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天飞机发展史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航天事业是人类探索宇宙、开发外层空间的一个重要领域,始于20世纪初。
以下是航天事业的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
1.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2.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类,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任务。
3. 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开创了人类登月的历史。
4. 197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发射能力的国家。
5. 1975年:苏联和美国进行了首次太空对接,标志着国际空间合作的开端。
6. 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发生爆炸事故,七名宇航员全部牺牲,成为航天史上的重大事故之一。
7. 199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太空能力的国家。
8. 2003年: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返航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七名宇航员全部牺牲,再次震惊全球。
9.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为后续建造太空站奠定了基础。
10.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开启了中国火星探测之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合作的加强,航天事业将不断发展壮大,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更多的贡献。
概括太空探索的历史。

太空探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太空探索的主要历史时期和事件:1. 火箭的发展(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 20世纪初,科学家开始研究火箭技术,包括康斯坦丁·奥尔佐夫和罗伯特·戈达德等人。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V-2火箭的开发中取得成功,这对后来的太空探索产生了影响。
2.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1957-1975):-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这标志着太空时代的开始。
-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 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位登月宇航员,阿波罗11号成功登陆月球。
3. 太空站和航天飞机时代(1971-2011):- 1971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太空站——礼炮7号。
- 1981年,美国发射了首次航天飞机任务,开启了航天飞机时代。
- 1998年,国际空间站(ISS)开始建设,成为多国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4. 私营公司和国际合作(2010至今):- 2010年后,私营公司如SpaceX、Blue Origin等崭露头角,推动太空产业的发展。
- 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退役,NASA转向与私营公司合作。
- 2020年,SpaceX成功发射美国宇航员到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私营公司首次运送宇航员进入太空。
5. 月球和火星计划(21世纪):- 多国和私营公司开始提出重返月球和人类登陆火星的计划,包括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和SpaceX的“星际飞船”项目。
太空探索的历史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成就的旅程,从最初的火箭试验到人类登陆月球,再到国际合作和私营公司的参与,太空探索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美国航天飞机的载人航天历史挑战与突破

美国航天飞机的载人航天历史挑战与突破美国航天飞机的载人航天历史堪称辉煌,不仅面临着各种挑战,还取得了许多突破。
从20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计划到21世纪的国际空间站,美国航天飞机代表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精神和技术实力。
本文将从航天飞机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突破等方面,探讨美国航天飞机的载人航天史。
一、航天飞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航天飞机作为一种能够多次使用的载人飞行器,具备了将人类送入太空并降落回地球的能力。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载人航天计划。
最初的设想是通过一个可垂直起降的飞行器来实现这一目标,但这种垂直起降的方式在技术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这一想法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变化。
阿波罗计划的成功让人们相信,通过火箭将载人航天器送入太空然后再返航是可行的。
因此,NASA决定发展一种像飞机一样能够在大气层内滑翔的航天器,也就是航天飞机。
1969年,美国航天飞机的原型机“哥伦比亚号”开始研制建造,1977年首次试飞成功。
这标志着美国航天飞机时代的开始。
紧接着,美国航天飞机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飞行任务,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1981年的首次正式任务,成功发射了一名宇航员进入太空。
