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保课程设计
继电保护原理的课程设计

继电保护原理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装置构成和保护功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继电保护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掌握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原理、结构和功能;•熟悉继电保护的动作原理和保护范围;•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简单电力系统的故障类型和特点;•能够选择合适的继电保护装置,并分析其动作过程;•能够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能够运用继电保护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继电保护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注重继电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装置构成和保护功能。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继电保护概述•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继电保护的作用和重要性;•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和基本原理。
2.第二章:继电保护装置的原理与结构•电流继电器的原理和应用;•电压继电器的原理和应用;•距离继电器的原理和应用;•差动继电器的原理和应用。
3.第三章:继电保护的功能与保护范围•过电流保护的功能和保护范围;•差动保护的功能和保护范围;•接地保护的功能和保护范围;•过电压保护的功能和保护范围。
4.第四章: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与维护•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方法和要求;•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和检修;•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分析和处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知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继电保护知识;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装置结构和保护功能,能够运用继电保护知识分析和解决电力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原理和主要设备;熟悉电力系统过电压的基本知识和保护措施。
技能目标:能够分析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原理和整定方法;具备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能力;会使用继电保护测试设备进行现场测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继电保护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继电保护基本原理、继电保护装置结构、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等。
第一部分:继电保护基本原理1.继电保护的概念和分类2.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和基本原理3.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设备及其功能第二部分:继电保护装置结构1.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和特点2.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3.继电保护装置的整定方法和技术要求第三部分: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1.电力系统过电压的基本知识2.电力系统过电压的保护措施3.过电压保护装置的类型和动作原理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过程和应用场景。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继电保护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配备继电保护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于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关于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2. 学生能掌握常见继电保护装置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
3. 学生能了解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配置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电力系统的故障类型及故障特征。
2. 学生能独立设计并搭建简单的继电保护实验电路。
3. 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及可靠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力工程及继电保护领域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 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实验过程中相互交流、协作。
3. 学生提高安全意识,认识到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和电路基础知识,对电力系统有一定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继电保护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安全意识。
1. 继电保护基本概念:介绍继电保护的定义、作用及发展历程。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2. 继电保护原理:讲解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等常见保护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3. 继电保护装置:介绍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4. 故障类型及特征:分析电力系统常见故障类型,及其故障特征。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5. 继电保护配置:讲解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6.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实验操作:a. 搭建简单继电保护实验电路,观察保护装置动作特性。
b.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
教材章节:实验指导书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继电保护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第2周:继电保护原理。
第3周:继电保护装置类型及结构。
继电保护和课程设计

