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docx

合集下载

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第一节血清IgG、IgA、IgM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定量测定方法一般有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火箭免疫电泳法、ELlSA、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等。

临床常用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来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

一、血清IgG、IgA、lgM测定(一)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该法的原理是将抗血清均匀地分散于琼脂或琼脂糖凝胶内,胶板上打孔,孔内注入抗原或待测血清,抗原在含有抗血清的胶内呈放射状(环状)扩散,在抗原抗体达到一定比例时形成可见的沉淀环。

在一定条件下,抗原含量越高,沉淀环越大。

(二)免疫比浊法该法具有检测范围宽、测定结果准确、精密度高、检测时间短(一般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测试)、敏感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

二、血清IgG、IgA、IgM测定的临床意义(一)年龄新生儿可由母体获得通过胎盘转移来的IgG,故血液中含量较高,接近成人水平。

(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升高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隐匿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可见3种Ig均升高。

慢性细菌感染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血IgG可升高。

宫内感染时脐血或出生后的新生儿血清中IgM含量可增高。

SLE患者以IgG、IgA升高较多见。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IgM增高为主。

(三)单一免疫球蛋白升高主要是指患者血清中某一类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增多,大多在30g/L以上,这种异常增多的免疫球蛋白其理化性质十分一致,称为单克隆蛋白(MP)即M蛋白。

此类异常增多的免疫球蛋白多无免疫活性,故又称副蛋白。

由它所致的疾病称为免疫增殖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重链病、轻链病等。

(四)免疫球蛋白降低先天性低Ig血症,主要见于体液免疫缺陷病和联合免疫缺陷病。

IgA缺乏患者,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

IgG缺乏患者,易发生化脓性感染。

IgM缺乏患者,易发生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

第二节血清IgD和IgE测定正常人血清中IgD含量很低,仅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0.2%。

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免疫球蛋白(Ig)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按其重链性质共分IgG、IgA、IgM、IgD和IgE五类。

Ig主要存在于血液中,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IgG、IgA、IgM的含量为g/L水平,而IgD、IgE含量仅为mg/L水平。

血清IgG、IgA、IgM测定血液中最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在机体的体液免疫效应和抗病原生物侵入机体的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常用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来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

一、血清IgG、IgA、lgM测定1.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该法的原理是将抗血清均匀地分散于琼脂或琼脂糖凝胶内,胶板上打孔,孔内注入抗原或待测血清,抗原在含有抗血清的胶内呈放射状(环状)扩散,在抗原抗体达到一定比例时形成可见的沉淀环。

在一定条件下,抗原含量越高,沉淀环越大。

本法出现误差的原因有:①抗原或标准液溢出加样孔;②因抗体或抗原过量而致沉淀环过小或过大;③加样量不足或过多,或混有气泡;④加样孔破损,使沉淀环呈不规则状;⑤板浇注后保存时间长,引起板内水分蒸发或变形;⑥浇注琼脂时不在水平台面,使胶板厚薄不匀;⑦打孔后挑取琼脂时将胶板挑起,与玻璃板剥离,以致待测血清在孔底流溢;⑧扩散时湿盒不平,导致沉淀环不圆。

2.免疫比浊法检测范围宽、测定结果准确、精密度高、检测时间短(一般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测试)、敏感度高、稳定性好。

二、血清IgG、IgA、IgM测定的临床意义1.年龄新生儿可由母体获得通过胎盘转移来的IgG,故血液中含量较高,接近成人水平。

婴幼儿其体液免疫功能尚不成熟,Ig含量低于成人。

2.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升高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隐匿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可见3种Ig均升高。

慢性细菌感染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血IgG可升高。

宫内感染时脐血或出生后的新生儿血清中IgM含量可增高。

各种结缔组织性疾病中常见各型Ig升高,SLE患者以IgG、IgA升高较多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IgM增高为主。

血清免疫球蛋白M测定

血清免疫球蛋白M测定

血清免疫球蛋白M测定【基本信息】[简要描述]·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是初次免疫应答反应中的免疫球蛋白(Ig),也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Ig,约占血清总Ig的5%-10%。

·IgM测定用于体液免疫活性、子宫感染可能性或急性感染评价,IgM型多发性骨髓瘤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和治疗检测。

[其他名称]IgM【测定方法及参考值范围】可通过单向免疫扩散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参考值范围:成人血清IgM为0.5-2.6g/L;新生儿为0.01-0.06g/L。

