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后感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 读罢《左传》,关于“礼”和“德”的论述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想,“礼”与“德”应是表与里的关系。
礼为形式,德为内涵。
《周郑交质》记叙了周、郑通过交换人质以求和解的史实。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交换人质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最后结局仍为周、郑交恶。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周、郑本为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关系,现在竟开始交换人质,这是不合礼法的,从中便可看出两国之间的不信任。
礼尚往来,是国家之间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也是以“德”相交的基本要求。
两国之间的关系没有“德”作为支撑,和平是不会长久的。
而“德”的载体便是礼尚往来了。
然而做到守“礼”就足够了吗?《宫之奇谏假道》一篇,面对晋侯提出借道伐虢国的要求,宫之奇看穿其中的阴谋,进谏虞侯并指出其阴谋。
然而虞侯却说:“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他认为他遵守礼法上供,就能高枕无忧。
然而宫之奇明确指出:“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
”虞侯不听,终于导致国家灭亡的惨剧。
虞国国君仅仅注重形式,而不修明政务,国家衰败还不审时度势,实在令人可笑可叹。
国家的覆灭虽为外因所致,但深究下去,仍是由于虞侯没有处理好礼与德的辩证关系。
那么真正的经纬之道又是什么呢?我认为《郑庄公戒饬守臣》中的郑庄公做得就很好。
征服许国是否合礼我们暂且不论,征服许国后,他并没有贪图许国的土地与财物,而是命人暂时治理许国,安抚民众,最后再将国家归还许国人统治,“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也”。
郑庄公“礼”“德”并重,以礼作为行为规范,并不忘记其内核为德,为今世后世发展都带来了好处。
鉴古观今,古人的教训与经验告诉我们“礼”与“德”的关系,推及今日,我们都应该懂“礼”有“德左传读书心得体会2 漫游在《左传》的世界里,难免会遇到神与鬼,与鬼神世界相连的人是“卜”与“巫”。
即使尊如王者,也要屈躬以问。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一部古代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和政治变革。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比如季桓子、季康子等。
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同时,他们的命运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政治局势。
除了人物形象外,书中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秋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代,各国之间的争斗不断,而《左传》中记录的这些事件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不安。
同时,书中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左传》,我不仅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政治,也
对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古代史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深远,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宝贵的历史教训,为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春秋是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周王室衰退,诸侯国势力膨胀。
因为动乱,国家间时时会有被吞并的危险,这就促使各诸侯国在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民众特点等基础上励精图治,强壮自己,因此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中华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一次文化革命。
站在周礼的角度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主的忠诚似乎高于对家人的关爱,这在《石碏谏宠州吁》中可以看见,石碏杀了骄奢淫逸害死桓公而自立的州吁,还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因为他与州吁同党作乱。
如果石碏自己从小倾心教导儿子要追随明君,石厚或许不会与州吁一同作乱,既然有自己的过失,又为何全部加在儿子身上?为忠于卫桓公稳定国内秩序而大义灭亲,这从人道主义上讲真太不可思议。
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义灭亲又好像随处可见。
曾听人讲发生在家乡时期的真实故事,一个女教师的儿子被人打成右派,很多人在街上游行反对他,他母亲也就是这个女教师也在游行队伍中,因为她是政府的职员,如果不跟着打她的儿子,她的工作也会没的,所以她不得不在队伍中高喊“打到某某某”,亲情在某个时候竟如此淡薄。
但也有不同于石碏的“忠”“贞”的代表——荀息,他是另一个诸葛亮,为晋献公倾尽心力,最后自杀而死。
春秋时虽然礼崩乐坏,但各国仍强调等级,不仅要向周天子交贡赋,还要将国内发生之事上报。
在《王以诸侯伐郑》中郑庄公与周桓王打战,周桓王肩膀受伤,当臣子请求追逐周桓王时,郑伯说“君子不欲多上人,何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
这说明他仍有分封等级的观念,即使自己强大了,也不敢明着推翻周天子的统治,而是首求自保。
历朝历代中都有女人通过获得君主宠爱改变自己不是嫡子的儿子的命运,使之登上宝座。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忠臣义士,也有奸佞小人。
他们之间的斗争和勾心斗角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政治的残酷和复杂。
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权势所动,成为了历史上的典范。
通过阅读《左传》,我也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所述的战争、政治斗争和国家兴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我对古代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古
代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
件和政治斗争。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
