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毒性实验终结版
急性毒性实验(实验课)

SX50= i× [(Σp-Σp2)/(n-1 ) ]½
注:X50
为lgLD50 SX50为lgLD50的标准误差
如动物不死,可减少稀释倍数,按
0.1ml/10g灌胃给予稀释倍数较低的乌头水 提液取;如动物死亡,可增加稀释倍数, 灌胃给予稀释倍数较高的乌头水提取液。 再观察动物的反应。
按上述方法,探索出可致小鼠大多死亡的
最小剂量及大多小鼠不致死亡的最大剂量。
结果
动物号 体重(g) 给药量 反应 备注
1.LD50实验设计
目的:学习LD50 测定方案设计 材料:乌头水提液(浓度:0.5g/ml)、
注射器、灌胃器。 动物:昆明种小鼠18-22g,雌雄各半。
方法:
取小鼠称重,先用1只按0.1-0.2ml/10g灌胃
给予乌头水提液(0.25g/ml),观察动物反应。 如动物死亡,将溶液稀释一定倍数后,按 0.1ml/10g灌胃给予乌头水提液取稀释液,再 观察动物的反应。
3.574 10 0.9
2810
2110 1590
?
? ?
10
10 10
0.7
0.3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5
1190
?
10
0
Xm=3.574 i=Lg1.3345=0.1253 Σp=? Σp2=? n=10
相关公式
LD50=log-1[Xm-i(Σp-0.5)]
LD50的95%可信限 =lg-1(X50± 1.96 SX50)
组间剂量比值(低剂量/高剂量)
0.65 0.7 0.75 0.8 4组 6- 7组 0.85 4- 5组 0.9 5- 6组
10
5- 6组
毒理学实验技术总结

毒理学实验技术总结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化学物、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科学。
而毒理学实验技术则是研究这些有害作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我们能够评估物质的毒性、确定安全剂量范围,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毒理学实验技术。
一、急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是毒理学中最常见的实验之一,其目的是测定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通常为 24 小时至 14 天)对生物体造成的损害。
实验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经口急性毒性实验和经皮急性毒性实验。
经口急性毒性实验是将化学物质以特定的剂量灌胃给予实验动物,然后观察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
通过计算半数致死剂量(LD50)来评估物质的毒性强度。
LD50 越小,说明物质的毒性越强。
经皮急性毒性实验则是将化学物质涂抹在动物的皮肤上,观察其对皮肤的刺激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全身性毒性反应。
在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种类、年龄、体重、性别等,以及化学物质的给予方式和剂量。
同时,要对实验动物进行密切观察,记录其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等。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与急性毒性实验不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的观察周期较长。
亚慢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期通常为 90 天左右,而慢性毒性实验则可能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些实验旨在评估化学物质在长期低剂量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潜在危害,如对器官功能的影响、致癌性、致畸性等。
实验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实验动物的体重、饮食、行为、血液生化指标等,并在实验结束时对动物进行解剖,检查各个器官的病理变化。
三、遗传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用于检测化学物质对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损害作用,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 DNA 损伤等。
常见的遗传毒性实验方法有:1、细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 实验):通过检测化学物质对细菌基因突变的诱导作用,来评估其遗传毒性。
2、微核实验:观察细胞中微核的形成,以判断化学物质是否导致染色体损伤。
急性毒性试验

实验一急性毒性试验(Acute Cytotoxicity Test)一、实验目的:了解生物材料急性毒性的含义,掌握急性毒性试验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医学上通常指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对药物而言的,并以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来衡量药物急性毒性的大小。
所谓LD50是指某一药物使试验动物总体死亡一半的剂量,由于LD50是剂量反应曲线上最敏感的一点,而且有易测、准确和重复性好的优点,以此作为药物使用的安全指标。
但对于生物材料而言,它与药物在体内的反应机理不同,大多数生物材料不能计算LD50,所以在试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试验材料或其浸提液来观察实验动物体重在24、48和72h的变化、运动、呼吸状态以及死亡情况作为评价的指标,判定某种生物材料的急性毒性作用。
三、实验对象:小鼠四、实验器材和药品: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蒸馏水,生理盐水(0.9%),注射器(1ml),量筒(10ml),小烧杯(50、100ml),高压消毒器。
五、实验步骤:1.浸提液制备:按评价标准裁剪试样,选择适当浸提温度制备浸提液。
2.将10只体重在17~23g间的健康、未做过其他实验的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
3.将浸提液按每公斤小鼠体重注射50ml于实验组小鼠尾静脉(50ml/kg),用生理盐水按同样方法作空白对照。
4.记录试样表面积和使用浸提液的容量;记录注射后24h、48h、72h两组小鼠的体重,观察其各种生物学反应情况。
六、评价方法:2.1 在72h观察期内,注射材料浸提液的动物反应不大于对照组动物,则认为该材料符合急性毒性试验要求。
2.2在72h观察期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动物中有2只以上出现轻度毒性症状或仅1只动物出现明显毒性症状死亡,或实验组5只动物的体重均下降,即使无其他中毒症状都要进行重复试验。
2.3 重复试验的动物数量应加倍,即每组需10只小鼠。
(完整版)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一)试验条件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