二、载人航天历史中的挑战美国航天飞机的载人航天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它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首先是技术挑战。
航天飞机不同于之前的航天器,要在进入太空的同时具备在大气层内滑翔降落的能力,这对于航天器的结构、热防护和推进系统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研发过程中,科学家们面临着许多技术问题,如热耐受性、耐久性和安全性等。
其次是经济挑战。
美国航天飞机的研发和运营成本巨大,每一次任务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此外,航天飞机的维护和改进也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财政负担。
因此,在航天飞机时代,美国航天局不得不精打细算,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是安全挑战。
载人航天飞行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而美国航天飞机的运营历史中也发生过一些重大事故,如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事故和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解体事故。
美国航天飞机简介

美国航天飞机简介航天飞机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
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
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
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
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
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航天飞机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高度100公里的关门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
它是一种有翼、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由辅助的运载火箭发射脱离大气层,作为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的交通工具,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飞机。
航天飞机的翼在回到地球时提供空气刹车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时提供升力。
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时跟其他单次使用的载具一样,是用火箭动力垂直升入。
因为机翼的关系,航天飞机的酬载比例较航天飞机精彩图片(17张)低。
设计者希望以重复使用性来弥补这个缺点。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陆续进行过航天飞机的开发,但只有美国与前苏联实际成功发射并回收过这种交通工具。
但由于苏联瓦解,相关的设备由哈萨克接收后,受限于没有足够经费维持运作使得整个太空计划停摆,因此全世界仅有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可以实际使用并执行任务编辑本段航天飞机失重值航天飞机升空时的重量比火箭大许多,所以加速度较小,一般是3G(火箭是4-4.5G).另外,太空游客也是航天员。
乘坐飞船或者航天飞机上天的人都是航天员,也就是说这些人在上天前都已经具备了航天员的要求。
在飞天之前,这些普通人都是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和长时间的正规的航天员培训,经考核合格的.只是“太空游客”所承担的太空飞行任务不同,他是作为航天载荷任务专家参与飞行的,他与驾驶员、工程师的任务不同,所以对身体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美国和苏联的航天飞机

美国和苏联的航天飞机2010-03-25我们都知道美国和俄罗斯是两个航天大国,初了火箭之外还有航天飞机。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
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
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企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1977年2月15日,进行了3次滑行测试飞行。
1977年2月18日到1977年3月2日,进行了5次机载背负飞行测试,载机为波音747。
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
随后又进行了8次载人飞行测试,1977年10月26日,载人飞行试验圆满完成。
“企业号”实际上它是一个纯粹的测试平台,没有发动机,没有设备,没有执行太空任务的功能。
本来“企业号”是准备作为“哥伦比亚号”之后的第二架航天飞机的,但是后来NASA发觉改装测试平台STA-099更划算,而后来“奋进号”又被建造出来,“企业号”就再也没有上天的机会了。
1977年,美国又建造了“开路者号”航天飞机,后运往肯尼迪航天中心用作地面测试之用,实际上不具备飞行能力。
由于开路者号与真正的航天飞机具有相似的重量、形状和尺寸,一些测试可以在其身上进行,而不必使用更加精密且昂贵的“企业号”航天飞机。
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的发射,首次执行STS-1任务,开启了NASA的太空运输系统计划(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gram,STS)之序章,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航天飞机发展史

航天飞机发展史1.重大事件: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
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实现黑夜发射,6天后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员队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此后宇航员“太空漫步”成为航天飞机任务中经常出现的画面。
