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FR基因20号外显子突变与NSCLC

合集下载

egfr第20号外显子突变率

egfr第20号外显子突变率

egfr第20号外显子突变率
EGFR第20号外显子突变率是指在EGFR基因的第20号外显子中,突变出现的频率。

EGFR基因编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在肿瘤细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EGFR突变具有与肿瘤发展和治疗反应相关的重要意义。

突变率是指特定基因或基因区域中发生突变的频率。

对EGFR 第20号外显子进行突变率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EGFR突变在不同类型癌症中的发生情况,从而指导相关的肿瘤治疗策略的制定。

EGFR第20号外显子突变率的具体数值可能因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某些肿瘤类型中,例如非小细胞肺癌,EGFR第20号外显子突变率相对较低。

然而,对于某些其他肿瘤类型,如胃肠道癌症和乳腺癌,EGFR第20号外显子突变率可能较高。

因此,在研究不同肿瘤类型中的EGFR突变时,应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

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

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目前肺癌的主要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85%。

驱动基因突变是NSCLC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介绍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的几种驱动基因突变类型。

1. EGFR突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经常发生突变的驱动基因。

EGFR突变包括点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常见的突变位点有Exon 19和Exon 21。

EGFR突变可以导致受体激活异常,进而促进细胞增殖和进化,是NSCLC中最为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

EGFR突变与亚型NSCLC的发生有关,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有较好的治疗反应。

2. ALK融合基因ALK基因重排是NSCLC中另一种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

ALK基因重排导致ALK蛋白与其他蛋白(如EML4)融合,形成具有激酶活性的融合蛋白。

这种融合蛋白能够激活多个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ALK融合基因在NSCLC中的检出率约为5%,主要见于非吸烟者和年轻患者。

对于ALK阳性的NSCLC患者,ALK 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3. ROS1融合基因ROS1基因融合是NSCLC中另一种重要的驱动基因突变。

ROS1融合基因的患者通常是非吸烟者和年轻人。

ROS1融合基因可以激活多个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ROS1融合基因在NSCLC中的检出率约为1-2%。

针对ROS1阳性的NSCLC患者,ROS1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4. BRAF突变BRAF基因突变是NSCLC中较为罕见但具有重要意义的驱动基因突变。

BRAF突变通常见于不吸烟的患者,尤其是女性。

BRAF突变可以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BRAF突变在NSCLC中的检出率约为1-4%。

对于BRAF阳性的NSCLC患者,BRAF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EGFRTKI对非小细胞肺癌ERGF基因不同突变型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

EGFRTKI对非小细胞肺癌ERGF基因不同突变型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第17卷 第2期(总第406期)2019年1月 临床与实践 Linchuangyushijian①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 福建 宁德 352100EGFR-TKI对非小细胞肺癌ERGF基因不同突变型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 杨莺① 金忠文①【摘要】 目的:研究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不同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EGFR 突变阳性的晚期患者60例,按照EGFR 基因第19或21号外显子突变分为研究组(26例)和对照组(34例)。

两组患者均口服盐酸厄洛替尼片至进展。

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有效率、中位生存时间、疾病中位进展时间(TPP)、1年生存率,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QOL)评分。

结果:研究组近期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后,研究组QOL 各维度评分及1年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中位生存时间与中位TTP 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 <0.01)。

结论:EGFR 外显子19、21突变可作为评估NSCLC 患者EGFR-TKI 疗效及生存的预测因子,其中外显子19突变者的疗效及生存期均优于外显子21突变者。

【关键词】 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疗效; 生存期 doi:10.14033/ki.cfmr.2019.02.00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2-0013-03 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及环境污染加剧等因素影响,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

肺癌中绝大多数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25%~40%的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丧失手术机会,使得化疗成为一种重要治疗方式。

为什么NCCN指南对20外显子插入突变提示可能耐药

为什么NCCN指南对20外显子插入突变提示可能耐药

monthss u r v i v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EGFR mutation median PFS (range)A763_Y764insFQEA 5.5 months (3.9-18)other exon 20 insertions 1 month (0.8-9)一个问题 为什么NCCN 指南对20外显子插入突变提示“可能预测临床对TKIs 耐药”?EGFR 20 外显子插入突变通常认为对TKI 耐药,NCCN 指南并没有给出一个完全耐药的提示。

