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期末论文-几个重要概念和其之间联系以及在本课中的地位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

景观生态学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于人们对大尺度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其理论和方法主要来自于现代生态学和地理科学的发展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如系统科学的知识积累。

•狭义景观:是指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景观: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

•区域: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相应地称为区域。

几种代表性的景观定义•Naveh: 景观是自然、生态和地理的综合体,包括所有的自然与人为格局和过程。

•Haber:景观是为生物或人类所综合感知的土地,而不考虑其单个成分。

•Forman: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景观最新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景观这个概念:•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②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③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④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⑤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景观分类•Naveh: 把景观划分为开放景观(包括乡村自然、半自然景观、农业和半农业景观)、建筑景观(包括乡村景观、、城郊景观和城市工业景观)和文化景观。

•Forman:按照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人类影响强度划分为:自然景观、经营景观和人工景观。

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景观: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

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知识分享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知识分享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知识分享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1、景观: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地理学概念:生态学概念: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

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1、景观生态学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1、景观形成的自然因素气候:指的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是景观分异的最主要因素。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地貌或形态,式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一章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宜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直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3.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而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广义的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囤和发生的频率。

尺度可分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尺度往往以粒度和幅度来表达。

空间异质性;是指某种生态学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空间异质性是空间缀块性和空间梯度的综合反映。

缀块性强调缀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空间分布与配置关系。

梯度指沿某一方向景观特征有规律地逐渐变化的空间特征。

生态学干扰:是指发生在一立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生态学干扰由三个方而构成:系统、事件和尺度域。

、缀块:泛指与周困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迫内部均匀质性的空间单元。

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或居民区等。

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如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路、峡谷、输电线路等。

基底: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

如森林基低、草原基低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

缀块•廊道•基底模式是基于岛屿与生物地理学和群落缀块动态研究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具体而形象地描述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提供了一种“空间语言”。

第二章:景观格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特征最观缀块类型(考过):分为四种1.残留缀块:由大面积干扰(如森林或草原大火、大范围的森林砍伐、农业活动和城市化等)所造成的、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其片段。

景观生态学整理

景观生态学整理

第一章景观、景观生态学及历史1、 景观的定义(狭义)在几十千米一几百千米的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 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区域: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

2、 景观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景观生态学:研究和改善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 性交叉科学。

3、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空间关系。

面积、形状和丰富度,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物质和生物体的空间分布。

(2) 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物质、能量和 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中。

(3) 景观动态: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包括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 部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 于运动方面的差异。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如何影响各种生态过程。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一、格局、过程和尺度1. 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空间分布与配置,常见的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标准差=0随机分布:标准差=1聚集分布:标准差>12、过程:是指生态过程,包括景观组成单元内部或不同景观组成单元间的物质、 能量、信息的流动和迁移转化过程的总称。

包括植物的生理活动、种子或生物体 的传播、种群动态、群落演替、生物生产力等等。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过程,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理论过程的影响。

格局格局3、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尺度往往以粒度和幅度来表达。

粒度:又可分为空间粒度和时间粒度。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分类:自然景观,经营景观,人工景观。

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地理单元,分类:斑块,廊道,基质。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生态学的过程。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变化。

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景观要素)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主要是斑块的大小、形状、类型;生态过渡带:异质性;连接性。

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

主要指动物移动;水分移动;破碎种群动态;斑块动态。

景观动态,指景现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

主要指干扰状况;碎片化;气候变化;生物驱动。

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这正如其它生态学组织单元(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一样,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

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功能繁荣改变可导致结构的变化。

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是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式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类型: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和组合格局四大类型。

(肖竹宁:①镶嵌②带状③交替④交叉⑤散斑⑥散点⑦点阵⑧网状⑨水系)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景观异质性可分为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两类。

空间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指水平方向二维平面的异质性,也可以分析垂直面上的异质性,即三维空间异质性。

时间异质性是指景观系统特征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景观系统特征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它具有周期性。

功能异质性,基质异质性。

生态学中的景观概念

生态学中的景观概念

生态学中的景观概念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复杂概念。

在生态学中,景观通常被定义为由多个生态系统或生态单元组成的自然区域,这些生态单元或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具体来说,景观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尺度:景观通常是一个较大的地理空间,可以涵盖数平方公里到数万平方公里的范围。

