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百僚竞逐/成王之业/扶摇而上/君臣相望/辞严而色暇/鬼神宾服/摇头而叹/服不言而信/(《左传》)1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太宗在《治国安民》中的言论,哪些是解说太宗言论的注释?(2分)A。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B。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C。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D。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12、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太宗在《治国安民》中的言论,哪些是解说太宗言论的注释?(2分)A。

“入则无法家拂士,百僚竞逐,成王之业。

”B。

“扶摇而上,君臣相望,辞严而色暇,鬼神宾服,摇头而叹,服不言而信。

”C。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D。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13、根据太宗的言论,下列哪些是他认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思想?(2分)A。

力戒奢靡,勤俭治国。

B。

多征伐,扩大疆土。

C。

以暴制暴,强力统治。

D。

尊重民意,依法治理。

14、根据舜的经历,下列哪些是他的人生信条?(2分)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C。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D。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1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1) 人恒过,然后能改。

→ 恒:常常,过:犯错误。

2) 入则无法家拂士。

→ 拂士:指不合时宜的人。

3) 征求无已。

→ 无已:没有止境。

4) 百姓不堪。

→ 不堪:难以承受。

12.翻译:1)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因此,要激发自己的热情,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2)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有根基稳固,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

1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

⼈教版⼋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章⽣于忧患死于安乐》对⽐阅读汇编孟⼦⼆章《富贵不能淫》《⽣于忧患死于安乐》对⽐阅读卷《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居,⽴天下之正位,⾏天下之⼤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丈夫。

(选⾃《孟⼦译注》)(⼄)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赞①,系之⾐带间。

其词⽈:“孔⽈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今⽽后,庶⼏②⽆愧!”过市,意⽓扬扬⾃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吾事毕矣。

”问市⼈孰为南北,南⾯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之,⾄则死矣。

见闻者⽆不流涕。

(选⾃《⽂⼭先⽣全集》)⽂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我总结,桂在⾐带间。

那⽂词写着:“孔⼦说杀⾝成仁,孟⼦说舍⽣取义,(因为)已经尽了⼈⾂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样。

围观的⼈多得像⼀道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何处是南,何处是北,⾯向南⽅拜了⼜拜,然后受刑⽽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刑停⽌,到达时(⽂天祥)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没有不伤⼼流泪的。

【注】①⾃赞:⾃我总结。

②庶⼏: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的多得像⼀道墙。

10. 下列句⼦中“其”字的⽤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 )(2分)A.独⾏其道B.其真⽆马邪?C.河伯始旋其⾯⽬D.其词⽈:“孔⽈成仁,孟云取义。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反诘。

译为“岂,难道”。

A )(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之(不久)A项,“移”在这⾥是“动摇”的意思。

八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八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一)(满分20分)班级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试题。

(共20分)【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

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2分)故知创业之难。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①傅说举.版筑之间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创业与守成孰.难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⑤征与吾共安.天下: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国恒亡.今亡.亦死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知守成之难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D.征与吾共安.天下安.求其能千里也4.翻译下面语句。

(6分)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㈠】1.故/知创业之难。

2.①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②指国外;③哪一个;④通“横”,梗塞,不顺;⑤安定,管理。

3.B。

4.①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②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

5.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城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乙译文】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20分)【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

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1)饿其体肤()(2)衡于虑()(3)出游数岁()(4)期年,以出揣摩()10.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译文:(2)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3)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译文:1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5分)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参考答案10.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11.(1)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

(3)(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

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范蠡(lǐ) :人名,越国大臣。

②籴(dí):买进谷物。

③夫差:吴国君主。

④禽:同“擒”,捉住。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而王何患不思后患敌国外患B.举棋不定举于鱼盐举国上下不胜枚举C.智寡才轻郁郁寡欢鳏寡孤独轻诺寡信D.请食于吴丰衣足食食不裹腹锦衣玉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对比阅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阅读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选段)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隐土之北/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C.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D.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链接材料】杨子①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④之矣。

”曰:“奚⑤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⑥,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⑦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新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⑧。

