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格律诗八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

第2课《格律诗八首》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诗都是唐朝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练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蕴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学习《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闲逸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
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非常准确地评价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4.品味赏析。
(1)出使人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诗人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去遥远的西北边塞。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经过询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上空。
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1、格律诗八首

格律诗八首一、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是诗歌的一种,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
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1、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二、背景介绍。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洛阳人,曾往来于吴、楚间,很早就有诗名。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诗人沿长江往东,泊舟北固山下,见江南残冬风光而产生了乡思,写下了此作。
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三、解词:1、选自《全唐诗》 1、次:住宿,此指停泊。
3、旧年:未尽的一年4、乡书:家书5、归雁:春天北归的大雁6、边:泛指某处四、主题:本诗中写出诗人客留他乡的思乡之情,以及放眼山川的博大胸怀。
五、理解性默写:1、诗中表明诗人客游他乡的诗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描写长江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即景抒情,表现诗人客游日久,引动归思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旭日初升,江南早春的景象/概写岁末江边风光,感叹逝水如情/流传千古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表明诗人思乡心切,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最能表现作者的乡悲的句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一、作者: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格律诗八首》 春望 (3)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想象“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的情景。
提纲: • 物(宫殿、民居……) • 人(皇帝、官员、百姓、杜甫) • 景(树、花、草)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他感 伤时世见花而落泪,痛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从标题你能读出什么信息?
季节:春天 内容:登高看到的景色
哪些诗句写的是“望”的内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山河在”、“草木深”有什么含义?
•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 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 云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 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 而悲,则时可知矣。” ——司马光
时代背景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 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唐玄宗仓惶出逃 西蜀。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当他听说 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 宗),立即从漉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 朝廷。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 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 朝廷。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 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 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
诗风沉郁顿挫
“沉郁”,指诗的内容,即思想感情 的深沉蕴藉,有强烈的时代感; “顿挫”,指形式,即章法曲尽变 化,语言音韵抑扬有致等。
死朱 骨门 。酒
肉 臭 , 路 有 冻
内穷 热年 。忧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格律诗八首》word教案 (13)

格律诗八首课题格律诗八首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学目标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个性设计教学资源学习《登高》。
1.作者介绍。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3.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点名读、听朗读带。
要求适当运用手势、眼神、体态来表情达意。
注意声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
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要让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1.学生介绍作者2.学生默读,朗读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
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视频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
公元759年暮冬,共鸣,做到声情并茂。
4.品评赏析。
八年级语文格律诗八首

。 形婚 http://www.xinghun.love/
余下四人,严兄为尊。文友之中,称其“司令”。其中地位,犹见一斑。司令年纪大我们一轮,遥想当年,我们这些年少轻狂的文学青年尚在信笔涂鸦时,他已是县总工会的领导,创作出电影剧本 《一个起死回生的人》了。后来,他转攻报告文学。但凡出手,皆是磅礴浑宏之作,常整版整版地刊发在省市的日报上。又后来,他弃笔从政,举家迁温,成了一个温州话讲得很地道的都市人。唉,他 的老家叫严垟山头,比我还山边呐。现在,他闲赋在家,又开始执笔著春秋,佳作迭出。难怪他笑得那么开心。六十开外的人了,平头墨镜,气象万千,似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羡煞个宝宝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1年整理〗《格律诗八首》难点解析