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
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战者”号,首次搭载了7名宇航员升空,其中女宇航员凯瑟琳·苏利文成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美国女性,从此航天飞机经常运送7名宇航员。
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
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o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
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发射升空时由于O型密封圈脱落导致一连串反应,并在发射升空72秒时爆炸解体坠毁。
造成7名宇航员丧生,才有了里根总统那次著名的演讲《真正的英雄》。
1988年9月28日,“发现”号在航天飞机任务中止32个月后升空,5名宇航员释放了一颗卫星,并完成了几项科学实验,这标志着航天飞机项目再次走上正轨。
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轨道,人类有了观察遥远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
航空航天历史

航空航天历史航空航天是指人类在大气层内和太空中进行飞行和探索的活动。
从人类追求飞行的梦想开始,到如今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航空航天历史经历了许多里程碑式的时刻,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认知。
航空历史航空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尝试制造蒸汽动力的飞行器。
然而,真正让人类迈向飞行的里程碑是莱特兄弟的发明。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进行了第一次有人驾驶的飞行。
他们建造了一架名为“飞行者”的飞机,成功地在空中飞行了12秒,飞行距离达到了120英尺。
这次历史性的飞行标志着航空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随着飞行技术的不断进步,航空业开始蓬勃发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战后,航空公司开始成立,为大众提供民用航空服务。
同时,航空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航空器的各种改进和创新,如喷气发动机和超音速飞行。
航天历史航天历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太空竞赛。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太空竞赛,争夺太空霸权。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不久后,美国宇航局(NASA)成立,开始了一系列太空探索任务。
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任务成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登月。
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类,他的那句“这是一小步,也是人类迈出的巨大的一步”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此后,人类共进行了六次登月任务,为科学研究和太空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登月,航天技术还在其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航天飞机的发明和运行,使得航天任务更加灵活和可持续。
国际空间站的建成,成为人类在太空中进行长期驻留和科学实验的基地。
无人探测器的发展,帮助人类深入探索了太阳系的各个角落。
航空航天的未来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前景令人兴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有望实现更远的太空探索和更快的飞行速度。
世界航空航天年表

世界航空航天年表1903年:莱特兄弟飞行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的飞行成果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基尔迪山实现。
他们的飞行器,命名为“飞行器1号”,重约340公斤,采用了双翼机翼和内燃机驱动的螺旋桨,成功飞行了12秒,飞行距离达到了36.5米。
1927年:林白搭桑德伯格飞行横越大西洋1927年5月20日,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驾驶“斯普里特火鸟号”号飞机,成功完成了横跨大西洋的历史性飞行。
他从美国纽约的罗斯福机场起飞,经过近34个小时的飞行,抵达法国巴黎勒布尔歇机场。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这一事件标志着人类航天事业的开端,也拉开了航天竞赛的序幕。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他与巴兹·奥尔德林一起乘坐阿波罗11号航天器,在阿波罗登月舱中成功登陆月球,并在月球表面行走。
1981年:首次航天飞机发射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成功发射,标志着航天器从此可以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航天飞行的成本,并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1998年:国际空间站开始运行1998年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ISS)开始正式运行。
ISS是由多个国家合作建造的,是一个长期常驻的、国际性的航天实验室,为人类开展太空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提供了平台。