【结果及临床意义】[增高]◇疾病因素·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注释:IgM呈单克隆性明显增高。

·IgM型多发性骨髓瘤·初期病毒性肝炎(A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早期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宫内感染注释:宫内感染可能引起IgM浓度急剧升高,若脐血中IgM>0.2g/L时,表示有宫内感染。

·慢性感染·淋巴瘤·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早期等)·B型肝炎急性期注释:IgM升高不明显。

·C型肝炎急性期注释:IgM升高不明显。

·慢性肝病·类狼疮性肝炎注释:抗原的持续刺激和血浆白蛋白减少的代偿作用,IgG、IgA和IgM均明显升高,增高程度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肝细胞癌注释:抗原的持续刺激和血浆白蛋白减少的代偿作用,IgG、IgA和IgM均明显升高,增高程度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链球菌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型恶化时·浆细胞骨髓瘤·施尼茨勒综合征注释:表现为慢性荨麻疹、不明原因发热、骨关节痛、骨硬化X线像。

·伴性IgM增高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先天性高IgM综合征[降低]◇疾病因素·IgG型重链病·IgA型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免疫缺陷症(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网状细胞异常形成症等)注释:网状细胞异常形成症属于复合性免疫缺陷症的一种类型,T、B和NK细胞显著减少,免疫球蛋白减少以至IgA和IgM多有测不出的程度。

免疫球蛋白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免疫球蛋白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 硬化,隐匿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可见三种免疫球蛋 白均升高。慢性细菌感染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 血 IgG可升高,宫内感染时脐血或出生的新生儿血 清中IgM含量可增高。
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主要 见于体液免疫缺陷病和联合免疫缺陷病。另一种情况是3 种Ig中缺1种或2种,如IgA缺乏患者,易发生反复呼吸道 感染;IgG缺乏患者,易发生化脓性感染;IgM缺乏患者, 易发生革兰阴性菌败血症。获得性低Ig血症,血清中IgG 常小于5 g/ L,引起原因较多,如大量蛋白流失的疾病 (剥脱性皮炎、肠淋巴管扩张症和肾病综合征)、淋巴系 统肿瘤(淋巴肉瘤、霍奇金淋巴瘤)、中毒性骨髓疾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作为血清中最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人体血清中总 免疫球蛋白含量的75%。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 IgG是血液和细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也是机体再 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大多数抗感染抗体与自身 抗体都为IgG 类。
16岁以上成年人IgG临床参考范围为:6.0~16.0g/L
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仅次于IgG,占血清免疫球蛋白 含量的10~20%。新生儿血清中无IgA抗体,但可从母乳 中获得分泌型IgA。分为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
与重链结合成免疫球蛋白的轻链称为结合轻链,未 与重链结合的轻链称为游离轻链。
游离轻链的量最终取决于B细胞的合成分泌与肾脏 清除的动态平衡结果,临床上多种疾病都可导致血 清中游离轻链浓度异常,例如:免疫抑制,自身免 疫,肾脏清除率降低及浆细胞病等。
游离轻链通过肾小球滤过而从血液中快速清除,然 后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和分解,因此游离轻链的检 测可以实时评估病情进展,研究表明大量的游离轻 链可以被肾脏吸收,所以只有非常少的游离轻链逃 过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在正常的尿中含有极少量 的游离轻链。

免疫球蛋白检验方法

免疫球蛋白检验方法

免疫球蛋白检验方法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测人血清、血浆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E)水平。

二、原理
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利用免疫沉淀反应,配制特异性抗血清与病人标本混合,当IgG、IgA、IgM、IgE抗体形成沉淀时,以比色检测,检测抗体浓度的变化,从而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

三、试剂盒选择
抗体用于免疫球蛋白检测的试剂盒应选择经认证的、适用于检测人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E)水平的试剂盒(如ELISA试剂)。

