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课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课导学案 年级五年级下册课题《长方体 的认识》 备课 教师 执教 备课 日期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和。 主要导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时间 分配 活动内容 导学策 略与方 法 备注 一、 导入新课3分 钟 预习课本第13页至15页的内容,完成下列 问题: 1、长方形周长 = 正方形周长 = 长方形面积 = 正方形面积 = 2、长方形的特点: 3、正方形的特点: 回忆归 纳小结 二、 探究新知: 22 分钟 【问题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说一说 各部分名称) 【问题二】填表 顶 点 面棱 个 数 个 数 形 状 大小关 系 条 数 长度关系 正方 体 长方 体 动手操 作,合作 交流,汇 报展示

宝工子校数学课导学案

22 分钟 【问题三】课本P16“做一做”第一题报展示三,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12 分钟 分 1、课本P16“做一做”第二题 2、课本P17“练一练” 学生独 立完成 四. 小结与评价3分 钟总结学习过程 评出优 秀学习 小组 五. 布置作业 课本P15“练一练”2、4 板书 设计 展开与折叠 教学 反思

宝工子校数学课导学案 年级五年级下册课题 《长方体 的表面 积》 备课 教师 何秀芳执教 备课 日期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 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 重点 难点 重点: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难点: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主 要 导 教学 环节 时间 分配 活动内容 导学策 略与方 法 备注 一、 导入新课3分 钟 预习课本第18页至19页的内容,完成下列 问题: 1、小方砖:40CM × 40CM 每块 5元;大 方砖:50CM × 50CM 每块 8元 如果卧室房间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6米和4 米,用哪种地砖铺地面更省钱? 回忆归 纳小结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例1、例2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

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堂实录-长方体的认识” 北师大版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 陈超波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13 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探索活动过程,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名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的棱和面的特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或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平面图形,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吗? 课件出示学生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 师:太棒了!掌声送给他。我们把这些图形统称为平面图形。 师:除了平面图形以外,我们还认识了很多立体图形。谁来说说,我们认识过什么立体图形?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生2:还有圆柱体。 师:不错。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你们能从这些立体图形当中很快地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吗?课件出示各种立体图形,学生从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太棒了!掌声送给他!以前呀,我们只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同学们想不想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评析】学生在一年级就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第一学段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节课要让学生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上是一次飞跃。教师在这里设计了回忆平面图形和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活动,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浅入深,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从实物到图形,初步了解面、棱、顶点。 师:同学们想一下,在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生1:牙膏盒。 生2:文具盒。生3:魔方。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现在看一下大屏幕,这个你们认识吗? 课件先后呈现水立方和魔方的图片。生1:第一个是水立方。 生2:第二个是魔方。 师:这两个物体如果不考虑它们是用什么做的,也不考虑它们是什么颜色,只从外观来看的话,你能各用一个图形来表示它吗?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拿出桌面上的长方体学具。跟老师一起认识一下它们长什么样子好不好? 学生举起长方体学具,一边摸,一边感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导学案(预习课) 【学习目标】 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学法指导】 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帮助认识。 预习提纲 1、观察信息窗1的图片,思考这些物体可以分为几类? 2、(1)自学,结合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实物,数一数,长方体有个面,分别是面、面、面、面、面、面,相对的面 ,从一个方向观察长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个面。 思考:长方体的六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2)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想一想,长方体的棱在哪?怎样数棱才能做到不重复? 长方体共有条棱,按照棱的长度可以分为组,相对的四条棱 。 (3)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思考;长方体的顶点在哪?怎样数顶点才能做到不重复?长方体共有个顶点。 (4)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有条长,条宽,条高。 。 展示主题:1、分别介绍长方体(从面、顶点、棱三方面) 2、结合手中的实物介绍一下,长方体的长宽高 接下来,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们共同分享一下。 二、各组上台交流展示 预设:

1、学生对长方体三种棱的认识不清楚,需老师点拨。 。 3、引导学生明确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即是长宽高。 4、比较两种物体的异同需老师进一步点拨。 师:下面请()组的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你们的收获!(生展示)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有补充的吗? (生质疑补充) 【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点拨!】 生依次到台前展示各组的主题 三、达标训练检测 1.训练题 完成课本第31页1、2、4、5、6、7题。 由每组的3、4号同学上台展示,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师依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四、课后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作者: 课型:新授课年级:五年级使用时间:2013年3月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 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帮助认识。 媒体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学生看课件回答。

