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学共27页
第三章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课件

” ( 《 孟 子
·
妻 书 》 )
告 子 下 》
)
,
,
•
赵 弱 且 怯 也 ” ( 《 史 记 廉 颇 蔺 相 如 列 传 》
小篆
天 垂 象 见 吉 凶 所 以 示 人 也
其 一 端 ” ( 《 虞 初 新 志 秋 声 诗 自 序 》 )
• •
“
指
自
示
是
指
物 作
金文
诗
立
就
” (
小篆
宋
王 安 石 《
从 手 指 声
伤
仲
永
》
)
二 、 单 音 词 的 连 用
第 二 节 单 音 词 与 复 音 词
梁 启 超 《 谭 嗣 同 传 》
)
古代汉语词汇
第 二 节 单 音 词 与 复 音 词
15
• •
·
, ··
·
“ 吾 日
“ 首
身
身 体
三 离 甲骨文
省兮
吾心
身不
” ( 《 论 语
惩 ” ( 《 楚 辞
小篆
身 躬
学 而 》
九 歌
)国
也 。 象 人 之
殇形
》
)
心““ “
, 知闻 人
外 知 敌 之 情 。 ” ( 孙 膑 兵 法 八 阵 》 )
)
2020/10/10
古代汉语词汇
13
侯“ 世留 家侯 》曰 )‘
陛 下 不
知
乎 此 谋 反 耳 ’ ” ( 《 史 记 留
•
?
:
识 敏 , 故 出 于 口 者 疾 如 矢 也 ( 段 注 )
,
古代汉语词汇篇

(三) 词义使用范围的变化
主要是指古代的一些词,到现代汉语里不能 单独使用,而成为构词成分,即语素。例如“济” 这个词,在古代单独使用,主要有三个义项: 〈1〉渡河。〈2〉成功。〈3〉帮助。“济”的 这三个意义现在都还使用,不过不是作为独立的 词,而是作为语素存在于成语或复合词中,如 “同舟共济”(渡河),“济事”(成事,如 “人少了不济事。”),“救济”、“杀富济贫” (帮助),等等。
(一) 词义范围的差异
1、 词义的扩大 2、 词义的缩小 3、 词义的转移
1、 词义的扩大
“菜”,古代专指蔬菜,现在既可以指蔬菜, 又可以指肉类、蛋类等副食品,与“饭”相对。 “皮”,古代专指带毛的兽皮,人的皮肤称 “肤”,《诗经· 卫风· 硕人》:“肤如凝脂。” 今指物体表层,去毛的兽皮可以称“皮”,如 “皮鞋”、“皮夹克”之类,人的皮肤也可以 称“皮”,如皮科、植皮等。 “响”,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 一切声音。
三、 词义变化的历史性与地区性
(一)词义变化的历史性 (二)词义变化的地区性
四、辨析古今词义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在细微的地方多下功夫 (二)要注意词义异同的系列性 (三)要注意词与概念的对应问题 (四)要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去分析
五、关于同义词辨析
续上页
[坐—跽]“坐”和“跽”在两膝着席而 坐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它们的状态 却不一样。“坐”是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身体比较松弛和自然。而“跽”是上身 挺直,臀部离开脚跟,表示一种恭敬和 戒备的姿态。如:席不正不坐。(《论 语·乡党》)/项王按剑而跽。(《史记· 项 羽本纪》)
古汉语词汇汇总.

