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地特性-教案设计设计

合集下载

《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酶的概念和特性。

2. 掌握酶的作用机理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 能够运用酶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难点:酶的作用机理、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酶的特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酶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3. 相关案例和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酶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酶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酶的概念:讲解酶的定义、酶的化学本质及酶的特点。

3. 探究酶的特性:引导学生思考酶的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4. 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讲解温度、pH、酶浓度和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6. 实验演示:进行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6.1 酶的作用机理: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酶与底物的结合过程,解释酶如何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6.2 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酶活性的变化,理解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6.3 酶活性与pH的关系: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pH值下酶活性的变化,理解酶活性与pH的关系。

七、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7.1 酶的浓度与酶活性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酶浓度下反应速率的变化,讨论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7.2 底物浓度与酶活性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底物浓度下反应速率的变化,讨论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课题十酶的特性江苏省通州市石港中学黄新一、课标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知识及相关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帮助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结合物理和化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困难的教学难点,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

具体内容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说出酶的特性2、尝试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体验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方法。

3、参加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活动,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5、关注生活、生产实际,养成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酶的特性。

(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2、教学难点:(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四、设计思路1、有关酶的教学,在前一个课时学生已对酶的化学本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且通过实验已对酶的催化效率有了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是构建在学生对于酶已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实施的。

2、为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背景知识,结合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分小组讨论要探究的课题,写好实验方案,使课堂教学有序而省时,提高课堂效率。

3、本节课在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围绕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交流、质疑讨论、确定方案的思路展开的。

由于这个探究性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对提问题和变量控制与产物检测的方法不甚了解,设计教学时,对探究的实验指导提供了相关的背景材料和必要的说明,目的是便于学生提出所需探究的问题,形成较严谨的实验4、本节课通过多个侧面,体现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渗透了STS 思想。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doc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酶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酶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酶的活性;(2)通过实例分析酶的应用;(3)学会设计酶活性实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2)认识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3)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酶的概念和作用;(2)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3)酶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2)酶活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酶的相关资料;(2)酶活性实验器材;(3)实例分析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酶的相关知识;(2)分组准备实验;(3)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酶?有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 讲解酶的概念和作用:(1)讲解酶的定义;(2)讲解酶的作用机制。

3. 探究酶的特性:(1)分组实验:测定不同温度下酶活性;(2)数据分析:总结酶的温度特性;(3)讲解酶的温度、pH、酶浓度等影响因素。

4. 实例分析:(1)分析实例: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2)分析实例:酶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酶的概念、作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2. 强调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3.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在课堂节奏控制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知识。

六、教学内容:1. 酶的分类:(1)蛋白质酶和RNA酶;(2)消化酶、代谢酶等;(3)举例说明酶的分类及应用。

2. 酶的命名与编号:(1)国际酶编号(ENZYME);(2)酶的命名规则;(3)举例说明酶的命名与编号。

《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酶的定义、分类及作用;(2)掌握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3)了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如温度、pH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酶的特性;(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酶的定义、分类及作用;(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 教学难点:(1)酶的作用机理;(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酶制剂、底物、缓冲溶液、仪器设备等;2.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等。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酶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酶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酶的定义、分类及作用;(2)讲解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3)讲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如温度、pH等。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1)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探讨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2)分析不同温度、pH条件下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使学生了解了酶的特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酶的特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认真程度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doc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酶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理。

掌握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能够运用酶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酶的特性。

学会使用相关仪器和实验技能,如滴定管、pH计等。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生物科学兴趣的认识,培养探索精神。

意识到酶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酶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理。

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2. 教学难点:酶的作用机理和酶活性的调控机制。

实验设计和对实验结果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酶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理,引导学生理解酶的概念。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酶试剂、底物、仪器设备等。

2. 教学课件:酶的特性相关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论文、书籍等。

五、教学内容1. 酶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理:介绍酶的概念,解释酶的分类和作用机理。

2. 酶的特性:讲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和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3. 实验一:酶的高效性实验。

