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规模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大规模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大规模海水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定义和特征;2.掌握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分类及其形成机制;3.理解大规模海水运动对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定义和特征:深层海水运动、大洋环流和波浪;2.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分类及其形成机制:热带海洋环流、大规模海洋涡旋和内波;3.大规模海水运动对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热带气候、营养盐输送和生物多样性。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大规模海水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大规模海水运动吗?它有什么特征?Step 2:了解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定义和特征 (2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视频进行讲解,介绍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定义和特征。

然后,教师发放学生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总结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特征。

Step 3:掌握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分类及其形成机制 (30分钟)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不同的主题给每个小组。

比如,小组1负责研究热带海洋环流,小组2负责研究大规模海洋涡旋,小组3负责研究内波。

然后,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主题进行研究,收集资料,并在小组内分享和讨论。

最后,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

Step 4:理解大规模海水运动对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思考大规模海水运动对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进行总结。

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案例中大规模海水运动对相关环境的影响。

Step 5: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实验或者数据分析实验。

比如,学生可以观察并记录海洋表面流动的情况,或者分析一段时间内的海洋表面温度变化。

然后,学生根据观察或者数据分析结果,自己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或者分析方案解决问题。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设计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其中洋流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之一,采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分析地图后归纳出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表述简单、精炼,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突破。

海水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体现了教材的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

2、《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a、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风带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图”;b、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c、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运用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

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4、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教学方法导--读---思----绘---结—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读图分析和小组讨论为主。

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分析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

有助于引起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篇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解读1.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副热带海区、负极地海区、环南极大陆海区和北印度洋海区等;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对渔场、对航海、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等;[要点梳理]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海流)。

2、洋流性质分类:①寒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为寒流②暖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为暖流③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一------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洋流为;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该洋流为,如下图。

据图总结,海水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之间的关系?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二-----根据流向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南向北)的为,反之为。

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北向南)的为,反之为。

3、洋流的类型(按照成因分类)① 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其主要动力为;② 流: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叫密度流。

(表层:密度小→密度大;底层:密度大→密度小)③ 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

另外,洋流前进时,受的限制和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南半球:时针方向①以的大洋环流北半球:时针方向北半球:时针方向②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时针方向西风带西风漂流沿东岸折向高纬度极地环流③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受季风的影响,逆顺。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共享。
2.创设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海水运动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海水运动的影响。
3.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创新设计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项利用海水运动能量的项目,如潮汐能发电站等,要求阐述项目原理、预期效果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5.论文写作作业:
-选择一个与海水运动相关的主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水运动的影响”,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提升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我会强调以下几点:
1.作业要求学生在理解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和深入探究,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海洋资源的情感,使他们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学习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4.作业评价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理性看待地理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地关系观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科知识,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课标分析]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分析如下。

地理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

通过教材“活动”,结合图3.6,了解洋流模式的形成。

通过阅读图3.5,结合读图思考题,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

接着给出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先结合图3.6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简单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

接着,结合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洋流的形成和分布,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并联系第二单元全球风带的分布,边讲解、边画图,简单推导全球洋流的形成过程,最后以图形为基础,概括、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大规模海水运动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大规模海水运动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3. 大规模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大规模海水运动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四、教学难点:1. 大规模海水运动的成因和机制。

2. 大规模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现象和成因。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大规模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知识。

一、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基本概念:大规模海水运动是指在地球表面大规模地流动的海水,其范围广泛,影响深远。

(1)规模大:涉及的海域范围广阔,影响全球海洋生态系统。

(2)速度快:大规模海水运动的流速较快,如洋流的速度可达每小时数十公里。

(4)影响力强:大规模海水运动对气候、生物、沉积等地理环境因素产生重要影响。

二、大规模海水运动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1. 洋流:洋流是大规模海水运动的一种主要类型,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1)风海流:风海流是大气压力和地球自转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海水运动,如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等。

