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小题及答案35

合集下载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长沙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校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高二10月月考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10月月考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走出南华又庐,已是黄昏,四周是稻田,青青的稻谷映着夕阳,宁静,安详。曾经在外族进犯时被迫南迁的客家人饱尝过颠沛流离之苦,如今风调雨顺,那种危机感也许不那么强烈了吧,但是我想,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客家传统和精神恐怕已经深入骨髓,他们会不停地奋斗的。无论是有意识地顽强地保留方言母语的语言心理,还是建造庞大的族群聚居的围屋,还是那些振聋发聩的名字,都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在一个小天井墙壁的老照片上,我看到了一群风流倜傥、自信满满的年轻人,他们穿着西装旗袍,在南华又庐原先的铁艺大门前摆出各种随意的姿势,很文艺的样子,这张颇有现代感和西洋感的照片与老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客家人就是这样,走出去再走回来。但是,我总感觉到,这群看似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人,当他们重新回到客家的聚集地,重新来修建自己的家园的时候,他们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会再次涌上心头,因为我分明看到了这座房子与其他的围屋一样,防御工事修得相当仔细,它除了在最高处建了两个炮楼外,在围屋的四周都有观察口和射击口,从观察口往外望,周围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从房屋的外观整体上看,这些小洞却不易被人发觉,所以,当危险尚未到来之时,他们已经早早地做好了准备。这真是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现代》杂志成了三十年代现代诗派诗歌创作的重要阵地,汇聚了沪、京、津等许多大城市的诗人,也集中刊发了一大批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诗歌领袖,1932年诗坛刮起“戴望舒旋风”,其诗论被现代诗派奉为金科玉律。

主要代表人物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诗派诗歌的发展。

现代诗派诗歌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晶,它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诗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

现代诗派诗人是都市的漂泊者,又是一代寻梦者。

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

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

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

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

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魏尔伦的《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与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

在诗艺上,现代诗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诗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很好地实践着戴望舒所主张的“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2024.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个作家如何选择和书写细节?首先必须准确。

美国诗人庞德说过:“写作的道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表达在根本上是否准确。

”我读许多小说,时间一长,会忘掉情节,甚至是主人公的名字,但能清晰地记得其中的一些细节。

我常常折服于优秀作家对日常生活中细节的准确把握和扎实表达,他们目光如炬,不耍花招,像技艺高超的渔夫,一叉下去就是一条鱼,鱼身上水淋淋的,散发出腥气,鱼还在挣扎,但已经被捕获了。

许多人描写细节喜欢用大量的形容词和花哨的比喻,看上去很美,让人感觉作者有才华,却华而不实,词不达意,有一种无力的感觉。

也有人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节,我们翻开许多杂志一眼就能看到,这样的细节准确但无聊、无神。

好作家不这样写细节,他们描述的细节往往是真实的细节,生活中确实存在,还能打动你。

一般作家就捕捉不到,因为它们太平常、太普通了,看上去不够美,也不够感人。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节,小说的现场感才更强,让读者感觉写什么都像是真的。

这类细节,是优秀小说的基础,使小说具有了真实性。

好作家描述的细节除了来源于真实生活,还有一种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来呈现。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写的内容都是假的,《不存在的骑士》中的骑士没有身体;《树上的男爵》中的男爵永远待在树上不下来;《分成两半的子爵》中的子爵被打成两半活了下来,一半代表善良,一半代表邪恶。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盲盒的热卖到卡游的火爆,都似乎表明年轻消费者热衷于为“情绪”买单,这种购买热情也释放出千亿赛道的市场潜力,带动“拒绝emo”(拒绝情绪消极)、“逢考必过”等商品的热销。

这些产品的特性在于引发快乐及其它正面情感。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显示,18岁至34岁的青年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

面对工作、学业等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年轻人开始寻找解压方式,甚至花钱为“疗愈”买单。

近年来,人们把能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消费行为,通俗地归为“情绪消费”。

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购物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需要。

时代变迁,商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演变。

随着19世纪大众媒体的兴起,广告开始利用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使用温馨、浪漫等情感手段来推销产品。

进入20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商家开始利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

他们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于是开始利用积极的情感化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以“悦己”为目的满足情绪需求的消费越来越重要。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关注商品的功能和价格,甚至是传统的“经典商品”,还会考虑商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情绪商品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动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去年夏天,“多巴胺”穿搭以高饱和度色彩席卷了各个社交平台,几个月后,美拉德色系又在秋冬大行其道。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爱彩色?高饱和的明媚色彩可以给人们带来活力与生机。

萌宠亦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寻求陪伴和寄托情感的对象。

在祈福消费中,也透露出为情绪买单的现象。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

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

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

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

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

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

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

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

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

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

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

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

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

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完美焦虑:追求“更好”背后①在今天,“自我成长”是一门供需两旺的生意。

书籍、研修班、线上课程,只要愿意,你可以找到各种资源,许诺帮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自我提升”市场的持续和迅速膨胀,很可能是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追求完美变成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状态。

人们常常把追求完美视作美德。

然而,一个悖论是,对完美的渴望却未必会让人们变得更好。

很多时候,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并不是出于对卓越的渴望,而是出于对“不够好”“不完美”的焦虑。