3.词义的转移
• 中心词义本来表示甲范围的事物,后来变成 表示乙范围的事物。 • 诛——声讨、谴责——杀戮 • (由语言的谴责转化为为刑法的制裁)
转移
• • • • •
兵(古):兵器 树(古)种植 狱(古):诉讼 脚(古):小腿
今:士兵 今:树木 今:监狱 今:足
(4)易位
指一个词的中心义素不变,但限定义素发生 了变化。 • 涕:古代是 眼泪, 现代是鼻涕 • 涕(古)[从目中分泌的]+[津液] • 涕(今)[从鼻子中分泌的]+[津液] • 目液 鼻液 • 古代 : 涕 泗 • 现代: 泪 涕
• 1.古今词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鸡、牛、 大、小、哭、笑等基本词汇。这类词汇只 占少数。 • 2.古今意义毫无关系的 : • 该:上古和中古都只是“完备”的意思, “招具该備,永嘯呼些。”王逸注:“该, 亦備也。”中古以後才有“应当”的意义。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搶(qiǎng):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 游》“搶(qiāng)榆枋”,“搶”是“突过”意思; 《战国策 魏策四》“以头搶(qiāng)地爾”,“搶”是 “撞”的意思,都与“抢劫”意义无关。 这一类词语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 再:上古只有“两次”或“第二次”的意义,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 《左传》僖公五年:“一之为甚,其可再呼” • 这里的“再”都是“两次”的意思。 • 现代汉语的“再” 相當于古代的“復”,表 示“重複”的意思。
(二)单音词、复音词
古汉语的词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而现代汉语的词 汇以复音词为主。 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有三种情况:
• 对“疾病”的不同称谓:“天子有疾称不豫, 诸侯称负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 • 这种现象在英语中是看不到的。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学习内容:1.文字与词汇的关系2.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4.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同义关系——意义相同或相近;反义关系——意义相对或相反;同音词——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同形词——意义无关,读音不同,字形相同;5.词汇与文化一、字与词1.字与词,古人用到“词”或“辞”的时候,指的是虚词如:采采芣苢(fu yi 三声)薄言采之。
(《诗经·国风·周而》)毛传:“薄,辞也。
”2.字与词的关系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书写符号。
(1)在古汉语中,有些字本身记录的就是词。
如:上、下、忧、乐、天、地(2)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
如:葡萄、蟋蟀、苜蓿(xu)(3)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记录的是词,在有的情况下又不是词,仅仅是字。
·犹:如同,好像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豫:事先有准备,预先豫则祸不生。
(《荀子·大略》)·犹豫:不是词(4)有些合成词里的字,虽然其本身有意义但是只能看成这个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词。
如:寡人,先生(5)有些词义复词虽由两个同义单音词组成但这些单音词仍然具有独立性。
例如:封疆:指边疆;师旅:指军队“封”“疆”“师”“旅”既是语素又是词,作为单音词时都是有一个词记录的。
3.同字异词:有的字可用来记录几个不同的词,这就是同字异词,也就是一字多词形成原因有三种。
(1)字的本身和字的借用:为甲词造的字又被借用来记录与甲词音义不同的词·甲、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
例如:叔1——拾、捡九月叔苴(ju 麻子)(《诗经·豳风·七月》)叔2——伯、仲、叔、季的“叔”,表示排行,记录叔2的“叔”是借用夫1——成年男子一夫不耕,或受其饥。
贾谊《论积贮疏》夫2——指示代词,等于说“这”“那”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夫3——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4——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乙、字的本用和本有其字的借用。
古代汉语词汇部分资料

母親母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古漢語中一般用單音詞來表達:《左傳·隱公元年》:“愛其母。
”貧窮貧荀子《天論》:“天不能使之貧。
”而且且《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古漢語中常常是兩個單音詞:貧婪《楚辭·離騷》注:”愛財曰貪,愛食曰婪。
”嬰兒《玉篇》:“男曰兒,女曰嬰。
”糟粕《釋名》:“酒滓曰糟,浮米曰粕。
”一、以单音词为主第一節古代漢語詞彙的特點(一)雙聲,前後兩個音節聲母相同。
(1)象往入舜宮,舜在牀琴。
象曰:“鬱陶思君爾。
”忸怩。
《孟子〃萬章上》(2)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3)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詩經〃周南〃關雎》(4)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ch ài)之致螫。
《史記〃淮陰侯列傳》二、存在雙音節單純詞(二)疊韻,前後兩個音節韻母相同或相近。
(1)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詩經〃周南〃卷耳》(2)羔羊之縫,素絲五總。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詩經〃召南〃羔羊》(3)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
《莊子〃秋水》(4)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荀子〃勸學》(5)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一節古代漢語詞彙的特點(三)既雙聲又疊韻,前後兩個音節的聲母相同,韻母相同或相近。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優哉遊哉,輾轉反側。
《詩經〃周南〃關雎》(2)無縱詭隨,以謹繾綣。
《詩經〃大雅〃民勞》(3)綿蠻黃鳥,止於丘阿。
《詩經〃小雅〃綿蠻》(四)疊音,前後兩個音節完全同音。
(1)螽(zhōng)斯羽,詵詵兮。
宜爾子孫,振振兮。
《詩經〃周南〃螽斯》(2)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詩經〃周南〃桃夭》(3)汶水湯湯,行人彭彭。
魯道有蕩,齊子翱翔。
《詩經〃齊風〃載驅》(4)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楚辭〃離騷》第一節古代漢語詞彙的特點(五)既不雙聲也不疊韻。
(1)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古代汉语词汇学

