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
如何看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如何看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
二者并不是冲突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二)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
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

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以下这几个概念:1.道德,道德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从人类社会诞生起,从人与人发生联系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在慢慢形成,随后又随着人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完善,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而这种发展过程延续和完善,正是要靠道德来规范。
道德的产生是人们进行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它需要指引人们向着善的方向发展。
2.法律,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强制性武器,是以当权阶级的最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具有强制性和不可违背性。
3.底线,底线是人与人在进行交往或者交易过程中,本身所能接受的最低心理限度,它是不可再分割的接受层面,是最小范围的限度。
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法律没有诞生之前,人们靠习惯来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这就是道德判断,当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确立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繁复的时候,就出现了法律这一具有强制力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
这就是说,当道德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强制力来迫使更多人们都能遵守它的时候,法律才出现,相对来说,道德是软控制,法律是硬控制;道德是自下而上的,法律是自上而下的。
一个自下而上的规范与一个自上而下的约束相比,显然,拥有众多底层众数的道德要比法律所波及的范围广的多,而底线也低得多。
同样,深深渗透人心底的是道德,道德作为人类潜意识遵守的法则,是一种自觉的表现;法律只是约束一般道德的基本表现,它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它不是自发的,是一种强制的规定关系。
5.从道德与法律的基本概念与关系出发,从底线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很确定的说,法律来源于约定俗成的道德,不及道德波及的面广,没有道德那样深入人心,也没有道德那样及其精细具体的规范。
法律与道德相比,道德才是底线。
论性质。
法律与道德辩论赛正方立论陈词

论点:1、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道德的保障。
2、法律可行性比道德强。
3、法律理性,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
主席、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比道德的作用要大。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方的观点:1、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本着道德操守作为我们的行为基本准则。
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当这个道德准则被践踏时我们却显的那么的无力。
比如“佛山小悦悦事件”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那十八位视而不见的行人他们肯定触犯了道德底线,应该受到道德谴责,但也仅此而已。
我们无法依据道德从根本上避免下一次小悦悦事件的发生。
而法律就不同了,它具有道德不具备的强制性,因此可以有效的规范人们的行为。
所以说法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有利于维护我们的社会道德。
2、法律比道德更具有可操作性。
道德是什么?道德在哪里?当对方辩友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概也只能说,道德在我心中。
对,确实是这样,道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但是你如何让这个在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具体应用于现实社会的具体事务中呢?你如何确保每个人的道德标准是一致的呢?如果对方辩友也承认道德标准在每个人心中都不一致,那么你们又如何确保社会公平呢?而反观法律,它是可见的,它有具体的标准、适用办法,以及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而且它面对的是范围十分广泛的全体国民。
如此等等,这些都是道德所不能企及的。
3、法律是理性的,更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我们都知道法律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它何德何能能够承担如此重任呢?秘密就在于它的理性。
它面对的是全体国民,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
任何人都没法不受到法律制约,因此我们看到有些国家昔日的总统也沦会阶下囚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这种理性更为我们所熟悉。
比如我们缴纳税款,税务人员不会因为看我爽不爽而擅自更订我的缴税额度。
因为如何征税,征收多少?这都有着税法明确的规定,这是理性的体现。
而道德则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标准都不尽相同。
关于底线的素材摘抄

底线:道德、法律、诚信、尊重、社会公德、家庭伦理与职业道德
一、道德底线
道德底线是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础。
它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伤害他人,不违背他人的意愿,不进行欺骗和欺诈。
二、法律底线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强制性规范,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权利义务。
法律底线要求我们遵守法律规定,不违法乱纪,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进行犯罪行为。
三、诚信底线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商业和社会合作的前提。
诚信底线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不违背承诺,不泄露他人的机密信息。
四、尊重他人底线
尊重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尊重他人底线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不进行歧视和排斥,不侵犯他人的隐私和尊严。
五、社会公德底线
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社会公德底线要求我们遵守公共秩序,不扰乱社会秩序,不破坏公共设施,不进行环境污染。
六、家庭伦理底线
家庭伦理是维护家庭关系和谐的基础。
家庭伦理底线要求我们尊重父母的权利和尊严,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姐妹,不进行家庭暴力。
七、职业道德底线
职业道德是维护职业操守和商业信誉的基础。
职业道德底线要求我们遵守职业规范,不进行欺诈和不正当竞争,不泄露商业机密,不违反职业道德准则。
以上是关于底线的素材摘抄,它涵盖了道德、法律、诚信、尊重、社会公德、家庭伦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
这些底线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做人的基本原则: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
思想的底线,即健康、向上;道德的底线,即诚实、善良;法律的底线,即奉公、守法。
守住底线,就是确保自己的言行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反之,越出底线,就是思想的蜕变,道德的沦丧,甚至是违法或犯罪。
紧急原则:要雪中送炭,不要雨后送伞。
对等原则:要礼尚往来,不要独来独往。
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礼、大乐易失察。
守好嘴,走好路,自尊自爱,活得有尊严。
1,活得要有尊严,爱得要有骨气,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有底线。
唯有如此,才能称之为人,才能去爱别人,才能去做自己。
2,尊严是做人的底线,原则是立世的根基,人可以没有梦想,但不可以没有立场。
3,不必想自己是好是坏,只要做人有底线,你就坏不到哪儿去。
4,人生充满了妥协,但即便有再多无奈的妥协,也不能突破做人的底线,扰乱心灵的和谐。
5,就算有多羡慕嫉妒也是不可以的,做人要有底线的。
谨记,切记,勿忘!
6,你可以走偏,可以迷惘,但一定要守住心中最后的道德底线!因为这个底线会让你心中有一块净土,正直善良地做人!
7,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若是连做人的底线都不能再有约束力,别的自然更不用说了。
辩论中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规定哪个更重要?

