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论文word
景观生态学论文Word版

景观生态学在土地可持续利用上的应用摘要:在分析景观、景观生态学与土地的关系基础上, 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等级尺度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诠释。
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土地;景观Research on Landscape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Abstract S us t ai nab l e l an d u se is a l wa y s t he re se ar c h t op i c o f l an ds c ie n ce an d r el a ted d is ci p li ne s. I n th i s p ap e r, we ma k e r e se a rc h o ns u st a in ab le l an d us e un de r th e g ui d e o f ne wl y la nd sc a pe e c ol o gy. I ti s a b en e fi ci al a tte m pt to e xt en d t h e r e se a rc h s co p e o n su s ta i na bl el a nd us e. B a se d o n t he an al ys i s of th e r e la ti on s hi p b et w ee n l an d,l a nd s ca pe a n d la n ds c ap e e co lo g y, w e m a ke a ne w a nn ot a ti o n o f th ec o nn o ta ti on of s u st a in a bl e la nd use a c co r di ng t o s uc h l a nd s ca pee c ol o gy t he o ri es as st r uc tu re an df un c ti o n, e co l og ic a lh oli sm a nds p at i al he te r og en ei t y, hi e ra rc h y a nd s c al e, a nd la n ds ca pe c ha ng e an ds t ab i li ty.Key words s u st ai na b le la nd u s e; l a nd s ca p e ec ol o gy; l an d; l an ds ca p e1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自然资源, 自从人类开始种植与定居, 便开始了土地利用的历史。
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5篇范例]
![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15b7d2f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d.png)
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一、树立生态价值观,重塑生态人审美文化是人文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沟通和连接科技与人文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众所周知,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某种人文条件,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掌握科学技术的主体也是人,所以无论是发展科学技术还是促成它的社会应用,都离不开人。
人的具体状况构成了社会的人文条件,如其表现在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人们的价值认同、人文素质等方面。
可见,重塑生态人是促进生态美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生态人是指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遵循生态伦理规则,能够用科学的生态观、价值观指导自身行为的人,是具有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并且日常行为生态化的人。
生态人必须具备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责任感、和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态人格。
个人理解“生态人”就好比一粒种子,要孕育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首先要有一片土地,使它融入、取之、反哺于这片土地所在的环境之中,与环境共同协作成长,构建出一个生态环境,使它可以孕育出一片森林,且使这片土地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存,同时使其可持续发展。
正如道家老子所言,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如同宇宙的诞生,可以造福人类、自然、福及子孙后代。
树立生态价值观对于促进生态美学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面对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危机的出现,重新审视、认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变得越来越重要。
树立生态价值观首先需要我们将自身融入大自然中,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国家应该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伦理素养,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从根本上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态化;此外,要鼓励人们积极自觉地参与到环保行动和环保监督中去,使人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者,让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人人有意愿而且有能力参与的自觉行动。
景观生态学实习论文

景观生态学实习论文生态景观规划实习论文湿地公园特色简析摘要:由于湿地的类型、区域以及周边环境等等各种因素,湿地公园多种多样,其各自的规划设计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于公园的概况、总体规划等方面来发现湿地公园的特色。
关键字:湿地公园特色1.1 引言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有着难以言喻的生态功能,而近年来,随着湿地退化所呈现的种种问题,湿地公园应运而生,主要起到恢复与保护作用。
湿地公园是指保留该区域内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维持系统内部生物、植物、水体的平衡发展,在不破坏的基础上建设对公园有利的公共设施,将生态旅游和教育结合于一体,成为生态保护、生态科普教育、生态观光旅游和实地研究的多功能公园,它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
