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复习课件:儒学的创立和发展历程+(35张)+
合集下载
1.2儒学的兴起 课件(人民版必修3)

3、“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提出“舟水之喻”? 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 焚毁书籍、活埋儒士方士的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简介】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 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 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 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 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 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 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 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 《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 《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 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 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 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 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 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 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 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
历史地位: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 思想特点: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
历史贡献:
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② 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之一。
著作:《春秋繁露》。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天人感应”学说(新儒学的基础): “天人 合一”“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的需要 (3) “三纲五常”忠孝思想:“君为臣纲”“父为 子纲”“夫为妻纲”;礼、义、仁、智、信。 为人处世标准
教师总结:“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我们对其 提出的背景、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的分析,我们了解 到,在这一儒学主导地位确立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 仲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推行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 教化,养士求贤,政策上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 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 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 地位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的转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出台,一方面结束了各派 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另一 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提出“舟水之喻”? 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 焚毁书籍、活埋儒士方士的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简介】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 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 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 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 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 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 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 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 《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 《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 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 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 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 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 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 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 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
历史地位: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 思想特点: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
历史贡献:
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② 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之一。
著作:《春秋繁露》。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天人感应”学说(新儒学的基础): “天人 合一”“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的需要 (3) “三纲五常”忠孝思想:“君为臣纲”“父为 子纲”“夫为妻纲”;礼、义、仁、智、信。 为人处世标准
教师总结:“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我们对其 提出的背景、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的分析,我们了解 到,在这一儒学主导地位确立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 仲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推行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 教化,养士求贤,政策上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 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 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 地位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的转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出台,一方面结束了各派 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另一 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2023人民版必修3《儒学的兴起》ppt

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 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 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 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 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起迄: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 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 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 家直接有益。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秦统一中国后,专制主义集权延伸到文化领域,文
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工具);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 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2.经过: (1)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 皇采纳。 (2)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3.评价: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2.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 作用; 3.但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是对先 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阻碍了社会 进步和发展,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
相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 政治统一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立太学 (2)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所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 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 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初步建立 了地方教育系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 汉代儒学课件(共14张PPT)

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②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消极为主) ③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 起了一定的作用。(积极)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2、汉初休养生息 ——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 官用,以赋于民。——《汉书·食货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
3、特点:①带有神学倾向;
②外儒内法,兼有法家阴阳家思想。
4、影响:
( (512))、适结汉应束末了了至汉各隋武 学帝 派唐时 思发加 想展强 平:中 等央 竞集 争权的的局面需(要百;家争
鸣受局面佛彻教底、结道束教)冲,击扼,制儒了学学术权思威想被的削自弱由,发展; 实但质上仍也居是统一治种地文位化。专制政策;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汉尊书儒•董术仲舒传》
材料四: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
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
2、具体表现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儒学独尊”;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④“三纲五常”。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权逐步巩固; (2)文化逐渐复苏; (3)汉武帝致力于“大一统”;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君—权—神董授仲舒《春秋繁露》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
2、汉初休养生息 ——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 官用,以赋于民。——《汉书·食货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
3、特点:①带有神学倾向;
②外儒内法,兼有法家阴阳家思想。
4、影响:
( (512))、适结汉应束末了了至汉各隋武 学帝 派唐时 思发加 想展强 平:中 等央 竞集 争权的的局面需(要百;家争
鸣受局面佛彻教底、结道束教)冲,击扼,制儒了学学术权思威想被的削自弱由,发展; 实但质上仍也居是统一治种地文位化。专制政策;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汉尊书儒•董术仲舒传》
材料四: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
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
2、具体表现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儒学独尊”;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④“三纲五常”。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权逐步巩固; (2)文化逐渐复苏; (3)汉武帝致力于“大一统”;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君—权—神董授仲舒《春秋繁露》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PPT课件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统治者注重儒学教 育的文化趋势。 )
2021
2、影响:
1)对教育: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焚书坑儒”
2021
问题1: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
1、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 2、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 秦朝的统治; 3、导火线:儒生抨击郡县制(主张分封,反对郡县)
2021
• 焚书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诗、 书、百家语等+禁书
2021
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内:经济凋敝、王族问题 外:匈奴威胁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 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 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 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 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2021
4、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 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 固政治的大一统)
2021
3、特点:
(1)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外儒内法。 (综合性) (2)把儒学神学化 、体系化、官方化。(神学化) (3)把先秦儒学的“民本”发展为“君本”,从批判时政转 为维护现实统治。(现实性)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统治者注重儒学教 育的文化趋势。 )
2021
2、影响:
1)对教育: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焚书坑儒”
2021
问题1: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
1、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 2、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 秦朝的统治; 3、导火线:儒生抨击郡县制(主张分封,反对郡县)
2021
• 焚书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诗、 书、百家语等+禁书
2021
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内:经济凋敝、王族问题 外:匈奴威胁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 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 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 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 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2021
4、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 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 固政治的大一统)
2021
3、特点:
(1)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外儒内法。 (综合性) (2)把儒学神学化 、体系化、官方化。(神学化) (3)把先秦儒学的“民本”发展为“君本”,从批判时政转 为维护现实统治。(现实性)
高中历史 专题1.2 儒学的兴起课件 人民版必修3