继电保护和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分类、原理和功能;掌握常用的保护装置和保护参数;了解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分析简单电力系统的故障类型和保护需求;学会使用保护装置进行故障检测和保护操作;能够设计简单的继电保护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电力系统安全的责任感,增强对继电保护工作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常用保护装置和保护参数、继电保护的应用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介绍继电保护的定义、分类和功能,解释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和保护动作的判断依据。
2.常用保护装置:介绍常用的保护装置,如过电流保护、差动保护、距离保护等,分析其原理和应用场景。
3.保护参数的设定:讲解保护参数的设定方法,包括动作电流、时间延迟等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4.继电保护的应用:介绍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包括输电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等。
5.继电保护的设计:讲解继电保护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保护级联、保护区域划分、保护装置选择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常用装置和设计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继电保护的应用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保护装置的动作和性能,加深对继电保护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保护参数设定和保护方案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大学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大学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及工作原理;2. 掌握常见电力系统故障类型及其对系统的影响,了解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3. 学会分析继电保护装置的参数设置和调整方法,了解不同保护装置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选型、参数配置和调试;2. 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诊断及处理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3. 能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继电保护系统的模拟与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激发学生对电力系统保护技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关注行业动态,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本课程针对大学电气工程及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继电保护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实际操作和工程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以上目标进行,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包括保护原理、保护装置分类及其工作特性;教材章节:第一章 继电保护原理内容: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方向保护等。
2. 常见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介绍故障类型、故障特征及对系统的影响;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内容:短路故障、接地故障、过电压等。
3. 继电保护装置及其选型:分析各类保护装置的构成、参数设置及适用范围;教材章节:第三章 继电保护装置内容:保护继电器、测量继电器、控制继电器等。
4. 继电保护系统参数配置与调试:学习参数调整方法、调试步骤及注意事项;教材章节:第四章 继电保护系统参数配置与调试内容:参数计算、调试方法、调试工具等。
5. 故障诊断与处理:介绍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诊断方法、处理流程及预防措施;教材章节:第五章 故障诊断与处理内容:故障诊断方法、故障处理流程、预防措施等。
继保整定课程设计

继保整定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继保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继保装置设计和调试。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继电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
2.了解常见的继电器类型及其应用。
3.熟悉继保整定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4.了解继保装置的构成和功能。
5.能够使用继电器进行简单的电路控制。
6.能够进行继保装置的调试和故障排除。
7.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继保整定的计算和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继电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常见的继电器类型及其应用、继保整定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继保装置的构成和功能等。
具体安排如下:1.继电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介绍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分类、特性及应用。
2.常见的继电器类型及其应用:介绍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常见继电器的原理和应用。
3.继保整定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继保整定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包括电流速断保护、时间电流特性保护等。
4.继保装置的构成和功能:介绍继保装置的构成、功能和应用,包括继电器、保护继电器、断路器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继保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继保装置的设计和应用。
4.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熟悉继电器的使用和继保装置的调试。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继电保护原理》等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知识拓展。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关于继电保护的课程设计