由于湿地的类型、区域以及周边环境等等各种因素,湿地公园多种多样,其各自的规划设计也不尽相同,通过此次上海实习,我们了解到了上海梦清园、崇明东滩湿地公园、西沙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后滩湿地的大体情况,下面就对于上述4个湿地公园的特色做个简单的分析。
2.1 梦清园简介梦清园依偎着苏州河,位于昌化路桥和江宁路桥之间,分为梦清馆、大鱼岛和人工湿地三大部分。
整个公园分为室内展示区(用保护的产业建筑改造而成)、环路内室外展示区(含人工湿地与人造风景林)和环路外的滨江景观带(由石阶竹露、曲水梦清等九个小景区连接而成),满足人们游园、休闲的多重需求。
2.2 总体规划梦清园在总体规划上以水体的净化再生为主题,把景观轴线与历史文脉用“活水”的主题串联起来,给整个生态休闲公园赋予园林的外观、科普的实质和文化的内涵。
总体布局采用“一心、一环、两轴线”的方针。
一心,即以活水广场为中心,统率全园。
一环,即以主环路为纽带串联景区,环路既作为一二期工程的分界线,又作为一二期景观沟通与联系的桥梁。
两轴线,即景观轴线和文脉科普轴线 ,体现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使梦清园既有西方园林之大气,又有中国园林特有的精致,同时体现对科学的热爱,在科普教育方面凸显亮点,具有较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经济效益。
景观生态学期末论文-几个重要概念和其之间联系以及在本课中的地位

景观⽣态学期末论⽂-⼏个重要概念和其之间联系以及在本课中的地位《景观⽣态学》期末论⽂总体把握景观定义:景观是⼀个由不同⼟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态系统之上,⼤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态和⽂化的多重价值。
景观⽣态学以⼈类对景观的感知作为景观评价的出发点,通过⾃然科学与⼈⽂科学的交叉,实现建⽴宜⼈景观与保护⾃然景观的⽬标。
景观⽣态学以⼈类活动对于景观的⽣态影响作为研究重点,注重景观管理、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研究,因⽽它应该属于应⽤⽣态学体系;相对于保护⽣态学和恢复⽣态学⽽⾔,不妨称之为建设⽣态学。
⼀. 临界阈(critical threshold)对于所提出的研究结果有时需要进⾏外推,及根据已知值进⾏推测,将信息从⼀个尺度转移到另⼀尺度,或从⼀个系统转移到另⼀个系统。
此时将系统在性质、属性或现象上产⽣变化的点称为临界阈值(critical threshold)。
*渗透理论与临界阈现象间的联系:渗透理论(percolation theory),它认为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临界值(critical density)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端到达另⼀端。
这种因为影响因⼦或环境条件到达某⼀阈值(threshold)⽽发⽣的从⼀种状态过渡到另⼀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它在⾃然界⼴泛存在,显⽰出由量变到质变的特征。
⽣态学的限制因⼦定律和最⼩存活种群,流⾏病的传播与感染率,景观连接度对于种群动态、⽔⼟流失和⼲扰蔓延等影响,都属于⼴义的临界阈现象。
⼆. 空间异质性(heterogeneity)(⼀)异质性的定义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成构成的系统(webster's new dictionary)。
景观是由异质要素组成,异质性作为⼀种景观的结构特性,对景观的功能和过程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影响资源、物种或⼲扰在景观中的流动与传播。
异质性同抗⼲扰能⼒、恢复能⼒、系统稳定性和⽣物多样性有密切联系,景观异质性程度⾼有利于物种共⽣,⽽不利于稀有内部物种的⽣存。
《景观生态学》结课论文

《景观生态学》结课论文Beijing ForestryUniversity目录1、东北虎的种群数量变动 (3)2、东北虎濒危的原因 (4)2.1人为直接干扰 (4)2.2生境遭到破坏,景观破碎化 (4)2.2.1生境的变化 (4)2.2.2景观破碎化造成猎物的减少 (5)3、应对措施 (6)3.1定期调查,长期监测 (7)3.1严禁捕杀 (7)3.2保护生存环境 (7)3.3保护现存走廊,建立生态走廊 (8)1. 建立保护区间的廊道,形成区域性保护区网络 (8)2. 建立中、俄两国的生态通道,促成东北虎跨国保护区网络 (8)参考文献 (8)东北虎濒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景观生态学角度)摘要:东北虎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之一。
目前在中国,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已经不足20只。
本文站在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东北虎濒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人类的猎杀、栖息地破碎化和猎物密度降低等原因使得野生东北虎的数量急剧下降。
并且根据这些原因阐述了一些相关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东北虎;景观生态;景观破碎化;措施The Reason for Amur TigerEndangering and Measures to Protect Wild AmurTiger(Perspectives of Landscape Ecology)Abstract: Amur tiger is one of the most endangered species in the world. Currently in China, there are less than 20 surviving wild Amur tigers. This paper analyzedthe reason for the sharp decline of Siberian tiger pop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 primary causes for the decline of the tiger population were poaching, habitat loss, and habitat fragmentation. In addition,thispaper elaborated som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se reasons.Key words: Amur tiger;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measure 目前保护界普遍赞同把虎分为8个虎亚种,即孟加拉虎、东北虎、华南虎、里海虎、印度支那虎、爪哇虎、苏门达腊虎、巴厘虎,这些亚种在体型、骨骼特征、体色和斑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关于生态园林设计论文[5篇范文]
![关于生态园林设计论文[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17c83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a.png)
关于生态园林设计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生态园林设计论文一、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1.1调和原则在生态园林设计中,选择的植物要遵循调和原则。
要使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外在环境,如建筑物等物质有着相互协调、相互撑托的作用,让人们对生态园林的设计有一种美的感觉,适合人们的观赏,也让整个生活环境有一种平静、舒适的氛围。
