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死亡诗社》

合集下载

励志电影《死亡诗社》剧情简介.doc

励志电影《死亡诗社》剧情简介.doc

励志电影《死亡诗社》剧情简介死亡诗社,外文名dead poets society,又译为春风化雨;暴雨骄阳,是由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以及罗伯特·肖恩·莱纳德主演的一部励志电影,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该片获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电影剧情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keating)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

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拉丁文:carpe diem,英文:seize the day),并以该原则行事。

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的生命的真谛。

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

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另译:古人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

但不久后,学校发现这个小组,校方对基廷老师教育方法十分反对。

基廷的学生尼尔(neil)热爱表演,并在一次演出上大获成功。

但他父亲坚决反对,并将他带回家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

尼尔极度痛苦却无法倾诉,在当晚自杀了。

小组成员之一卡梅隆(cameron)出卖了他们。

校方逼小组成员在声明上签字,将责任推卸与基廷身上,将他开除出学校。

在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们站立在桌上,并说著"哦,船长,我的船长!",以表达老师传达给他们的信念会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

幕后花絮1、写在诗社"宝书"扉页上的话来自梭罗的《瓦尔登湖》;基廷老师朗诵的《哦,船长!我的船长!》出自惠特曼的《草叶集》;另外还有莎士比亚的《第18号十四行诗》和拜伦的《她在美中步履姗姗》。

分析影片《死亡诗社》主要人物与其对教育的启示

分析影片《死亡诗社》主要人物与其对教育的启示

分析影片《死亡诗社》主要人物与其对教育的启示作者:董瑜慧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10期一、引言电影讲述一位名叫基廷的教师在一所比较传统的学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教授学生,他鼓励学生们释放自己的思想,体会诗歌的优美和生活的意义。

影片还描绘了不同性格的学生们的成长,本文着重分析其中的人物并分析其对教育的启示。

二、电影解析1.从教师的角度——思想解放者与封建应试教育学校的矛盾影片中基廷的到来给这所守旧的学校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基廷先生一出场就是吹着口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历届学生的展厅上课。

这是基廷给大家上的第一节启蒙课程。

他首先让皮兹读了一首诗句:“花开堪折直须折,时光易逝,今日轻绽浅笑的花朵,明日便将凋零。

”他说因为我们都会死去,成为虫子的食物,所以要“及时行乐”。

“哦,船长,我的船长!”他让学生们喊他船长,正是因为他相信,他可以带领大家,让他们成为世界的水手,游遍所有的港口,解放身体和心灵。

他让学生把书的导论部分撕掉,是因为他觉得诗是不能够被任何东西衡量的,他说:“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

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他让学生们站在桌子上去,告诉他们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然后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声音,不能一味只轻信别人——要用批判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基廷所做一切都与传统的教育背道而驰,他帮助学生解开传统的思想禁锢,发现自我,重新认识自己。

2.从学生的角度——内心渴望自由和传统外界禁锢的冲突这部影片主要描写了几个学生——尼尔、陶德、查理和卡梅隆。

尼尔是热烈的浪漫主义者,他内心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他说自从他有记忆起就想要做表演。

尼尔非常出众,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他始终是班级里最有力量的那个人,领导着大家去打破传统的思想禁锢,带领大家建立死亡诗社,和大家在山洞里探讨人生,帮助陶德释放自己,寻找自己心底真正的声音。

电影《死亡诗社》-影评

电影《死亡诗社》-影评

易中天说过,人生最悲哀的是两种境界,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青春的祭奠—死亡诗社文:米新磊在它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一部影片,影响我的一生。

青春,激情,理想,现实,光影交错中散射的气息竟然与我而今的心情如此的契合。

那种迷惘,那种追寻,那种急切的想掘出活着的意义却无毫无头绪的焦躁。

王朔在他的小说中形容这种心情为《动物凶猛》。

也有哲人说:这就是成长。

如果说这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的话,那么在四处碰壁撞的头破血流后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世界不过是自己的臆想,在现实的面前一切梦想都可以渺小的无关紧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面对呢?有人选择沉默,在现实面前沉默,在梦想面前沉默。

但沉默的代价可能是,至死之时你仍在心底里寻找:我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就像一句话中形容的一样:真正突围而出的只是极少数,更多的人在经历青春的悲愤和不安后酣然迟钝。

有人学着解脱,在他们满腹的激情遭遇到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摧残之后,他们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祭奠自己梦想中的青春――死亡。

