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格局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依托一定的地理空间经过较长时间生产生活活动所形成的经济要素分布格局。
辽阔的陆域和海洋,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我们必须十分珍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既有力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包括耕地减少过多过快,资源开发强度偏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各行业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可以细化为以下五个层面:一是功能层面。
国土空间开发,要根据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陆海、区域、城乡发展,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进国土整治,控制开发强度,优化空间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区域层面。
要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推进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规划对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具有综合性、基础性、战略性和约束性作用,应以重点开发促面上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在发展,实施点轴集聚式开发,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扶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差距;推进交通通讯、供水供气、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城乡层面。
要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优化发展和重点培育城市群,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城镇吸纳人口能力,解决三个“约一个亿”人口问题;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协调发展。
“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引用格式:周侃, 樊杰, 周道静, 等. “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676-68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3.Zhou K, Fan J, Zhou D J, et al. Strategic pattern and optimization of China’s eco-regions during Fif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676-68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3. (in Chinese)“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周侃1,2*樊杰1,2,3周道静3*钱者东4虞虎1,2,3刘汉初3张健1,2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3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4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42摘要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持续扩张、植被覆盖显著增加,人口呈总量减少、城镇人口增加双向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步提升、人地关系紧张状态总体缓解。
“十五五”时期,坚持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定位,稳固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支持及文化服务规模;同时,更加注重其服务质量提升,形成更具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生态基底,并兼容绿色化、低碳化的生态产品开发利用功能,形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包容性保护方式。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思路与建议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思路与建议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十四五”时期,须加快完善空间治理体系、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妥善解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在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的同时,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取得的主要成效(一)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架构初步搭建。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缺位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部署,目前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初步确立,已基本形成以“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格局、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等三大空间战略格局,初步搭建起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总体战略架构,对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目前,不同类型空间的主体功能已开始显现,对优化人口、经济和资源配置,推动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逐渐明晰。
十八大以来,随着外向型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不断拉动,中国人口、产业向东部沿海和大城市集聚的态势不断增强。
京津、江浙沪、闽粤等主要东部沿海省区经济增长长期处于高值区域。
2018年东部地区人口、GDP分别占比全国29.59%和44.20%,而东部地区内部也分异明显,人口及主要的经济份额向东南大城市地区加速集聚。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作为核心引擎继续发力;与此同时,成渝、武汉、中原、长株潭、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等城市群的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核心城市群为战略增长极,以“一带一路”带动下的沿海、沿江、沿边、沿主要交通干线为主要开发轴带,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逐渐明晰。
(三)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农业发展布局不断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安全保障

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安全保障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安全保障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对国土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确保国土空间合理利用的一项工作。
而生态安全保障则是为了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国土空间规划能够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合理配置不同功能区域的土地,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民用地等,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发展。
此外,规划还可以避免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风险,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生态安全保障对于社会的意义巨大。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稳定性和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环境。
保障生态安全是指通过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优化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和灾害的发生,为人类提供一个绿色和健康的生活空间。
生态安全保障涉及到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需要加强环境监测、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等措施,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然而,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安全保障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规划的制定需要全面、科学的数据支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资源分布、环境质量等信息。
但是,在现实中,数据的获取和使用存在一定的困难,缺乏精确和全面的数据会影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其次,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然而,在一些地方,由于利益冲突和管理不到位,环境保护工作并不到位,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此外,生态安全保障需要长期的持续性工作,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关注和投入。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短期利益的诱惑,生态安全保障可能会被忽视或抛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安全保障工作。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为落实《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关于加强重要区域自然生态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加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生态空间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在2008年印发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基础上,联合开展了修编工作,形成《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现予以发布。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科院2015年11月13日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5年11月23日印发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党和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对进一步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2008年发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环境部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