1.2统一原则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对植物的配置也要遵循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是指在植物的选择比例上要恰当,在植物外形的选择上要跟前面所选择的植物进行适当的调和,或是在植物颜色的配置上也要错落有序,不能让人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
1.3均衡原则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现状,根据周围的环境现状设计一个规则的或是不规则的生态园林,让人工的生态园林与自然的园林相互依托。
因为如果周围的植物枝繁叶茂,并且是一簇一簇的,颜色是浓厚的,这样会给人一种疲倦的和压抑的感觉,不利于生活的舒适,所以在生态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清雅的植被,这样就可以综合周围的环境,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1.4韵律感及节奏感原则所谓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生态园林中是指给人一种视觉美感,各种植物整齐有规律的配置。
例如,对于比较宽阔的道路上,可以种植一些品种相同的植被以相等的距离分别的树立在道路两旁,或者按不同的距离有规律地种植不同品种的植被,如小灌木。
这样有规律性的配置可以让人在行驶道路中有放松的心态。
1.5生态位原则生态位是指一种植物在整个生态环境所处的地位,它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与其他植物的关系。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也要充分地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位因素,合理地选择配置一些相互依赖的植物,尽可能地避免物种为了争夺水源或是阳光而出现让另一种植物陨落的现象,让各种植物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群落。
二、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方式2.1观花与观叶植物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相结合是指在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中多种植一些颜色多变的植物,这样不但可以观赏到颜色艳丽的花朵,也可以观看到颜色淡雅的绿叶,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得园林变得让人舒适。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农学13-1 许家辉20136559景观生态学概念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
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
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
景观生态学作用与意义强调尺度在研究生态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特色之一,尤其是研究宏观尺度上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揭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研究大尺度地域内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2、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分类、评价、规划、管理3、原理方法对促进景观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直接指导作用,是人们从宏观方面认识自然并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手段4、应用领域: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园林设计、自然保护、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等理论基础1、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景观异质性的理论内涵是:景观组分和要素,如基质、镶块体、廊道、动物、植物、生物量、热能、水分、空气、矿质养分等等,在景观中总是不均匀分布的。
由于生物不断进化,物质和能量不断流动,干扰不断,因此景观永远也达不到同质性的要求。
日本学者丸山孙郎从生物共生控制论角度提出了异质共生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增加异质性、负熵和信息的正反馈可以解释生物发展过程中的自组织原理。
在自然界生存最久的并不是最强壮的生物,而是最能与其他生物共生并能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生物。
因此,异质性和共生性是生态学和社会学整体论的基本原则。
2、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空间分异性是一个经典地理学理论,有人称之为地理学第一定律,而生态学也把区域分异作为其三个基本原则之一。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景观生态学结课论文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
景观生态学把景观(Landscape)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
景观是由景观元素(Landscape element)组成。
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可以视之为生态系统。
景观的这一定义尤其适合于土地利用的规划,自然与人文因素并重的共同特点使之同样能非常恰当地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
景观生态学中“模地”、“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赋予了新的内涵。
城市景观规划目标城市景观规划目标为改善城市景观结构、完善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
具体可以概括为如下目标:生态稳定性、通达性、舒适性、美观性。
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还能适合人类居住。
具体包括进行景观设计、小区规划、土地发展规划、城市设计、区域景观规划、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
景观异质性一、景观异质性的来源——系统和系统要素的原生差异。
如:时间差(进化度),空间差(进化位与生态位)、质量差、数量差、形状结构差、功能差、信息差等,统称系统差。
现实运动的不平衡与外来干扰,特别是人类错误生态行为的干扰。
二、就景观生态而言,异质性应从以下几方面认识:①时空两种异质性。
通常所谓异质性系指空间异质性,即空间分布不均匀性。
事实上,时间各区段和单元彼此也是异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生态学在土地可持续利用上的应用摘要:在分析景观、景观生态学与土地的关系基础上, 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等级尺度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诠释。