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5、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自由说。 6、你见过哪些长方体? 学生交流。师展示图片课件(有高楼的图片、办公室的图片、长城的图片等)学生从图片上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7、教师出示课件,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5分钟 1.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1)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有平平的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边)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板书:棱。 (3)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有一个点)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师课件演示面、棱、顶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在学具上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1~13页)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课件等。 师:请同学们自己说说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师:请每位同学拿一张长方形纸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 师: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作平面图形。 师出示纸盒)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 生:不能。 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立体图形,并说出哪些是长方体。 教师引入课题,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平面图形,引出立体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1.利用学生准备的学具来认识长方体。 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生:面。(板书:面) 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生:有一条边。 师:这条边叫作棱。(板书:棱) 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生:点。 师:相交的这点叫作顶点。(板书:顶点) 师: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长方体,交流、讨论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棱可分为几组?怎样分?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用课件演示或用长方体指出: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分3组,相对的4条棱为1组。 顶点:8个。

(完整版)正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主备:谢慧玲审核: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认识长方体,从面、棱、顶点入手了解长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意义,推导棱长之和计算公式,并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学习 1、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2、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模型,分别找出面、棱、顶点 3、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哪些棱是相互平行的? 5、长方体有()个顶点 二、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2、需要多少条木条,可以将长度相同的分成几组?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这三条棱叫做什么? 4、怎样计算12条棱长度之和? 四、我的疑惑: 正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正方体,从面、棱、顶点入手了解正方体的特征,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二、自主学习。(相信自己,一定是最棒的) 1、从面、棱、顶点入手想想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2、观察手中的正方体模型,思考: (1)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大小、形状一样吗? (2)有几条棱?每条棱的长短一样吗?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每个顶点有几条棱相交? 总结:正方体由()个完全相同的()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条棱,所有棱长度(),有()个顶点。 三、合作学习(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1、正方体是否有长、宽、高?长度是否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叫做什么?什么样的长方体叫正方体? 关系用集合圈表示为: 3、知道正方体的棱长,怎样算棱长之和? 四、我的疑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导学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精 品教案

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记忆在内的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打开知识库,一起填一填。 ①、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②、长方体是由6个()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 ④、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 ⑤、相交于一个()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2、我是小法官。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24条棱。 ( )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4)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3、我会思考。 说出下图所表示的物体的形状,并且说明: 4厘米 8厘米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我能想象。 前面的面积是(),()面和()面的面积都是20平方厘米,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是()。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得以培养。 四、课外延伸,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2、课外作业:课本第29页“做一做”。 剪下附页1的图样。(1)把图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3)量一量所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收获,评价师生表现,体现教师的指导价值,并在互相评价中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应如何做才取得更好效果。课外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 (6个)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宽、高 (8个)顶点 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3、书练习五第一题。(略)(如有学生回答困难,教师可让学生拿出实物如图中那样摆放后再回答) 4、判断。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态,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剪好书本第123页的长方体展开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交流后小结:这些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呢? 交流后小结: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实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点到线,从平面到立体,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脉络。用学生熟悉的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充分说明长方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说明:面;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顶点)。 再次课件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说一说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首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让学生先用手摸,然后再给出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从整体上明确概念,建立起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有效联系。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小组明确目标后自由讨论 教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表格)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品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P10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系统地研究它们的几何特征还是第一次。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2.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探索图形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其数学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宽、高的价值,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确定研究视角 1.引入:出示长方体直观图,并在长方体上剥离一个长方形。 2.谈话:比较长方体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3.过渡:研究长方形时我们研究了它的边和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引出:面、棱、顶点

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起始课,研究方法的迁移和积累至关重要,通过唤醒学生研究二维平面图形的研究经验,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三维立体图形的研究视角。】 二、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1.发现长方体“面”的特征 (1)借助长方体物品,你能发现长方体面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发现的?(四人小组交流) (2)集体汇报。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方法,知道了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相对的两个面为正方形时,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 (1)同桌两人合作搭一个长方体框架,边操作边思考: ①支架点需要几个?为什么? ②小棒选几种?每种几根?为什么? (2)集体汇报:搭成功的小组介绍成功经验,没搭成功的说说失败的原因,在搭的过程中感悟到了长方体棱有什么特征? (3)小结:通过搭一搭,我们知道了长方体共有12条棱,将12条棱按相对位置进行分类,可分成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出示长方体直观图,想象看不见的三条棱在哪儿? ②想一想,至少保留几条棱,还能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追问: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 ③相机教学:长方体相较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变化长方体摆放方向,请学生指长方体的长、宽、高。 ④变化长、宽、高,感受长方体大小的变化。 【设计意图:长、宽、高的认识不能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机械记忆,通过想象至少保留几条棱还能确定原来长方体的样子和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帮助学生体会长方体长、宽、高的价值,即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