它不同于单个生态系统或生态单元,因为它包含了多个生态单元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2. 生态单元:景观是由多个生态单元组成的,这些生态单元可以是单个的生态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生态系统的组合。

每个生态单元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同时与其他生态单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3. 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景观中的各个生态单元之间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能量和物质的流动、生物种群的迁移和互惠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环境。

4. 动态变化:景观是一个动态的自然区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景观中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和环境因素的动态变化,从而影响景观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5. 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既包括积极的方面,如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的开发,也包括消极的方面,如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因此,在生态学中,景观的概念也涉及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总之,生态学中的景观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和关系。

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文等,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因素,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

同时,景观也是一个动态的自然区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

因此,在生态学研究中,景观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1、景观: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地理学概念:生态学概念: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

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1、景观生态学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1、景观形成的自然因素气候:指的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是景观分异的最主要因素。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地貌或形态,式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土壤(发育):作为景观的主要成分,是连续分布在地球陆地表面的自然客体,其发生、发展与景观密不可分,是反映景观的一面镜子。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结构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结构

景观生态学绪论景观生态学作为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高度的综合性。

与自然保护、规划、景观设计.野生生物学、土地评价、地理学、环境科学、林学.农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尤其是目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与景观生态息息相关,有着广阔的前景。

每个人都处于景观中,英质量好坏息息相关。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在于:知识累积,思维方式的深化,一种能力,一种方法。

本课程的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内容,历史。

2、景观构成要素一一嵌块体,廊道,基底。

3、景观的总体结构。

4、景观发冇的自然过程。

5、人类对景观的影响。

6、景观的功能。

7、想念邻景观要素间的流动。

8、景观的动态。

9、景观的异质性和类型学。

10、丄地景观分类(属性,景观,能力)11、土地评价。

12、景观的规划与管理。

第一章景观和景生态学第一节景观1、槪念:英语中多含义,有美学的,文化的,血理,专业的,空间上:大尺度,小尺度(毛虫相片)1)美学的:景观大致均一的地区风景,直观景象,这个槪念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风景园林学。

2)地理学:是地球表而地貌、气候.上壤,生物所形成的综合体。

发生上是立的,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而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具有自己的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并以此与其相邻景观区别。

此概念充分反映了自然界的特点和天资的多样性.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

景观生态学是由1919徳国(TROLL)特罗尔首提.我国80年代初方开始国际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是在一(将)个相对均质的空间内研究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壤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科学。

是一个利用和改造的生态工程。

景观生态学:某一地区不冋空间单元的自然环境与生物关系的科学。

若干个生态系统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丄地地域内的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其优点在于:景观水平上,生态学研究的是整体观及许多本来缺乏联系的学科在解决景观问题上的综合。

景纲生态学将地理学研究自然现象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途径和生态学在研究自然现象功能上相互作用时的垂直途径结合起来、解决许多在其它低级生物组织层次上无法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生态学》期末论文 总体把握 景观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景观生态学以人类对景观的感知作为景观评价的出发点,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实现建立宜人景观与保护自然景观的目标。景观生态学以人类活动对于景观的生态影响作为研究重点,注重景观管理、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研究,因而它应该属于应用生态学体系;相对于保护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而言,不妨称之为建设生态学。

一. 临界阈(critical threshold) 对于所提出的研究结果有时需要进行外推,及根据已知值进行推测,将信息从一个尺度转移到另一尺度,或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此时将系统在性质、属性或现象上产生变化的点称为临界阈值(critical threshold)。 *渗透理论与临界阈现象间的联系: 渗透理论(percolation theory),它认为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值(critical density)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threshold)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它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显示出由量变到质变的特征。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和最小存活种群,流行病的传播与感染率,景观连接度对于种群动态、水土流失和干扰蔓延等影响,都属于广义的临界阈现象。

