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的奇效病案分享!

合集下载

老中医王幸福治疗妇女【崩漏验案】

老中医王幸福治疗妇女【崩漏验案】

【案例追踪】张某,女,37岁。

月经淋漓不尽半年有余,西医妇科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中西医用药多种仍然不止,特慕名前来就诊。

刻诊:中等身材,偏瘦,面色略红,月经每次量大,且持续半月之久,这次已经十余天了,还未停止,并伴有头晕。

寸脉浮大尺弱,舌淡苔白。

饮食一般,大便便头硬。

【辨证】:虚热崩漏。

【治则】:凉血止血化瘀,益气补血固脱。

【处方】:生黄芪30g 生地30g 当归30g 霜桑叶30g 三七块10g 仙鹤草60g白头翁30g 生地榆30g 生龙牡各30g 公英30g 卷柏30g 生白术30g 地骨皮15g生大黄10g。

7付,水煎服,日3次。

次诊患者反馈服药3剂后,崩漏已止。

【方解】此患者崩漏时间长达半年之久,久病多虚,久病多瘀,可谓是虚实夹杂,亦虚亦实,本虚标实之证。

《本草纲目》中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本病的当务之急是迅速止血,而后再图其本。

治疗上则以,凉血止血化瘀,益气补血固脱为主。

崩漏血失固摄,气随血脱,方中用黄芪补气摄血,当归补血活血,两者合用亦有当归补血汤“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意。

方中生地、桑叶、白头翁、地榆、公英、地骨皮皆有凉血止血之功。

不同在于生地、桑叶能够滋阴润燥养血,能制约归芪之甘温;白头翁、公英清热解毒以止血。

三七、卷柏活血通经、化瘀止血,正所谓“瘀血不去,血不归经,新血不生”。

白术健脾益气,补中气而固脱,生用且有润肠通便作用。

龙骨、牡蛎、仙鹤草则取其收敛固涩之力以疗崩漏。

纵观全方集“塞流、澄源、复旧”于一体,以治标为主,辅以固本,标本兼顾。

【医案解读】: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是指经血非时而至,或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

崩漏亦是疑难急重之证,历代医家在此方面论述颇多,其中著名的“塞流、澄源、复旧”三步法为临床广泛采用。

王幸福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认为治疗崩漏不能死守上述三步,应因时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提出“青年妇女多血热、中年妇女多郁瘀、老年妇女多虚损”。

隐白断红治崩漏案例

隐白断红治崩漏案例

隐白断红治崩漏案例
摘要:
一、病例背景
1.患者基本信息
2.病情描述
二、治疗方法
1.隐白穴与断红穴的定位
2.针灸治疗过程
3.辅助治疗方法
三、治疗效果
1.症状改善
2.生活质量提高
四、病例启示
1.针灸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患者对针灸治疗的接受度
正文:
在本次案例中,我们介绍了一位患有崩漏的患者的治疗过程。

患者为一名35岁的女性,因月经不规律且量多,淋漓不尽一个月余前来就诊。

根据患者的症状,我们采用了针灸治疗,主穴选用了隐白穴与断红穴。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首先,我们对隐白穴与断红穴进行了定位。

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距离
趾甲角0.1寸;断红穴位于手太阴肺经的经穴上,位于手背侧,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我们以患者能够忍受的强度进行针刺,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7天。

同时,我们还辅助采用了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温通经络、驱寒除湿的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对针灸治疗表示出很高的接受度。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月经逐渐规律,经量恢复正常,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一病例表明,针灸治疗在妇科疾病中具有显著疗效,尤其是在崩漏等疾病中,针灸疗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黄煌病案桂枝茯苓丸治愈崩漏案

