的高低、起伏以及地表的水文条件直接决定了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在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农民可以种植粮食作物、果树和蔬菜。
而在山地地区,地形陡峭、土地贫瘠,农业生产受限,人们更多从事畜牧业或其他非农产业。
另外,地理环境还影响着工业的发展。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工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而其他地区则因资源匮乏而无法发展重工业。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交通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山区、河流和海洋等地理要素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在交通运输上的选择。
山区的崎岖地形使得道路建设困难,人们更多依赖水路或空中交通。
而海洋河流的存在则使得水路交通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其次,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居住条件有着直接影响。
气候和水文条件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宜人、水源丰富的地方,人们更愿意居住和发展。
例如,亚马逊雨林地区拥有独特的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这里的居民可以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活。
相比之下,沙漠地区的气候干燥,水资源匮乏,人们的居住条件艰苦。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例如,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
而地理环境中存在的疾病媒介生物,如蚊子传播的疟疾和蜱传播的莱姆病,也对人类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文化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例如,沿海地区的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外来文化,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而山区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人们更注重守望相助、团结互助的传统价值观。
另外,地理环境也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服饰风格。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所处的空间背景。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深远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对农业、工业、定居和交通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等方面。
下面将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1. 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气候条件差异大,农作物的种植类型和种植季节都会受到影响。
例如,热带气候适宜种植稻米、香蕉等作物,而温带气候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因此,地理环境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地形地貌的影响:地理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对农业的发展和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平原地区适宜大规模农业生产,而山地和丘陵地区则适宜发展山地农业和果园种植。
地理环境的地形地貌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业的特色和优势。
3. 水资源的影响:地理环境中水资源的分布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生长,而缺乏水资源的地区则需要依靠雨水灌溉或者发展节水农业。
因此,地理环境中的水资源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地理环境对工业的影响1. 能源资源的影响:地理环境中的能源资源分布状况对工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煤炭等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可以发展煤炭工业和重工业,而油田资源富集的地区可以发展石油工业和化工业。
地理环境中的能源资源决定了不同地区工业的发展方向和特点。
2. 交通运输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河流、海洋和铁路等交通要素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交通便利程度。
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原材料的运输和工业品的销售,因此地理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环境污染的影响:地理环境中的自然条件对工业污染的扩散和治理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山区地理环境中地势高低的差异会影响污染物的扩散速度;海洋地理环境中的海流和潮汐会影响污染物的传播路径。
因此,地理环境对工业污染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三、地理环境对定居的影响1. 自然资源的影响: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定居起着重要的影响。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锦集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锦集今天为大家整理了高中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①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气候光热水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科学技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工业、城市的发展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以城市为中心,地价(租)呈递减分布。
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水稻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零星种植:美国、拉美、南欧、非洲)劳动密集型,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
注意美国的农业带。
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
识点
查字典地理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希望对大众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存眷查字典地理网。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区性、季候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泥土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工具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几多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泥土、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成长与区位的干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区位因素农业成长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漫衍、复种制度和产量干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成长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区阵势平展,土层深厚,适宜成长耕作业,山地适宜
成长畜牧业和种植业
泥土不同的泥土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如东南丘陵地区漫衍普遍酸性泥土,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范畴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以上内容便是小编为大众整理的《2019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更多学习相关质料,敬请存眷查字典地理网,小编随时为大众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质料及要领!。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素材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2、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如**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3、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农业地域类型代表性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分类特点水稻种植业中国秦淮以南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劳动密集型自给农业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密集农业商品农业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优良的天然牧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广阔的市场需求商品谷物农业****大平原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商品农业种植业密集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农业科技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商品农业密集农业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市场广大交通便利4、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相关特点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所需原料丰富地区;原料不便运输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接近产品消费地区;产品不便运输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5、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2)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5)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6)国防的需要: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事工业(7)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8)工业惯性的影响(9)环境保护的影响: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气污、水污:化工厂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6、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1)工业联系:A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B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