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丙肝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丙肝科普宣传PPT课件

丙肝的知识普及推广
丙肝的社会支 持和帮助
丙肝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丙肝患者的资源和社会服务 丙肝相关组织和机构
丙肝的社会支持重要性和致力于宣传的 意义
呼吁公众参与丙肝防控
总结
共同构建健康社会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丙肝科普宣传 PPT课件
目录 引言 丙肝的症状和危害 丙肝的预防与控制 丙肝的诊断和治疗 丙肝的公众教育和宣传 丙肝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总结
引言
引言
什么是丙肝? 丙肝的传播途径
引言
丙肝的全球流行情况
丙肝的症状和 危害
丙肝的症状和危害
症状:疲劳、肝脏不适等 危害:肝硬化、肝癌等
丙肝的预防与 控制
丙肝的预防与控制
确保良好卫生习惯 采取安全性行为
丙肝的预防与控制
接种丙肝疫苗
丙肝的诊断和 治疗
丙肝的诊断和治疗
丙肝的常用检测方法 丙肝的治疗选择和药物介绍
丙肝的诊断和治疗
丙肝的并发症预防和管理
丙肝的公众教 育和宣传
丙肝的公众教育和宣传
丙肝的宣传活动 丙肝的信息传递渠道
丙肝的公众教育和宣传
丙肝的社会支 持和帮助
丙肝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丙肝患者的资源和社会服务 丙肝相关组织和机构
丙肝的社会支持重要性和致力于宣传的 意义
呼吁公众参与丙肝防控
总结
共同构建健康社会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丙肝科普宣传 PPT课件
目录 引言 丙肝的症状和危害 丙肝的预防与控制 丙肝的诊断和治疗 丙肝的公众教育和宣传 丙肝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总结
引言
引言
什么是丙肝? 丙肝的传播途径
引言
丙肝的全球流行情况
丙肝的症状和 危害
丙肝的症状和危害
症状:疲劳、肝脏不适等 危害:肝硬化、肝癌等
丙肝的预防与 控制
丙肝的预防与控制
确保良好卫生习惯 采取安全性行为
丙肝的预防与控制
接种丙肝疫苗
丙肝的诊断和 治疗
丙肝的诊断和治疗
丙肝的常用检测方法 丙肝的治疗选择和药物介绍
丙肝的诊断和治疗
丙肝的并发症预防和管理
丙肝的公众教 育和宣传
丙肝的公众教育和宣传
丙肝的宣传活动 丙肝的信息传递渠道
丙肝的公众教育和宣传
丙肝PPT课件

宁城~40%
阿荣旗 ~40%
河北青龙县
黑龙江
嫩江~40% 吉林扶余县
新疆 西藏
青海
流行率高, 40%
吉林 辽宁
流行率高
辽宁建平 县流行率
内蒙古 北京
宁夏
天津 山西 河北
山东
河北宽城 流行率高40%
高1 河北围场县
流行率高
甘肃 陕西
河南
江苏丹阳、金坛流行率高
江苏 安徽 上海 河南永城县
四川
重庆 贵州
湖北
• 1型丙型肝炎病毒是全球流行最广泛的基 因型,约占46.2%。
• 我国最主要的是1b型。
9.1%
3型
10%其他基因型
56.8%
24.1%
1b型
2型
• 4、5型丙型肝炎病毒在我国尚未发现
• 6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州与昆明
DAA药物
DAA(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直接抗病毒药物。 DAA对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 治疗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大多数HCV感染者在急性期及慢 性感染早期症状隐匿,~85%的患 者可发展成慢性状态。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 2. 魏来,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
丙肝检查项目
•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
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
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有ALT、AST升高。
格卡瑞韦/派仑他韦 索非布韦/达卡他韦 索非布韦/达卡他韦 索非布韦/维帕他韦
12周[1]
24周
基因3型HCV感染为 主且患病率< 5%的国
家,可考虑12周
丙型肝炎病毒 ppt课件

ppt课件
14
流行病学
ppt课件
15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危害性
• 全球性流行 • 慢性化的危险性 • 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 —— 3% (1.7 亿) —— 60%–85% ——约3.5万例
• 临床诊断病例
• 肝硬化的危险性
—— < 30%
—— 在感染后20年内达 10% 在感染后30年内达20%
丙肝抗体假阴性问题
HCV
窗口期
—TRANSFUSION Volume 40, February 2000
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9
丙肝抗体假阴性问题
1.窗口期 2.静默感染 (immunosilent infection) 3.试剂
ppt课件
40
丙肝基因(HCV RNA)检测
HCV RNA定性检测(结果为:阳性或阴性)
HCV Ag HCV Ag
ppt课件
32
5,端非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保守性强,可用于
基因检测诊断。
El、 E2/NS1区基因易发生变异,使包膜蛋白 的抗原性改变而不被原有的抗包膜抗体识别, 使病毒得以持续存在,这可能是HCV易引起 慢性丙型肝炎的原因之一。 C、NS3、及 NS4、NS5区基因的表达产物, 可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HCV。
•1%–4%的患者会发展为肝癌
ppt课件 29
HCV与HBV不同点:
感染类型:隐性感染者更多
临床类型:
更易转为慢性/肝硬化/肝癌
致病机制:
HCV-肝内复制-直接损害肝细胞
免疫特点:
抗原性弱/变异多→免疫耐受/持续感染/ 无中和抗体/无疫苗
丙型病毒性肝炎ppt演示课件

.
6
流行病学
HCV呈世界性分布,但不平衡。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 洲国家人群抗-HCV阳性率较高,西欧、北美诸国和澳大利亚人 群抗-HCV阳性率较低。据估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一亿HCV携 带者,每年新发病例在美国和西欧各为17万,日本为35万,并 有上升趋势。我国1992~1995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调查 结果,丙肝流行率为3.2%,其中辽宁省最高(5.1%),上海最低 (0.9%)。高峰区集中在15岁以上年龄段。