我没有权利去指责前一种人生是怯懦,因为我很难分清是否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

我更不能虚妄的批评后一种人生的鲁莽,他们可能比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热爱生命,比我们任何一个人更接近生命的真谛,只是他们选择用自己认为唯一完美的方式去接近完美,如果这种坚定可以称作勇气的话,我承认,他们的坚定让我汗颜。

也许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在这两种人生之间徘徊着,试图逃离平庸,也避免堕入极端,总想选择一个平衡的支点,在那个支点上,悬立的便是人生的真正的意义。

但是,这个平衡点隐立在何处呢?幸好,在我仍是饱含激情的年纪,《死亡诗社》给了我一个让我醍醐灌顶的答复,让我在往后的人生里,能够清醒的活着。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

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当那个气度非凡的老师基丁第一次走入我们视线的时候,一种独特的睿智,风趣,深刻和诗意的气质既透过屏幕,让我如沐春风。

《死亡诗社》影片资料及分析讲义

《死亡诗社》影片资料及分析讲义
《死亡诗社》分析 死亡诗社》
一、基本资料:
年代:1989年 年代:1989年 片长:126分钟 片长:126分钟 编剧:汤姆· 编剧:汤姆·舒尔曼 导演:彼得· 导演:彼得·威尔 主演:罗宾·威廉姆斯,罗伯特-希·雷奥纳德,伊森· 主演:罗宾·威廉姆斯,罗伯特-希·雷奥纳德,伊森·霍克 主要奖项:16届恺撒电影节最佳外语片,62届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 主要奖项:16届恺撒电影节最佳外语片,62届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 4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创歌曲、电影配乐、影片 4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创歌曲、电影配乐、影片
三、影片分析:
1、主题:个体的自由和生命的意义 电影在意识形态 尼政权,日本“满映” 尼政权,日本“满映”等。 本片的主题:呼吁个体自由和生命的意义 2、叙事: 传统的线性叙事:一条主线+三条辅线 主线(写意):基丁与学生的关系 辅线:诺尔斯的爱情,尼尔与父亲的关系,托德的转变。 3、精彩场景: 第一次山洞聚会;踏上课桌“换个角度看世界”;教托德如何“写 第一次山洞聚会;踏上课桌“换个角度看世界”;教托德如何“ 诗”;送 别等等。 4、结局: 打破大团圆结局的金科玉律,给观众留下一个悲喜交集的结局。
2、罗宾·威廉姆斯(1952- ) 、罗宾·威廉姆斯(1952- 出生于芝加哥。高中毕业后,进入南加州的克莱蒙特学院修习政治; 不久之后转学到马理学院,改修戏剧;最终进入朱丽亚学院学习了三年 戏剧。1982年进入影坛。第一部影片《大力水手》 戏剧。1982年进入影坛。第一部影片《大力水手》。此后十年间出演大 量喜剧片,以喜剧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最著名的是1987年的《 量喜剧片,以喜剧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最著名的是1987年的《早安,越 南》,《死亡诗社》是他脱离单纯喜剧路线的转型之作。 死亡诗社》 其他主要作品: 1991《虎克船长》 1992《玩具兵团》 1993《窈窕奶爸》 1991《虎克船长》,1992《玩具兵团》,1993《窈窕奶爸》,1995 《勇敢者的游戏》,1996《超级插班生》、《鸟笼》,1997《心灵捕 勇敢者的游戏》 1996《超级插班生》 鸟笼》 1997《 手》(奥斯卡最佳男配角),1999《两百岁人》,2001《人工智能》,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1999《两百岁人》 2001《人工智能》 2002《失眠》 2002《失眠》、《一小时快照》、《白夜追凶》,2004《最终剪接》、 一小时快照》 白夜追凶》 2004《最终剪接》 《圣诞夜奇迹》,2005《机器人历险记》、《真相大白》,2006《午夜 圣诞夜奇迹》 2005《机器人历险记》 真相大白》 2006《 听众》 听众》、《欢乐的大脚》、《休旅任务》、《八月迷情》等等。 欢乐的大脚》 休旅任务》 八月迷情》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的主题思想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的主题思想

浅析《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的主题思想摘要:剧情片通常是指由现实生活中常常真实存在但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所注意的事件而改编的故事性电影。

其节奏往往比较的慢,但是情节相对紧凑,往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一定人群的生活状态的写照,容易使观看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死亡诗社》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它反映了在那个时代英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阐述了一些人生哲学。