如:天津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C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2)工业集聚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类型:A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B新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区7、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形成类型:(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发展特点:(1)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2)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代表工业区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美硅谷;中关村主要区位因素原料、廉价劳力人才、环境、交通主要部门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械电子、航天、生物工程工业地域特点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聚而成分散为主产品特点重、厚、长、大轻、薄、短、小生产规模大小科技人员比例低高生产增长速度慢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短研发费用低高技术密集型发展类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力密集型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1)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3)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2、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自然地理因素:(1)地形: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2)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3)河流: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上海、广州——河口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社会经济因素:(1)自然资源: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2)交通: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铁路枢纽城市: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运河城市:扬州、济宁(3)政治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堡(4)**事 **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事、**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新的因素出现:**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3、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4、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工业革命)晚(二战后)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低(30-40%)城市化速度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所处城市化阶段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初期、中期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问题解决途径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2、水污染3、噪声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如上海浦东新区,北京周边14个卫星城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1)治理污染(2)加强绿化建设。
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地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人类的活动又对地理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气温、降水以及季风等气候要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在气温较高、降水充足的地区,适合种植稻谷;而在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的地区,则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
因此,农业生产的布局和产量水平都受到气候的制约。
2.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地形对交通运输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畅通,便于发展交通运输。
因此,地形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交通线路的规划和交通效率的提升。
3. 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通常需要有充足的水资源来满足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需要。
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河流、湖泊等水体资源为城市提供了可利用的水源。
因此,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往往与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有着密切关系。
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土地被用来建设城市和工业区,导致农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大量人口聚集,城市交通、垃圾排放等问题也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2. 工业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导致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
这些污染物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给生态平衡带来了威胁。
3. 农业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农业活动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例如灌溉农田,养殖水产等。
过度的农业活动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水土流失的加剧,破坏了水资源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一、引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首要条件是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对各种生产活动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1. 农业生产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气候、土壤条件会决定不同的农作物适合种植的范围和产量。
例如,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合种植水稻和茶叶;气候寒冷的地区适合种植小麦和马铃薯。
此外,地理环境还会影响灌溉条件和水资源供应,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
2. 工业生产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例如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
地理条件是否适合建设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以及是否丰富的煤矿、油田等能源资源,都会影响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
其次,地理环境还会影响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
一些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可能无法承载大规模的工业污染排放,从而限制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3. 服务业生产地理环境对服务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旅游业对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的依赖较大,地理环境的美丽和丰富性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样,对于邮政、电信等服务业,地理环境的发达程度和便利性将影响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三、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相反,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1.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消耗加剧,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大量建设和工业污染导致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此外,城市排水和垃圾处理也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课前复习】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有保障1.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2.商品农业是一种面向________的农业地域类型;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________农业地域类型。
3.________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扩大了________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________工业和________工业是德国鲁尔区经济的基础。
5.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模式是中小型企业集聚的_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_经济生产。
6.是非判断。
(1)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2)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和投入产出比。
()(3)大牧场放牧业是自给自足的、粗放型的混合农业生产类型。
()(4)经济、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改变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决定性影响。
()(5)在山坡上修筑梯田,有利于扩大耕地,但不利于水土保持。
()(6)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市场的影响却不断加强。
()(7)瑞士的钟表工业既具有资金密集型特点,又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8)世界性钢铁过剩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需求量下降的综合结果。
()(9)由于工业集聚导致工业联系,从而促进了工业地域的形成。