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土地;景观Research on Landscape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Abstract S u s ta in ab le la n d u se is a lwa ys th e r e se a r ch top ic o f l and s c ien c e an dr e la te d d is c ip line s. In th is pa p e r,we ma ke re s e a r ch o n su s ta ina b le la n d u s eu n de r th e g u id e o f n ewl y la n d s ca p e ec o log y. It is a b e ne f ic ia l a ttemp t to ex te ndth e r e se a r ch s co pe on s u s ta in ab le lan d u s e. B a se d o n th e a n a lys is o f th er e la tio n sh ip b e twe en la n d, la nd s c ap e a nd lan d s ca p e e co lo g y,we ma k e a ne wa n no ta tio n o f th e co nno ta tio n o f su s ta inab le la n d u s e ac co rd in g to s u c hla n d s ca pe e co log y th e o r ie s a s s tr u c tu r e a nd f u n c tion, e c o lo g ica l ho lis m a n ds p a tia l he te r og en e ity,h ie r a r ch y a n d s ca le, an d lan d sc a pe ch a ng e an d s tab ility.Key words s u s ta in a ble la n d u se; la nd s ca p e e c o lo g y; la n d; la nd s ca p e1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自然资源, 自从人类开始种植与定居, 便开始了土地利用的历史。
土地利用现状是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诸条件的综合表现, 其利用方式、状况与管理的优劣等都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21 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对土地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 因此, 人类在利用土地资源时, 要从全局出发, 合理组织生产。
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立足之本,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景观生态学起源于土地研究, 研究对象是土地镶嵌体, 以土地利用为主。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理解空间结构影响生态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包括景观和城市规划与设计)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性, 自然保护思想在这一领域日趋重要。
因此景观生态学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并可以帮助评价和预测规划,设计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
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 其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1];①斑块是空间的点状结构或块状结构,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
它具有活化空间结构的性质;②廊道是线形的景观单元,它不同于两侧相邻景观,对景观起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③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是宏观背景结构,它一般呈面状,对景观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土地作为地表自然综合体, 是一种特色鲜明的系统整体, 具有突出的空间异质性, 而生态整体性正是实现土地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核心。
景观生态学与持续发展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 对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总结,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意义。
2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景观生态学与持续发展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 对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总结,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意义[2]。
2.1 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2.1.1景观结构景观生态学认为, 在景观尺度上, 每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均可看作是一个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背景基质, 能量、物种及营养成分等在景观元素间的流动形成景观功能, 景观功能的发挥主要涉及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
景观生态学同时研究生态景观与视觉景观两个方面, 注重协调形态与内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以人类对于景观的感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 追求景观多重价值(经济、生态、社会与美学)的实现。
因此, 土地利用以持续性作为其功能目标, 应该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以及美学等多重价值的优化而不是单一价值的最大化, 充分发挥土地自身的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等三大功能, 综合技术、政策和行动来实现土地利用的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与接受性。
2.1.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其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
景观层次上的过程, 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它们对景观空间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景观结构对过程也有基本的控制作用。