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4. 实验二:酶的专一性实验。

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5. 实验三: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6. 实验四: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7.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引言:酶是生物体中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对于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及生物化学反应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酶的特性对于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以及培养科学研究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酶的特性的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1. 了解酶的特性及其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2. 学习酶与底物之间的反应特点;3. 探究酶活性受到影响的因素。

二、实验材料1. 酵母粉末;2. 2% 过氧化氢溶液;3. 小糖块;4. 温度计;5. 安全眼镜和实验手套;6. 实验器具:试管、试管架、探针。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a) 将试管架上的试管标注为A、B、C;b) 在试管A中加入酵母粉末;c) 在试管B中加入适量的2%过氧化氢溶液;d) 将试管C放置于常温下备用。

2. 观察酵母生物催化反应a) 将试管A和试管B中的溶液充分混合;b) 立即将试管B的溶液倒入试管A中并立刻观察;c) 记录气泡产生的情况和观察时间;d)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在不同温度下(例如:10℃、30℃、50℃)进行观察。

3. 探究酶活性受到温度影响a) 利用温度计测量试管C中溶液的温度;b) 分别在不同温度下(例如:10℃、30℃、50℃)将试管C中的溶液倒入试管A中;c) 观察气泡产生的情况并记录。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在观察酵母生物催化反应时,我们发现在试管A中的酵母粉末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后,会产生大量气泡。

这是因为酵母中存在的过氧化氢酶能够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并且酵母中的可溶性酶也能够催化底物分解产生气体。

2. 在观察酵母生物催化反应的不同温度条件下,我们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酵母酶的活性也会增加,产生气泡的速度更快。

这是因为温度能够加速酵母酶的分子运动,提高酵母酶与底物之间的碰撞频率,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3.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酶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并且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酶的活性会最大化。

《酶的特性》教案(5篇)

《酶的特性》教案(5篇)

《酶的特性》教案(5篇)《酶的特性》教案 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

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2、能力目标: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概述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确定和控制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有了实验操作基础,这节课的三个实验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学生对此并不陌生。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课件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酶的高效性的实验,导入新课。

提问:酶的催化效率如此高效,酶能否催化任意一个化学反应?(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酶的专一性教师演示“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实验,学生边看边做此实验,仔细观察根据现象可知: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说明生物体内某些酶只能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的物质,而不能催化所有物质。

如二肽酶能水解任意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

所以,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酶的特性 教案优质课

酶的特性 教案优质课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酶的概念,掌握酶的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酶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酶的概念,酶的特性。

难点: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作用条件的温和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酶的特性。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酶的作用过程。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例子讲解酶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酶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 实验器材和试剂(如酶制剂、底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酶制剂广告,引导学生关注酶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介绍酶的概念,解释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2)讲解酶的特性:a.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高于无机催化剂。

b. 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c. 作用条件的温和性: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能保持活性。

3. 案例分析:(1)举例说明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如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

(2)介绍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胰蛋白酶用于治疗创伤。

4. 课堂互动:(1)提问:酶的特性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学生讨论:酶的作用条件为何要保持温和?5. 总结与作业:(1)总结酶的特性及其应用。

(2)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6. 板书设计:酶的特性一、概念: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二、特性:a. 高效性b. 专一性c. 作用条件的温和性六、课堂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2. 实验原理:(1)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2)酶的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 实验步骤:(1)准备两组试管,一组加入酶制剂,另一组加入等量无机催化剂。

(2)向两组试管中加入相同底物。

(3)观察并记录两组试管中反应的速率。

4. 实验结果:(1)酶制剂组反应速率较快,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酶的特性〖课标与教材分析〗“酶的特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的内容。

本节课在高中生物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必修1中的“蛋白质的功能”等知识为基础,为以后学习必修1中的“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必修2中的“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必修3中的“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选修部分等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本节基本知识相对比较简单,但其潜在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比较高。

对照实验规范、变量分析能力和生物学研究思想的领悟是本节关键。

这些都是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的素质。

教师利用教材资源,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非常必要。

〖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对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了解较少,但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催化剂”“新陈代谢”“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对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等基础知识。