2004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2020年:SpaceX商业航天飞行2020年5月30日,美国私营航天公司SpaceX首次成功进行商业航天飞行。
该公司用其研发的龙飞船将两名NASA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私营公司参与航天行业取得重要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國太空梭發展史前言:部分學生一味追求課本上的知識,忽視對課本之外的世界的關注,本小組認為這種做法不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
本文介紹太空梭的研製過程和美國有史以來的六架太空梭,還包括現役太空梭的未來發展。
目的是增長同學們的見識,並啟發他們關注世界的最新動態,完善自己的學習觀和發展觀。
正文:太空梭(Space Shuttle,又稱為太空梭或太空秔梭機)是可重複使用的、往返於太空和地面之間的航天器,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
它既能代表運載火箭把人造衛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也能像載人飛船那樣在軌道上運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在大氣層中滑翔著陸。
太空梭為人類自由進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它大大降低航太活動的費用,是航太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航太運載工具的計畫。
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太空梭空間運輸系統列入計畫,確定了太空梭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複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掛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
經過5年時間,1977年2月研製出一架創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
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宇航員海斯(C·F·Haise)和富勒頓(G·Fullerton)兩人。
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
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太空梭終於出現在太空舞臺,這是航太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太空梭是一種為秔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關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
它是一種有翼、可重複使用的航天器,由輔助的運載火箭發射脫離大氣層,作為往返於地球與外太空的交通工具,太空梭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飛機。
太空梭的翼在回到地球時提供空氣煞車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時提供升力。
太空梭升入太空時跟其他單次使用的載具一樣,是用火箭動力垂直升入。
因為機翼的關係,太空梭的酬載比例較低。
設計者希望以重複使用性來彌補這個缺點。
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陸續進行過太空梭的開發,但只有美國與前蘇聯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過這種交通工具。
但由於蘇聯瓦解,相關的設備由哈薩克接收後,受限於沒有足夠經費維持運作使得整個太空計畫停擺,因此全世界僅有美國的太空梭機隊可以實際使用並執行任務。
組成部分太空梭是一種垂直起飛、水準降落的載人航天器,它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發射到太空,能在軌道上運行,且可以往返於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之間,可部分重複使用的航天器。
它由軌道器、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儲箱三大部分組成。
一、外部燃料箱外表為鐵銹顏色,主要由前部液氧箱、後部液氫箱以及連接前後兩箱的箱間段組成。
外部燃料箱負責為太空梭的3台主發動機提供燃料。
外部燃料箱是太空梭三大模組中唯一不能重複使用的部分,發射後約8.5分鐘,燃料耗盡,外部燃料箱便被墜入到大洋中。
二、一對固體火箭助推器這對火箭助推器中裝有助推燃料,平行安裝在外部燃料箱的兩側,為太空梭垂直起飛和飛出大氣層進入軌道,提供額外推力。
在發射後的頭兩分鐘內,與太空梭的主發動機一同工作,到達一定高度後,與太空梭分離,前錐段裏降落傘系統啟動,使其降落在大西洋上,可回收重複使用。
三、軌道器即太空梭本身,它是整個系統的核心部分。
軌道器是整個系統中惟一可以載人的、真正在地球軌道上飛行的部件,它很像一架大型的三角翼飛機。
它的全長37.24m,起落架放下時高17.27m;三角形後掠機翼的最大翼展23.97m;不帶有效載荷時品質68t,飛行結束後,攜帶有效載荷著陸的軌道器品質可達87t 。
它所經歷的飛行過程及其環境比現代飛機要惡劣得多,它既要有適於在大氣層中作高超音速、超音速、亞音速和水準著陸的氣動外形,又要有承受再人大氣層時高溫氣動加熱的防熱系統。
因此,它是整個太空梭系統中,設計最困難,結構最複雜,遇到的問題最多的部分。
軌道器由前、中、尾三段機身組成。
前段結構可分為頭錐和乘員艙兩部分,頭錐處於太空梭的最前端,具有良好的氣動外形和防熱系統,前段的核心部分是處於正常氣壓下的乘員艙。
這個乘員艙又可分為三層:最上層是駕駛台,有4個座位,中層是生活艙,下層是儀器設備艙。
乘員艙為太空人提供寬敞的空間,太空人在艙內可秔普通地面服裝工作和生活。
一般情況下艙內可容納4~7人,緊急情況下也可容納10人。
太空梭的中段主要是有效載荷艙。
這是一個長18m ,直徑4. 5m,容積300m3的大型貨艙,一次可攜帶品質達29t 多的有效載荷,艙內可以裝載各種衛星、空間實驗室、大型天文望遠鏡和各種深空探測器等。
為了在軌道上施放所攜帶的有效載荷或回收軌道上運行的有效載荷,艙內設有一或二個自動操作的遙控機械手和電視裝置。
機械手是一根很細的長杆,在地面上它幾乎不能承受自身的重量,但是在失重條件下的宇宙空間,卻可以迅速而靈活地載卸10t多的有效載荷。
太空梭中段機身除了提供貨艙結構之外,也是前、後段機身的承載結構。
太空梭的後段比較複雜,主要裝有三台主發動機,尾段還裝有兩台軌道機動發動機和反作用控制系統。