因此, 格局反衍过程, 过程反衍机理, 机理揭示规律, 一定的景观结构才能实现一定的景观功能[3]。
土地生产力的维持与景观的结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不仅要包括对土地功能的优化, 还包括对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结构)的评价, 同时分析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
这种格局与过程的关联分析, 正是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中忽视的地方。
2.2 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理论核心的集中体现。
2.2.1生态整体性景观是由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 含有等级结构, 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
一个健康的景观生态系统不仅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 还必须实现功能上的连续性。
景观不是各景观元素的简单集合, 还具有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特性。
景观功能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是生态整体性基本思想的直观表述。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整体性理论, 土地就是一个综合的功能整体[4]。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所有要素, 土地利用的特征并不能完全由组成要素的简单分析累积而来。
应将土地利用系统放在区域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把握系统整体特征, 明确土地利用目标, 规划土地管理措施。
2.2.2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景观是一个由异质景观要素所组成的镶嵌体, 景观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包括空间组成、空间构型和空间相关三方面的内容[5]。
异质性决定景观格局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
一般认为, 异质性高, 有利于物种共生, 而不利于景观内部稀有物种的生存, 一定范围内异质性的增高有助于提高景观稳定性, 有意识地增加和维持景观异质性是必要的。
在土地利用中,各组分之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 但又相辅相承、互相依存、相互制约, 只有判明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维持、发展适合的空间异质性, 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完整性。
因此,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质就是生态整体性的动态维持与空间异质性的持续构建[6]。
2.3 等级尺度理论等级理论是景观总体构架的基础,它认为景观同样具有等级特征, 不同等级层次上的景观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 任何景观生态系统单元既是较其层次水平更低的一系列单元功能耦合的结构实体,又是较其层次水平更高系统结构的组成部分[7]。
尺度标志着对所研究对象细节了解的水平, 景观尺度理论认为, 时间和空间尺度包含于任何景观的生态过程之中, 不同等级层次的景观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时空尺度。
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都受尺度制约, 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有不同的表现, 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 即一定的生态过程、景观结构对应于一定的时间尺度, 尺度过大或过小, 都难以观察到生态过程的显著变化与特定的景观格局, 其作用或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因此格局与过程的时空尺度化也一直是当代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等级尺度理论, 土地可持续利用应在多重尺度上开展, 探讨不同尺度上持续性的相互关系, 确定各尺度下持续性的侧重点[8]。
同时还需要在更小尺度上揭示其成因机制, 在更大尺度上综合变化过程, 并确定控制途径[9]。
同时,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应追求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系统、景观或区域等多重尺度上的同时实现, 在出现相互矛盾时, 以大尺度的持续性重于小尺度的持续性为标准。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点尺度则应该放在人类尺度上, 即在可辨识的人类世代及与之相关的空间尺度上来进行, 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置于人类可感受的范围内进行探讨, 这尤其有利于了解土地开发和管理对土地生态过程的影响。
2.4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2.4.1景观稳定性景观稳定性指景观对外部干扰的抗性及其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包括景观要素的稳定性与各要素构成的异质镶嵌状组合的稳定性两方面[10]。
其中, 景观稳定性由景观要素的稳定性综合决定, 但由空间关联与过程维持的镶嵌稳定性更具景观生态特色。
通常认为, 均质性可以增强干扰及其作用后果, 减弱景观稳定性。
景观变化原理则认为, 景观是异质的, 没有完全均质的景观; 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 景观水平结构逐渐向同质性方向发展, 中度干扰会迅速增加异质性, 而严重干扰则可能增加或减少异质性。
可持续土地利用具有较高的景观稳定性, 因此,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现, 必然要求区域景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极大丰富, 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就是土地利用目的的多元性、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化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镶嵌。
2.4.2景观变化一般地, 干扰可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两类, 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的普遍性与深刻性, 对于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类景观而言, 人类活动在景观变化中无疑起着主导作用, 通过对变化方向的改变和速率的调控可实现景观的定向演变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