黄煌病案桂枝茯苓丸治愈崩漏案

黄煌病案桂枝茯苓丸治愈崩漏案
何某某,女,25岁,体形偏胖,2009年4月10日初诊。

本次来月经后淋漓不断20余天,色黑红,质粘稠,伴腰痛、便干,无血块、失眠、心烦等证。

曾服用云南白药,妇血康等药,未见效果。

既往有痛经史。

左下腹有压痛。

舌苔白腻,脉象弦。

处方:肉桂10茯苓15丹皮10白芍15赤芍20桃仁10大黄5牛膝20四副水煎服。

药后告知,三服药后即愈。

按:本案采用了《金匮要略》的桂枝茯苓丸,此方是黄师治疗妇科病的常用方。

经常用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痛经等病。

体质要求强壮,强调腹诊是关键。

本案用方即是根据上述为依据的,结果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患者李女士,女,40岁,因为多年的月经不调和不孕症状,前往中医诊所求治。

病情表现:月经不调,经期长达10天,量较少,质稀,色淡,腰酸腹痛,小腹胀痛。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脾虚湿滞。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香附10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丹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炙甘草5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治疗结果:服药一剂后,月经量明显增多,颜色由淡变鲜红,经期逐步缩短至5天,疼痛明显减轻。

连续服药一个月后,经期正常,腰酸胀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缓解。

医生总结:中医治疗崩漏,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本病属于肝气郁结、脾虚湿滞,治疗从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入手,选用香附、柴胡、川芎、白芍、丹参、茯苓、白术、山药和炙甘草等中草药,治疗效果显著,且没有药物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中医医案——崩漏(六)

中医医案——崩漏(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肾健脾、调经止血法治愈崩漏证病案:王某,女,20岁。

初诊:1981年12月22日。

主诉及病史:14岁月经初潮,周期四十天左右,但带经时间长,每次长达半月余(还须服中西药方止)。

此次月经11月26日行,至今未止,量时多时少,血色时红时黑,有小血块。

腰酸,下腹坠疼。

患者现面色萎黄,精神不振,五心烦热,头疼,睡眠差,多梦。

诊查:舌质稍淡,边有齿痕,脉细。

辨证:脾肾两虚,冲任不固。

治法:益肾健脾,调经止血。

处方: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2g 山药15g 补骨脂20g 白芍10g 丹参15g 三七粉3g(分吞)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药后,血量明显减少,血色呈咖啡色,已无血块。

下腹仍有隐隐作痛。

睡眠好转,饮食及二便均调畅。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上方加山萸肉10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以增益肾止血之力。

1三诊:服上方药5剂后,月经已干净两天,腰酸腹痛已消失,睡眠亦佳。

又以二诊方为主,稍事加减,予以滋肾调脾,观察治疗两个月,其月经周期、经量、经色及带经期均恢复正常。

按语此案乃脾肾两虚、冲任失摄所致。

盖肾为天癸之源,任脉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也非此不能发。

因此,脾肾俱虚,冲任之脉亦必为之而虚,血失统摄,而致经水淋漓,长期不愈。

今许老细审病史,脉证合参,辨证为脾肾两亏,故六年余之崩漏病竟获痊瘥。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546,许润三医案。

许润三,1926年10月生,江苏阜宁人,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全国五百名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许氏19岁拜师学医,受教于阜宁名医崔省三门下,期满后悬壶于阜宁各地。

1953年进入盐城地区中医进修班,学习西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课程。

1957年南京中医学院医科师资班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先从事《诊断学》、《内科学》的教学和临床;自1961年起一直从事妇科的教学和临床工作。