本文仅从该影片的主题思想入手,结合个人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关键词:死亡诗社主题思想自由梦想(一)《死亡诗社》剧情简介《死亡诗社》讲述了以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里新来了一个文学老师john keating,他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老师的严肃刻板。

他带着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

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

(二)《死亡诗社》主题分析①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威尔顿学院有四大信念,分别是传统、荣誉、纪律和优秀,在这样的信念下,学生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上常春藤类的高等学府。

在这种传统、庸俗、约束的教育方式下,学校里的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们的生活枯燥乏味。

keating 的到来像一阵春风,吹皱了学校的一潭死水。

在他的课上,他让学生们不要拘泥于书本,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提倡自由发散的思维哲学,经常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填鸭式”的,学生们早已习惯了被动的接受,产生了思维定势,人云亦云。

还记得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书本上说可以用坐标轴来判断一个诗人的伟大程度,于是keating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坐标轴,下面的学生托德也拿出笔记本,用直尺一丝不苟的照着画。

极端?中庸?——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极端?中庸?——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长 的悲戚 ,还 有什 么打 击能 比失子之 痛更锥 心刺骨呢 !事
件 的发 生 犹 如 一 道 凌 厉 的 闪 电将 心 灵 的 天 空撕 开 了一 道 恐
间有太 多需要 改 良的东西 ,需要 架构 ,例如沟通 、尊重、 自主 、信任 、 民主 、时机 等等 ;威 尔顿预备 学院传 统的教
新 的空气 :生命在 呼吸之 间。
几个人 ,几件 事让我 纠结。激情 的基丁老 师点燃 了孩
子对理 想追 求的憧憬 ,家长却视作异 常 ,扬 汤止 沸 ,将这

切 蓄势待发彻 底止 于平 息。或许 内心沉重的 自责与忏悔
将是 囚禁他们余 生情感的 十字架 ,不知何 时才 能得 到心灵 的救赎 ;七 个男孩 中唯一 一个只懂得 明哲保 身的卡梅伦 向
们 生活 中最基本 的 东西,比如激情 、血性 、梦想和 责任 。
校开 除 ;遭遇 突发 事件的 学校 为保住 声誉 ,维持 它的正 常
运转 ,必 须做 出貌 似理 性 却 不人道 的 决 定 :辞 退 基 丁老
都应根植 于现 实的土壤 。 素 喜含 蓄 。 不愿 触及 思 想的 隐秘 处 ;行走在 坚 实的
学校报 告 了基 丁老师鼓励他 们组织死 亡诗 社的事 。基丁 只
《 麦 田的守望者 》中有这 么一 句:我 们每个人都应是
守望者 ,守望我们的心 智 ,我们的理 想 ,以防 它在 生活中
不 知 不 觉 地 坠 落 和 被 自己遗 忘 。 电影 给 我 们 告 诫 ,提 示我
能选择 离开 。忍无可忍 的查理在揍 了卡梅 隆一拳后 也被 学
久 负盛 名 ,而被推 崇为成功 的教 育体制 ,并被 家长们 所认
同 ,推动和 维 系着这 个学院 的可持 续发展 。就像现在社 会

论电影《死亡诗社》中教育的生命性

论电影《死亡诗社》中教育的生命性

论电影《死亡诗社》中教育的生命性作者:李娜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7期李娜笔者多次观看《死亡诗社》后,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愈益累加,它引导观众对美好的教育理想投以深切的关注和寄望。

影片故事发生在1959年美国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学预科学校。

当时的美国正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很大强度地将科技发展寄望于基础教育改革。

影片中形式丰富的课内外教学教育相比传统教学具有颠覆性意义——它代表一种回溯个体生命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关注生命,聚焦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存能力的提升、生命价值的实现,其目标是在“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追寻幸福生活”。

[1]基廷老师尊重学生生命的特性,遵循其发展要求,注重生命全面、和谐、富有创造性的发展。

笔者将基廷老师教育的生命性总结为其课堂的后现代特色和充满生机的诗歌教育。

一、探寻与超越——现代和后现代范式的激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渗透于课程的结果,现代主义崇尚有序、理性,是线性的、科学的,后现代则具有非线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的特点,这是两者统括的区别。