答案提示: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 栏
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
目 链
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 接
了北方(běifāng)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推行
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
一场(yī chǎnɡ)浩劫,导致儒学发展进入低潮。③受到主流文化的 批判。
栏 目 链 接
第六页,共30页。
二、“罢黜百家(bā chù bǎi ji)”
1.背景:
(1)经济上,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_休__养__生__息_,(x经iū济y发ǎn展g ,sh实ēng x 力增强,但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2)政治上,王国问题依然存在,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链 接
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第二十页,共30页。
解析:本题以儒家思想与政治的关系(guān xì)为切入
点,考查同学们对儒家思想为政治服务的理解。A项出于孔
子,说明了为政以德的作用,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统治
者不认为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也是从强调德政入手,
也是不与形势相符合的政策;D项则点明了对君权的否定,
考察其中与天灾人事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学说
(xué shuō),这一学说(xué shuō)已与孔子不言“怪、力、乱、
神”大大不同了。)
(3)伦理道德:提出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的一些观 念。
第十八页,共30页。
3.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糅合道家、 法家思想(sīxiǎng),具有神学色彩;它以“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把君权、神权、父权、夫权贯穿一起,形成神学体系。其哲学思想 (sīxiǎng)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儒学的兴起ppt

• ①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 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 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 ②郡国学校的建立,初步建立起地方教 育系统。 • ③太学生的参政意识较强,敢于批评时 政,对黑暗的政治势力有一定的限制。
2019/1/10 22
[问题探究之四]
• 汉武帝通过哪些措施确立了儒学 的正统地位?
①汉初对“焚书坑儒”批判; ②中国“大一统”得到巩固; ③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 ④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2019/1/10 15
2.确立
汉武帝时代,完成 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 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 变。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 立为正统思想。
2019/1/10 16
2019/1/10
10
二、罢黜百家(标志)
1.原因 (1)根本: 中国的“大一统”得到巩 固。 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 (2)重要:
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 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直接:汉武帝接受了 董仲舒的献策 2.确立 3.评价
2019/1/10 11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 为“有为”,那么,汉武帝 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 学成为正统思想 的史实。
2019/1/10 1
二 儒学的兴起
• 一、“焚书坑儒”批判(兴起的条 件) • 二、罢黜百家(标志) • 三、太学的出现(途径之一) •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途径之二)
2019/1/10
2
孔子
2019/1/10
2019/1/10 22
[问题探究之四]
• 汉武帝通过哪些措施确立了儒学 的正统地位?
①汉初对“焚书坑儒”批判; ②中国“大一统”得到巩固; ③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 ④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2019/1/10 15
2.确立
汉武帝时代,完成 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 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 变。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 立为正统思想。
2019/1/10 16
2019/1/10
10
二、罢黜百家(标志)
1.原因 (1)根本: 中国的“大一统”得到巩 固。 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 (2)重要:
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 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直接:汉武帝接受了 董仲舒的献策 2.确立 3.评价
2019/1/10 11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 为“有为”,那么,汉武帝 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 学成为正统思想 的史实。
2019/1/10 1
二 儒学的兴起
• 一、“焚书坑儒”批判(兴起的条 件) • 二、罢黜百家(标志) • 三、太学的出现(途径之一) •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途径之二)
2019/1/10
2
孔子
2019/1/10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复习课件:儒学的创立和发展历程+(35张)+

