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负荆请罪》课文分析
六年级语文教案:课文解读《负荆请罪》,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有一篇非常经典的课文《负荆请罪》,它讲述了古代著名的医生扁鹊救治病人的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医学文化。
通过对该课文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课文背景《负荆请罪》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有病需要治疗。
国君先后找了三位名医,但都治不好病情。
一个叫卫生的随从提到了一个叫扁鹊的人,他是个出色的医生。
于是,国君派人去找扁鹊救治他。
二、课文解读1、阅读理解能力从整篇文章来看,全文没有过多的修辞或描述,但却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共鸣。
因为它穿插了人与人之间的善良、感恩和忧患意识,以及在生命面前的自省,从而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需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如“杏林”、“目不转睛”、“一念之差”,并进一步理解其含义。
同时,不仅要理解文字表面的含义,还要揣摩其中的深层含义,例如:“行为决定高度”、“医者父母心”等与反思人生、珍惜生命有关的主题,这也是本文希望通过阅读理解培养的能力。
2、综合分析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只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第一步,更进一步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
在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式的教学,发掘孩子们的思维潜能。
例如:“扁鹊是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的?” 、“扁鹊此次救治楚国国君成功的关键在哪里?”等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问题导向式学习法的简称。
通过规定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使学生们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掘潜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PBL课题或者课本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病人的情况如此,你怎么治疗?”等等,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然后再展开讨论。
2、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组合学生,鼓励他们协同努力达成某个目标的学习策略。
最新[负荆请罪原文及翻译]负荆请罪课文原文.doc
![最新[负荆请罪原文及翻译]负荆请罪课文原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bad3cd5cf8c75fbfc67db287.png)
【主持词大全】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分享了负荆请罪的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负荆请罪》原文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蔺相如素贱,徒以口舌而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之,不肯与会;每朝,常称病,汪欲争利。
出而望见,辄引车避匿。
其舍人以为耻。
相如曰“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至门谢罪,遂为刎颈之交。
阅读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蔺相如素贱(2)以口舌而居我上(3)相如虽驽(4)遂为刎颈之交2.翻译下列句子。
(1)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3)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古汉语中“为”是动词,含义很丰富,请根据下列句子恰当翻译“为”。
(1)我为汉将()(2)不忍为之下()(3)其舍人皆以为耻()(4)吾所以为此者()(5)遂为刎颈之交()4.廉颇为什么要“辱”相如?5.相如有哪些避让行为?6.舍人“耻”的是什么?7.相如问“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的用意是?8.相如一再避让是出于什么考虑?9.廉颇听说了相如的话,立刻负荆请罪,这说明他受到极大的触动,请你描述一下他的心理。
10.本文既赞扬了蔺相如,也表彰了廉颇11.读过此文,你得到哪些启示?参考答案1.(1)素平素,向来(2)以凭(3)驽比喻人没有才能(4)颈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略(1)是(2)在(3)认为(4)做(5)成为4.认为相如素,徒以口舌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
不肯与会,每朝,常称病,出而望见,辄引车避匿。
蔺相如对廉颇的避让为了向舍人表明他并不是怕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内疚,懊悔 10.顾全大局、先国后私,知错就改的精神。
宽容大度的蔺相如——课文负荆请罪人物简评_小学作文

宽容大度的蔺相如——课文负荆请罪人物简评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宽容大度的蔺相如——课文负荆请罪人物简评,感谢您的阅读!