下面两个研究会使我们对这一位点有更准确的理解。

一项来自2013年发表在《Sci Transl Med 》对肺癌中20外显子 插入突变的结构、生化和临床特征的研究。

先来看下20外显子插入在EGFR 结构上的位置,20外显子在激酶结构域上构成C-螺旋和环,即图1黄色螺旋和后面紫色环状。

再直观看下20外显子不同插入位点所处结构位置,见图1右图所示。

这些不同类型的20外显子插入位点对TKI 药物反应如何呢?研究者分析了19例不同20外显子插入类型经吉非替尼或厄罗替尼治疗的患者。

其中3例携带EGFR A763_Y764insFQEA 的患者2例部分缓解,1例稳定,见图2。

尽管患者总数少, A763_Y764insFQEA 的RR 达到了66.6% (2/3),对比其他C-螺旋上或以外的位点RR 为0%(0/16;p=0.0175),同样A763_Y764insFQEA 患者的PFS 比其他类型20外显子插入的也更长(5.5月vs 1.0月),见图3。

图2.不同20外显子插入位点患者对TKI 的疗效:黄色表示部分缓减(PR ),蓝色表示疾病稳定(SD ),红色表示疾病进展(PD ),*表示患者PD 但病灶无法测量。

右表是每一个患者对TKI 的响应情况。

图3. Kaplan-Meier PFS曲线分析。

伏美替尼治疗EGFR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伏美替尼治疗EGFR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伏美替尼的临床合理使用及其开展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伏美替尼的作用机制EGFR基因突变是中国NSCLC患者的常见突变类型,约半数的患者显示出EGFR活性增强,增强的EGFR 信号通过激活与细胞增殖、侵袭、血管生成、转移和死亡抑制等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来促进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7]。

EGFR-TKI可以抑制EGFR的自身磷酸化,阻止肿瘤的进展,而伏美替尼正是针对EGFR基因突变开发的第三代EGFR-TKI。

如图1所示,伏美替尼的结构式与目前指南首选推荐的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的结构式非常相似,但伏美替尼基于奥希替尼的结构进行了修饰,引入了强疏水性三氟乙氧基吡啶结构,这一结构可与ATP结合区域中由L792和M793等残基组成的疏水口袋结合,不仅增强了伏美替尼与EGFR的结合活性和激酶选择性,而且还改善了伏美替尼的代谢特性,抑制了非选择性代谢物的形成。

伏美替尼在人体中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为AST5902,其由侧链的N-去甲基化代谢产生,表现出与伏美替尼原型相似的抑瘤活性和选择性,两者均可通过不饱和丙烯酰胺键不可逆地与EGFR 结合,具有双重活性和强抑瘤性;此外,两者均具有高选择性,对野生型EGFR编码产物的亲和力较低,可将野生型EGFR编码产物的抑制作用降至最低,减少相关副作用发生,提高安全性[8]。

2 伏美替尼的药代动力学伏美替尼及其活性代谢产物AST5902的药代动力学数据来自多项临床试验。

NSCLC患者在20~240 mg/d 剂量范围内,伏美替尼的药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 max)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增加比例略小于给药剂量的增加比例,而AST5902的c max和AUC 增加比例则近似于给药剂量的增加比例[8]。

当给药剂量为80 mg/d,每天给药1次时,伏美替尼和AST5902分别于7 d和14 d后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均值分别为1030、762 ng·h/mL[8]。

1、EGFR基因的突变位点

1、EGFR基因的突变位点

1、EGFR基因的突变位点1、EGFR基因的突变位点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的恶性肿瘤,其中⾮⼩细胞肺癌(NSCLC)占全部肺癌的80%左右。

⽬前,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为含铂的双药联合化疗。

但化疗药物对改善晚期NSCLC患者的⽣存期⽅⾯作⽤有限。

在⾮⼩细胞肺腺癌⾥,EGFR基因的突变频率⾮常⾼,尤其是亚裔⾮吸烟的⼥性患者。

针对EGFR基因的突变位点和相对应的靶向药物也研究的⽐较清楚。

EGFR基因的常见突变位点发⽣在18、19、20和21号外显⼦上,其中19号外显⼦的⾮移码缺失突变约占45%,21号外显⼦的L858R点突变占40-45%,这两种突变被称为常见突变。

其他的突变被称为罕见突变。

需要注意的EGFR基因有药物敏感突变,也就是突变后可以使⽤某种靶向药物,也有耐药位点,即突变后对某种靶向药物耐药(如T790M突变就是⼀个耐药位点,⽽且占了50%左右的突变频率)。