辩论中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规定哪个更重要?正方观点,道德观念比法律规定更重要。
道德观念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和规范,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道德观念来源于人类对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追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相比之下,法律规定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它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
因此,道德观念比法律规定更加重要。
首先,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
众所周知,道德观念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它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和规范。
而法律规定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它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选择,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其次,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追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选择,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而法律规定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它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
因此,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最后,道德观念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修养。
道德观念来源于人类对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追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而法律规定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它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
因此,道德观念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修养。
总之,道德观念比法律规定更加重要。
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修养。
因此,我们应当弘扬道德观念,让其成为我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反方观点,法律规定比道德观念更重要。
法律规定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是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
相比之下,道德观念只是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它缺乏强制性,容易受到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因此,法律规定比道德观念更加重要。
首先,法律规定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法律规定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它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规定是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问题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问题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晰明确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边界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晰法律和道德的定义。
法律是国家或地区以立法形式确定并公布的行为规范,违反法律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而道德则是人们对于善恶、对错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约束力。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和道德往往互为补充,共同塑造了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然而,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些边界问题,这源于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侧重点和功能。
法律主要关注的是社会规则的明确性和强制性,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并加以执行。
法律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界定,从而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然而,法律的制定往往需要满足多方利益的平衡,也受制于不同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影响,因此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与之相比,道德更强调的是个体良知和人性的内在规范。
道德行为旨在培养人们的善良品质和情感,促使人们在自我意识和责任感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判断。
道德规范在人们的日常交往和个人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力,但却被视为社会的粘合剂和公民素质的体现。
在一些情况下,法律和道德之间可能产生冲突或者矛盾。
举个例子,某国的法律规定不准谈论敏感政治话题,但是有人认为对于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道德准则来说,言论自由是不可侵犯的。
这时候,法律规定限制了人们表达意见的自由,与人们的道德判断产生了冲突。
在另一些情况下,法律和道德之间可能存在法律滞后道德的问题。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互联网领域中出现了一些道德问题,但法律制度并没有及时跟进。
这时候,人们在法律范畴内可能会被允许进行一些道德上不能接受的行为,造成了一定的伦理困境。
面对法律与道德的边界问题,我们需要寻求一种平衡和协调的方式。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还是“道德是法律的底线”?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还是“道德是法律的底线”?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与道德是交叉与渗透的,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
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
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
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
坚守道德的底线高中作文展开全部坚守道德的底线在几千年“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的中国搞市场经济,才搞了十几年整个经济秩序就陷于混乱。
毒大米、黑心棉、劣质奶粉……假货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其坑害百姓之烈,可谓触目惊心。
经营者没有道德底线,没有守法意识,唯利是图,见钱眼开。
时代呼唤我们遗失已久的“坚守”,呼唤我们坚守住已被物欲之流冲击得残破的道德之堤!坚守道德底线,首先要做到坚守高尚的品格,司马光在《交趾献奇兽赋》中有言“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可见自古以来,修炼正直的高尚的品格就被视为安身立命的基石。
周恩来同志,一生严于自律,为世人所景仰,这是他平生注重道德修养的结果。
他年轻时代,贴手书警句于大立镜旁,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旬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纵观周恩来一生,不论局势如何动荡、严峻,他都照镜自勉、坚守高尚的品格,赢得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尊敬。
周 ... 的事迹,为我们树立了坚守高尚品格的榜样。
坚守道德底线,更要做到坚守道义。
正义是道德的核心,是一切社会准则的灵魂。
作为真正的人,在面对 ... 、威逼、利诱之时,必须毫不动摇地为正义而战!南宋末年,宋都临安被元军攻破,文天祥面对元军高官厚禄的诱惑,毫不动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以下这几个概念:
1.道德,道德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从人类社会诞生起,从人与人发生联系的时候起,就
已经开始在慢慢形成,随后又随着人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完善,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而这种发展过程延续和完善,正是要靠道德来规范。
道德的产生是人们进行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它需要指引人们向着善的方向发展。
2.法律,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强制性武器,是以当权阶级的最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的,由
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具有强制性和不可违背性。
3.底线,底线是人与人在进行交往或者交易过程中,本身所能接受的最低心理限度,它是
不可再分割的接受层面,是最小范围的限度。
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法律没有诞生之前,人们靠习惯来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这就是
道德判断,当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确立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繁复的时候,就出现了法律这一具有强制力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
这就是说,当道德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强制力来迫使更多人们都能遵守它的时候,法律才出现,相对来说,道德是软控制,法律是硬控制;道德是自下而上的,法律是自上而下的。
一个自下而上的规范与一个自上而下的约束相比,显然,拥有众多底层众数的道德要比法律所波及的范围广的多,而底线也低得多。
同样,深深渗透人心底的是道德,道德作为人类潜意识遵守的法则,是一种自觉的表现;法律只是约束一般道德的基本表现,它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它不是自发的,是一种强制的规定关系。
5.从道德与法律的基本概念与关系出发,从底线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很确定的说,法律
来源于约定俗成的道德,不及道德波及的面广,没有道德那样深入人心,也没有道德那样及其精细具体的规范。
法律与道德相比,道德才是底线。
论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