宽容大度的蔺相如
—课文《负荆请罪》人物简评
今天,我读了《负荆请罪》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居功自傲,不甘居于因出色地完成“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而被“拜为上卿”的蔺相如之下,时时跟蔺相如过不去,并扬言“见相如,必辱之”。
而蔺相如则从赵国大局出发,为不伤将相和气不与计较,廉与他过不去时,他一再忍让。
当廉颇知道真相后,十分惭愧,特此负荆请罪。
蔺相如真是一位不计前嫌、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的士大夫。
廉颇经常在别人面前辱骂他,他只当没听见。
好几次他的马车被廉将军的马车挡住了路,他改道而行,有意避让廉颇。
蔺相如好几天没有上朝,他不是怕廉将军,而是怕廉将军和他闹情绪而上了和气,蔺相如深知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他和廉将军为私人意气争执起来,就好比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当廉颇知道后十分羞愧,特地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谢罪,甘愿让蔺相如用荆条狠狠地抽打他一顿时,蔺相如却把荆条扔在一边,恭恭敬敬扶他起来。
当廉将军主动承认错误时,蔺相如却笑着摆摆手说,没关系,没关系,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他还叫人准备筵席和廉将军痛饮谈心,两人结成了刎颈之交。
我们要以蔺相如为榜样,学习他对国家的忠诚;学习他深明大义、不计私仇的博大胸怀。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5篇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5篇《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我穿插了读了人教版《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负荆请罪》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课后作业有这样一个练习: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我在教学时没有此设问,所以许多学生在概括人物特点时没有写完整。
这就给我提了个醒,今后的教学中,应详细分析学生学情,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在课上及时进行解析。
关键这样的设计应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是我所需要细致考虑的。
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尝试采用了边学习边做习题的方法。
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优点与不足各半。
优点是:提高了学习效率。
绝大部分作业能在两教时的教学过程中完成,避免了学生课后作业,减轻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由于学生边学边做,所以作业的正确率也明显提高,比在课后做正确率要高。
缺点是:由于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整个课堂的练习味儿太浓,十分机械,学生时不时地会因为做题目而打断了学习课文的思路,情感被破坏,完整性不够。
如何扬长补短?是否可以像数学课一样上?新授完毕后再让学生做一做,练一练?比如,这一课,课文分两幕,是否可以先学习完每一幕后做相关练习?这样会不会又陷入了机械?语文的人文性就大失?或者,还是像平常一样上,像以往一样将练习中的题目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先学习再练习。
只是变学生的课后作业为当堂作业。
为了保证学生当堂作业,课上一些不重要的练习要减少,每一课抓住一两个重点部分,一两个重要训练点进行练习。
下次选篇课文再试一试。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2《负荆请罪》是篇历史小话剧,它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上卿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挡道与避让、请罪与携手的对比之中,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
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5篇)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5篇)《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负荆请罪》这篇__故事人物性格鲜明,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位,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
在课题的教学中有学生指出这是一部历史话剧,另一个学生说这是“独幕剧”。
我马上抓住学生的这一“失误”,帮助学生理清__的思路:课文作为话剧共两幕,第二幕是写“负荆请罪”而第一幕又是写什么的呢?同“负荆请罪”有何联系?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幕,学生有了早读课的预习,朗读得还是不错。
朗读后,学生就明白了第一幕其实写的是“负荆请罪”的原因,有一位学生说是第二幕的铺垫,当然也是正确的。
接下来的教学围绕一个“怕”字展开:门客韩勃以为蔺相如怕廉颇,何以见得?学生抓住文中“有意避让”、“好几天不敢上朝”等语句体会到蔺相如表面上的“怕”。
在练习感情朗读中,又抓住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的表现,补充“完璧归赵、渑池会见”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想当年”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思:蔺相如是不是官越做越大,胆子越来越小了呢?学生自然就从蔺相如的一番肺腑之言,理解了他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特征。
理解“若有所悟”这个词语后请学生想象:韩勃领悟到什么?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廉颇是否明白?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学生抓住廉颇的言行体会到他道歉的诚意。
__的体裁是剧本,于是,我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把握了人物特点之后,让学生自排、自导、自演,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2今天的课堂,简单、务实,没有华丽的设计,只有扎实的训练。
我想,对于六年级的同学的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的更加实惠些,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既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整堂课基本上是在检查孩子的预习,不仅有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情况,更包括整体把握__的能力,把握__能够脉络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负荆请罪》是篇历史小话剧,它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挡道与避让,请罪与携手的对比之中,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要具有广阔的胸襟,一切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切应以全局利益为重;在犯错之后,如果能够知错能改,洗心革面,同样也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尊重。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练习排演小话剧。
【教学重难点】1.认识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练习排演小话剧。
2.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个人恩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资料链接】1.关于剧本剧本是供演员在舞台上演出的文学脚本,它是戏剧的基础,是一剧之本。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人物。
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以上都属于说明性文字,提示我们怎样演好剧本,还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人物形象,读书的时候可以不读出来。
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组成。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
“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
“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剧本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像四年级学习的《公仪休拒收礼物》就是独幕剧,而本课是多幕剧。