在主發動機熄火後,軌道機動發動機為太空梭提供進入軌道、進行變軌機動和對接機動飛行以及返回時脫離軌道所需要的推力。
反作用控制系統用來保持太空梭的飛行穩定和姿態變換。
除了動力裝置系統之外,尾段還有升降副翼、襟翼、垂直尾翼、方向舵和減速板等氣動控制部件。
美國太空梭機隊“開拓者號”(也稱“企業號”,“進取號”)只用於測試,一直未進入軌道飛行和執行太空任務。
“哥倫比亞”號(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挑戰者”號(重量約7〃88萬千克,首航時間:1983年4月4日)“發現者”號(重量約7〃7萬千克,首航時間:1984年8月30日)“亞特蘭蒂斯”號(重量約7〃7萬千克,首航時間:1985年10月3日)“奮進”號(重量大約7〃74萬千克,首航時間:1992年5月7日,接替“挑戰者”號)企業號太空梭(Enterprise)介紹企業號太空梭(NASA內部編號: OV-101)是為NASA建造的第一架太空梭。
實際上它是一個純粹的測試平臺,沒有發動機,沒有設備,沒有任何功能。
本來企業號是準備作為哥倫比亞號之後的第二架太空梭的,但是後來NASA發覺改裝測試平臺S TA-099更划算,而後來奮進號又被建造出來,企業號就再也沒有上天的機會了。
最初這架太空梭被命名為憲法號(Constitution)以紀念美國建國200周年,但後來以著名的電視連續劇星際旅行(Star T rek)中的星際聯邦企業號星艦(USS Enterprise,有時又可翻譯為“勇往號”或“進取號”)命名,該虛構星際戰艦的命名則是源自于美國海軍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 N-65)。
在加利福尼亞甘迺迪空軍基地的研究中心裏,企業號被用於各種ALT(返回及著陸)測試,包括被一台波音747飛機背負運輸的飛行測試、以及後來自由飛行的著陸測試。
在ALT測試以後,企業號還被豎起來,裝配好燃料箱和助推火箭,在發射狀態下進行測試。
在完成了測試使命後,企業號現在被收藏在史密桑尼亞協會的博物館裏,一直到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後,企業號上的玻璃瓦又被拆下進行測試,以調查哥倫比亞號失事原因。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Columbia)介紹哥倫比亞號太空梭(STS Columbia OV-102)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甘乃迪太空中心旗下擁有的太空梭之一。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的太空梭機隊中第一架正式服役的,它在1981年4月12日首次執行代號STS-1的任務,正式開啟了NA SA的太空運輸系統計畫(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 ogram,STS)之序章。
然而很不幸的,哥倫比亞號在2003年2月1日,在代號ST S-107的第28次任務重返大氣層的階段中與控制中心失去聯繫,並且在不久後被發現在德克薩斯州上空爆炸解體,機上7名太空人全數罹難。
哥倫比亞號的命名由來,是紀念第一艘環繞世界一周航行的美國籍船隻,也是哥倫比亞河命名由來的18世紀帆船哥倫比亞號。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是美國最老的太空梭。
2003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進行了它的第28次飛行,這也是美國太空梭22年來的第113次飛行。
“哥倫比亞”號機艙長18米,能裝運36噸重的貨物。
太空梭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飛機,機尾裝有三個主發動機,和一個巨大的推進劑外貯箱,裏面裝著幾百噸重的液氧、液氫燃料。
它附在機身腹部,供給太空梭燃料進入太空軌道;外貯箱兩邊各有一枚固體燃料助推火箭。
整個組合裝置重約2000噸。
在返航時,它能借助於氣動升力的作用,滑行上萬公里的距離,然後在跑道上水準降落。
與此同時,在滑行中,它還能向兩側方向作2000公里的機動飛行,以選擇合適的著陸場地。
據宇航局的官員介紹,一架太空梭可以反復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載人飛行史上,太空梭在返航時還未出現過事故。
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不久後曾發生爆炸,造成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1月16號發射升空的“哥倫比亞”號上的7名宇航員包括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拉蒙,6名美國宇航員中有兩位是女性。
“哥倫比亞”號原定2001年升空,但由於技術故障和太空梭調配等原因,發射日期一直被推遲到了03年1月16號。
“哥倫比亞”號本次飛行總共搭載了6個國家的學生設計的實驗項目,其中包括中國學生設計的“蠶在太空吐絲結繭”實驗。
挑戰者號太空梭(Challenger)介紹挑戰者號太空梭(STS Challenger,STS是太空運輸系統S 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縮寫,是美國官方對於太空艙這種設備的正式稱呼)是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旗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艙。
開發初期原本是被作為高擬真結構測試體(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機身代號為STA-099),但在挑戰者號完成了初期的測試任務後,被改裝成正式的軌道載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號改為OV-099),並於1983年4月4日正式進行任務首航。
然而很不幸的,挑戰者號在1986年1月28日進行代號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務時,因為右側固態火箭推進器(Solid Rocket Booster, SRB)上面的一個O形環失效,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並且在升空後72秒時,爆炸解體墜毀。
包括太空倉本體與當時機上的7名宇航員,全在該次意外中喪生。
命名美國的太空梭都是以早期的研究船名作為命名,因此挑戰者號的命名由來也不例外,自1870年代航行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英國海軍研究船挑戰者號(HMS Challenger),除此之外,“挑戰者”這名字,也曾經被拿來命名阿波羅17號(Apollo 17)的登月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