丙型病毒性肝炎
.
1
英文名称
viral hepatitis type C
.
2
别名
C hepatitis;丙型肝炎;肠道外传播性非早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
3
类别
感染内科/病毒性感染/病毒性肝炎
.4ICD号B17 Nhomakorabea1.
5
概述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C,HC简称丙型肝炎),系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经血源性传播。临 床表现有发热、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异常等。与乙型肝炎类似, 但较轻。多数病例呈亚临床型,慢性化程度较为严重,也可导 致暴发性肝衰竭。多见于与其他病毒合并感染者。
.
13
发病机制
1.HCV感染的直接致病作用 许多研究显示HCV感染者肝组织 炎症严重程度与其病毒血症有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 症严重程度与肝细胞内HCV RNA水平的相关性比其与血清HCV RNA水平的相关性更强。使用干扰素治疗后,随血清中HCV RNA 含量的减少,其血清中ALT水平也逐渐下降,以上结果提示HCV 可能存在直接致病作用。然而,免疫组化研究未能充分证明肝 组织HCV抗原的表达与肝病炎症活动有关。Groff等研究发现, 肝细胞HCV抗原的存在并不表示肝细胞内一定存在。
《丙肝诊治》PPT课件

15
精选ppt课件
16
急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的
降低急性丙型肝炎的慢性化率
治疗的终点是持续病毒学应答(SVR), 99%以上的患者获得SVR几乎等同于治 愈
1 IU/ml ≈ 0.854* copy/ml+0.538
精选ppt课件
17
精选ppt课件
18
精选ppt课件
19
急性HCV感染的慢性化率高
急性HC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可获得较高的SVR
治疗时机:观察12周(8-16周,以观察HCV能否发生自发清 除),HCV RNA仍为阳性者可启动抗病毒治疗(具体的治 疗时机应个体化)
治疗用药: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单药治疗;是否 联合RBV治疗尚无推荐意见,应依据个体情况决定。
疗程:12周-24周 (基因1型治疗24周;非基因1型治疗12周)
利巴韦林800-1000mg/d,24-48疗程。
精选ppt课件
27
精选ppt课件
28
合并HI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指征
•免疫功能正常、尚无即刻进行高活性抗逆转 录病毒治疗(HAART)指征者,应首先治疗 HCV感染
•正在接受HAART治疗、肝纤维化呈S2 或S3 的患者,需同时给予抗HCV治疗;但要特别 注意观察利巴韦林与抗HIV核苷类似物相互 作用的可能性,包括乳酸酸中毒等
精选ppt课件
2
精选ppt课件
3
丙型肝炎的诊断原则
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
是否存在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血清抗-HCV和HCV RNA
有无肝脏损害及损害的严重程度
肝脏损害的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肝脏影像及
病理组织学等检查
丙型肝炎ppt课件

自然史
• 自然史
• 暴露于HCV后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 RNA。急性HCV感染者出现临 床症状时,仅50%~70%抗-HCV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抗-HCV阳转。大 约最高50%的急性HCV感染者可自发清除病毒,多数发生于出现症状后的12 周内。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5%85%。不论是否清除病毒,抗-HCV可长期存在。
病原学
• HCV属于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hepacivirus genus)。 • HCV基因易变异,目前可至少分为6个基因型及多个亚型.以阿
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如 1a、2b、3c等)。 • 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 5min或60℃ 10h、高压蒸 气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HCV。
2.临床表现: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 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 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也可在正常 范围之内,有明确的6个月以内抗-HCV和/或HCV RNA检 测阳性结果的检测史。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 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 为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异常、食欲减退、体重 减轻、腹泻、皮疹、脱发和注射部位无菌性炎症等。
• 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 、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α,或在注射IFNα同时服用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随疗程进展, 此类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 3.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和精神病 。其中抑郁是IFNα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可 从烦躁不安到严重的抑郁症。因此,使用IFNα前应评估 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中也要密切观察。抗抑郁药可 缓解此类不良反应。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用IFNα。
丙型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
