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六年级上册国学经典
国学知识点六年级

国学知识点六年级国学,又称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国学可以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以下是一些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国学知识点:1.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论语》,了解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
2.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通过学习《诗经》,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以及自然景观。
3. 《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每句三字,内容涵盖了历史、哲学、伦理、自然等多个方面。
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
4. 《弟子规》:《弟子规》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读物。
5. 《孟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它强调了“性善论”和“仁政”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孟子》来理解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念。
6. 《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它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7. 《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提倡“中和”之道,主张在处理事物时保持平衡和适度,这对于学生形成理性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8. 《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后来发展成为哲学、宇宙观和人生观的重要著作。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易经》来了解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
9.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阐述了“道”的概念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和生活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10.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六年级孩子国学知识点

六年级孩子国学知识点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观念。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国学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责任,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下面是一些六年级孩子应该了解的国学知识点:一、经典文化1.《论语》:《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六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理解《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中国传统的礼仪观念。
2.《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周代各国或个人创作的诗篇。
通过学习《诗经》,孩子可以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审美价值。
二、古代人物1.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提倡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孩子可以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和言行,了解他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视。
2.孟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六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认识到个人的努力和自律对于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性。
三、传统节日与习俗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年。
六年级的孩子可以了解春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例如贴窗花、吃年夜饭、放鞭炮等,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故事和神话,了解关于春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圆的象征。
孩子可以了解中秋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象征物,如赏月、吃月饼、赠送和接受礼品等,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有关中秋节的诗歌和故事,感受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四、传统美术与手工艺1.国画: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形式,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
六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国画的基本技巧和常见题材,培养绘画的兴趣和创造力。
2.剪纸: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通过剪刻纸张制作出各种花鸟、人物的图案。
孩子可以通过学习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常见图案,锻炼手脑协调和审美能力。
六年级上册国学经典

六年级上册国学经典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2、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5、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8、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10、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11、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1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13、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无为而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4、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15、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16、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国学经典诵读. 六年级. 上册

国学经典诵读.六年级.上册第一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第二课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六年级国学经典选读指定篇目

六上【12篇(97-108)】97.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三年/谪zh é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b ó,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⑴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
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⑵谪宦:贬官。
栖迟:淹留。
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⑶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
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一作“楚国”。
⑷独:一作“渐”。
⑸汉文:指汉文帝。
⑹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译文: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
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
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9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q īn 薄b áo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 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⑴武判官:名不详,当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
判官,官职名。
⑵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3)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
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4)惨淡:昏暗无光。
(5)满:铺满。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6)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六年级国学经典

六年级国学经典1. 原文及注释。
-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学:学习。
时:按时。
习:温习、复习。
之:指学过的知识。
说(yuè):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yùn):生气,恼怒。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表示多次,不是确数。
为(wèi):替。
谋:谋划,出主意。
忠:尽心竭力。
信:诚信。
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2. 主题思想与启示。
- 这部分内容主要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像“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学习,还要不断复习巩固,这样才能有收获而感到愉悦。
“吾日三省吾身”则提醒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事、交友和学习方面是否做到了忠诚、诚信和努力学习,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
3. 经典故事。
- 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以讲述孔子广收弟子,各地学子前来求学,大家相互交流学问,孔子非常高兴地教导他们的故事。
这体现了孔子对知识传播和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喜悦之情。
1. 原文及注释。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注释:- 得道:指施行仁政。
寡:少。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pàn):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2. 主题思想与启示。
- 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一个统治者如果施行仁政,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反之则会众叛亲离。
这对现代社会也有启示,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人际交往,遵循正义、善良等良好品德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支持。
3. 经典故事。
- 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虽然梁惠王没有完全接受,但这个故事体现了孟子积极推行自己学说的决心。
三、古诗词部分。
-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六年级、《老子大学中庸庄子》11段《老子》节选1.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节选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节选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吾子以为奚若?"。
六年级国学经典背诵