然而,有关影响酶条件的实验方案设计,对学生而言,要求较高,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此采取议论加引导的教学设计思路来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酶的特性。

2、能力目标进行相关探究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计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及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酶的特性2、难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设计。

三、教学策略及方法老师讲授;学生探究;小组讨论及师生讨论。

四、教学用品多媒体教室、一袋加酶洗衣粉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1 min的视频“福缘地生物酶洗涤剂宣传沙画”,导入新课,酶是什么,有什么特性?学生活动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酶?学生畅所欲言,人人参与。

图片演示: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生物酶牙膏等。

学生活动2:5分钟预习课文并思考(1)我们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用哪种水(如凉水、温水、沸水)浸泡好呢?(2)高烧时为什么人往往没有胃口?多媒体演示:课堂评价(竞答)科学家不断探索,不断实验,共同努力终于揭开酶的“面纱”。

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学生分组竞答。

教师活动:指定小组回答,教师评价学生从来源、功能、本质等方面给酶下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表述很准确,小组加10分。

学生活动3:快速齐读,圈点画批。

酶是活细胞产生(来源)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本质)。

酶的催化功能与无机催化剂有什么不同呢?举例说明(一)、酶具有高效性资料1:在研究酶性质的过程中,科学家通过整理大量的实验数据,发现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分析资料得出酶具有高效性。

回顾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放小视频,通过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学生得出酶具有高效性。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酶的高效性?(学生思考,老师提示:控制变量,其他条件均相同,只有催化剂的种类不同)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学生讨论,有学生提出稀释。

教师表扬鼓励。

酶的效率如此高效,酶是万能的吗?吃鸡腿容易塞牙缝,我们的口腔有唾液淀粉酶,但是塞牙缝的肉丝几小时后还没被消化?(二)、酶具有专一性资料2:酸既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淀粉水解。

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但不能催化脂肪、淀粉等的水解。

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对其他化学反应不起作用。

分析资料得出酶具有专一性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淀粉酶能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呢?(蔗糖在酶作用下可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已知麦芽糖、葡萄糖及果糖均为还原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设计实验验证:控制自变量,以及设置对照组。

)放小视频,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即酶具有专一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内化学反应多种多样,而酶的专一性决定了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那么生物体内是不是应该含有多种多样的酶呢?多媒体演示:课堂检测(分组竞答):1. 蛋白酶溶液被稀释10倍后催化效率与稀释前相当,这一事实说明了酶的( )A.高效性B.专一性C.多样性D.稳定性2 .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为多肽,但不能使多肽水解为氨基酸,这一事实说明了酶的( )A.高效性B.专一性C.多样性D.稳定性3 .下列能水解脂肪酶的酶是( )A.脂肪酶B.淀粉酶C.蛋白酶D.肽酶4. 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哪种物质适于去除细胞壁()A.蛋白酶B.纤维素酶C.盐酸D.淀粉酶5 .活细胞内唾液淀粉酶的合成场所是( )A.细胞核B.线粒体C.核糖体D.高尔基体由小组竞答,答对就给该小组加分,小组成员为一个团队,小组成员商量好后派一名代表表达。

采用小组评分制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己看,小组成员主动交流达成共识;鼓励各小组大胆说,创造条件让学生上讲台讲,最好的学习效果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在课堂上,小组内同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小组成员之间能充分地交流与合作,各小组之间充分地展开竞争。

老师对学习的学习效果给以及时反馈,鼓励成功,及时批评、帮助和矫正错误,加强有效性教学,开展探究式教学。

(三)酶的作用条件温和创设情境:师(展示一袋加酶洗衣粉)指定学生阅读洗衣粉袋上的使用说明。

强调:为什么这种洗衣粉要在60℃以下的温水中使用呢?结合教材p83-84叶探究栏目的文字材料,学生自主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资料3:阅读课本P85页三段小字内容分析资料得出酶作用条件温和学生活动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选择要探究的问题。