2.故事背景本文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改编的一个历史小话剧。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
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
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与赵相会讲和。
后又大败齐国,使赵成为强国,被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
负荆请罪课本 负荆请罪的课文

负荆请罪课本负荆请罪的课文引言《负荆请罪》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篇课文。
它描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一段感情纠葛,展现出了贾宝玉的民主情怀和林黛玉的强烈独立性格。
这篇课文通过让学生分析贾宝玉的思想转变和林黛玉的内心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与情感表达。
文本分析1. 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古代贵族家庭,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要角色。
贾宝玉是一个富贵少爷,林黛玉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女子。
两人初次相遇,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连结。
2. 情感的变化贾宝玉贾宝玉一开始对林黛玉抱有好奇与赞赏之情。
然而,在一些误会与矛盾之后,贾宝玉对林黛玉产生了疏远的情感。
他认为林黛玉是个无法相处的人,不愿与之交往。
林黛玉林黛玉对贾宝玉一开始并不感冒,她对贾宝玉抱有猜疑与保持距离的态度。
但是,在贾宝玉向她表白的时候,林黛玉受到了冲击,开始对贾宝玉心生好感。
她开始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以期待与贾宝玉的相处更加融洽。
3. 负荆请罪在一次矛盾中,贾宝玉伤到了林黛玉的心,使她离开了贾府。
贾宝玉内心深受自责和愧疚,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定主动向林黛玉认错。
他拿着荊片,来到荷叶小舟上向林黛玉道歉,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4. 内心转变贾宝玉负荆请罪的过程中,贾宝玉深刻认识到了自己不应该对林黛玉的付出置若罔闻。
他感受到了自己对林黛玉的依赖和爱意,并下定决心要与林黛玉共度余生。
林黛玉贾宝玉的负荆请罪使得林黛玉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真情。
她明白了贾宝玉对她的重要性并接受了他的道歉。
同时,她也在负荆请罪的过程中反思了自己对贾宝玉的态度。
她开始愿意与贾宝玉建立更深的关系,并对他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总结《负荆请罪》这篇课文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人物性格的转变和情感的表达。
贾宝玉的负荆请罪和林黛玉的接受,使得两人的关系得以修复和升华。
这篇课文教会我们要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并主动改正自己的过错。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人的付出,并及时弥补自己的过失。
扶绥县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负荆请罪教案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5.负荆请罪【教材分析】第二单元有三篇文章,均是围绕着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主人公们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爱的崇高精神境界,所以主题可以叫“人间真情".《负荆请罪》是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所叙述的故事来源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个多幕剧的话剧剧本,共有两幕.第一幕是蔺相如笑劝韩勃;第二幕是廉颇负荆请罪。
这两幕历史小话剧的内容各有侧重,第一幕侧重蔺相如的表现,第二幕侧重于廉颇的言行。
第一幕是第二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幕是第一幕的发展和结果,两者互为依存,不可或缺,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文章的主旨就是戏剧创作的灵魂,就像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关于戏剧创作的观点:“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在这篇历史小剧本中,“主脑”就是“和为贵",深刻内涵就是“国为重”。
剧本主要通过描写人物间的对话,辅之以动作、神态等鲜明地蔺相如为国家利益而不计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爽直磊落、知错就改的大将风范。
【学情分析】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在学生掌握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要着重引导学生去认真感悟剧本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所展现出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从“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说起,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
【教学策略及设计说明】本课的教授依据新课标中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以“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为突破点,引导学生去思考串联起全文。
采取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取长补短,最后师生交流心得,集思广益:先由韩勃生气,蔺相如解释引出“和为贵”,继而围绕这一主题探究内涵,深化认识,然后又紧承“和为贵”这一主题转到廉颇负荆请罪,揭示缘由“国为重",最后于表演中升华主题,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感同身受,传承中华美德.【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准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是个历史小话剧。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
剧本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圆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本课的第一幕,主要是写韩勃和蔺相如的对话。
通过韩勃的“气愤”“不满”“不解”“若有所悟”和蔺相如的“笑笑”“依然笑笑”等一系列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了蔺相如为何有意避让廉将军的车子、连续几天不敢上朝的原因,他不想因为私人的误会而影响到赵国的安危,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课文的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示。
如“忙跪下来”“狠狠地抽我一顿”“不肯起来”等等,我们可以看出廉颇意识到自己图自己一时之勇而不顾国家安危的错误,立马登门谢罪,真挚诚恳的态度令人佩服,廉颇知错能改、爽直磊落、心系祖国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蔺相如“迎上去”“双手扶起廉颇”“过去的事就别提了”等表现出他的宽容、大度,能够以大局为重。
学习本文,一是了解“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体会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二是学会阅读剧本。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哎呀,廉将军,您这是──
破折号表示语气的延长,表现出蔺相如对廉颇突然登门请罪的行为感到很吃惊。
②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从句中“狠狠”、“抽”等词可以体会到廉颇自责、悔恨的心理。
主动请求用荆条来惩罚自己,则更可看出廉颇的知错能改,他的这种真诚的认错行为不仅使他名垂千古,而且还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成语:负荆请罪。
③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这句中蔺相如是为自己有了知心朋友而高兴,为廉颇知错能改而高兴,更多的是为了国家而感到高兴。
(2)对词语的理解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负荆请罪: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
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