慧和哲理。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孔子作为鲁国宰相的政治智慧和高尚
品德。
他在处理政治事件时,始终坚持仁义道德,以德服人,以礼
制事。
他不仅注重治国理政,更重视修身养性,提倡仁爱之道,为
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同时,通过《左传》也可以看到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
争和权力争夺。
在这个时期,各国之间相互攻伐、争夺土地,政治
局势动荡不安。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混乱时期,仍有一些人坚守信仰,不为权力所诱惑,坚持正义和道义,为社会带来一丝光明。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认识到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脆弱。
在权力面前,很多人会失去原则和良知,而只有那些坚持正义、仁
义道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光芒。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在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尚品德的重要性。
这部古代史
书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汲取智慧和启示的宝贵财富。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和
政治变革。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
云变幻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在《左传》中,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致和生动。
通过阅读,我仿佛置身于春秋时期的鲁国,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
是如何为权力争斗,为国家的命运奋斗的。
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
了作者对于道德和政治的思考,以及对于人性的洞察和反思。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到底。
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
令人悲哀的情节,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丑恶。
这些都让我深
刻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政治的残酷,以及历史的无常和变幻。
通过阅读《左传》,我不仅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也对中国
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也深刻
体会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启示和警示,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珍惜和
平与稳定的生活。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是一次深刻的历史与人性的思考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篇章,记录了春秋时期
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通过阅读《左传》,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段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激烈斗争。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有忠臣、奸佞、贤良、愚昧等等。
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使
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同时,书中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人民的疾苦和苦难。
这让我深
切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通过阅读《左传》,我还学到了许多关于政治智慧和处世之道
的知识。
书中的一些智慧格言和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比
如书中提到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等等,这些
都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言论,让我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
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的态度和处世之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
相信,通过不断地阅读这样的经典之作,我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明智和睿智。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一部分,记录了春秋时期
鲁国国史和鲁国君主的言行。
在阅读《左传》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为人处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左传》,我了解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格局。
在这个时期,各国相互争斗,内部也存在着权力斗争,人们的生活
充满了挑战和变数。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仍有许多人能够
坚守自己的原则,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智慧,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谋福利,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楷模。
在阅读《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忠诚、正直、诚信
等品质的重要性。
《左传》中的人物,无论是国君还是臣子,都展
现出了这些品质。
他们不为名利所动,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原则,维护正义。
他们的行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白了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一切。