四、仪器使用
根据使用的试剂盒类型,选择适当的仪器,如ELISA仪、比色检测仪等,以便进行免疫球蛋白检测。

五、样本收集
根据使用的试剂盒,收集血清或血浆样本,每次检测取0.5ml样本,如果多次检测,可放置在4℃保存,4℃以下冷冻保存不超过一个月。

六、试剂配制
1.将用于 ELISA 检测的准备好的抗体、病人标本等试剂放置室温,将其涂层板中;
2.按照试剂盒的使用说明,准备其他试剂,并用抗体标本反应
液调整到稀释抗体的浓度;
3.将抗体标本反应液和病人标本混合涂洒到涂层板的检测格中,放置室温反应15分钟;
4.用洗涤液洗涤检测格,然后用抗体反应液复活格中的抗体,放置室温反应10分钟;
5.用洗涤液洗涤检测格,然后用检测液检测抗体,放置室温反应1小时;
6.用洗涤液洗涤检测格,然后用终止液终止反应,放置室温反应30分钟;
7.将涂层板置于比色检测仪中,检测抗体浓度的变化,从而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七、报告
根据比色检测仪结果,判定血清中IgA、IgG、IgM、IgE含量,并根据参考值报告免疫球蛋白水平。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较常用的方法有单向扩散法与免疫浊度法,前者
较为简便,后者更为准确迅速。

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常呈现某一
类丙种球蛋白的显着增高,大多在30mg/ml以上;而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包括与M蛋白同类的丙种球蛋白的含量则显着降低。

在良性丙种球蛋白
病的血清标本中,M蛋白的升高幅度一般不象恶性丙种球蛋白病那么高,多在20mg/ml以下;M蛋白以外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一般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如在单向扩散试验中出现双圈状沉淀环,则标本中可能存在某种
免疫球蛋白片段的M蛋白。

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的血清中常有多种
类型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升高,每类上升的幅度不太大,但总的丙
种球蛋白水平增主比较明显。

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检测,有时会由于不同实验室所用抗血清特异
性的差异,而造成M蛋白定量结果的不同,特别在使用某一株M蛋白制
备的抗血清检测其他患者的M蛋白时。

如能配合作用区带电泳光密度扫描,常可纠正这种误差。

进行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检测,不仅有助于丙种球蛋白病的诊断,
并对丙种球蛋白病的良、恶性鉴别具有一定的帮助。

如做动态观察,
对丙种球蛋白病的病情和疗效的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M蛋白含量的多少
常可反映病情的轻重,尤其对同一患者,M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常提示病
情恶化;经有效治疗后,M蛋白含量逐渐下降,而正常免疫球蛋白的含
量则由降低趋向正常。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免疫球蛋白(Ig)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存在于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如淋巴细胞)膜上。

应用免疫电泳和超速离心分析,可将其分为IgA、IgG、IgM、IgD和IgE五类。

1.Ig减低见于各类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的病人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此时五种Ig均有降低。

2.Ig增高(1)单克隆性增高表现为五种Ig中仅有某一种Ig增高而其他Ig不增高或可降低,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

如:①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表现为IgM单独明显增高;②多发性骨髓瘤时可分别见到IgG、IgA、IgD、IgE 增高,并据此分为IgG、IgA、IgD和IgE型多发性骨髓瘤;③过敏性皮炎、外源性哮喘及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表现为IgE增高。

(2)多克隆性增高表现为IgG、IgA、IgM均增高。

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癌、淋巴瘤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球蛋白测定实验报告

球蛋白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球蛋白在血清蛋白中的组成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2. 掌握使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分离和定量血清中球蛋白的方法。

3. 通过实验了解球蛋白的等电点、分子量及其在电场中的迁移行为。

二、实验原理血清中的蛋白质主要包括清蛋白、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

球蛋白是血清中含量较高的蛋白质之一,主要由多种免疫球蛋白组成,对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基于蛋白质分子大小、电荷和形状的差异,在电场中实现分离。

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中,血清蛋白质在pH8.6的缓冲液中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由于不同蛋白质的分子量、形状和电荷量不同,它们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从而在薄膜上形成不同的区带。

通过比较已知标准蛋白质的迁移距离和待测样品的迁移距离,可以定量分析血清中球蛋白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血清样品- 醋酸纤维薄膜- 标准蛋白质溶液- 电泳缓冲液- 染色剂(如氨基黑10B)- 洗脱剂- 显微镜2. 实验仪器:- 电泳仪- 电泳槽- 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 制备样品:将血清样品与适当比例的缓冲液混合,制成均匀的蛋白质溶液。