川芎治崩漏29例全部治愈

川芎治崩漏29例全部治愈

川芎治崩漏29例全部治愈
【配方】川芎24~28克,白酒30毫升。

【用法】川芎、酒置容器内,再加水250毫升浸泡1小时后,用文火炖煎,分2次服。

不饮酒者可单加水炖服。

【疗效】用此方治功能性子宫出血29例,均治愈。

【验证】张某,49岁,已婚,阴道出血已25天,曾经刮宫及服止血、激素等药效不佳。

近2天出血量增多,以紫暗血块为主,伴腹痛,乏力,腰膝酸软,面色萎黄。

以此方治疗2天后血止。

为巩固疗效继服8天,随访1年未复发。

注:川芎含挥发性油状生物碱,少量用能刺激子宫收缩,从而压迫宫内血管止血。

如果你觉得这个对您有帮助,就请把它转发出去,推荐给您的亲朋好友,或许大家会从中受益,受益者必会感激您终生。

本空间每天都有最新走访收集的偏方,保证真实有效,本空间提供别人治好病的偏方,不收任何费用,同时也希望您把身边治病奇迹的偏方告诉我,让大家一起分享,相信好人有好报。

更多秘方不断更新中,精彩不容错过!。

马大正运用经方治疗崩漏验案4例

马大正运用经方治疗崩漏验案4例

方 中大 黄 一 味 有将 军 之 性 , 《 本经》 称其 “ 主 下 瘀 血
崩 漏 是 月经 周 期 、 经期 、 经 量严 重 失 常 的病证 ,
… …
破瘸瘕积聚” , 此 用 之 常也 , 大黄炒炭而减量 ,
是 指 经血 非 时 而 下 , 忽然 大下 谓 之 崩 中 , 淋 漓 不 断 此 用 之 变也 . 以行 气 之 枳 实 配 伍 活 血 之 大 黄 . 可 起 谓 之 漏 下Ⅲ 。崩 与漏 名虽 不 同 , 但 病机 类 似 , 故 临床 推 波 助澜之 功 。全方用 药谨 守病 机 , 丝丝入 扣 , 区 区 统 称崩 漏 。 崩 漏属 妇科 疑难 病证 , 亦 是急 重病 证 。 马 几 剂 , 即药 到病 除 。可 见马 老对 于经方 的运 用 , 已是 大 正 主任 医师 是全 国第 3批 老 中医药 专 家 . 上 海 中 知 常达 变 , 圆机 活法 。 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 , 享 受 国务 院特 殊 津 贴 , 从 事 2 甘 麦 大 枣 汤 治 疗 漏 下 妇 科 临床 工 作 4 0余 年 , 擅 治妇 科 疑难 杂症 . 尤 其 对 经 方 的研究 造诣 颇深 。现 摘 录其运 用经 方 治疗 崩漏
羞 零 Biblioteka 虚、 实、 寒、 热 等不 同证 候 , 究 以热 证 为多见 。本案 症
见 经 期 过长 . 量多 色 鲜 夹块 , 腹 痛腰 酸 , B超 发 现 子
宫 肌 瘤 。分 析病 因 : 其 一病 家 年 近七 七 , 天 癸渐 绝 ,
马 大 正 运 用 经 洽 疗 崩 漏
验 案 4 j 『 ! j
黄某 , 4 6岁 。2 0 0 6年 8月 2日初 诊 。
患 者 经 水来 潮 1 8 d未 净 , 量多 , 色鲜 , 夹块 , 伴 血 ; ( 2 ) 失 眠症 。 治 拟养心 安神 , 缓急 止血 。 予 以甘 麦

崩漏.子宫出血.月经过多--桂枝茯苓丸合归芍散--王幸福案

崩漏.子宫出血.月经过多--桂枝茯苓丸合归芍散--王幸福案

崩漏.子宫出血.月经过多--桂枝茯苓丸合归芍散--王幸福案医案启示---宫血重症女,30岁。

月经淋漓不尽一个多月。

西医妇科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用药多种仍然止不住,查无子宫肌瘤等病,求治于中医我处。

刻诊:人中等个子,白胖,舌淡苔薄白,脉浮濡,头晕,略显乏力,月经时多时少,颜色不黑,少腹不痛,余无它症。

余认为久病必虚,急应补虚固涩,处于傅青主老年崩血汤加红参三甲炭类之药,七付,基于以往经验,想药后必止。

谁知一周后复诊,患者告之,仍为止住。

我为之一惊,怎么可能,再详细四诊,认为辨证无误,乃思病重药轻,又在原方基础上加大药量,继续再服七剂,试想这回应该没问题了,七天后患者再诊告之,还是未止住,且有加大趋势。