2、EGFR的第⼀代靶向药物如果发现EGFR存在常见突变位点,也就是19号外显⼦的⾮移码缺失,或21号外显⼦的L858R错义突变,可以考虑使⽤第⼀代EGFR靶向药物,也就是吉⾮替尼(易瑞沙)、厄洛替尼(特罗凯)和埃克替尼(凯美钠)。

⼀项在台湾开展的⼊组1122个患者研究表明,厄洛替尼⽣存获益优于吉⾮替尼,厄洛替尼有更⾼的⾎脑屏障透过率,半衰期和⽣物利⽤度,但副作⽤较其他第⼀代靶向药物更⼤。

存在这些基因突变位点并⾮⼀定有效,因为也有可能存在其他耐药位点,如下游的KRAS、BRAF等激活突变,以及HER2、c-MET等基因的突变造成旁路激活。

因此患者在选择做EGFR基因检测的时候,⼀定最好系统地把常见的突变基因都做了,⼀个是避免不是EGFR 突变⽽存在漏检,第⼆是把那些耐药基因突变也给筛查⼀下,如果存在耐药基因突变,使⽤靶向药物是获益不⼤的,反⽽花费很多药物费⽤。

3、EGFR第⼀代靶向药物的耐药原因⼀般⽽⾔,EGFR基因的第⼀代靶向药物吉⾮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都有耐药时间。

EGFR基因敏感的突变晚期NSCLC患者治疗策略

EGFR基因敏感的突变晚期NSCLC患者治疗策略

EGFR基因敏感的突变晚期NSCLC患者治疗策略EGFR基因敏感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肺癌亚型,约占NSCLC患者的15%。

EGFR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进一步发展。

因此,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治疗策略可以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其生活质量。

目前,EGFR基因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法。

EGFR基因突变是EGFR抑制剂治疗的关键预测因子。

对于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口服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种常用的靶向治疗方法。

常见的EGFR抑制剂包括吉非替尼(gefitinib)、埃克替尼(erlotinib)和阿法替尼(afatinib)。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干扰EGFR激活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研究表明,EGFR抑制剂可显著延长EGFR基因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并且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然而,EGFR基因突变晚期NSCLC患者在接受EGFR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耐药问题。

目前,一种常见的耐药机制是T790M二次突变。

为了克服这种耐药问题,第三代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osimertinib)已被研发出来。

奥希替尼不仅可以抑制原有的敏感突变,还可以有效抑制T790M突变,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存率。

因此,对于EGFR基因突变晚期NSCLC患者,奥希替尼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

除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也在EGFR基因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显示出潜力。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宿主免疫系统来打击肿瘤细胞。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免疫治疗的主要代表,例如抗PD-1抗体(如帕博利珠单抗)和抗PD-L1抗体(如露珠单抗)。

研究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EGFR 基因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与EGFR抑制剂相比,免疫治疗在EGFR基因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的应用仍然较为有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EGFR-TKI治疗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一线与二线疗效对比的研究进展

EGFR-TKI治疗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一线与二线疗效对比的研究进展

临床与病理杂志J Clin Pathol Res2016, 36(6) 842EGFR-TKI治疗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一线与二线疗效对比的研究进展应梦洁 综述 孙建立 审校(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六科,上海 200232)[摘 要]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表皮生长因子络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多项研究进行分析:EGFR-TKI 与传统化疗相比,无论一线还是二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均能够提高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改善生活质量;应尽早明确患者基因突变状态,二线治疗进行基因检测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EGFR 敏感突变的患者,有研究显示EGFR-TKI 一线治疗与二线治疗相比,能提高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但并未见PFS 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的延长。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络氨酸激酶抑制剂;一线治疗;二线治疗Progress in patients with EGFR sensitive mutatio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EGFR-TKI as first- or second-line therapyYING Mengjie, SUN Jianli(Sixth Division of Department of Oncology, 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232, China)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a number of studies o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EGFR-TKI) in recent years: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mutation patients treated with EGFR-TKI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 the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quality of life improved, both in first- or second-line therapy; gene mutation status should be made clear as early as possible, even for chemotherapy-treated patients, genetic testing is also very necessary; There are studies show that EGFR-TKI treat patients with EGFR mutations, the response rate and disease control rate in chemonaive patients are higher收稿日期(Date of reception):2016–04–10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孙建立,Email:*****************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81573890);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CCCX-3-30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JDZX201506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GFR基因20号外显子突变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EGFR基因突变为19号及21号外显子突变,并且对EGFR-TKI 的应答非常好。