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 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 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 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 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 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 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 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 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 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肝脏纤维化程度评估。丙型肝炎患者评估 肝脏纤维化程度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 要。 + 6.肝组织活检 + 是评估患者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 金标准。
8
+ 1.抗HCV + 即丙肝抗体,目前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
主要指标。但因感染HCV后抗HCV出现较慢, 一般在发病后2~6个月,甚至1年才转阳, 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方法。而且1次阴性, 也不能直接否定诊断。当各型病毒性肝炎 特异性标志检测阴性,临床症状及单项ALT 升高,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应考虑是 否为丙型病毒性肝炎。
4
+ 2.性传播。 + 3.母婴传播 +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
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 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 险性增至20%。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 险性。 + 4.其他途径 + 见于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 明。
5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 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
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也可以无任何 自觉症状。化验ALT反复波动,HCVRNA持续 阳性。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一直 正常,抗HCV和HCVRNA持续阳性,肝活检 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可发现肝硬化。
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 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 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 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 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 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 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 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 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 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肝脏纤维化程度评估。丙型肝炎患者评估 肝脏纤维化程度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 要。 + 6.肝组织活检 + 是评估患者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 金标准。
8
+ 1.抗HCV + 即丙肝抗体,目前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
主要指标。但因感染HCV后抗HCV出现较慢, 一般在发病后2~6个月,甚至1年才转阳, 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方法。而且1次阴性, 也不能直接否定诊断。当各型病毒性肝炎 特异性标志检测阴性,临床症状及单项ALT 升高,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应考虑是 否为丙型病毒性肝炎。
4
+ 2.性传播。 + 3.母婴传播 +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
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 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 险性增至20%。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 险性。 + 4.其他途径 + 见于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 明。
5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 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
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也可以无任何 自觉症状。化验ALT反复波动,HCVRNA持续 阳性。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一直 正常,抗HCV和HCVRNA持续阳性,肝活检 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可发现肝硬化。
丙肝知识普及PPT课件

概率为每年为1%-7% 2021
丙肝的检查包括哪些?