我陷入深思,考虑再三,突然领悟,前诊误也,此乃旧血未去,有瘀滞也。

*另处方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桂枝12g 茯苓15g 桃仁12g 丹皮12g 白芍100g 当归12g 川芎10g 泽泻30g 白术15g 鸡血藤30g 三剂,水煎服,以观后效。

*三日后,患者如约赴诊,告之一剂即止,现已痊愈。

继与定经汤善后。

古道瘦马按:崩漏一证妇科常见之病,西医谓之功能性子宫出血,一般疗法是止血清宫,但也是疗效参半,中医在这方面治疗是特长。

此病我在临床上治之较多,常用补益固涩法取效。

但此案,却犯了经验主义,一误再误,好在迷途知返,迅速调整方药,瘀去血止,一剂收功。

此案治疗成功除了药方对证,其中白芍用大量也是一关键,量小不行。

用大剂量白芍止血,这是根据已故老中医岳美中先生经验,引《芷园医话》之说。

白芍重用至一两以上,止血效果往往神妙而不可言。

【附】罗芷园论白芍止血吐血,肺痨之咯血或吐血……中药中之白芍,其止血之效力,乃至神妙而不可思议。

上述数例,于麦角及其他西药不能完全止血时,或再发更大吐血时,竟以白芍四钱至一两,佐以藕节一两、汉三七一钱、生地四钱至八钱等药,而完全止血,且止血后均经过数年或数十年亦未见再发。

或根本不用西药一遇吐血或咯血,即以白芍为主药与之,率皆一剂即有奇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的奇效病案分享!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

可发生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何年龄,严重可影响生育,危害健康。

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

相当于西医学功能性子宫出血。

杨某,女,19岁,10月3日初诊。

主诉:月经量多半年,伴淋漓不断加重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半年前因“高考”压力大,月经量逐渐增多,且出血均需半个月以上才能干净,曾服中药及中成药疗效不显。

经亲戚介绍到我处就诊。

症见:本次月经来了18天未净,经血淋漓不断,血色淡红,神倦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四肢不温,纳谷不香,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细尺弱。

西医诊断: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中医诊断:崩漏。

辨证:脾气不足,固摄无力。

治则:健脾益气,固崩止血。

方药:固本止崩汤加减。

黄芪3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党参15克,砂仁10克,柴胡6克,升麻 6克,陈皮 10克,姜炭6克,阿胶10克(烊化),棕榈炭10克,茜草炭10克,仙鹤草20克,乌贼骨20克。

5剂水煎服,日1剂,早中晚服用。

二诊:患者自述服用中药后,阴道出血量明显减少,仍感纳差,大便偏稀,上方加白扁豆15克,炒神曲10克,炒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煨葛根10克以健脾消食止泻,处方如下:黄芪3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党参15克,砂仁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陈皮10克,姜炭6克,阿胶10克(烊化),棕榈炭10克,茜草炭10克,仙鹤草20克,乌贼骨20克,白扁豆15克,炒神曲10克,炒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煨葛根10克。

三诊:上方服药3剂后,阴道出血已止,精神好转,手足渐温,纳食好转,大便成形,每日一解。

患者要求按上方继服,上方减茜草炭、棕榈炭再服14剂。

虽然血止,病情好转,仍当益气养血,调理冲任,嘱其加服归脾丸,健脾益气,养血调经,进行调理。

四诊:患者自述诸症减轻,无其他不适,前方去乌贼骨、加杜仲10克、桑寄生10克调肾复宫,再服14剂,意在恢复胞宫的正常功能,即复旧之法。

五诊:患者自述月经来了,月经量适中,色转鲜红,6天即净,精神转佳,饮食、大便正常。

为巩固疗效,前方加减服用2个月余。

半年后随访,月经正常。

张胜兵张利兵张利芳三兄妹合影于湖北蕲春李时珍纪念馆按语:患者思虑伤脾,脾虚气弱,运化失司,统摄无权,而致月经量大不止,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故用固本止崩汤,健脾益气固涩,养血摄血塞流。