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
年龄一般为7-9周龄。
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
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
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
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
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
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 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
急性毒性实验报告

急性毒性实验报告急性毒性实验报告引言:急性毒性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小白鼠进行急性毒性实验,了解某种化学物质的毒性效应,并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选取了20只健康的小白鼠,分为4组,每组5只。
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A的处理,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处理。
实验过程中,观察小白鼠的行为、食欲、呼吸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持续时间为24小时。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和结果:1. 实验组小白鼠在接受化学物质A处理后,出现了明显的行为异常。
它们表现出活动减少、食欲下降、毛发无光泽等症状。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白鼠的行为异常更加明显。
2. 呼吸方面,实验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呼吸深度减小。
这表明化学物质A对呼吸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实验组小白鼠的体温有所下降,尤其是接受高剂量处理的小白鼠。
这可能是由于化学物质A对体温调节系统的干扰导致的。
4. 实验组小白鼠的心率明显加快,而对照组小白鼠的心率变化不大。
这表明化学物质A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 实验组小白鼠的精神状态明显受到影响,它们表现出迟钝、无精打采的状态。
这可能是化学物质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所致。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化学物质A对小白鼠的急性毒性效应明显。
其表现为行为异常、呼吸系统受损、体温下降、心率加快以及精神状态受到影响等。
2. 小白鼠对化学物质A的毒性反应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
高剂量处理的小白鼠表现出更明显的毒性效应。
3. 化学物质A可能对呼吸、体温调节、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毒性影响。
结论:本次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学物质A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
在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化学物质的监管,确保其在使用和处理过程中不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药物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一药物急性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目的】了解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的意义、原理,掌握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方法和计算过程。
【原理】LD50是指在一群动物中能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由于实验动物的抽样误差,药物的致死量对数值大多在50%质反应的上下呈正态分布。
在这样的质反应中药物剂量和质反应间呈S型曲线,S型曲线的两端处较平,而在50%质反应处曲线斜率最大,因此这里的药物剂量稍有变动,则动物的死或活的反应出现明显差异,所以测定半数致死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药物毒性的大小。
【实验材料】1、动物:小白鼠,体重18-24g,雌、雄各半,实验前禁食12小时,不禁水。
2、药品:盐酸普鲁卡因,苦味酸。
3、器械:小鼠笼,天平,注射器(1mL),电子计算器。
【方法和步骤】(一)预备实验1、探索剂量范围:先找出100%及0%死亡的剂量,此即上下限剂量(D m及D n)。
方法是先取出小鼠9-12只,每组3只,按估计量(根据经验或文献资料定出)给药,如3只小鼠全死则降低剂量一半,如全不死则增加剂量一倍,如部分死亡,则按2:1的比例向上、向下调整剂量,由此找出上下限剂量。
2、确定组数,计算各组剂量:确定组数(G):可根据适宜的组距确定组数,一般分5-8个剂量组。
计算各组剂量:要求各组剂量按等比级数排列,在找出D m及D n和确定组数后,可按下列公式求出公比r:r再按公比计算各组剂量D1,D2,D3,D4,D5……D m,其中D1=D n=最小剂量,D2=D1⨯r; D3=D2⨯r; D4=D3⨯r; D5=D4⨯r; ……D G=D G-1⨯r。
r值一般以1.7~1.15之间为宜。
计算举例:已知某药在致死毒性实验中,Dm=187.5 mg/kg; Dn=76.8 mg/kg, 确定组数G=5,求r及各组剂量。
先代入公式求r=1.25,再计算各组剂量D1=Dn=76.8 mg/kg,D2=76.8⨯1.25=96 mg/kg, 依次计算D3,D4,及D G(D5)分别为120,150,187.5 mg/kg。
20121015终版急性毒性试验

5.为毒效应的靶器官确定和机制分析提供线索。
6.作为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检测措施。
2020/1/27
任立群
26
二、 LD50 测定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一)实验动物
选择原则
●尽量选择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 ●易于饲养管理、试验操作方便的动物; ●繁殖生育力较强,数量较大能够保障供应; ●价格较低,易于获得的动物。
任立群
8
二、急性毒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一般程序
注意:
1.试验过程中对死亡动物最好进行尸检; 2.为提高实验的重现性,必须使所有的实验条件及
方法规范化,根据GLP的有关规定进行操作。
2020/1/27
任立群
9
二、急性毒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至少选用两种实验动物 采用两种给药途径 给药后观察 7~14 天动物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在基础性研究工作中,按科研课题的具体要求 选择,在法规性毒理学评价工作中,必须按照其规 范要求进行。