美国学者小威廉·E·多尔提出后现代主义“没有什么是奠基的,所有的都是关联的。

但至少有一个概念看起来是基础的,一个整个范式围绕的概念,没有它,范式也就不存在了——自组织”[2]他明确了自组织“是所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真实存在”,发生“自我催化和循环”的“交接点”是自组织生成秩序、实现发展的关键点,并且,“最能将后现代范式与现代范式区别开来的特点,也是对课程最具有影响意义的特点是自组织”。

[3]笔者在这部分主要从“自组织”来谈论影片中基廷和以诺兰为代表的传统教育集团在“现代”与“后现代”立场上的抗衡。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教会开办的教区中学,讲求教学质量与纪律”,“独立中学,主要开设纯理性学术课程,是为升学做准备的学校,甚至有的还采用寄宿制。

”[4]威尔顿中学正是一所寄宿制的私立贵族学校。

电影《死亡诗社》的教育启示

电影《死亡诗社》的教育启示

电影《死亡诗社》的教育启示作者:孙勇来源:《中国德育》2010年第08期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之间的故事。

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和很高的升学率受到了时人的推崇。

学院恪守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固定且单调。

但是新来的英语老师基廷打破了这种平静,他吹着口哨进入课堂,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讲台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在他的影响下,学生学会了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勇敢地面对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

尽管电影的结尾让人扼腕,但是其背后蕴含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

学会生活“信不信由你,这个房间里的每个人,总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

我要你们向前到这儿来,细细玩味过去的面孔,你们经过这儿无数次,但从未真正看过他们,和你的差异并不大,对吧?同样的发型,和你们一样精力旺盛,和你们一样不可一世,世界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他们认为注定要成就大事,和大多数的你们一样,他们的双眼充满了希望,和你们一样。

他们是否虚度时光,到最后一无所成?因为各位所见到的……这些男孩现在都已化为尘土了,如果你们仔细倾听,便能听见他们在低声耳语,附耳过去,仔细听,听见了?CARPE……听见了吗?CARPE……CARPE DIEM……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的生命超越凡俗。

”这是基廷老师的第一节课。

你会发现情境是多么熟悉:学生拿出厚厚的一大本书,等待教师……基廷老师吹着口哨上场了。

基廷老师的第一堂课,不是讲授英文知识,而是让学生们细看大厅中陈列着的已故校友的照片。

当大家看不出所以然的时候,基廷老师开始引导他们,于是有了上面的一段话。

他让学生们看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所以他告诫学生要及时享乐,品尝生活的精髓,让生命超凡脱俗。

然而我们的教育,似乎跟基廷老师的有所不同。

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伟大的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电影《死亡诗社》
经典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一位充满生命激情、教学不拘一格的基廷老师引导他的学生寻求独立人格,追求理想,爱惜时间,追求生命意义,但是最后却被辞退,学生尼尔自杀身亡的悲剧故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在人们面前销毁。

对于尼尔这样一位英俊帅气又门门得A,还拥有表演天赋优秀孩子的离去,人们的内心毫无疑问是充满着无尽的遗憾。

这也引导我们去思考:尼尔为什么要走向自杀这条不归路?
一、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主张的矛盾冲突是尼尔自杀的社会根源
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冲突和选择是教育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着的问题,它是教育,尤其是教育目的所面对的最根本的价值冲突。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使个体社会化,注重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为社会服务。

20 世纪50 年代末期的
威尔顿预备学院是百年名校,是全美最优秀的预备学校,推崇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

然而新英语老师基廷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学校的沉闷教学。

及时采拮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复返/今日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风中枯萎, 基廷老师带学生们到校友展览室聆听死去的人的劝言,提醒学生抓住时光,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提醒学生诗歌是人类激情的体现,并不是在安水管,不应该把用横纵坐标做诗歌鉴赏方法的标准,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把诗歌鉴赏的前言部分撕掉;
让学生站在讲台看周围,提醒学生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读书时,不要总考虑作者是怎么想的,也要考虑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唤醒学生们的自我意识;用生活的齐步走和观众的鼓掌告诫学生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被接受的需要,所以坚持自己的信仰是独特的是很困难的,但顺从是很危险的,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坚守,两条路在丛林中分岔,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一条。

基廷老师坚持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

基廷老师不仅仅使用传统的讲授法,还使用了现场教学法,开创足球运动与诗歌教学相结合等科学教学方法,充分激活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二、家长孩子间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的矛盾冲突是尼尔自杀的导火索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 年的《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其中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个人理想、抱负得以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而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斯普兰格在他的《生活方式》一书中提出,社会生活有六个基本的领域(理论、经济、审美、社会、权力和宗教),人会对这六个基本领域中的某一领域产生特殊的兴趣和价值观,据此,他将人的性格分为六种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