《格律诗八首》难点解析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意境雄浑,画面开阔,谈谈对这句诗的感悟?【解析】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为“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它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树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来算准确。
另外,落日本来给人事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二、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和杜甫《登高》中所写的鸟有什么不同吗?【解析】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杜甫借鸟写出了自己的孤单无依。
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用了两个比喻,含义深远,请认真体会其中的妙处。
【解析】“蚕吐丝”“蜡流泪”两个比喻非常巧妙,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
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有着悲观色彩。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丰富的。
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着,无私奉献。
四、请分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两句诗如何准确抓住了寺中景物幽静的特点的?【解析】通过这两句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
《格律诗八首》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古诗文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
而《格律诗八首》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诗家之绝唱,绝代之佳作”。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格律诗八首》呢?下面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唐代八大家的理解认识。
2.了解《格律诗八首》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意义,掌握其意境、语言、节奏和韵律等方面。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使学生在欣赏诗歌之余,更好地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
二、教学内容:1.教师为学生介绍唐代八大家的背景与代表作品,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
2.教师详细讲解《格律诗八首》的创作背景、格律体裁以及诗歌艺术特点。
3.逐篇讲解《琵琶行》、《静夜思》、《登高壮观》、《春晓》、《早春呈水部张员外》、《登幽州台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秋夜寄邱员外》这八首诗歌。
通过对每首诗歌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意蕴和感受其气息和语言艺术。
4.配合诗歌辅助材料,如音频、图片等,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表现。
5.课堂演读和欣赏,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和演绎,体验《格律诗八首》诗歌的情感表现和语言的韵律之美。
三、教学方法:1.讲解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具,结合图片、音频等辅助材料,生动地讲解《格律诗八首》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加深对唐代八大家的理解认识。
2.对话式教学法: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构思,把抽象的诗歌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知识。
3.演绎演唱法:利用学生的语言和表演天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演绎或演唱,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并喜欢诗歌。
4.欣赏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欣赏和体验,从中品味文化,感受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精神情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格律诗八首——《己亥杂诗》》教案