(2)密度流:密度流是海水因温度、盐度差异而产生的运动,如黑潮、墨西哥湾暖流等。

(3)补偿流:补偿流是海水在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流动,以维持海洋水平衡的运动,如南美洲西海岸的赤道潜流。

2. 海浪:海浪是海洋表面由于风力作用而形成的水波,按成因可分为风浪、潮浪和地震浪。

(1)风浪:风浪是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浪,如信风浪、风暴浪等。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过程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过程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掌握海水运动形成的原因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认识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特点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4.学会运用珂学特征、海表温度、潮汐等观测数据分析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分布和演变趋势。

教学内容:一、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1.海洋底部的水流和波浪运动2.洋流和海流的运动3.海水的垂直运动二、海水运动形成的原因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1.受风力的影响,产生极深海水的奇异波动。

2.因季节性风的变动、季节性下降气压带等欧亚大陆产于太平洋的大规模洋流。

3.因温盐密度差异,产生北极地区的冰芯融水流。

三、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特点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热带洋流和贯穿太平洋的热带西风带。

2.北大西洋主流和南极洲的旁极流。

3.赤道反漂流和国际交换流。

4.海洋环境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运用珂学特征、海表温度、潮汐等观测数据分析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分布和演变趋势1.认识珂学特征、海表温度、水文气象观测、地震活动等的基本信息。

2.了解利用多种观测手段测定海水温度、盐度、压强、密度、流速等的方法。

3.认识利用地球物理学方法测定海洋电磁场、磁性物质等的成分和分布。

教学方法:1.讲授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采用实地考察、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具体实例分析。

3.设立讨论环节,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

4.利用实验、模型和图像等教学辅助手段深化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1.考试评分:设立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评分。

2.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交流质量及思维能力等。

3.作业评定:收取阅读材料、课堂笔记、小论文等作业,根据规定的标准予以评定。

教学资源:1.人力资源:需要一批具有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地球科学教师。

2.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等。

3.实验场地:需要适宜的实验场地和设备。

教学时长:根据各学科课程设置和学生学习情况,可灵活安排教学时间,一般为16-18课时。

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绿色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
4.通过学习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和谐共生的人文素养。
4.引导学生运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分析海水运动数据,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想:
1.创设互动式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使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海水运动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2.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3.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海水运动数据?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分析。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道题目:
1.根据地图,判断以下哪个地区存在暖流?(给出选项)
2.请简要说明潮汐现象的成因。
3.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海水运动对某一地区气候的影响。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如下:
1.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分类。
2.全球主要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在分析海水运动数据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福建省邵武一中游佳莹
课标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分析如下。

地理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并充分利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了解洋流模式的形成。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

接着给出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
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

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针对这一事实,在设计时应让学生充分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

可选取“鸭子舰队”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不知该如何下手、如何表述,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

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标、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初步分析说明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模式图;
2.根据给出的学法指导,分析、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

培养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维。

教学重点
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洋流的性质分类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推导,读图分析归纳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鸭子舰队”漂游记
(学生分析,什么导致鸭子舰队在海洋上的漂流)
【生】海水的运动,洋流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与之有关系的知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59页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设疑导入,激发兴趣,引出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请同学们阅读前两个自然段,找出洋流的概念、洋流的分类
课件展示结合学生阅读课本讲解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分类
过渡: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么大规模的海水常年稳定地流动呢?接下来,我们来看影响洋流的因素
3、影响洋流的因素(播放幻灯片,板书)
探究活动一、实验探究活动环节
首先我们通过一则实验模拟海水的运动,准备一只装满水的脸盆,上边铺上泡沫塑料,对着脸盆水平吹气,观察泡沫塑料的运动轨迹,由于泡沫塑料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可以反映出水体的运动轨迹,我们的课代表已经把他做的实验拍成录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家在观看过程中,注意观察泡沫塑料的运动轨迹
录像展示学生实验成果,组织学生讨论画图(画出试验中看到的水体的运动轨迹)
找学生上讲台黑板画出结果
过渡: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模拟来探究几个和实验有关系的问题,请大家根据学案中的探究活动问题,分组小组讨论问题1到问题4
探究1、沿着吹气方向的水流成因是什么?
探究2、水流到水盆一端,为什么向两侧分开?这与实际哪个因素相似?
探究3、水盆内未吹气的地方为什么水也在流?
探究4、在实际海洋中,洋流的运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讲解)
探究1:沿着吹气方向的水流成因是什么?