2016.3.17 第四周星期四上午第一节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林小学陈庆忠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1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正)方体,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正)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正)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长(正)方体模型、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正)方体框架。 学生:长(正)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正)方体纸盒。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实物展示: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探究长(正)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包装盒上的数学,导入新课(5分钟) 1、师:同学们,先让我们走进生活,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数学。(课件播放)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包装盒,这样的包装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其实,在包装盒上就有数学知识,同学们想想看,这上面有哪些数学知识呢? 生:提出有关图形、面积等的问题。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本节课我们就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基本的“图形问题”开始研究! 大家请看,这几个包装盒是什么形状的呢?(出示课件) 生:长方体,正方体 师:现在我沿着这些物体的外沿给它“画个像”,然后把它藏起来,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3、师:要想研究立体图形,我们还得借助手中的实物来研究,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学具摸一摸,然后用手指沿外沿滑动“画个像”,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不能想象出这个立体图形的样子呢?(生活动) 4、师:好了同学们,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刚才摸到了什么? 生:说一说,同时(课件展示: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在数学上给出专门的名字并板书。(板书:面、棱、顶点)(简单介绍面、棱和顶点) 二、循序渐进,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2分钟)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力求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学习长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为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依据以上的认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特别是棱长特征的认识。 2、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上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形状,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方体实物的能力。 (2)经验上 生活中长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对长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3)能力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课前调研,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能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准确地挑出长正方体,对长正方体的特征也有初步地了解,但学生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认识模糊,特别是相对面是较大的正方形,如瓷砖,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正方形,或者认为是正方体。这一调研结果显示出学生空间观念的欠缺,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过去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长方体的特征,也是学生深入研究长方体的开始。长方体是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初步形成,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的立体图形打下基础。[教学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生通过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理解如何求长方体的总棱长,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4页,“认一认”“说一说”及“试一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掌握求长方体总棱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感知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2、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会求长方体的总棱长。 3、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1~13页)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课件等。 师:请同学们自己说说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师:请每位同学拿一张长方形纸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 师: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作平面图形。

师:(出示纸盒)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 生:不能。 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立体图形,并说出哪些是长方体。教师引入课题,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平面图形,引出立体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1.利用学生准备的学具来认识长方体。 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生:面。(板书:面) 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生:有一条边。 师:这条边叫作棱。(板书:棱) 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生:点。 师:相交的这点叫作顶点。(板书:顶点) 师: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长方体,交流、讨论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棱可分为几组?怎样分?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用课件演示或用长方体指出: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堂实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堂实录 姜凌平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等生: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师:可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找找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出示课件) 生:正方体、长方体、圆锥、圆柱体 师:你们真棒!今天我们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模型,你们看是什么?(老师展示)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师: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师: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组成的 师: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请同学上台展示指出棱)(请同学上台展示指出顶点)(请同学上台展示指出面)

师:下面请同桌互相找一找面、棱、顶点师小结: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共同研究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师发放表格)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手中的表格,明确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师生共同学习,明确要求) 生:好的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给予充分时间) 师:好、停,哪个组派一名同学来汇报长方体的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师:汇报的真棒!你们同意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吗?同意的请举手。看来其他小组也和他们的讨论结果一样。(例外意的小组请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6个面的? 生:我数的师:谁来给大家数一数(学生展示) 师:长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一定吗?谁有例外意见?(教师出示分外长方体)生:可能有2个正方形 师:我们观察一下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师什么关系? 生:一样大 师:那我们怎样验证你的结论呢?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在数 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 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 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 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3、让数学走进生活 设计思路: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 教学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例1例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 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与教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 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紧紧围绕由直观感知—概括特征— 抽象特征三个层次来设计.通过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实物牙膏 盒、砖块等进行整体感知,建立表象,然后通过长方形围成长 方体,动态演示面、棱、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对长方体的面、 棱、顶点的特征加以概括,然后再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建立 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年级下册数学 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直观上使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找出长方体,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概念,并强调学生多动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把表面积的概念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作好准备。教材中没有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去想计算的方法,有利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通过实验、观察,引进物体的体积概念,接着认识体积单位。教学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体积单位的进率。介绍容积的概念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本单元教材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联系实际。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4、建立正确的体积观念。 5、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四、教学措施: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3.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适当增加练习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课时划分共13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课时 4、体积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3课时 5、容积和容积单位………………………………………………………2课时 6、整理和复习……………………………………………………………1课时 7、探索图形………………………………………………………………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