但是每年依然有4%患者(全球约多达10万)会不幸碰到对EGFR-TKI的应答不好的位点,即20号外显子。

如此庞大数量的人群,我们依然应该谨慎对待。

今天我们来讲讲EGFR基因20号外显子突变。

首先我们看看各个EGFR基因位点针对EGFR-TKI的疗效对比。

PFS分别为Exon19 12.9个月,Exon21 10.1个月,Exon18,14.6个月,Exon20 2.7个月,没有突变的野生型(Wild type) 为1.6个月。

OS分别为Exon 19 22.6个月,Exon21 16.2个月,Exon18,12.2个月,Exon20 8.3个月,没有突变的野生型(Wild type) 7.9个月。

获益最大的是Exon 19突变,现有的EGFR-TKI对Exon 20突变患者的疗效有限,OS 8.3个月,比对野生型的OS为7.9个月,有大幅度提高的空间。

然后我们看看我国EGFR基因突变发生频率(见下图)
PIONEER研究(NCT01185314)是首个关于EGFR突变率流行病学的研究,纳入了中国大陆的17家医院,入组患者为新诊断晚期(IIIb/IV期)NSCLC患者,所有患者未经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NSCLC患者中EGFR突变率为50.2%,其中最常见的突变是19号外显子缺失和L858R点突变,分别在182例(24.6%)和169例(22.8%)患者中观察到。

接下来我们讲讲EGFR基因20号外显子的具体情况。

EGFR Ex20Ins是EGFR突变的第三大变异,占EGFR所有突变的4%2,在西方人群中比例为4%-12%。

EGFR Ex20Ins在分子水平上是异质性的,在EGFR蛋白的氨基酸残基762和774之间,框内插入或重复3至21bp(对应于1至7个氨基酸)(见下图)。

因此,急需针对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靶向药。

或许一下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TAK-788
TAK-788是一种口服在研EGFR/Her2抑制剂,目前正在开展其对于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NSCLC的研究。

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NCT02716116):经治进展期NSCLC患者每天服用TAK-788,基于肿瘤基因类型分为爬坡队列及扩展队列。

在RP2D时检测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患者TAK-788的抗肿瘤活性。

所有接受剂量及160mg剂量的患者均纳入安全性分析。

截至2018年9月14日,101例患者接受TAK-788治疗(中位年龄61岁,女性占70%,≥2线治疗的占76%,脑转移53%),治疗剂量为5~180 mg qd。

RP2D采用160mg剂量。

在爬坡队列及扩展队列1中,共28例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患者(中位治疗时间3.6个月,平均治疗3.8周期),24例患者目前仍在治疗中。

抗肿瘤活性见表1。

数据截止时7/14治疗反应已确认,6例等待确认,1例160mg患者PR未确认;这14例患者中位反应时间56天。

23/24可评价患者靶病灶测量值缩小(中位最佳变化百分比-32.6%[-79.1%, 3.8%])。

160mg 治疗时,因不良反应导致停止治疗的比例为10.7%。

最常见TEAE (发生率≥20%)包括腹泻(85%)、皮疹(43%)、恶心(41%)、呕吐(30%)、食欲下降(28%)和胃炎(22%);
≥3 TEAE(发生率≥5%)包括腹泻(26%)、低钾血症、恶心和胃炎(各7%)。

服用160mg qd患者中位剂量强度为93%。

目前没有明确的趋势显示TAK-788的治疗反应富集于哪种特定的EGFR 20外显子插入类型。

TAK-788对EGFR 20外显子插入的NSCLC患者有效,不良反应与其他EGFR TKI近似。

三代TKI(奥希替尼)
临床前研究表明,三代TKIs-奥希替尼可以明显抑制Y764-Y765insHH、A767-V769dupASV、D770-N771insNPG插入突变型Ba/F3细胞的生长,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力教授团队基于NGS检测到的敏感位点选择奥希替尼,研究中有6例携带20-ins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接受了奥希替尼治疗,他们携带的EGFRex20ins位点在临床前研究中均被证实对奥希替尼有响应。

患者大部分为女性(5/6),中位年龄为64岁。

其中4例患者出现肺和胸膜的转移。

患者5为脑转移,患者6为骨转移。

两例患者接受奥希替尼一线治疗,其他都是≥2线治疗,且其中两例患者在奥希替尼治疗前接受过其他EGFR TKI治疗。

中位随访时间为6.2个月。

四例(67.7%)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两例患者(33.3%)获得稳定疾病(SD),疾病控制率100%。

