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两篇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贞观政要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贞观政要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贞观政要对比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贞观政要对比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在耳边低语着警醒的话语。

它讲了舜、傅说等一系列的人物,这些人开始的时候都处在很艰难的境地,舜在田野之中耕种,傅说在筑墙劳作,胶鬲在贩卖鱼盐。

可就是这样充满忧患的处境,让他们不断磨砺自己,最终成为了贤君、名相。

这就好比一颗种子,落在了石头缝里,它没有肥沃的土壤,没有充足的水分,但是它要活下去,就得拼命扎根,把根伸进哪怕是一点点泥土的缝隙里,于是它的根越扎越深,枝干也越来越粗壮,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而《贞观政要》呢,那是一部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大臣们如何治理国家的书。

里面有好多故事和言论,展现出贞观年间君臣们的勤勉和睿智。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经历过忧患的人,他亲眼看到隋朝的灭亡,他知道一个国家要是统治者贪图享乐,百姓就会受苦,国家也就完蛋了。

他就像一个小心翼翼的舵手,时刻关注着船行的方向。

他鼓励大臣们进谏,魏征就是个有名的谏臣,经常给唐太宗提意见,有时候话说得还挺重的,可唐太宗能听进去。

这就像一个人想要好好打扮自己,他需要镜子来看看自己哪里不好看,魏征就是唐太宗的镜子。

从这两者对比来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和治国理念的浓缩。

个人要是一直处于安乐的环境中,就容易变得懈怠,就像温水煮青蛙,青蛙在慢慢变热的水里,开始觉得挺舒服,等到发现危险的时候,已经跳不出来了。

国家也是一样,要是统治者和百姓都只想着享受,不想着发展,不想着可能面临的危机,那这个国家离衰败就不远了。

《贞观政要》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理念在实际治国中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没有躺在大唐建立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他们知道战争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

所以他们重视农业,轻徭薄赋,还努力选拔人才,让有才能的人都能为国家效力。

他们居安思危,虽然已经打下了天下,但是想着怎么能让天下长治久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篇1【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下列词语。

(1)牺牲:________________(2)衡: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句回答)4.找出甲文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以及乙文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从甲文或乙文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选对比阅读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选对比阅读含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发于畎亩之中?2解释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吴既赦越与百姓同其劳?通增增加犯错误赦免劳动?3翻译下列句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 读含答案
• (甲)富贵不能淫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 自《孟子译注》)
•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 子》)
•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 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 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 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 东野语》)
磨练。
•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 甲)(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 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②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⑤旁。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 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 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中 此之谓也
•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孙叔敖曰:不然。
• 14.翻译(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 (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
害吗?
•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 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

八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八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一)(满分20分)班级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试题。

(共20分)【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

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2分)故知创业之难。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①傅说举.版筑之间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创业与守成孰.难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⑤征与吾共安.天下: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国恒亡.今亡.亦死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知守成之难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D.征与吾共安.天下安.求其能千里也4.翻译下面语句。

(6分)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㈠】1.故/知创业之难。

2.①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②指国外;③哪一个;④通“横”,梗塞,不顺;⑤安定,管理。

3.B。

4.①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②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

5.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城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乙译文】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20分)【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

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1)饿其体肤()(2)衡于虑()(3)出游数岁()(4)期年,以出揣摩()10.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译文:(2)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3)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译文:1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5分)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参考答案10.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11.(1)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

(3)(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部编语文八上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比阅读

部编语文八上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对比点:生活哲理】(18 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居安思危》【甲】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目,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陸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居安思危》)【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战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选自《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乙】弇发于欧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宾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菇骨,饿其体肤,空之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优惠·死于安乐》)【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 怨归之;怒恢会案中于唐。

④ 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2 分)敢问何谓三利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2.(1)必先苦其心志( ) (2)人则无法家拂士( )(3) 仆闻之( ) (4)官大者,主恶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2)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答: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2,解释下列加点网在文中的意思。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

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范蠡(lǐ) :人名,越国大臣。

②籴(dí):买进谷物。

③夫差:吴国君主。

④禽:同“擒”,捉住。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而王何患不思后患敌国外患B.举棋不定举于鱼盐举国上下不胜枚举C.智寡才轻郁郁寡欢鳏寡孤独轻诺寡信D.请食于吴丰衣足食食不裹腹锦衣玉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答案【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1)蹴尔而与之()(2)所识穷乏者得我欤()(3)空乏其身()(4)行拂乱其所为()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更重要。

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的道理。

(2分)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分)6.(2分)(1)用脚踢(2)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资材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4)违背7.(4分)(1)高位厚禄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仪却接受它,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死亡。

8.人的尊严、骨气、正义逆境造就人才(每空1分,共2分)9.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14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
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文: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