关于继电保护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继电保护的主要参数及其调整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功能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电力系统故障,并选择合适的继电保护装置。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学会使用继电保护测试仪器,进行基本的操作与调整。
3.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电力工程领域的兴趣。
2. 学生能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3. 学生能够培养安全意识,了解继电保护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的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电力工程领域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体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继电保护基本概念与原理- 介绍继电保护的定义、作用及其重要性。
- 解释继电保护的原理,包括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等。
2. 继电保护装置及其分类- 列举常见的继电保护装置,如过电流保护装置、距离保护装置、方向保护装置等。
- 分析各种保护装置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3. 继电保护主要参数与调整方法- 介绍继电保护的主要参数,如整定值、动作时间、返回时间等。
- 讲解参数调整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影响参数调整的因素。
4. 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与应用- 概述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包括检测元件、逻辑元件、执行元件等。
- 分析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电气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电气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气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方法和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电气系统故障类型,并关联相应的继电保护措施。
3. 学生能够解释继电保护参数的设置原则,并分析其对保护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气继电保护方案,进行模拟故障的分析与处理。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正确使用继电保护测试设备,进行基本的保护性能测试。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和计算工具,对继电保护系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继电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其探究电气系统安全保护的兴趣。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电气安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气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欲望。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结合,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2.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
3.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
二、教学内容1. 电气继电保护基础理论:- 继电保护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 继电保护的原理: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方向保护等。
- 教材第3章相关内容。
2. 故障类型与继电保护措施:- 常见电气故障类型:短路、过载、接地故障等。
- 各类故障的继电保护配置及动作原理。
- 教材第4章相关内容。
3. 继电保护参数设置:- 保护参数的设置原则:灵敏度、可靠性、速度等。
- 参数设置对保护性能的影响。
- 教材第5章相关内容。
4. 继电保护系统设计:- 继电保护方案设计流程与方法。
- 保护装置的选型与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题目: 三段式电流保护设计院系名称: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气F1202学生姓名:雷建磊学号:指导教师:邵锐教师职称:讲师目录1 设计内容课题简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学、课程设计等几个主要部分。
在完成了理论的学习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专业特安排了本次课程设计。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能源。
而发电厂正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电能经过变压器和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输送并被分配给用户,再通过各种用电设备转换成适合用户需要的其他形式的能量。
在输送电能的过程中,电力系统希望线路有比较好的可靠性,因此在电力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保护线路的各种继电装置应该有比较可靠的、及时的保护动作,从而切断故障点极大限度的降低电力系统供电范围。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就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设置的。
本次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了六大部分,分别为运行方式的选择、电网各个元件参数及负荷电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继电保护距离保护的整定计算和校验、继电保护零序电流保护的整定计算和校验、对所选择的保护装置进行综合评价。
其中短路电流的计算和电气设备的选择是本设计的重点。
通过此次线路保护的设计可以巩固我们本学期所学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这一课程的理论知识,能提高我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题目如图所示网络,系统参数为Un=115kV ,1G X =15Ω、Xg3=10Ω, 1L =60km 、3L =40km 、C B L -=50km 、D C L -=30km 、E D L -=20km ,线路阻抗Xo=Ω/km ,I relK =、II rel K =III rel K =,max C B I -=300A ,max D C I -=200A ,max E D I -=150A ,ss K =,Kre=.图系统原理网络图试对线路AB段保护2进行三段电流保护的设计。
要完成的任务(1)保护的配置及选择;(2)短路电流整定计算(系统运行方式、短路点、短路类型);(3)保护配合及灵敏系数校验;(4)保护原理展开图的设计;(5)对保护的评价。