通过阅读《左传》,我还学到了很多处世的智慧。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受到了很高的重视,因为他们深知言行举止的重
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的做法,注重自己的修养
和品德,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深刻认识到了忠诚、正直、诚信等品质的重要性,也学到了
很多处世的智慧。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学习《左传》
中的精神,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姜氏厌恶其子郑庄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就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
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正是行文的脉络所在。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
制,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制……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参透。
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篡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了。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间,也丝毫不有缓解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共经过二十二年,这漫长的岁月,突出表现了庄公蓄谋已久,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觉察不出其心迹,被蒙在鼓里,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说:“多行不义……”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层帷幕:表明这是在自杀,而非他杀,企图逃避杀弟的罪责,可说既狠毒又狡猾。
庄公没下的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权力欲望的沟壑是永远填不满的,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
其至说出:“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不与,则请除之”这样的话来激他,他都不为所动,这说明庄公的深藏不露,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等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作内应的时间之后,才“可矣”。
公子吕伐京后,共叔段逃到鄢,庄公亲率军攻鄢,终于使共叔段彻底垮台,对于姜氏当然也不放过,把她放逐到城颍,且誓曰:“不及黄泉,天相见也!”怨恨之深溢于言表,再也用不着掩盖了。
和郑庄公的极端冷酷相此,共叔段则表现为极度狂热,这种狂热,既表现了攫取权力的野心,也表现了施展权术的低能,共叔段的步步副近,实际上都是在步步落入庄公为他设下的陷井,争权夺利,可以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狂热,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封建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
因此,这一对亲兄弟,犹如一根毒藤上结出的一双恶果,其胚胎并没什么大的区别,不过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失败者而已。
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谋及活动,在文章中并没有作正面描写,只是通过简要的记叙和郑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样写不仅使文字显得十分简洁,而且突出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姜氏、共叔段的密谋活动,郑庄公了如指掌;而姜氏,共叔段对郑庄公的险恶用心及严密布置却毫无所知。
妙在似明实暗,似暗实明。
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郑庄公这个奸雄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读来使人感到十分滑稽,有人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挣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
无怪乎史官对此事的评论也感到为难了。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作者针对颍考叔而说的。
将孝道永赐予汝之族类,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
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
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俩,因为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而伪善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的。
秦晋殽之战是左传描写的另一场重要战役。
春秋时代是兼并战争极为频繁的动乱时代,弱肉强食,大国争霸是这边一时代的特点。
当时秦晋是大国,郑是小国。
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利用秦晋争霸的矛盾,游说秦穆公,分化了秦晋联盟,使秦与郑另订盟约,加深秦晋见的矛盾,这是秦晋之战的原因。
故事按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展开,而且在情节中塑造了秦穆公、蹇叔、弦高、先轸等几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文章以卜偃传命——假托君命为开端,告诫晋国大夫们“将有西师过轶我”,渲染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从中可以看出秦晋两国间争霸中原的矛盾已十分尖锐,就象箭在弦上一般,这是爆发崤之战的根本原因。
晋文公卒于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而在三十三年春,秦师就已过周北门了。
可见秦袭郑是早有准备,而晋对此并非一无所知,它也获得了秦袭郑的情报,所谓“柩声如牛”的装神弄鬼不过是耍弄迷信手段来进行战争动员而已。
杞子密报是秦袭郑而导致秦晋崤之战的直接原因。
秦穆公一心追求霸业,得到杞子“掌其北门之管”作“潜师”内应的密报后,秦穆公的野心立刻膨胀起来,准备劳师袭郑了。
他假惺惺的“访诸蹇叔”只不过是希望得到一个元老重臣的附和而已,但当蹇叔陈述利害表示反对时,他非常恼火,仍一意孤行,悍然袭郑,点将出师于东门之外。
在蹇叔哭师时,秦穆公竟恼羞成怒,咒骂蹇叔“尔何知?中寿。