但研究中样本量太小,所以osimertinib治疗EGFR患者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2个月(4.9-14.6个月),在数值上高于1代TKIs和二代EKI 阿法替尼。

没有≥3级的不良事件(AEs),主要是腹泻,瘙痒,口腔炎和恶心。

在截止2018年12月1日,2例患者疾病得到控制且继续接受奥希替尼治,而其他4名患者患有进展性疾病(PD)而停止用药。

阿法替尼+西妥昔单抗
一项来自荷兰癌症研究所的研究,4名EGFR基因20外显子插入突变患者,之前都接受过铂类的化疗,有2名患者接受过EGFR靶向药物治疗,其中1名患者使用第一代靶向药物,另一名患者使用第三代靶向药物,均出现耐药。

耐药后使用阿法替尼+西妥昔单抗方案:前3名患者每天使用40mg的阿法替尼,每两周注射一次爱必妥,爱必妥的剂量为每两周500mg/m2,这种用药方案直至患者病情进展或不可耐受。

第4名患者的阿法替尼也是每日40mg,但是每两周的爱必妥剂量降低了一半。

另外患者还使用了甲氧氯普胺、地塞米松、米诺环素、皮肤霜和洛哌丁胺等,这些药物是用来缓解靶向药物的副作用的。

HSP-90抑制剂AUY922
一项关于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NSCLC的Ⅱ期临床试验表明,对外显子20插入突变具有一定疗效,10位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患者中,其中1 位出现部分缓解、2 位表现为疾病稳定状态、mPFS为6.1个月。

提示我们对以上突变类型的NSCLC 患者,三代TKIs 与HSP-90抑制剂AUY922 均可能是合理的用药选择,但目前仍缺乏充足的临床研究证据。

Poziotinib(波齐替尼)
波齐替尼是韩国Hanmi制药有限公司于2014年研制的一种新型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泛-HER 靶点,针对于EGFR突变的胃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以及HER-2阳性乳腺癌。

它能够不可逆转地阻断所有HER家族酪氨酸激酶受体的信号传递。

对携带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HER受体来说,有临床前试验表明poziotinib对它们的抑制效果是现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几十倍。

01.初期研究
Ⅱ期临床研究表明,尽管EGFR敏感突变(Del19、L858R)获得性耐药的晚期NSCLC患
者对Poziotinib的ORR仅为8%,但仍有46%的患者表现为有效;Robichaux等的研究以EGFR20外显子突变或HER2 20外显子突变的Ba/F3细胞系为模型,探究Poziotinib对此细胞系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Poziotinib可以明显地抑制该细胞系的生长,且此抑制作用是奥西替尼的100倍,阿法替尼的40倍。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对于EGFR20外显子突变及HER2外显子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Poziotinib有望成为有效的靶向药物。

02.Ⅱ临床试验
Poziotinib治疗EGFR exon 20突变型NSCLC的Ⅱ期研究结果:基于临床前研究中鼓舞人心的结果,MD Anderson癌症中心开展了一项Ⅱ期临床研究,旨在验证Pozitinib能否取得临床有意义的客观缓解率(20%),因为对于这类患者而言,目前可供选择的方案也仅有多西他赛或免疫治疗,这些治疗的有效率<20%。

在这项研究中,第1例接受Pozitinib治疗的患者从2017年2月开始用药,目前仍然有效,疗效持续时间超过2年。

在2018年WCLC会议上,报道了这项研究者发起的Ⅱ期研究结果,最佳ORR(客观缓解率)达到55%,确认的ORR为43%,中位PFS为5.5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入组的是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过铂类化疗,大多数患者在入组前接受过超过2线治疗。

安全性分析观察到显著的EGFR相关毒性,主要为皮疹和腹泻,还包括甲沟炎。

因为不良事件导致剂量减低的患者占60%,3%的患者因为不良事件终止治疗。

与其他TKI相比,Pozitinib的安全性如何呢?在Lux-Lung3(阿法替尼)中,有52%的患者因为不良事件导致剂量减低,8%的患者终止治疗。

达可替尼治疗中,67%的患者因为不良事件导致剂量减低,10%的患者终止治疗。

因此,Poziotinib的安全性介于阿法替尼和达可替尼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