生态环境部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1.11.19•【文号】环环评〔2021〕108号•【施行日期】2021.11.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环环评〔2021〕1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重要举措。
为加强对“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实施和落地应用的指导,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地方实践,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主要目标到2023年,“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完善,更新调整、跟踪评估、成果数据共享服务等机制基本确立,数据共享与应用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环境准入等领域的实施应用机制基本建立,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到2025年,“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体系、政策管理体系较为完善,数据共享与应用系统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机制更加有效,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基本原则系统管控,分类指导。
以环境管控单元为载体,系统集成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各项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对优先、重点、一般三类管控单元实施分区分类管理,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精细化水平。
坚守底线,严格管理。
以生态功能不降低、环境质量不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突破为底线,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坚决制止违反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规定进行生产建设活动的行为,不断强化生态环境源头防控。
政治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分别的内容包括哪些

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分别的内容包括哪些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生态制度文明。
生态制度,是指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中心,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制度规范的总称。
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成果,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水平,是生态制度文明的外化,是衡量生态制度文明程度的标尺。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4,生态意识文明。
思想意识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它指导人们的行动。
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代表的生态文明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刻意义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刻意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我国近年来推行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全面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本文将深入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刻意义。
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评价和规划,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这有助于解决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强调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这有助于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提升国土空间品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整理、复垦、改良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整治过程中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促进乡村振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通过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五、提升城市品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城市地区主要针对低效、闲置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力。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调生态环境保护,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污染土壤修复等措施,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注重区域间的协同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等手段,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协调发展。
八、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
通过整治,我国国土空间治理将更加科学、精细、高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安全格局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八大)在北京召开。
此次大会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非常具体而专业地表述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并使用了“生态安全格局”这样的专业词汇,明确提出其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地位:“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一年之后,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指出应“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并具体提出应“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这其中涉及三个核心概念:国土利用的空间格局(包括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红线和主体功能区。
这三个概念明确了将国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载体的定位。
而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学术概念“格局”,尤其是“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最早于1995年提出,是景观安全格局的一种。
景观安全格局的精髓是把景观中的水平过程(包括雨洪过程、火灾蔓延、动物迁徙、城市扩张、农业开垦等)作为竞争性的空间控制和土地覆盖过程来理解,它们必须有效地克服空间阻力来完成这样的空间覆盖。
换句话说,要维护某种过程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占据一个关键性的格局,这个格局就称为景观安全格局。
景观安全格局研究主要针对中国国土和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紧张的人地关系问题,即保护和开发这两类基本的水平空间过程。
在这两大类格局之下,可以细分为多种竞争性的控制和覆盖过程,形成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旅游用地等用地类型的格局。
正如围棋中的“金角、银边、草肚皮”所描绘的,无论对白方或黑方来说,占据“角”和“边”这样的空间位置都至关重要。
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有时是互不相干的,但更多情况下是重叠的,如平原滨水地带,它们既是农业的高产地带,也是城镇建设的关键地段,更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关键地段。
必须强调的是,与围棋博弈不同的是,这场格局间主编 俞孔坚译 萨拉·雅各布斯 张健的博弈不是非赢即输,而是以平衡与和谐为目标的多赢博弈。
其理论支点是博弈论关于平衡点或者安全点的研究—事实上,安全格局概念本身最初也是受到了博弈论中的“安全点”的启发。
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护生态过程(如雨洪过程、动物栖息地和迁徙等)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格局,即空间意义上的生态底线,或称为生态红线。
由于生态过程在当今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总是处于劣势,因此,确定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底线(生态红线)就显得格外重要,除了其科学的意义之外,还有环境伦理的意义。
相仿,农业用地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也极易被侵噬,因此,耕地保护红线也至关重要。
好在中国政府对粮食问题一直较为关注,所以有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概念—这一数据的准确性暂且不论—但相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来说,农业生产格局的保护要受重视得多。
真正使生态安全格局被提升到今天这样高度的是十八大之后新一届政府的认识水平。
过去30年的城市扩张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安全危机日渐凸显,特别是近年来的城市洪涝问题日益严峻,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
但相较于农业生产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或生态底线空间的研究、规划和管理等则相对滞后得多。