六年级国学经典背诵
第2页: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第4页: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第5页: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第8页: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矣。
第9页: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第11页: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第14页: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第18页: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第24页: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第36页:故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以下内容全部背诵。
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一)◎宪①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②;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③、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④,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⑤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⑥。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⑦问于孔子曰:“羿⑧善射,奡⑨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⑩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二)◎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①,裨谌②草创之,世叔③讨论之,行人④子羽修饰之,东里⑤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⑥。
曰:“彼哉!彼哉!”问管仲。
曰:“人也⑦。
夺伯氏⑧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⑨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三)◎子曰:“孟公绰①为赵魏老②则优③,不可以为滕薛④大夫。
”◎子路问成人⑤。
子曰:“若臧武仲⑥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⑦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⑧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⑨于公明贾⑩曰:“信乎,夫子○11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12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13谲○14而不正,齐桓公○15正而不谲。
”(四)◎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③,不以兵车④,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⑤,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⑥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⑦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⑧也,自经⑨于沟渎⑩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⑪与文子同升诸公⑫。
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⑬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子曰:“其言之不怍⑭,则为之也难。
”(五)◎陈成子①弑②简公③,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④。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⑤,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⑥三子,告。
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问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蘧(qú)伯玉⑦使人于孔子。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
子曰:“使乎!使乎!”◎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六)◎子曰:“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方人①。
子曰:“赐也,贤乎哉②?夫我则不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③诈,不亿④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微生亩⑤谓孔子曰:“丘何为是⑥栖(xī)栖⑦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⑧也。
”(七)◎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②人;下学而上达③。
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④愬⑤(sù)子路于季孙。
子服景伯⑥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⑦。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子曰:“贤者辟⑧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⑨矣。
”◎子路宿于石门⑩。
晨门○11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八)◎ 子击磬(qìng)①于卫,有荷蒉②(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③(kēng)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④,浅则揭⑤。
”子曰:“果哉!未⑥之难⑦矣。
◎ 子张曰:“《书》云:‘高宗⑧谅阴⑨,三年不言。
’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⑩(hōng),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⑪三年。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路问君子。
子曰:“作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⑫。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⑬。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原壤⑭夷俟(sì)⑮。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阙党⑯童子将命⑰,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⑱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 国学经典—第二单元《千家诗》四季风韵1、早春①[宋]白玉蟾② 南枝才放两三花③,雪里吟香弄粉些④。
淡淡著烟浓著月⑤,深深笼水浅笼沙⑥。
2、夏日①[宋]张耒②长夏江村风日清③,檐牙燕雀已生成④。
蝶衣晒粉花枝舞⑤,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⑥,嘈嘈虚枕纳溪声⑦。
久斑两鬓如霜雪⑧,直欲樵渔过此生⑨。
3、长安秋望①[唐]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②,汉家宫阙动高秋③。
残星几点雁横塞④,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⑤,红衣落尽渚莲愁⑥。
鲈鱼正美不归去⑦,空戴南冠学楚囚⑧。
4、中秋①[宋]李朴②皓魄③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④寂无声;平分秋色⑤一轮满,长伴云衢⑥千里明;狡兔⑦空从弦外落,妖蟆⑧休向眼前生;灵槎⑨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⑩。
5、冬至[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②,冬至阳生春又来③。
刺绣五纹添弱线④,吹葭六管动飞灰⑤。
岸容待腊将舒柳⑥,山意冲寒欲放梅⑦。
云物不殊乡国异⑧,教儿且覆掌中杯⑨。
国学经典—第三单元《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一)◎卫灵公问阵①於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②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陈列之法。
孔子答道:“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到过;军队的事情,从来没学习过。
”第二天便离开卫国。
◎在阵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③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④,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
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道:“君子虽然穷,还是坚持着;小人一穷便无所不为了。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
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孔子道:“赐!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答道:“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道:“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孔子对子路道:“由!懂得‘德’的人可少啦。
”◎子曰:“无为而治⑤者其舜也与?夫⑥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⑦笃敬,虽蛮貊⑧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⑨,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⑩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11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12。
【译文】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
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
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
”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子曰:“直哉史鱼○13!邦有道,如矢○14;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15而怀之。
”【译文】孔子说:“好一个刚直不屈的史鱼!政治清明也像箭一样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直。
好一个君子蘧伯玉!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
”(二)◎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失去了与他交朋友的机会。
不可以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失去了交谈的意义。
智者不会白白失去交朋友的机会,也不轻易失去交谈的意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
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
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①,乘殷之辂②,服周之冕③,乐则《韶》、《舞》④、放⑤郑声⑥,远⑦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⑧。
”【译文】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⑨者与!知柳下惠之贤⑩而不与立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三)◎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子曰:“不曰‘如之何①,如之何’者,吾未②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译文】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子曰:“君子疾没世③而名不称焉。
”【译文】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四)◎子曰:“君子求诸(zhū)己,小人求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