尔墓之木拱矣!”寥寥数语,把秦穆公的刚愎自用、利令智昏、表现的活灵活现。
蹇叔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有政治远见的老臣形象,他竭力劝阻秦穆公出师伐郑,从战略上作了深谋远虑的分析,毫不犹豫地否定“劳师袭郑”错误做法,指出秦方——“师劳力竭”,结果只会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方——“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潜师偷袭的意图必然不可行,而且还会丧失杞子内应这样有利的条件;晋方——“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必然会密切注意秦师态势,抓住有利战机,利用有利地形,“御师于崤”。
蹇叔抓住秦晋争霸的利害关系所进行的战略分析,是很中肯而有预见性的,但秦穆功完全听不进去。
虽然蹇叔的进谏失败了,但并没就此放弃,他哭送与师出征的儿子并做了“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的预言,他希望秦穆公能醒悟,停止侵略战争,以免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损失。
蹇叔哭师这一个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不计个人得失、忠诚为国的老臣形象。
下文叙述了秦军在行军途中的骄横和袭郑无功的情况,这里有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和皇武子辞客三个故事情节,并一一验证蹇叔“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的预言。
秦军过周北门表现极为骄横傲慢,作者通过王孙满的议论暗示秦军骄兵必败的结局。
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个聪颖敏锐的人物形象。
王孙满年纪尚小,但他有着非凡的智慧,他不为秦师表面的威武和强大所吓倒,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秦军纪律涣散骄傲轻敌的本质,得出“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的结论。
秦军在滑地碰上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是一个爱国重义的人,当他知道自己的国家有被偷袭且会有亡国的危险时,急中生智假脱君命,慷慨地“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并“使遽告于郑”,阻滞了秦军的进军,使郑消除了内患,做好了防备图象的准备。
郑公得到情报,觉察到杞子等人的内应行动,于是皇武子一番巧妙的外交辞令,驱逐了杞子、逢孙、扬孙,使秦军陷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的困境,被迫撤军。
至此,秦军远涉千里,袭郑无功,“师劳力竭”,失败的征象已露端倪。
文章最后部分写秦晋崤之战的爆发和结局,这是战争的第二阶段。
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文嬴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请赐、穆公悔过等几个情节,进一步验证了蹇叔“晋人御师必于崤”,“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的预言。
秦军袭郑无功,“勤而无所”,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在回师途中还是要经过晋过险要之地崤山,对此晋国绝不会放弃削弱霸敌的良机。
先轸论战就集中反映了晋国统治者的这一愿望。
他抓住了秦国“以贪勤民”师出不义的弱点,驳斥了栾枝“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的所谓仁义之说,认为“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明确指出秦晋争霸中原的利害关系。
此外,他由提出伐秦的另一理由是“天奉我也”、“违天不祥”,用天命论来激励士气。
先轸的鼓动完全代表了晋国统治阶级的利益。
晋襄公联合了姜戎部落,带孝亲征,表明晋国动员面之广,争霸决心之大。
秦晋两军,一劳一逸,一骄一慎,一方“入险而脱”,另一方据险而伏,秦军全军覆没,三帅被俘,结果完全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同时在结尾中通过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请赐、穆公悔过等几个情节和细节的描写,将这三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更加完整和丰满。
如先轸的耿直忠诚和深谋远虑已在他和栾枝的论辩中表现出来了,尾声中有增添了他问秦囚时盛怒之下的怒唾于朝的细节,就把先轸的鲁莽暴烈突现出来。
又如秦穆公,作者在蹇叔哭师的情节中主要刻画他刚愎自用的一面,而在穆公向师而哭引咎认错的尾声中又表现了他勇于改过的一面。
这样,崤之战由秦穆公一意孤行而起,又由他总结教训承认错误结束。
故事和人物性格就显得比较完整了。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晋文公是左传着力描写的人物,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窜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成熟的过程。
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形象,它在即位前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残暴骄奢,确实是个昏君。
但是作者又表现了她宽容纳谏,知错能改的形象,刻画了一个复杂的君主形象。
齐桓公也是左传中详细记录的一个人物。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落,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各诸侯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兼并,形成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其中,地处黄河中下游的齐国是最早称霸的国家。
齐国是姜尚(即姜太公)的封国,是西周设置在东方的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从姜尚下传到第十四个君主齐襄公当政时,荒淫无道,政治腐败,并且由于他赏罚不明,诛杀不当,臣民人人自危,甚至连他的亲兄弟也害怕被害,公子纠由管仲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
公元前688年,齐国发生政变,齐襄公在政变中被杀死。
齐襄公死后,齐国一时没有了国君。
各派大臣都开始了策划拥立君主的活动。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子夺得齐国国君的位置。
这时,齐国的大贵族国氏和高氏偷偷派人到莒国去,召公子小白回国;而此时鲁国也正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另派管仲率军去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边守侯,阻拦公子小白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