过去30多年,尽管在达成三个格局的和谐方面,我们已经失去了许多机会,但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今天来推动关于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中国的经验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及早开展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及协调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个格局提供借鉴。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OPTIMIZATIONOF NATIONAL TERRITORYCHIEF EDITOR Kongjian YUTRANSLATED BY Sara JACOBS Angus ZHANG On November 8, 2012,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s heldin Beij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of this congress meeting was to convey the significance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erms such as “Ecological SecurityPattern” were used, along with intentions to optimize nat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It is ingeographical space tha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an be advanced, and we must cherish every bit of it.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maintaining balance between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promoting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we should keep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undercontrol and regulate its spatial composition. We should ensure that the space for production is usedintensively and efficiently, that the living space is livable and proper in size, and that the ecologicalspace is unspoiled and beautiful; and we should leave more space for nature to achieve self-renewal. Weshould keep more farmland for farmers, and leave to our future generations a beautiful homeland withgreen fields, clean water and a blue sky. We should ensure the speedy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ctionalzoning strategy and require all regions to pursue development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is strategy, andadvance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a scientific and balanced way.”One year later, on November 12, 2013,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urther defined the strategy to speed up systems buildingto 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gress by call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atial planning systemthat would designate the control limits in spatial development in 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 The sameplanning system would be used to implement land use regulations for the economical use of energy,water, and land. Specifically, the Central Committee called for “delimiting a redline for ecologicalprotection; firmly implementing functional zoning system; establishing protection system of nationalspatial development; progressing the development in strict accordance of functional zone positioning.”There are three concepts at work here: 1)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s, including 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atterns, 2) ecological redline, and 3) functional zones. Together, theseconcepts illustrate how land is the spatial foundation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till, themost important academic concept to understand is that of “pattern,” specifically, “ Ecological SecurityPatterns.”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1995 as a type of LandscapeSecurity Pattern, which was developed as a framework for treating horizontal landscape processes,such as stormwater management, fire control, animal migrations, urban expansion, and agriculturalreclamation as active spatial land processes. These processes seek to maximize their spatial coveragethrough overcoming spatial limitations and resistances. In other words, to maintain the safety and healthof a landscape process, the key patterns at work must be identified beforehand. These came to be knownas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s.” The studies of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s focuses on the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in China’s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growth. The tension between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reates various competitive control and coverage processes, seen in the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industrial land, urban land, and tourism land.As in Go game, it is critical to occupy as much space in the corners and edges of the board aspossible.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urbanization patterns, agricultural patterns, and ecologicalsecurity patterns are pieces in a Go game of national territory. The different patterns can be unrelated,but more often are overlapped. Waterfront plain areas, for example, have potential to be high-yield agricultural land as well as spaces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t must beemphasized however that this is not a win-or-lose game, but seeks balance and harmony — in fact, the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the game of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s is that of Game Theory and securitypoints.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maintaining ongoing ec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stormwater management, animal habitat and migration. In a physical sense, it is the ecological bottomline (red line) of territorial land.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processes are oftenpushed towards a disadvantaged position.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as away to mark the ecological bottom line. In addition to maintaining the scientific importance of theselandscapes, marking the ecological bottom line helps establish an environmental site ethics. Agriculturalland also faces similar challenges, thus making the agricultural redline equally important. Fortunately,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grain issues, going as far as establishing a “1.8billion Mu of agricultural land redline.” However, when compared with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agricultural protection is greater.The new government after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helped lift the concept of an ecologicalsecurity pattern into mainstream governmental work. The urban expansion of the past 30 years hasbrought about an ecological security crisis resulting in a question of survival. Compared with agriculturalsecurity pattern, the research,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have remainedlackluster. Although we may have lost lots of opportunities to achieve harmony among the three patterns,there is still room for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and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s. The experiences ofChina can help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start early o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studies in order tocoordinate the three patterns of 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