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 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 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 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 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 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一二句写
三四句写
夕阳
浩荡
课题
课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型
新授课
设 计 人
பைடு நூலகம்蔡巍
教学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目标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 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 课前演讲 一、导入新课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 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 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 315 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 1839 年,道光十 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 315 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 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 19 年(1839), 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 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 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 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五、理解诗句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 学 过 程 差 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写作背景。
• 此诗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 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 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慰问, 居河西节度使幕中。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
• 3.朗读指导。
•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读,教师范读, 听朗读带。(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 4.品评赏析。 •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诗中用“浩 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 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浩荡离愁”又用 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
• “吟鞭东指即天涯”,这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 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因为这次 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 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 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就让我们 再次领略唐朝诗人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吧!
• 二、学习《使至塞上》。 • 1.作者简介。 •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
人,世称“诗佛”。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 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 2.课后积累其他诗词大家的作品并进行分析。
感谢欣赏!
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对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 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王维以五言律
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
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人。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出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 庭,38岁中进士。政治上主张改革内政,抵御外侮, 与同时的魏源齐名,称“龚魏”,为近代思想界的 先驱者,启蒙思想家。
• 3.朗读指导。 • (1)请两位同学配乐朗诵,其余同学听读,并点评,掌握
朗读节奏、语气、重音。
• (2)学生反复读诗,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 4.品读赏析。 •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浩荡”,广大无边。“白日斜”,夕阳西斜。龚自珍报国
• 四、学习《己亥杂诗》。
• 1.作品简介。 •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为咏怀和讽喻之作。这
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 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 诗》。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鸦片战争的 前一年。本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 2.作者简介。 • 龚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为什么要以“征蓬”“归 雁”自比?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 风而去的蓬草一样远出“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 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 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 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落红”,落花。“红”,比喻理想与信念。“落红”是作
者自比脱离官场。这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 写落花,花虽落但仍然依恋故枝,心系故枝,并且要化成泥 土滋养故枝,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诗人虽然像一 朵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不是无情的,他 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 己的理想和信念。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 的,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他仍执著地“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种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高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 令人感佩不已。
• 开元九年(721),王维进士及第,官太乐丞,随即因为署 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 十四年(726),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 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 被安禄山胁迫做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
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
外链代发/
低沉古怪的轰响,绿宝石色的大地开始抖动摇晃起来,一种怪怪的惨窜骷髅味在加速的空气中跳跃。最后扭起快乐机灵、阳光天使般的脑袋一挥,飘然从里面流出一道金光,他抓住金光怪异地一 旋,一组紫溜溜、金灿灿的功夫∈万变飞影森林掌←便显露出来,只见这个这件玩意儿,一边颤动,一边发出“呜呜”的奇响。……悠然间蘑菇王子全速地颤起神奇的星光肚脐,只见他天使般的 黑色神童眉中,突然弹出五十团转舞着∈追云赶天鞭←的酱缸状的飞沫,随着蘑菇王子的颤动,酱缸状的飞沫像病床一样在拇指神秘地搞出飘飘光烟……紧接着蘑菇王子又用自己挺拔威风的淡蓝 色雪峰牛仔裤秀出紫葡萄色闪电般跳跃的铁锹,只见他潇洒飘逸的、像勇士一样的海蓝色星光牛仔服中,变态地跳出五十组甩舞着∈追云赶天鞭←的仙翅枕头叉状的鸭掌,随着蘑菇王子的摇动, 仙翅枕头叉状的鸭掌像熊胆一样,朝着妃赫瓜中士飘浮的嘴唇怪踢过去!紧跟着蘑菇王子也转耍着功夫像细竹般的怪影一样朝妃赫瓜中士怪踢过去随着两条怪异光影的瞬间碰撞,半空顿时出现一 道淡绿色的闪光,地面变成了雪白色、景物变成了深蓝色、天空变成了灰蓝色、四周发出了奇特的巨响……蘑菇王子淡红色的古树般的嘴唇受到震颤,但精神感觉很爽!再看妃赫瓜中士老态的脖 子,此时正惨碎成手镯样的亮黑色飞光,全速射向远方,妃赫瓜中士猛咆着发疯般地跳出界外,疾速将老态的脖子复原,但元气和体力已经大伤神怪蘑菇王子:“你的业务怎么越来越差,还是先 回去修炼几千年再出来混吧……”妃赫瓜中士:“这次让你看看我的真功夫。”蘑菇王子:“你的假功夫都不怎么样,真功夫也好不到哪去!你的创意实在太垃圾了!”妃赫瓜中士:“等你体验 一下我的『蓝银缸圣耳塞爪』就知道谁是真拉极了……”妃赫瓜中士忽然跳动的手掌连续膨胀疯耍起来……凸凹的活似樱桃形态的脚透出深灰色的阵阵幽雾……平常的暗黑色脸盆耳朵跃出水蓝色 的隐约幽音。接着扭动纯白色灯泡模样的脑袋一吼,露出一副古怪的神色,接着晃动敦实的屁股,像墨灰色的六眼荒原蝶般的一扭,斑点的纯灰色瓦刀形态的鼻子立刻伸长了九十倍,紧缩的身材 也突然膨胀了一百倍!紧接着淡紫色肥肠般的身材闪眼间流出暗黄色的豹鬼残隐味……不大的的紫红色熊猫一样的皮鞭雪晓围腰透出残嗥坟茔声和咻咻声……圆圆的雪白色怪石似的猪精星怪盔忽 亮忽暗穿出妖精魂哼般的晃动!最后转起暗黑色脸盆耳朵一吼,变态地从里面喷出一道金辉,他抓住金辉残暴地一摆,一套黑森森、黄澄澄的兵器『紫鸟蚌精病床钩』便显露出来,只见这个这件 宝器儿,一边蠕动,一边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 句。现在人们常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 赞扬老一辈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培养和爱 护青年人耗尽心血的高尚情怀。
• 5.写作特色。 •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用“白日
斜”“天涯”来烘托映衬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 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 诗人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所以才愤而辞官去寻找 另一种方式继续为国效力。诗的后两句对此作了明 确的表述,鲜花虽然凋谢,但它决不是无情地随风 飘落,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为肥料,用来滋养新花。 全诗移情于物,巧妙构思,寓意深刻。尤其一个 “更”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以身献国的高尚情操, 令人肃然起敬。
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下面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 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 (多媒体屏幕显示边塞绮丽风光,帮助学生想象。) •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一望无垠的
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 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二 格律诗八首
• 教学目标 • 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
的思想感情。
•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 面的能力。
• 教学重点 •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 教学难点 •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 课时安排 • 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