2. 准备电泳槽:在电泳槽中注入电泳缓冲液,确保槽内液面平稳。

3. 准备醋酸纤维薄膜:将薄膜浸泡在缓冲液中,使其充分湿润。

4. 加样:将样品和标准蛋白质溶液点样于薄膜上,注意样品点的均匀性。

5. 电泳:将薄膜放入电泳槽中,接通电源,进行电泳。

6. 染色:电泳结束后,将薄膜取出,放入染色剂中染色。

7. 洗脱:将染色后的薄膜放入洗脱剂中,去除非蛋白质成分。

8. 观察与记录:将薄膜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各蛋白质区带的迁移距离和宽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电泳,观察到血清样品在醋酸纤维薄膜上形成了清晰的蛋白质区带,包括清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

2. 通过比较样品和标准蛋白质的迁移距离,计算出各蛋白质区带的分子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引起一系列细胞形态与生化特性变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增生繁殖,最后演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如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

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抗体特性的球蛋白,其分子量很大,含有1000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均由其共同抗原的两个相同的轻链(L链)和具有特异性抗原的两个不同的重链(H链)组成。

1分类
根据重链的氨基酸组成不同,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五类: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

1.1IgG
IgG是人体的主要免疫球蛋白,也是唯一能通达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根据IgG的重链氨基酸顺序的差别,可分为IgG1,IgG2,IgG3,IgG4各亚类。

IgG是主要抗感染抗体,对各种细菌、病DU有抗体活性,并有激活补体的作用。

1.2IgA
IgA是分泌液中主要抗体,可分为IgA1和IgA2两个亚类。

存在于血清中的称血清型IgA,存在于泪液、乳汁、胃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分泌液中的称分泌型IgA,对局部粘膜有抗菌和抗病DU作用。

1.3IgM
IgM可分为IgM1和IgM2两个亚类。

是抗原刺激最先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有较强的固定补体、溶解细菌及细胞的能力。

IgM是抗革兰氏阴性菌和异体红细胞的主要抗体,也是存在于B淋巴细胞表面的主要免疫球蛋白。

1.4IgD
其作用与过敏反应有关。

据报道,IgD可对某些抗原起反应,如青霉素、胰岛素、核抗原、甲状腺抗原等。

它存在于B淋巴细胞表面,构成早期的膜受体,具有识别抗原,制动B淋巴细胞的分化作用。

1.5IgE
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具有亲细胞特性。

IgE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故属亲同种细胞性抗体。

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后,过敏原即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作用,使细胞释放介质,引起平滑肌痉挛,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过敏反应,还具有抗寄生虫感染作用。

2正常参考值
IgG:8~16g/L,IgA:1~4g/L,IgM:0.5~1.9g/L,IgD:0.01~0.4g/L,IgE:0.001~0.009g/L。

3临床意义
3.1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取决于免疫球蛋白合成和分解代谢的速率以及由体内丢失的程度。

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可由于合成不足,丢失
增多和分解加快引起。

合成不足: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可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合成缺陷所致。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性联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婴儿暂时性丙种球蛋白低下症、伴IgM升高的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A缺乏症、选择性IgM缺乏症、选择性IgG亚类缺乏症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和恶性肿瘤等。

丢失增多:从胃肠道丢失的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癌肿、吸收不良综合征、淋巴瘤、肠淋巴管扩张症。

从皮肤丢失的有急性灼伤、特异反应性皮炎。

从浆膜腔丢失的有胸膜炎、腹膜炎、反复抽胸腹水。

从肾脏丢失的有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型、膜性、增殖性)、肾静脉血栓形成、SLE和淋巴瘤。

主要是由于蛋白从尿中丢失或DU素抑制免疫球蛋白合成,后者首先影响IgM,其次影响IgA,然后再影响IgG。

分解加快:见于湿疹-血小板减少-反复感染综合征、肌强直性营养不良和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此外,DU性甲状腺肿和库兴氏综合征的免疫球蛋白降低,可能与分解加快有关。

3.2血清免疫球蛋白增加
多种疾病可发现免疫球蛋白增加,常表现为各种免疫球蛋白均增加,但也可能以某种免疫球蛋白增加为主。

IgG增高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结核病、麻风病、全身念珠菌病、血吸虫病、黑热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亚急性甲状腺炎、多发性肌炎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等。

某些恶性肿瘤亦可见IgG增高。

IgA增高:主要是粘膜炎症和皮肤病变,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酒精性肝炎、类风湿脊椎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