2020/1/27
任立群
27
(一)实验动物 1.动物种类
在LD50的测定中,实验动物常选用啮齿类的小鼠 或大鼠,尤其是小鼠。
2020/1/27
任立群
28
(一)实验动物
1.动物种类
小鼠的优点是:繁殖周期短、产仔多、生长速 度快、体型小、饲料消耗少以及毒理学背景资料较 多、比较温顺便于捕捉、操作方便、试验的准确性 和一致性好。
大鼠要求染毒前应隔夜禁食,一般在前一天傍晚下班时 或晚间将饲料撤掉。
小鼠和大鼠基本类似,但由于其消化吸收和代谢速度较 快,可隔夜禁食也可禁食4小时以上。
毒理学实验技术总结

毒理学实验技术总结毒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学科,其实验技术的发展对于评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和风险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常见毒理学实验技术的总结。
一、急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是评估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通常 24 小时至 2 周)对生物体造成的毒性效应。
实验动物通常选用小鼠或大鼠,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经口、经皮、吸入等)给予一定剂量的受试物。
观察指标包括动物的死亡情况、临床症状(如行为异常、呼吸困难等)、体重变化等。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这是衡量化学物质急性毒性的重要指标。
二、亚急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亚急性毒性实验的时间通常为 28 天至 90 天,亚慢性毒性实验则为90 天至 180 天。
这些实验旨在观察化学物质在较长时间内低剂量暴露下对生物体的潜在毒性。
除了观察一般症状和体重变化外,还会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如肝功能、肾功能指标)、组织病理学变化(如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的组织形态改变)等。
三、慢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的周期较长,一般为 1 年以上,甚至可能持续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
这种实验更能反映化学物质长期暴露对生物体的影响,包括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等。
检测指标与亚急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类似,但更加注重对肿瘤发生、生殖系统影响以及遗传物质损伤的评估。
四、遗传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用于检测化学物质对生物体遗传物质(DNA)的损伤作用。
常见的方法包括:1、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 试验):通过观察受试物是否能引起细菌基因突变来评估其遗传毒性。
2、染色体畸变试验:观察细胞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3、微核试验:检测细胞中微核的形成,反映染色体的损伤。
五、生殖毒性实验生殖毒性实验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包括对生殖器官、生殖细胞、胚胎发育等方面的作用。
实验分为三段:1、Ⅰ段: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实验,评估对雌雄动物生殖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毒症状和动物死亡情况观察
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和记录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中 毒体征及发生过程、死亡情况和时间分布、体重和病理形 态学变化。
观察和记录中毒症状及出现的时间,死亡数量和时 间及死亡前的特征。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 LD50或LC50计算时以观察周期内各组动物的总死亡数为依 据。根据观察情况分析中毒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按照实 验结果,填写急性毒性实验记录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经呼吸道急性毒性试验(LC50)
实验目的 学习静式呼吸道染毒操作方法 学习测定和计算LC50的试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原理(染毒方式) 呼吸道吸入染毒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动式
吸入,一种是静式吸入。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静式呼吸道吸入染毒: 优点: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消耗受试物少、适用于小动物 接触易挥发液 态化合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缺点:受试物浓度难维持恒定,而且实验动物有经皮吸收的 可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敌敌畏(DDVP)配制:(组距1.4,给药量0.2ml/10g)
剂量mg/kg 原液量(g)
36.44
0.1139
原液量(ml)
(4℃)
0.0813
定容量(ml) 50
原液量 (ml)
(25 ℃ )
0.0948
51.02
0.1594
0.1139
50
0.1327
71.43
根据实验动物中毒症状、死亡时间、特征 和LD50,按受试物种类,分别参照相应的经口 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进行评定,判断该受试物的毒 性大小及毒性特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实验课所需准备的试剂和材料:
健康成年小鼠若干只(按每组5~6人,每组10只动物, ♂♀各半)、50 ml容量瓶(每组1个)、加样器(200μl、 1000μl)、加样枪头、DDVP原液、1 ml玻璃注射器、灌 胃针头(每组2套)、棉签、染液、LD50记录纸、小鼠笼 (每组2个)、电子天平(2台)、搪瓷托盘(每组一个)、 受试物、苦味酸酒精饱和液、0.5%品红溶液或其它染色 剂。
LD50计算(改良寇氏法)
改进寇氏法是利用剂量对数与死亡率呈S型曲线而设计 的方法,又称Karber法或平均致死量法。本法要求每个染 毒剂量组动物数要相同,各剂量组组距呈等比级数,死亡 率呈正态分布,最低剂量组死亡率呈<20%,最高剂量组死 亡率>8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毒性分级及结果评定
动物选择及性别辨认
急性毒性实验一般首选哺乳动物,其中又以大小鼠最
为常用。大、小鼠主要依据肛门与生殖器之间的距离来区
分。远——♂、近——♀。成年鼠:雄性卧位可见睾丸, 雌性可见腹部有12个乳头。
动物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
应依据统计学原则进行随机分组。
1 2 3 4 5 6 组数
1
只数
2
.