这种类型划分是一个理想模型,具体的个人通常是主要倾向于一种类型兼有其他类型的特点。

根据斯普兰格的该理论,可以分析出尼尔父母是经济型为主的人,该类型的人总是以经济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以经济价值为上,根据功利主义来评价人和事物的价值和本质,以获取财产为生活目的。

而尼尔则是属于审美型为主的人,该类型的人以美为最高人生意义,不大关心实际生活,总是从美的角度来评价事物的价值,以自我完善和自我欣赏为生活目的。

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往往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电影里尼尔的父母作为经济型为主的性格类型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社会工作岗位的中能获取大量金钱、拥有良好前途的医生而尼尔作为审美型为主的性格类型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自我完善和自我欣赏为主的表演者。

尼尔的自我实现需求表现为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尼尔喜欢演戏,希望可以当一名演员,那才是他自己的理想所在。

而尼尔父母的自我实现需求则是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当一名医生。

然而他们年轻时不能达到的自我实现需求,现在转嫁到了儿子尼尔身上。

可惜与尼尔的自我实现需求发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

从而也引发了尼尔强烈的被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求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

在父母的自我实现需求与儿子的自我实现需求及尊重需要发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时,悲剧发生了。

为人父母,我们都会对孩子寄予厚望。

但是把自己没实现的梦想自我实现需要强加到孩子的人生,则可能导致孩子的人生悲剧。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伸,但是他的生命仍是独立的。

他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是自我实现需要。

但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给了孩子最
好的教育机会去实现的不是孩子的梦想,而是他们年轻时没法实现的梦想,甚至没有给孩子最起码的话语权,也就是满足孩子被尊重的需求。

尼尔的父母牺牲了很多,把尼尔送进威尔顿预备学院,他们也要求尼尔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完成他们的梦想。

这种绝对权威贯穿了尼尔的人生,他没有发言权,一定程度上没有了自尊,放弃了对被尊重的需求,他要扮演父亲绝对听话的孩子,他辞掉了自己感兴趣的校史年鉴编辑工作,为了讨父亲欢心,每门功课都保持A,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然而父母的自我实现需求仍然是安排儿子读医科大学,并要求尼尔不能有一丝一毫别的自主兴趣和想法别的自我实现需求可能。

在他坚决要求尼尔退学,转去军校时,尼尔的被尊重需要彻底被挤压。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尼尔完全没了自我,没有父母的尊重,在极度绝望中走向了不归路。

所以,如果说社会本位的学校教育目标是悲剧的社会根源,那父母对孩子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压抑和剥夺则是尼尔自杀悲剧的直接导火索。

尼尔自杀是其父母不愿意面对的,反过来,从这血的教训中,父母是否应该反思自我的教育方式? 当尊重的需要、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实现的可能,孩子是可能走上无奈的不归路。

三、青春期心理特点和个人气质类型的交合是尼尔自杀的本能驱动力
为什么大部分的孩子都处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合理中仍然默默忍受继续行走人生之路,偏偏尼尔会采取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呢?根据发展心理学,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的高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年时期,也即青春期。

国际心理学认为人在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和身心功能障碍。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发育迅速成熟,而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从而造成人的心理成熟水平、社会阅历积累与急剧的生理成熟不相适应,出现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脱离的现象,从而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

其中青春期孩子情绪易于波动并潜藏不安,表现为寂寞、孤独、忧虑、不安、苦闷与忧郁;憧憬未来并富于幻想;情绪多样并反应强烈。

莱布尼茨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同理,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必然有不同之处。

教育心理学提倡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心理差异是指在认知和人格等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

因材施教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采用有差别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

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

《死亡诗社》电影中,尼尔集合了青春期孩子情绪的全部特点。

不仅如
此,因为他个人的气质类型,他在青春期的心理不平衡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最容易出现极端的轻生行为。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在死气沉沉的威尔顿学院,基廷老师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生动活泼,充满生命的激情,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容易冲动,自我控制力较弱,做事容易极端。

学生的气质类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统一教学的同时,课下还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像尼尔这样青春期的胆汁质型的学生,教师在鼓励他们气质中的积极方面,如勇于进取、爽朗、敢为等品质的同时,一定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养成约束自己的习惯,给予他们一些需要耐心的任务,锻炼他们的自制力。

以防止他们在人生特殊时期,走向人生的极端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