②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过高期待的时代。

很多人会不停地反省自己:我足够好了吗?很多家长会讲到自己对孩子的期待。

“我的要求不高。

”他们常常以这句话开场。

“我的孩子不用上清华北大,普通重点、比较好的大学就可以。

”“不用挣很多很多的钱,够用就行。

”“工作也不用特别了不起,不要太忙,能让他挺舒服的,开心就好。

”——但是把这一二三条合起来,不缺钱、不缺成就感,身边有几个这样的活人?人们意识不到自己在把“完美”的标准当作普通,他们真心实意地认为这是一个及格线,他们并不是想要多优秀的孩子,而是深刻地担忧,只要没有这些,就会陷入某种不可控的巨大困境,达到这些标准才能带来基本的安全感。

有太多不满意潜藏在人们心里:当家长执着地想要培养孩子的某些“优点”的时候,他们心底真实的声音其实是“不够好”。

当家长把孩子的“优秀”挂在嘴边的时候,他们心里其实充满了对“是否足够优秀”的怀疑。

③“身材完美主义”“成绩完美主义”“爱情完美主义”“健康完美主义”“成就完美主义”……无论是感知觉层面的完美主义,还是抽象层面的完美主义,它们都具有共同点:完美主义行为,往往是“被看者”为了博得“看者”的好感而做出的印象整饰。

谁在“看”?谁决定完美与否?今天的人们不再生活在教会权威或道德条规之下,而是生活在公众舆论等这样的“匿名权威”之下。

2024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邯郸市2024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文学家认为,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不具有审美态度。

例如,马克·吐温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时认为:人一旦学会了天气与河岸的语言,往往只关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问题,如“看到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涨,看到河面上的标记就知道这里有垂直暗礁”之类;太阳和云层共同描绘的景观如“各样绚丽的画面”等则被忽视了。

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吗?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

日本的斋藤百合子认为,马克·吐温描述的某些特定情况不能推断出普适的美学理论。

对普通游客来说,欣赏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层之美的确是美学欣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欣赏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觉层面的美学欣赏当成美学全部。

这种看法符合美学事实,因为美学是一门感性的学问,研究中产生的感性触动不仅包括美好积极的触动,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负面的触动。

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被贬谪到云南、四川等地,他的诗文中不仅描述了恶劣的环境,还饱含艰难生存的体验。

斋藤百合子也进一步认为,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这并不会“消除、干扰或减损感觉层面的体验”。

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卡尔松认为,科技知识与气象审美不矛盾。

在他看来,学者带着科技知识去鉴赏自然可以获得普通人所达不到、无法知晓的自然真相,同时这种鉴赏也包含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自然体验。

由此看来,文学家、美学家的争议焦点在于科技知识对气象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科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又有何认识?经过调研,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小题(三十五)
1、下列加点字读音及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栖(qī)息阐(chǎn)明龟(jūn )裂渣滓(zǐ)杯盘狼籍(jí)
B. 谂(shěn)知粗糙(cāo)蜜渍(zì)搵(wèn)泪殒身不恤(yǔn )
C. 槛(jiàn)阱乳媪(ǎo)罗帏(wěi)铁砧(zhēn )良秀(yǒu )不齐
D.间(jiān)断疟(nǜe)疾框(kuàng)架忖(cǔn)度堰(yàn )仰啸歌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
A.“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
骇人听闻
....。

B.崔莺莺埋怨她母亲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竟拆鸳鸯在两下里”。

C.最近,那位足球明星在场上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传球和防守都差强人意
....,真是令人失望。

D.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可见遭受李陵之祸的
司马迁处于荡气回肠
....,芒刺在背,痛苦不堪的境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山东省沂南县大庄镇中心小学将“八荣八耻”改编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教学生熟练演唱,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B.据记者了解,目前三聚氰胺事件已经波及多个知名洋品牌食品,除了奥利奥外,还有德芙巧克力、立顿奶茶、吉百利等。

C.维护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网络实名制借用的一面大旗,而现实情况却是一些政府部门及官员将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美化为公众利益。

D.当今社会生活中,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短期行为,它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活动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

4、名句默写。

(1)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

(2)歌曰:“桂棹兮兰桨,。

(3),泣孤舟之嫠妇。

(4)夙兴夜寐,。

(5)淇则有岸,。

(6)扈江离与辟芷兮,。

(7),夕揽洲之宿莽。

(8)西当太白有鸟道,。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

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

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答: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答: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答案:B A杯盘狼藉 C良莠不齐 D间.应读为jiàn 偃仰啸歌
2、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声和利益。

c项中“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勉强符合人的心意”,它的意思是基本肯定的,而C 句明显是否定意思,所以“差强人意”的使用是错的。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3、 D(A搭配不当;B“多个”有歧义,是“多个品牌”还是“多个食品”?C“美化”使用不当。


4、略
5、(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豁达)、坚贞(正直、有气节、有风骨)的品格。

(4分。

“手法”2分,“品格”2分)
(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凄冷、冷清、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2分。

“氛围”1分,“心情”1分)
(3) 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

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

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②是失意惆怅。

意在感伤自身。

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4分。

表明看法,得1分;结合诗句解说,得1分;揭示诗句含义或表达作用,得2分。

)
6、(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

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