“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特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 有道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 (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重难点分层运用
• 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 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 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 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重难点分层运用
• 2.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 ,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曾经想把 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 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 C.“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提出仁义、王道(王霸),提出“君舟民水 3、重创:秦朝 “焚书坑儒”
4、正统:西汉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魏晋南北朝 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道的冲击 6、融合:唐宋 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理学:宋明 儒学逐渐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
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 8、批判继承:明清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Hale Waihona Puke 重难点分层运用• 2.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本只是一个 太极……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 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熹的“扇子之 理”说,扇子之物出现之前,已有扇子的道理; 据此制作扇子。朱熹以此论证 • A.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B.格物致知 • C.道家和儒家相容 • D.理是万物的本原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特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 有道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 (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重难点分层运用
• 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 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 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 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重难点分层运用
• 2.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 ,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曾经想把 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 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 C.“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提出仁义、王道(王霸),提出“君舟民水 3、重创:秦朝 “焚书坑儒”
4、正统:西汉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魏晋南北朝 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道的冲击 6、融合:唐宋 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理学:宋明 儒学逐渐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
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 8、批判继承:明清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Hale Waihona Puke 重难点分层运用• 2.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本只是一个 太极……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 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熹的“扇子之 理”说,扇子之物出现之前,已有扇子的道理; 据此制作扇子。朱熹以此论证 • A.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B.格物致知 • C.道家和儒家相容 • D.理是万物的本原
历史: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复习课件(必修三人民版)32页PPT