• 检查丙肝主要通过验血,常用 检测方法有:
• 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检测 :是一种最基础的检测,常作
• 丙肝能治愈吗
• 丙肝患者只要在正规医疗 机构的专业医师指导下, 及早进行治疗,规范用药
为筛查,检测结果阳性需要进
,大部分丙肝是可以治愈
一步做丙肝病毒核酸检测。
防和控制比乙肝更为困难。 • 5、丙肝与乙肝这两种病均有向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发展的倾
向,其发生率丙型比乙型肝炎更高,丙型肝炎发展为原发性 肝细胞癌的危险性更大。
2021
• 6、丙型肝炎也可能有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但不如乙 型肝炎发生率高。
• 7、由于传播途径相似,因此丙肝与乙肝可以重叠感染, 且重叠感染较单个感染发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表 明丙肝与乙肝重叠感染可加剧肝脏的损害。
,丙肝病毒核酸阴性,表示以
前感染过丙肝病毒,现在已经
康复。
2021
丙肝病毒传播途径
怀孕妇女会将丙肝病毒 传给孩子吗?
丙肝可以通过母婴途径 传播,传播概率约为5%10%。丙肝病毒可通过胎 盘或者分娩过程感染新生 儿。建议感染了丙肝的妇 女在治愈前应尽量避免怀 孕。如在怀孕后查出感染 了丙肝病毒,应及时咨询 专科医生,必要时可对婴 儿进行丙肝检测。
2021
常见问题答疑
母乳喂养会造成丙肝传播吗? 目前没有证据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乳头有破损时,要尽 量避免母乳喂养。 工作和日常生活接触会不会传染丙肝? 工作和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礼仪性接吻、共用餐具和水杯、 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和其它无皮肤破损或血液暴露的接 触一般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和丙肝患者一起吃饭会不会传播丙肝? 不会,因为丙肝病毒不通过消化道传播。
丙肝的检查包括哪些?
• 检查丙肝主要通过验血,常用 检测方法有:
• 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检测 :是一种最基础的检测,常作
• 丙肝能治愈吗
• 丙肝患者只要在正规医疗 机构的专业医师指导下, 及早进行治疗,规范用药
为筛查,检测结果阳性需要进
,大部分丙肝是可以治愈
一步做丙肝病毒核酸检测。
防和控制比乙肝更为困难。 • 5、丙肝与乙肝这两种病均有向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发展的倾
向,其发生率丙型比乙型肝炎更高,丙型肝炎发展为原发性 肝细胞癌的危险性更大。
2021
• 6、丙型肝炎也可能有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但不如乙 型肝炎发生率高。
• 7、由于传播途径相似,因此丙肝与乙肝可以重叠感染, 且重叠感染较单个感染发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表 明丙肝与乙肝重叠感染可加剧肝脏的损害。
,丙肝病毒核酸阴性,表示以
前感染过丙肝病毒,现在已经
康复。
2021
丙肝病毒传播途径
怀孕妇女会将丙肝病毒 传给孩子吗?
丙肝可以通过母婴途径 传播,传播概率约为5%10%。丙肝病毒可通过胎 盘或者分娩过程感染新生 儿。建议感染了丙肝的妇 女在治愈前应尽量避免怀 孕。如在怀孕后查出感染 了丙肝病毒,应及时咨询 专科医生,必要时可对婴 儿进行丙肝检测。
2021
常见问题答疑
母乳喂养会造成丙肝传播吗? 目前没有证据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乳头有破损时,要尽 量避免母乳喂养。 工作和日常生活接触会不会传染丙肝? 工作和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礼仪性接吻、共用餐具和水杯、 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和其它无皮肤破损或血液暴露的接 触一般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和丙肝患者一起吃饭会不会传播丙肝? 不会,因为丙肝病毒不通过消化道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 年4
2013 年5
1. McHutchison JG et al. N Engl J Med. 1998;339:1485-1492.;2. Poynard T et al. Lancet. 1998;352:1426-1432.;3. Hadziyannis SJ. Ann Intern Med. 2004.;4. Yu ML, et al. Hepatology, 2008; 47(6): 1884-93.;5.魏来.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3, 21(6): 403-405.
中国丙肝患者实现更高治愈的 关键成功因素
目录
为什么中国患者应该选择PEG IFN α联合利巴韦林标准治疗? 什么是PEG IFN α联合利巴韦林标准治疗? 实现临床更高治愈有哪些关键成功因素?