()(10)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其位置往往由核心工厂的区位因素而定。
()答案:1.地域季节周期2.市场混合3.交通运输市场4.钢铁煤炭5.工业小区规模6.(1)√ (2)√ (3)× (4)× (5)×(6)√(7)√(8)√ (9)×(10)√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1.房屋的集合体就是聚落吗?2.“聚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什么差异?4.你能分析乡村聚落兴起的根本原因吗?5.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以从村落的形态上反映出来,你能举例说明吗?6.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几乎同时出现的吗?7.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应具备哪两个基本条件?8.为什么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一些大河的冲积平原上?【学习目标】1.通过历史线索的分析,了解乡村和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2.通过阅读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示,体会农业发展对于城市起源的重大历史作用,并领悟地形、水源、气候等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基础知识精讲】本节从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含义、分类、形成、作用讲起,主要阐述聚落的形成。
由于差别大,因而又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形成的,乡村的形态最能反映当地的环境条件。
城市则是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中,由集市逐渐演变而成。
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率的提高,为城市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诞生在农业较先进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1.聚落①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既包括房屋群落,也包括与居住有关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②分类: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③形成: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
④特点:A.外部形态、利用类型都有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B.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
C.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
[例1]关于聚落的叙述:①聚落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②聚落分为集村和散村两种类型;③人类在第一次大分工后开始进入乡村聚落阶段;④散居型村落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⑤世界上的聚落正在成长、发展;⑥聚落是一种文化景观。
以上说法正确的有几种()A.1种B.2种C.3种D.4种及以上解析:本题考查了聚落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分布情况。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但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一般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聚落有它的发展过程,世界上有许多聚落正在成长,也有许多聚落正在衰落。
聚落又是一种地表上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风俗文化等。
答案:C2.乡村的形成①时间: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人类开始定居。
②形成过程:半固定的原始棚舍——稳定居住地——村落。
③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的影响。
④与地理环境关系: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沿河道伸展呈带状。
[例2]影响乡村聚落的分散与集中的因素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候优越,聚落分散;气候恶劣,聚落集中B.水源供给充足,聚落分散;水源供给匮乏,聚落集中C.聚落的分散与集中不受自然条件支配D.聚落的分散与集中也受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影响解析:气候优越,聚落集中;气候恶劣,聚落分散。
水源供给充足,聚落集中;水源供给匮乏,聚落分散。
聚落的分散与集中受自然条件支配,也受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D选项正确。
答案:D3.城市的起源①时间:与定居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
②出现的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一定剩余产品,是城市形成的物质基础。
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商品交换促使集市出现,集市进一步发展演化为城市。
③早期城市分布地区: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④原因: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农副产品丰富,易形成城市。
⑤发展水平:古代城市兴衰起落很大,受农村自然经济影响,发展不稳定,发展水平一直很低。
[例3]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D.乡村是城市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解析: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一般而言,城市是从乡村发展而成的。
答案:D[例4]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就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B.所有的聚落都在不断发展变化C.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的活动中心D.聚落受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不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2)关于乡村的形成条件,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乡村聚落开始形成B.最初乡村形成在自然条件较差地方C.乡村最初形成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D.乡村聚落经历由固定到半固定的发展过程(3)有关城市起源的叙述,错误的是()A.工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提供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C.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D.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解析: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地区聚落的起源和发展;聚落所在地的地理条件;聚落的分布,揭示聚落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自然、历史、社会和经济原因;聚落的形态,这是聚落地理学中研究较多的方面,涉及的内容有聚落的组成要素,聚落个体的平面形态,聚落的分布形态,聚落形态的演变,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以及人文因素(包括历史、民族、人口、交通、产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答案:(1)B (2)C (3)A【学习方法指导】乡村和城市聚落的特征分析1.如何理解乡村聚落形态与环境的关系?表中的①②③所对应的乡村聚落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聚居和散居并存B.团状C.散居占很大比例D.团状散居并存解析: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渭河等河流流经,灌溉方便,农业生产发达,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这里人口稠密,村落规模大,多呈团状。
陕北和陕南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为使农户与耕地有较近的距离,便于农民进行生产,村落以小型集村和散户为主,且陕南比陕北村落规模小些,村落密度大些。
答案:①—B ②—A ③—C2.正确理解城市起源的两个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它是产生剩余产品的手段,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②劳动分工。
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
在商品交易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正是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知识拓展】1.乡村聚落的类型以聚落的形态而言,世界上的乡村聚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住宅聚集在一起的集聚型村落,简称集村;另一种是住宅零星分布的散居型村落,简称散村。
在集村内,按村庄的延伸形式又可分为团状、带状和环状等。
团状聚落的平面形态近于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一般位于耕作地区的中心,平原地区和盆地的聚落多属于这一类型。
带状聚落是因近水源而沿河道伸展,或避免洪水浸淹而沿高地成条带状延伸的聚落。
散村的分布表现为分散、孤立的特点,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
农宅或三五户,或独户零散分布。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耕地数量少、分散不连片。
每户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己的耕地而分散建宅。
乡村聚落的分散与集中,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1)自然环境的支配。
一般来说,平原面积大,聚落集中;平原面积小,聚落分散。
水源供给充足,聚落集中;水源供给匮乏,聚落分散。
气候优越,聚落集中;气候恶劣,聚落分散。
(2)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南方水田农业耕作半径较小,无论耕耘、施肥、灌溉、收获等工作,均以居住在农田附近为宜,以散居最为方便。
(3)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
中国北方的家族,多喜群聚,显得宗族繁盛,且利于安全防卫,往往集村之内全是同姓,所以中国北方以姓氏为名称的聚落比比皆是,如赵家村、李家村、刘家屯等。
2.城市起源的学说第一种叫防御说:《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
”城以墙为界,有内城、外城的区别。
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城里住着皇帝高官,外城里住着平民百姓。
建筑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
这个说法把“城”字看得很重。
第二种叫集市说:这种说法把“市”字看得很重。
它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集市进行交换。
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下来,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
这是从经济意义上讲城市的起源。
第三种叫社会分工说:这种说法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