思想内容上看,1、与道家相比,强调“有为”;2、与 法家相比,强调周代的礼乐文明,凸显文化的保守性。
1、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
特点: 总体上看 1、诸子中的一派,人数众多,影响很大; 2、但是得不到大多数诸侯的支持;
思想内容上看 1、与道家相比,强调“有为”; 2、与法家相比,强调周代的礼乐文明,凸显文化的保守性。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 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
程朱理、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 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知识结构
春秋 战国 西汉
宋明
明末 清初
产生并初 步发展、 百家之一
1.孔子:仁、礼、忠恕、中庸、为政以德 2.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三、儒家思想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 期的特点有哪些?
2、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是怎样成为正统思想的?
(1)董仲舒顺应当时的大一统趋势,提出……
(2)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1)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2)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4)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5)起用通晓儒学的人参政。
3、宋明时期 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
a 逐步教义化,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b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c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 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 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荀子:仁义、君舟民水、礼治、性本 恶 制天命而用之
1、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
特点: 总体上看 1、诸子中的一派,人数众多,影响很大; 2、但是得不到大多数诸侯的支持;
思想内容上看 1、与道家相比,强调“有为”; 2、与法家相比,强调周代的礼乐文明,凸显文化的保守性。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 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
程朱理、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 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知识结构
春秋 战国 西汉
宋明
明末 清初
产生并初 步发展、 百家之一
1.孔子:仁、礼、忠恕、中庸、为政以德 2.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三、儒家思想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 期的特点有哪些?
2、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是怎样成为正统思想的?
(1)董仲舒顺应当时的大一统趋势,提出……
(2)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1)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2)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4)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5)起用通晓儒学的人参政。
3、宋明时期 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
a 逐步教义化,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b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c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 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 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荀子:仁义、君舟民水、礼治、性本 恶 制天命而用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特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 有道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 (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重难点分层运用
• 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 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 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 明,董仲舒
荀子提出仁义、王道(王霸),提出“君舟民水
3、重创:秦朝 “焚书坑儒”
4、正统:西汉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魏晋南北朝 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道的冲击
6、融合:唐宋 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理学:宋明 儒学逐渐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
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
8、批判继承:明清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
例题解析
• 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 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 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 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人的道德 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 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 果,宋明理学家正是基于儒教“人性善” ,即人生来本具有理学家认为的“美德” 正是后天的利欲让人们迷失了方向,所以 才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本善习远 ”的含义是: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士。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
士,进“天人三策”,建议
“诸不在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为汉武帝所采纳,形成“大一
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
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哲学: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 想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仁” 为政以德
仁政 民贵君轻
仁义、 王道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重难点分层运用
• 1.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这样说的根本出 发点是
• A.劝导统治者施行仁政 •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C.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 D.强调“格物致知”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说
材材料料一:一为:天下批之判大害君者主,君专而制已;矣 。
材 后材者料料唱二许:二。“:君夫与治提臣天出,下共犹君曳曳臣木大之木平人然等也,;。前”者唱邪,
•
以上材料体现李贽的什么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p18
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 别是非的标准。 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 提出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从而否定了朱熹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 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 “真心”反, 对当时盛行的 摹古文风。
重难点分层运用
• 2.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本只是一个 太极……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 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熹的“扇子之 理”说,扇子之物出现之前,已有扇子的道理; 据此制作扇子。朱熹以此论证
• A.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B.格物致知
• C.道家和儒家相容 • D.理是万物的本原
新思想体系。(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仁”(仁者爱人)和 “礼”(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德治)
创办私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主要思想
孟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主要 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王道、王霸 (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客观唯心主义
理气论 ①理是根本②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修养论
①格物致知
②“仁”和“仁者”即爱心和 责任
①“正君心” 社会政治论 ②“存天理,灭人欲”
重难点分层运用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
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 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重难点分层运用
• 3.“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 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 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 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荀子
• 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 C.主张王霸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
重难点分层运用
• 2.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 ,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曾经想把 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 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 C.“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含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理学的成熟: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阅读课本p15
• 课程标准及高考考试说明
• 1、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 形成
•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3、朱熹的理学思想
•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 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 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2、继承:战国时期 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
制、否定帝权,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阅读课本p18
•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 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
,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
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 只好哑然自笑而已。
•
---(明)李贽:《续焚书》
特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 有道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 (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重难点分层运用
• 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 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 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 明,董仲舒
荀子提出仁义、王道(王霸),提出“君舟民水
3、重创:秦朝 “焚书坑儒”
4、正统:西汉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魏晋南北朝 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道的冲击
6、融合:唐宋 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理学:宋明 儒学逐渐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
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
8、批判继承:明清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
例题解析
• 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 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 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 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人的道德 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 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 果,宋明理学家正是基于儒教“人性善” ,即人生来本具有理学家认为的“美德” 正是后天的利欲让人们迷失了方向,所以 才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本善习远 ”的含义是: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士。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
士,进“天人三策”,建议
“诸不在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为汉武帝所采纳,形成“大一
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
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哲学: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 想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仁” 为政以德
仁政 民贵君轻
仁义、 王道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重难点分层运用
• 1.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这样说的根本出 发点是
• A.劝导统治者施行仁政 •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C.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 D.强调“格物致知”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说
材材料料一:一为:天下批之判大害君者主,君专而制已;矣 。
材 后材者料料唱二许:二。“:君夫与治提臣天出,下共犹君曳曳臣木大之木平人然等也,;。前”者唱邪,
•
以上材料体现李贽的什么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p18
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 别是非的标准。 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 提出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从而否定了朱熹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 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 “真心”反, 对当时盛行的 摹古文风。
重难点分层运用
• 2.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本只是一个 太极……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 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熹的“扇子之 理”说,扇子之物出现之前,已有扇子的道理; 据此制作扇子。朱熹以此论证
• A.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B.格物致知
• C.道家和儒家相容 • D.理是万物的本原
新思想体系。(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仁”(仁者爱人)和 “礼”(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德治)
创办私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主要思想
孟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主要 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王道、王霸 (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客观唯心主义
理气论 ①理是根本②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修养论
①格物致知
②“仁”和“仁者”即爱心和 责任
①“正君心” 社会政治论 ②“存天理,灭人欲”
重难点分层运用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
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 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重难点分层运用
• 3.“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 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 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 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荀子
• 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 C.主张王霸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
重难点分层运用
• 2.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 ,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曾经想把 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 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 C.“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含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理学的成熟: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阅读课本p15
• 课程标准及高考考试说明
• 1、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 形成
•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3、朱熹的理学思想
•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 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 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2、继承:战国时期 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
制、否定帝权,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阅读课本p18
•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 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
,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
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 只好哑然自笑而已。
•
---(明)李贽:《续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