中国丙肝患者P/R标准治疗如何进一步得到完善?
中国丙肝患者的基因型特点:以1b基因型为主
HCV基因型
1b 2b 3b 6c 1a 2a或2c 3b 6a或6b 多种基因型 无法辨认
东部
71.8
1.5 9.2
1
0.5
7.8
2.9
1.9
3.4
Rao H,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4:29(3):545-53
亚洲患者以IL28B CC基因型为主 抗病毒治疗疗效较欧美丙肝患者更高
SVR (%)
不同种族间SVR率和rs12979860 C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
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 ——指南推荐的丙肝标准治疗方案1
SVR (%)
中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过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48周治疗 近80%的患者可获得持久病毒学应答 (SVR)2
全体患者 基因1型患者 基因2/3型患者
国外患者3
100
90
76%
80
70
60
56%
50
46%
40
30
20
10 0
n= 453 298 140
WHO丙肝指南明确建议: 聚乙二醇干扰素替代普通干扰素治疗慢丙肝
PEGylated interferon in combination with ribavirin is recommend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CV infection rather than standard non-PEGylated interferon with ribavirin. ( Strong recommendation, moderate quality of evidence)
Ge D, et al. Nature 2009; 461: 399
我国84%以上人群为有利于干扰素应答的 IL28B基因型CC等位基因
IL28B rs12979860 基因型
CC CT TT
东部
83.0 0.5
16.5
Rao H,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4:29(3):545-53
东亚(n=107/154)
80
70
欧裔美国人(n=271/871)
60
P<0.05
50
西班牙裔
40
(n=16/75)
30
非裔美国人(n=61/191)
20
10
0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rs12979860 C等位基因频率
n 代表C-allele frequency/SVR rate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 治疗中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提高
SVR: 停药后24周,HCV RNA检测不到或转阴
干扰素 24 周 1998 年1
干扰素 48 周 1998 年1
干扰素
欣®+ RBV 派罗欣®+ RBV
RBV 治疗中国慢 治疗中国慢丙肝
2004年3 丙肝患者 实现cEVR患者
IL28B 基因型CC等位基因是基因1型慢丙肝 患者实现SVR的强烈基线预测因素
从IDEAL研究和一项随机试验中纳入1628例接受PEG IFN α联合RBV治疗48周,随访24周,符合rs12979860基因型 的丙肝患者,分析IL28B基因型实现病毒动力学,RVR、cEVR和SVR的情况。研究人群包括高加索人(n=1171)、
什么是PEG IFN α联合利巴韦林标准治疗?
基因1型患者标准推荐剂量1-2 派罗欣®:180μg/周
利巴韦林:1000 ~1200 mg/d
非裔美国人(n=300)、西班牙裔人(n=116)和其他种族人群(n=41)
空腹血糖< 5.6 mmol/L vs ≥ 5.6 mmol/L
西班牙人 vs 非裔美国人
Odds Ratio (95% CI)
P < .0001(1.3-2.2)
P = .0041(1.3-3.6)
Metavir F0-2 vs F3-4
P < .0001
高加索人 vs 非裔美国人
P < .0001(2.0-4.0)
HCV RNA ≤ 600,000 IU/mL vs > 600,000 IU/mL
CC IL28B型 vs Non-CC
P < .0001(2.3-4.1) P < .0001(4.1-6.7)
0 1234 5678
Thompson AJ, et al. Gastroenterol. 2010;139:120-129.
建议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病毒性 感染者,而不是标准的非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 治疗。 强烈推荐,中等质量的证据
WHO. Guidelines for the screening, care and treatment of persons with hepatitis C infection 2014.
中国丙肝初治 患者2
100%
79%
85%
100
42
获得 RVR患者
93
获得 EVR患者
11.5重大专项:438例中国丙 肝初治患者参加的研究4
93%
91%
246
获得 RVR患者
375
获得 cEVR的患者
1.2002.中华肝脏病杂志. ;2. Yu ML, et al. Hepatology,2008;47:1884-1893.;3. Fried MW, et al. N Eng J Med, 2002;347:975-82.;4.魏来.年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6): 40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