(温度和pH会影响酶活性。

)学生活动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及检测方法。

并预测实验结果。

每组指定一名同学表达并交流,选出代表性、科学性设计方案。

如探究温度对对酶活性的影响有4种代表性方案:方案1:①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1、2、3,并且分别注入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

②在3支试管中各注入1 mL的淀粉酶,摇匀后,维持5 min。

③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 ℃热水(1)、沸水(2)、和冰水(3)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④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

⑤预期实验结果:1管不变蓝,2管变蓝,3管变浅蓝。

方案2:①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1、2、3,并且分别注入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

②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 ℃热水(1)、沸水(2)、和冰水(3)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 min。

③在3支试管中各注入1 mL的淀粉酶,摇匀后,维持5 min。

④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

⑤预期实验结果:1管不变蓝,2管变蓝,3管变浅蓝。

方案3:①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1、2、3,并且分别注入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

②另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A、B、C,在3支试管中各注入1 mL 的淀粉酶。

③将1和A,2和B,3和C分别放入60 ℃热水、沸水、和冰水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 min。

④将1和A,2和B,3和C混合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⑤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

⑥预期实验结果:1管不变蓝,2管变蓝,3管变浅蓝。

方案4:①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1、2、3,并且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②另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A、B、C,在3支试管中各注入1 mL 的淀粉酶。

③将1和A,2和B,3和C分别放入60 ℃热水、沸水、和冰水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 min。

④将1和A,2和B,3和C混合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 min。

⑤在3支试管中各加入2 mL斐林试剂,然后摇匀,水浴加热5 min。

⑥预期实验结果:1管变砖红色,2管不变砖红色,3管变砖红色浅。

学生活动 3 :学生选择材料用具,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探究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进行实验。

(条件允许时做)学生讨论、实验、交流,达成共识。

老师活动:多媒体演示方案4并评价方案4既控制了温度对酶的影响(如果在加入淀粉酶后再控制温度,那么,一旦淀粉酶加入,其中的淀粉酶马上催化淀粉水解,就观察不到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正确实验结果)又可以检测淀粉有没有分解,而碘液检测的是淀粉是否被彻底分解,具科学性,严谨性。

师生共同参与活动:1、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方案的设计(针对教材P84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为什么不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以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吗?已知:在有碱性条件下,碘液检测淀粉不符合预期设想。

假设一:淀粉被分解了?怎么验证?滴加盐酸,中和后显蓝色。

否定假设。

假设二:I2被碱性条件下被破坏?求助教师。

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

I2+NaOH=NaI+NaIO+H2O方法总结:在探究pH值对淀粉酶的活性影响时不宜用碘液作鉴定指示剂,或不宜用淀粉酶探究pH值对酶的活性影响。

2、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示意图曲线和酶的活性受pH值影响的示意图曲线同为钟型。

注意“三点两段”,“三点”即低温或过酸时(设为A 点)、适宜温度或pH 时(设为B 点)、高温或过碱时(设为C 点);“两段”即A~B 段和B~C 段。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规律:对曲线题要搞清横轴、纵轴、起点、落点、转折点、交叉点等,如此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对真正掌握知识大有裨益,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注意高温、过酸、过碱使酶发生不可逆失活,低温抑制酶的活性,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多媒体演示:课堂检测(分组竞答):1、某生物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加酶洗衣粉最适温度的测定”实验。

下表是他们记录的不同温度除去不同污渍所需时间对照表,请依据表中数据作答。

(1)要达到最佳洗涤效果,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最适宜温度范围是。

(2)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加酶洗衣粉对衣物上的的洗涤效果最佳,对的洗涤效果最差,其原因是。

(3)羊毛、蚕丝等织物(填“能”或“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因为。

2.为探索“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如下的实验。

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实验中错误..的地方,并说明正确的做法。

六、板书设计1、酶的定义2.酶的特性(1)高效性(2)专一性(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的催化效率与温度有关。

酶的催化效率还与pH等条件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