二. 空间异质性(heterogeneity) (一)异质性的定义 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成构成的系统(webster's new dictionary)。 景观是由异质要素组成,异质性作为一种景观的结构特性,对景观的功能和过程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影响资源、物种或干扰在景观中的流动与传播。异质性同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密切联系,景观异质性程度高有利于物种共生,而不利于稀有内部物种的生存。 (二)异质性是系统(如景观)或系统属性(如土壤水分含量)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它在生物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存在。在景观层次上,异质性主要来源于自然干扰、人类活动和植被的内源演替,体现在景观的空间结构变化及其组分的时间变化上。景观生态学对于异质性的讨论主要集中于空间异质性。 (三)景观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包括空间组成(生态系统的类型、种类、数量和面积比例)、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斑块大小、形状、景观对比度、连接度等)和空间相关(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关联程度、整体或参数的关联程度、空间梯度和趋势)三部分内容。景观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可运用负熵和信息论方法进行测度。景观异质性可理解为景观要素的不确定性,其出现频率通常可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述。景观总体结构的异质性也可以通过穿越该景观的一条或多条剖面线的景观异质性特征(组合形式的平均信息量)来描述。 (四)同质性(homogeneity) 讨论异质性,不可避免的就要涉及其反义词同质性(homogeneity)。如果视异质性为在某一梯度上变化的连续性,则同质性是该连续性在给定考察尺度上的最低点(最小值)。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绝对性和空间同质性的相对性,即某一尺度的异质空间内部,比其小一尺度的空间单元(如斑块)可视为相对同质的。当我们扩大所研究的空间单元面积时,其内部的景观异质性增加,而各个空间单元所组成的景观异质性程度降低。因此,景观异质性程度与研究或抽样观察的空间单元面积大小有重要联系。 (五)空间异质性在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 1. 满足物种不同生态位的需要,有利于不同物种寻在于空间的不同位置,从而允许物种共存; 2. 影响群落的生产力和生物量; 3. 导致群落内物种组成结构的小尺度差异; 4. 控制群落物种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因子; 5. 对生态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简言之,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可理解为空间斑块性(patchiness)和梯度(gradient)的总和。斑块性主要强调斑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关系,比异质性的概念更为具体。而梯度是指沿某一方向景观特征有规律地逐渐变化的空间特性,如海拔梯度、海陆梯度和边缘-核心区梯度等。应该指出,异质性、斑块性和空间格局是一组相互联系、意义接近而又略有区别的常用概念,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点都是强调非均质性和对尺度的依赖性(图1-2)。 三. 斑块(patch) (一)斑块的定义 可以将所有的景观都视为镶嵌体,由相邻的、具体的斑块构成,而斑块是由生命和非生命的两种结构成分所组成。一种占支配地位,连续的斑块或土地覆盖类型充当基质,而其他斑块类型位于其中。例如,森林斑块镶嵌在农田基质上。斑块内的结构特性与生态参数有很大的相关关系。景观不只限于陆地环境,空间格局同样也存在于湿地、淡水和海洋环境中。景观尺度包含了一系列完整的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这些过程相互联系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 (二)斑块的属性及其对基本生态过程的影响: 1. 斑块大小。影响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生产力、养分储存、物种多样性、内部种的移动和外来种的数量。大的自然植被斑块在景观中可以发挥多种生态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2. 斑块形状。影响生物种的发育、扩展、收缩和迁移。与几种关键功能相适应,一个生态上理想的斑块形状通常是具有一个大的核心和某些曲线边界及狭窄的回廊,其方向角与周围的“流”有关。 3. 斑块密度。影响通过景观的“流”的速率。 4. 斑块的分布构型。影响干扰的传播和扩散。Forman(1995)按结构特征划分出4种景观类型,即斑块散布的景观、网络状景观、指状景观和棋盘状景观。其关键空间特征在散布景观中为:基质的相对面积、斑块大小、斑块间距离、斑块分散度(聚集、规则或随机);在网络状景观中为:廊道密度、连接度、网络路径、网眼大小以及节点的大小和分布;在指状景观中为:各组分的相对面积,“半岛形”组分的丰度和方向性,其长和宽;在棋盘状景观中为:景观的粒度(斑块平均面积或直径),网络的规则性或完整性以及总边界长度。 *景观多样性与斑块多样性之间的联系: 景观多样性,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斑块多样性是指景观中斑块的数量、大小、形状等方面特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斑块是相对均值的景观基本组分,作为生物物种的聚集地,也是景观中物质和能量迁移与交换的场所。