本病的用药特点,按照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辨证论治。

塞流:“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先固”,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茯苓健脾培土,补中益气,固冲摄血;陈皮理气,砂仁化湿,使脾健运而有助于补气;柴胡、升麻少量使用,取其精轻升阳之性,升提气机;姜炭温中止血;阿胶、棕榈炭、乌贼骨养血调经,收涩止血;茜草炭祛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

澄源:脾阳不足,脾主统血,气不足血亦不足,当归配黄芪,当归补血汤之意,补血养血。

复旧:待血止后,调补肝肾,以固其本,增强调肾复宫。

补益药中加用阵皮、砂仁,健脾醒脾,使补而不腻,补而不滞。

乌贼骨,动物药含有钙质,为血肉有情之品,收敛固涩,可增强止血之功。

本病案充分体现了,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中气而统血。

经健脾益气治疗后,患者脾气健运,诸症随之改善,血循常道,月事以时,诸药合用,标本同治,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固经之功。

本人现在坐诊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金地格林春岸张胜兵中医科诊所病因本病的病因主要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严重失调。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泄失常。

病机1. 脾虚:素体脾虚,或劳倦思虑、饮食不节损伤脾气。

脾虚血失统摄,甚则需而下陷,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发为崩漏。

2. 肾虚:先天肾气不足,或少女肾气未盛,天癸未充,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或久病大病穷必及肾,或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肾气虚则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

3. 血热: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或七情内伤,肝郁化热,或内蕴湿热之邪,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发为崩漏。

4. 血瘀: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灼热、寒凝、虚滞致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而合阴阳,内生瘀血、或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

瘀阻冲任、子宫,血不归经而妄行,遂成崩漏。

诊断要点1.崩漏病特指月经周期紊乱,阴道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

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检查未发现肿瘤等病变。

2.崩漏以外的其他疾病出现阴道非正常性出血者,常有:(1)阴道出血量多,小腹部扪及肿块者,多为石瘕。

(2)确诊妊娠,阴道出血,可见于胎漏或异位妊娠。

(3)产后阴道出血,量多者分为新产出血、血崩、晚期产后出血;量少淋漓不尽者,为产后恶露不绝。

(4)崩漏,伴全身皮下出血、身热者,应考虑疫斑病、紫癜病、蓄血病等。

(5)周期性于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期)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且白带增多者,为经间期出血。

(6)因损伤所致阴道出血,有损伤原因可查,称女阴损伤。

(7)伴全身多处出血而出血难止,不发热者,可能为血溢病。

(8)中老年妇女阴道时有出血,带下臭秽或夹血丝者,应疑及胞宫癌等之可能。

辨证要点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

治疗原则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

澄源即是求因治本。

复旧即是调理善后。

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

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辨证论治1.肾阴虚证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

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代表方: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鹿角胶、山萸肉、龟甲胶、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川牛膝。

2.肾阳虚证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

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代表方:右归丸加减常用药: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

3.脾虚证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

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

治疗法则: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代表方:固本止崩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黑姜。

4.实热证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沸溢,迫血妄行,故经来无期,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净;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实热内蕴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代表方:清热固经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生甘草5.虚热证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色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量多势急;热灼伤阴血,其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疗法则: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代表方:上下相资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车前子、牛膝。

6.血瘀证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而漏下,经色黯有血块;舌质黯紫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证候分析: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代表方: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加减。

方药:生地黄、大黄、赤芍、丹皮、当归尾、枳壳、龟甲、桃仁【温馨提示】请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论治,精准用药。

【本人总结,如有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正修正】本人参与兄长张胜兵编辑之《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攻癌救命录》《医门推敲》系列书。

京东,淘宝均有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