这些词汇通常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 宗教观念和价值取向。
宗教文化词汇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词汇,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 和价值观念。
古代汉语词汇中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词汇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与政治文化相关,如“皇帝”、“臣子”、“官职”等,这些词 汇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
01
文化词汇是反映古代社会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
方面的词汇,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特点
02 文化词汇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
化词汇也有所不同,是语言中文化信息的载体。
举例
03
如“礼”、“乐”、“仁”、“义”、“忠”、“孝
”等。
行业词汇
定义
行业词汇是古代各行各业使用的专门术语和词 汇,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军事等领域。
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如“之”、“何”、“若”等 。
词的搭配与组合
动词与名词搭配
如“吃苹果”、“骑马”等。
形容词与名词搭配
如“大房子”、“美丽的花朵”等。
副词与动词搭配
如“快速地跑”、“慢慢地走”等。
代词与动词、名词搭配
如“他来了”、“这是什么”等。
词序与句法结构
主语+谓语:如“我爱吃 苹果”。
同义词与反义词
要点一
同义词
意义相近的词,如“高”和“上”,都表示位置较高的意思。
要点二
反义词
意义相反的词,如“大”和“小”,表示大小相对的概念。
词义的演变与转移
词义的演变
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词义可能会发生变 化,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 仅指妻子。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吉仕梅2004年10--11月第四章词汇学古代汉语词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部分既是学习的难点,又是重点。
学习是时要注意掌握常用词,常用词以实词为主;除此以外,要勤查工具书。
古代汉语词汇学虽然很重要,但在整个古汉语的研究中,是很薄弱的。
总的说来,其研究方法陈旧,没有一套很完善的专著,有的书虽然引用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语义学的术语,如义位、义素、语义场等,但还不能把它们彻底地贯穿于词汇研究中,还显得有些囫囵吞枣。
教学中尽量避免太多的新名词,紧密结合古书实际,以期达到帮助大家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书目: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教学内容:1.字和词2.单音词和复音词3.词汇的发展4.古今词义的异同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6.同义词7.典故性语词第一节字和词研究古汉语词汇,首先就得从字谈起。
在传统语言学中,字和词的区分是不大严格的。
传统语言学家所谓的字,往往就是词,而实际上字和词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字和词的区别:简单地说,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而词是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因此,字和词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
在文言中,大多数情况是: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
《左传·庄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
”七个字就是七个词。
但有的时候,一个汉字记录的只是词的一个语素,如“朋友”。
有时一个汉字只记录词中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如“蟋蟀”。
在一般情况下,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因为在造字之初一般是一词造一字,一字记一词,字、词对应较整齐。
但是在汉字和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异字同词和异词同字的现象。
异词同字:同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意义毫无关系的词。
如同形字、假借字、通假字(记录本字和通假字)。
同形字,如:怕:①(bó):恬淡、淡泊。
古代汉语词汇学

• 四、怎样掌握古今词义的差异 • 1.从字形上分析:例如“劝”从力不从言,可 以知道它的古义不是用言语劝说,而是勉力、 奋力。 • 2.从语境上分析:语境就是上下文。它也包括 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例如 “进”与“退”是反义词,可以知道“进”的 古义是前进,而不是进去。“富”与“贫”是 反义词,可以知道“贫”是表示金钱或者生活 资料缺乏。
• • •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二、古代汉语词汇复音化 1、同义词连用 2、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逐渐凝固 3、双音节单纯词的连用 (1)叠音词 (2)联绵词 1)双声 2)叠韵 3)非双声、叠韵 4、偏义复词的运用
词汇学(二)
• 第八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一、词的本义 • 词的本义是指在文献语言所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 生起点的那个意义,或者说在词的若干互相关联的义 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 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例 如纲的本义是指网上的总绳,鄙的本义是指边邑。由 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 我们知道,汉语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汉字产生之 前早就有了汉语了,那时汉语的词自然也有本义和引 申义的问题,但是我们已经无法去考证了,
• 我们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求词的 本义: •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探求字的本义要 从字形分析入手,也就是要从分析汉字 的结构入手。因为本义既然是词的基本 的最早产生的意义,一般能够满足这个 方面的要求。例如"解"字,是一个会意 字,从"角",从"刀",从"牛",表示用刀 去分解牛角和牛的肢体。所以,"解牛"、 "分解动物的肢体"是它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