斑块多样性首先要考虑景观中的斑块总数和单位面积上斑块数目(斑块密度),即景观的完整性和破碎化。 斑块面积的大小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以及能量和养分的分布。一般而言,斑块中能量与矿质养分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大致的规律是面积增加10倍,物种增加2倍。即随生境面积增加所含的物种数量以2的幂函数增加,严格地说,α为平均值,精确值通常为1.4~3.0。在陆地景观中,斑块中的物种多样性与以下因子按下列顺序相关(Forman and Godron,1986)。 S=F(生境多样性±干扰+面积+景观异质性-隔离程度-边界不连续性) 斑块形状对生物的扩散和动物的觅食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迁移也有重要的影响。例如,通过林地迁移的昆虫或脊椎动物,或飞越林地的鸟类,更容易发现垂直于它们迁移方向的狭长形采伐迹地,而往往遗漏掉圆形迹地或平行于迁移方向的狭长型迹地。此外,不同的斑块形状对径流过程和营养物质的截留也有不同的影响。 四. 等级系统理论 等级系统理论(hierarchy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形成的,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理论。一般而言,等级是一个由若干关联的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又由各自的亚系统组成,以此类推直到最低层次。因此可以说,等级系统中每一层次都是由不同的亚系统或亚整体(holon)所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高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受制约性。根据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可以看做是由具有离散型(discrete)等级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强调等级系统的这种离散性反映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往往有其特定的时空尺度,从而可以对复杂系统的描述和研究经行简化(邬建国,2001)。 等级理论将生态过程纳入不同的离散空间作用尺度,同时各尺度的时间动态又强化了景观的离散空间尺度性。通常,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如全球植被变化)往往是大尺度、低频率、慢速度,而低等级层次的过程(如局地植物群落中物种组成的变化)则表现为小尺度、高频率和快速度。不同等级层次之间具有相互作用,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制约作用在模型中往往可表达为常数;而低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其信息常以平均值的形式来表达。 等级系统具有垂直和水平两种结构,前者指等级系统层次数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后者指同一层次上亚系统的数目、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这两种结构都具有相对离散性或可分解性,垂直结构的可分解性是因为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过程速率(如行为频率、缓冲时间、循环时间或反应时间),而水平结构的可分解性则来自于同一层次上整体元内部及相互间作用强度的差异。在层次和整体单元的边界叫界面,这里是系统组成成分相互作用强度差异最大的地方。由于界面对通过它的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具有过滤作用,因而也可理解就成过滤器。因此,等级系统的垂直和水平结构均具有界面,但这些界面并不一定都是有形的。两个相邻层次间的关系是非对称性的,而同层次的亚系统的关系则是对称性的。 等级结构的特征可以用松散耦联(loose coupling)来解释,松散意味着可分解而藕联却意味着抵制分解,复杂系统中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正是其可分解性的基础,也是应用等级理论的前提和关键环节。用来“分解”复杂系统的标准包括过程的速率,边界和其他结构特征(如植被空间分布、动物体重空间分布)。

*等级景观生态学在本课程中的地位:景观空间等级理论用来解释生态现象很有前景。例如,昆虫可使用不同的等级尺度准则来选择对其有意义的生境斑块,单株树木或树木上的叶片。虽然空间等级理论的应用目前还受到统计方法的限制,但它在促进研究生态复杂性以及发展尺度推绎原则上的作用是可以充分肯定的。近年来,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更加注重系统的自组织和适应性特征,源于一般系统论和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等级理论也在朝此方向发展。

五.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生态学家一直考虑空间异质性对种群稳定性的影响。1947年英国生态学家Watt就指出群落的斑块结构对生态过程有重要影响。MacArthur和Wilson(1967)研究了海洋岛屿的生物多样性,系统发展了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他们认为,岛屿上的物种丰度取决于两个过程,即物种迁入(immigration)和灭绝(extinction)。因为岛屿是一种面积有限的孤立生境,其生态位有限,已定居的生物种越多,留给外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