2 设计要考虑的问题设计规程短路电流计算规程在决定保护方式前,必须较详细地计算各短路点短路时流过有关保护的短路电流,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在满足《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技术规程》和题目给定的要求条件下,尽可能采用简单的保护方式。
其计算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1)系统运行方式的考虑需考虑发电厂发电容量的最大和最小运行方式。
(2)短路点的考虑求不同保护的整定值和灵敏度时,应注意短路点的选择。
(3)短路类型的考虑相间短路保护的整定计算应取系统最大运行方式下三相短路电流,以作动作电流整定之用;而在系统最小运行方式下计算两相短路电流,以作计算灵敏度之用。
若采用电流电压连锁速断保护,系统运行方式应采用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短路电流和电压的数值作为整定之用。
保护方式的选取及整定计算采用什么保护方式,主要视其能否满足规程的要求。
能满足要求时,所采用的保护就可采用;不能满足要求时,就必须采取措施使其符合要求或改用其他保护方式。
选用保护方式时,首先考虑采用最简单的保护,以便提高保护的可靠性。
当采用简单保护不能同时满足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要求时,则可采用较复杂的保护方式。
选用保护方式时,可先选择主保护,然后选择后备保护。
通过整定计算,检验能否满足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
当采用的保护不能很好地满足选择性或速动性的要求时,允许采用自动重合闸来校正选择性或加速保护动作。
当灵敏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在满足速动性的前提下,可考虑利用保护的相继动作,以提高保护的灵敏性。
后备保护的动作电流必须相互配合,要保证较靠近电源的上一元件保护的动作电流大于下一元件保护的动作电流,且有一定的裕度,以保证选择性。
本设计的保护配置主保护配置选用三段式电流保护,经灵敏度校验可得应使电流1段、2段作为主保护。
后备保护配置经分析应使过电流保护作为近后备保护和远后备保护。
3 短路电流计算等效电路的建立图 系统等效电路图由已知可得,线路的总阻抗的计算公式为:其中,Z —线路单位长度阻抗;L —线路长度。
所以,将数据代入公式可得各段线路的线路阻抗分别为:经分析可知,最大运行方式即阻抗最小时,则有两台发电机运行,线路1L 、3L 运行,由题意知1G 、3G 连接在同一母线上,则其中,符号“||”表示并联的意思。
同理,最小运行方式即阻抗值最大,分析可知在只有1G 和1L 运行,相应地有: 保护短路点的选取选取B 、C 、D 、E 点为短路点进行计算。
短路电流的计算最大方式短路电流计算在最大运行方式下流过保护元件的最大短路电流的公式为:其中,ϕE —系统等效电源的相电动势; k Z —短路点至保护安装处之间的阻抗; s Z —保护安装处到系统等效电源之间的阻抗;ϕK —短路类型系数、三相短路取1,两相短路取23。
对于保护2,母线C 在最大运行方式下发生三相短路流过保护2的最大短路电流为:BC smin kCmax X X E I +=代入数据得: Ikcmax=最小方式短路电流计算在最小运行方式下流过保护元件的最小短路电流的公式为:其中,ϕE —系统等效电源的相电动势;smax Z —保护安装处到系统等效电源之间的阻抗;L Z —短路点到保护安装处之间的阻抗。
所以带入各点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到各点的的最小短路电流为:4 保护的配合及整定计算主保护的整定计算保护I 段动作电流的计算最小保护范围计算式为:其中 ,ϕE —系统等效电源的相电动势;s.max Z —短路点至保护安装处之间的阻抗; 1z —线路单位长度的正序阻抗。
对于保护2,母线C 最大运行方式下发生三相短路流过保护5的最大短路电流为: Ikcmax= 相应的速断定值为:Iop2=*=所以,以上计算表明,在运行方式变化很大的情况下,电流速断保护在较小运行方式下可能没有保护区。
限时电流速断定值根据如下公式可以计算:其中,Ⅱrel K —可靠系数,取值为。
经分析,保护2的限时电流速断定值为:①与保护5的Ⅰ段相配合分支系数为:保护5的Ⅰ段电流整定值为:保护2的Ⅱ段电流整定值为:②与保护4的Ⅰ段相配合发电机的短路电流值为:保护4的Ⅰ段电流整定值为:保护2的Ⅱ段电流整定值为:比较后取两值较大者:保护2处的灵敏度系数为:也不满足sen K ≥的要求。
可见,由于运行方式变化太大,2处的限时电流速断的灵敏度远不能满足要求。
后备保护的整定计算动作电流的计算过电流整定值计算公式为:其中,Ⅲrel K —可靠系数,取值为;ss K —可靠系数,取值为;re K —可靠系数,取值为。
代入公式,可得:rel ss D-Emax set.2rel 1.15 1.5150 2.031500.3(kA)0.85K K I IK ⨯⨯===⨯=ⅢⅢ对于2的Ⅲ段存在分支系数,因此,线路L1的最大电流值为:保护2的三段电流值为:动作时间的计算假设母线E 过电流保护动作时限为,保护2的三段动作时间为:t7=t6=t7+=1st5=t6+=t2=t5+=2s灵敏度校验保护2作为远后备保护的灵敏度为:满足作为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的要求。
5 二次展开原理图的绘制原理接线图如图所示,每个继电器的线圈和触点都画在一个图形内,所有元件都用设备文字符号标注,如图中KA表示电流继电器,KT表示时间继电器,KS表示信号继电器。
原理接线图对整个保护的工作原理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概念。
图三段式电流保护原理接线图交流回路展开图展开图中交流回路和直流回路分开表示,分别如图和图所示。
其特点是每个继电器的输出量根据实际动作的回路情况分别画在图中不同的位置上,但仍然用同一个符号标注,以便查对。
在展开图中,继电器线圈和出点的连接尽量按照故障后的动作顺序连接,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的排列。
如下图所示:图电流保护交流回路展开图直流回路展开图图电流保护直流回路展开图6 继电保护设备的选择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互感器是按比例变换电压或电流的设备。
其功能主要是将高电压或大电流按比例变换成标准低电压(100V)或标准小电流(5A或10A,均指额定值),以便实现测量仪表、保护设备及自动控制设备的标准化、小型,其一次侧接在一次系统,二次侧接测量仪表与继电保护装置等。
同时互感器还可用来隔开高电压系统,以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在选用互感器时应考虑以下几点:(1)小电流选线装置用零序电流互感器;(2)与DD11/60型继电器配套使用的零序电流互感器;(3)与DL11/型继电器配套使用的零序电流互感器;(4)精度与容量(额定负荷)的关系。
继电器的选择正确选用继电器的原则应该是:(1)继电器的主要技术性能,如触点负荷,动作时间参数,机械和电气寿命等,应满足整机系统的要求;(2)继电器的结构型式(包括安装方式)与外形尺寸应能适合使用条件的需要;(3)经济合理。
7 保护的评价在做继电保护配置时我们应该使配置的结果满足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保证可靠性、选择性、速动性和灵敏性。
可是这四个指标在很多情况下是互相矛盾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它们达到一定的平衡即可。
通过这次设计过程可以看出,最大运行方式下三相短路的短路电流与最小运行方式下两相的短路电流相差很大。
按躲过最大运行方式下末端最大短路电流整定的电流速断保护的动作值很大,最小运行方式下灵敏度不能满足要求。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的定值必须与下一级线路电流速断保护的定值相配合,所以其定值也很大,灵敏度也均不能满足要求。
过电流整定按照躲过最大负荷电流整定,其动作之受运行方式的限制不大,作为近后备和远后备灵敏度都能满足要求,一般采用受运行方式变化影响很小的距离保护。
参考文献[1] 张保会,尹项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 于永源,杨绮雯. 电力系统分析[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3] 王永康.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