盛行风吹动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
探究2:水流到水盆一端,为什么向两侧分开?这与实际哪个因素相似?
由于水盆边界的阻挡,使泡沫塑料碰到水盆边界后向两侧分开,这与实际大洋中的陆地轮廓对洋流的影响相似
探究3:水盆内未吹气的地方为什么水也在流?
由于该区域水流到前方,使水变少,两旁的水过来补充
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过来补充,即补偿流
探究4:在实际海洋中,洋流的运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盛行风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
过渡:现在我们对实验条件作一下修改
探究5、假设再加上两个方向的风(吹气)作用于水盆上,会产生怎样的环流,请大家画出组织学生讨论画图,派代表上讲台黑板画出答案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洋流运动因素的理解,同时能够自己推导出洋流的运动轨迹,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推导能力的培养。

过渡:那么在地球表面,有和实验中类似的风带影响海水的运动吗?

通过课本58页活动课复习风带知识并引导学生推导出受风带影响下洋流的模式图,并引导学生归纳洋流模式图的分布规律
通过比较风带风向和实验风向的相似性,用模拟实验推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活动中“全球洋流模式图”
在盛行风影响下,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副热带海区,洋流呈逆时针,副极地海区,洋流呈顺时针,南半球相反。

对比分析:现在大家看课本上大家画出的模式图,和我们刚才在学案中假设的实验图类似吗?
过渡:实际的世界洋流分布是否具有这样的规律呢,接下来我们来比较课本57页的实际洋流分布图和洋流模式图,我们来完成探究活动二
探究活动二、对比“全球洋流模式图”与”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分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对比分析1:中低纬的实际洋流图与模式图分布规律相同吗?中高纬呢?
中低纬相同,而中高纬不同,南半球中高纬度不存在与北半球相对应的洋流系统
对比分析2:模式图中的西风漂流,南北半球的性质相同吗?
不一样,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实际表现为“北太平洋暖流”与“北大西洋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呈现出寒流的性质
对比分析3::除北冰洋外,哪个大洋环流与模式图表现最不一致?
北印度洋,呈现出季节性环流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全球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的对比,自己分析出洋
流分布的规律,加强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出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课件展示讲解:北印度洋季风环流
引导学生根据模式图分析出规律
A、中、低纬海区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B、中、高纬海区
北半球:逆时针
南半球:形成一支西风漂流
C、北印度洋
形成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用形象记忆法引导学生记忆
北半球海域洋流分布成“8”的模型
南半球海域洋流分布成“0”的模型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模式图总结归纳洋流分布规律,加深学生对洋流分布规律印象,并通过形象记忆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加深学生记忆
课后作业
全球洋流分布图填图
附:本节课学案(以下3页)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一、实验探究
探究1、沿着吹气方向的水流成因是什么?
探究2、水流到水盆一端,为什么向两侧分开?这与实际哪个因素相似?
探究3、水盆内未吹气的地方为什么水也在流?
探究4、在实际海洋中,洋流的运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探究5、假设再加上两个方向的风(吹气)作用于水盆上,会产生怎样的环流,请大家画出
探究活动二、对比“全球洋流模式图”与”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对比分析1、中低纬的实际洋流图与模式图分布规律相同吗?中高纬呢?对比分析2、模式图中的西风漂流,南北半球的性质相同吗?
对比分析3、除北冰洋外,哪个大洋环流与模式图表现最不一致?
探究活动三、总结全球海域的洋流分布规律:
A、中、低纬海区
B、中、高纬海区
C、北印度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