”——《歧路亡羊》节选(有删减)注释: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哲学家;②党:乡党,邻友;③竖:仆人;④亡:逃;⑤奚:怎么,表疑问;⑥之:去,往;⑦怪:(认为)……奇怪;⑧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丢失了根本(生命)。

最全的《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对比阅读共14篇(含答案)

最全的《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对比阅读共14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一)【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二)(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5-8题(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中考语文专题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解析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22·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天下》)【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必无受/利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征于色.言和而色.夷B.百里奚举于市.东市.买骏马C.孙叔敖之知.五十而知.天命D.请.寝之丘战则请.从3.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A.以.其境过清B.咨臣以.当世之事C.可以.一战D.属予作文以.记之4.下列对两段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阐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议论为主,辅以记叙;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忧患意识”的主题。

5.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答案】1.A2.C3.B4.B5.(1)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必先苦.其心志


(2)人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


(4)官大者,主恶.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干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孙叔敖曰:不然
【注】① 赦:赦免 ② 种:指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 ③ 墟:废墟
1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 4 分)
( l ) 必先苦.其心志
( 2)人恒过.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4)女.忘会稽之耻邪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 4 分) ( l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2)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2.阅读【甲】 【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1.( 1)使……痛苦( 2)通”,辅佐( 3)听说( 4)讨厌,厌恶 2. D 3.( 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 分
12、翻译下面句子。 2 分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13、甲乙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
4分
14、请为甲文中的观点 “生于忧患 ”补充一个课外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2 分
1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甲文的作者孟子便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请你选择百家 中一种学派,完成下列表格。 4 分
( 2 )用 (意对即可。一
17. 共同点: 都出身贫贱, 历经磨难, 最终都有所作为。 (1 点 1 分,共 3 分 )
18. 示例:①勾践被赦免回国后,在忧患中卧薪尝胆,励精图治。②勾践在忧患中深知治
国必须人尽其才,故从谏如流,听从范蠡的建议。
③勾践在忧患中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
举国上下齐心协力 ,奋发图强。 (不限于上述要点,合情合理即可。写出一条
2 分,
共 4 分。)
【三】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 赦蹴然②曹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 “夫爵商者, 人妒之; 官大者, 主恶之; 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 “不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7.语段(一)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 3 分)
18.语段(二)中勾践哪些事情体现了 “生于忧患 ”?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 4 分)
参考答案: 15. ( 1 )使 ¨痛苦 ( 2 )犯错误
(3)

( 4 )通“汝”,你
( 4 分)
通“弼”,辅
16. ( 1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句 2 分,共 4 分。)
点。 ② 两文都谈及了如何对待过失的问题。甲文说
“ 人恒过, 然后能改 ” ;乙
文中的宋昭公 “ 亡而能悟 ” ,有过能改,终于返回了自己的国家。 (能写出一点并
结合材料展开谈便可)
5 、如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6 、例:兵家、孙武、 《孙子兵法》 、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一】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
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
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 分
A 征.于色(
) B 而后喻.(

C 被.服以立(
) D 卒.得反国(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万钟于.我何加焉 B.曾益其.所不能 其.真不知马也 C.由宋君观之. 庖丁之.见牛也 D.发于声,而.后喻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二】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吴既赦① 越,越王勾践反国, 乃苦身焦思, 置胆于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欲使 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②不如蠡;填抚国 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於是举国政属大 夫种。
居二年, 子胥谏 (吴王) 曰:“臣闻勾践食不重味, 与百姓同苦乐。 此人不死, 必为国患。 ” 吴王弗听, 子胥言曰: “王不听谏, 后三年吴其墟③ 乎!"(节选自 《史记 ? 越王勾践世家》 )
学说派别
代表人物
著作
名言
参考答案: 1 、 A 征验、表现 B 明白 C 通 “ 披 ”D 终于,最终。
2、 D
3 、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天下的原因,是说谄媚话的人太多了。
4 、 ① 两文都谈到了 “ 法家拂士 ” 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甲文说
“ 入则
无法家拂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 ;乙文则通过宋昭公的例子具体说明了这一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
丘丈人曰:“善哉盲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
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