体重
.
1 82 79 3 64
经口急性毒性试验(LD50)
试验目的 学习急性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原则 熟练掌握经口灌胃染毒操作技术 掌握LD50计算方法和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试验内容 动物选择和性别鉴定 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 小鼠经口灌胃操作技术 毒性症状观察、LD50计算和毒性分级
操作步骤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0.2232
0.1594
50
0.1858
100
0.3125
0.2232
50
0.2603
140
0.4375
0.3125
50
0.3642
196
0.6125
0.4375
50
0.5099
灌胃操作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将动物固定成垂直体位,腹部面向操作者,使动物的上消 化道固定成一直线
毒性作用/中毒症状和动物死亡情况观察
试剂
受试物(易挥发液体,苯(原液))、苦味酸 酒精饱和液、0.5%品红溶液或其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选择健康实验动物,称重(精确到0.1g),编号, 随机分组。
剂量分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呼吸道吸入染毒: 依设计剂量浓度及染毒柜体积,计算需要加入的受试物 量。将5♂、5♀共10只小鼠→放入静式染毒柜内→加盖 (注:每只小鼠每小时所需要的气积为3L)。将液态受 试物经加药孔加到接物蒸发器(纱布、滤纸、蒸发皿或小 型加热器)上→开启小电扇,计时→观察、记录中毒症状 和动物死亡情况。染毒结束后,关闭电源,打开盖子,驱 走柜内残存的含毒空气,取出动物,存活者归笼继续观察。 (症状:呕吐、昏迷、抽搐、呼吸麻痹而死亡) LC50计算:同LD50
急性毒性试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实验目的及意义: 确定受试物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LC50、观
察受试物所致的急性中毒症状及其毒性作用特点, 为进一步的毒性试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急性毒性试验的染毒方式可有多种,包括经 口、经呼吸道、经皮及注射染毒方式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
受试物剂量选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对于一种新的化学物质,剂量选择可参照同系物 的毒性或文献资料加以估计,先用少量动物以组距 较大的一系列剂量进行预实验,找出粗略的致死剂 量范围,然后再设计出正式实验剂量组
受试物配制
本次试验所用的受试物是80%的敌敌畏(DDVP)原液。 按照事先设计的剂量分别稀释配制为几种不同浓度的 受试物溶液,而各个剂量组的动物均给予相同单位体 重体积的受试化学物。
动式吸入: 优点:能即时补入新鲜空气和排出污浊空气,氧分压,二氧 化碳分压,温度、湿度,受试物浓度保持恒定。 缺点:设备复杂,消耗受试物多、易污染环境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染毒柜内受试物浓度的计算
注意单位!
试剂和材料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实验动物及器材
健康成年小鼠若干只,(每组10只,♂♀各 半),小鼠笼(每组2个)。静式吸入染毒柜6个、 吸管、动物秤、记录纸。
高剂量组动物的死亡常很快发生,染毒后应即刻密切观 察。观察和记录中毒症状及出现的时间,死亡数量和时间及 死亡前的特征。按照实验结果,填写急性毒性实验记录表。
中毒的症状观察:兴奋、流涎、肌震颤、抽搐、管状尾、 呼吸减慢、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站立不稳、大小便失禁、 大剂量侧卧以致死亡。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