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概述

合集下载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概述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概述

口服固体缓控释制剂的开发概述缓控释制20世纪60年代开发至今,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生产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对药物释放机理、控释方法和技术、质量控制以及生物等效性等的研究日趋成熟。

据预测2010年整个释药系统的市场份额为1290亿美元,其中口服的将占46%。

其中2007年单个品种超过10亿美元有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钠、雷贝拉唑钠肠溶制剂,文拉法辛控释胶囊、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混合苯丙胺盐控释片、盐酸哌甲酯控释片等品种。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较好的品种有康泰克缓释胶囊、芬必得缓释胶囊、泰诺缓释片等。

我国对缓控释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中后期,在开发中主要以仿制为主,研究内容以实验室规模为主,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的转化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缓控制剂在国内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基本概念及特点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缓控释制剂的定义做了严格的区分,缓释制剂是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非恒速释放,且每24小时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从3~4次减少至1~2次制剂;而控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且每24小时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从3~4次减少至1~2次制剂。

而在美国药典中,对缓释和控释制剂未做区分,而是将缓释(sustained release)、控释(controlled release)、长效(prolonged release)等视同为延释(extended release),即比普通制剂的给药次数至少减少1/2或者显著提高病人顺应性或治疗效果的制剂。

因此,缓控释制剂的主要优点有:药物缓慢释放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降糖药或降压药的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不易造成低血糖或者低血压。

另外,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减少了给药次数,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病人来说,提高了顺应性。

缓控释制剂属于5类新药,可享有3年的市场监测期,并享有定价优势。

口服缓控释制剂

口服缓控释制剂

• 增塑剂 提高成膜能力,增强柔韧性和强度
• 致孔剂 增加通透性
• 抗黏剂
避免粘连结块
缓释包衣技术
• 包衣方法 锅滚动包衣法 空气悬浮流床包衣法(最常用)
• 包衣成膜的机制
溶剂与包衣材料
喷雾包裹在制剂表面
溶液或水分散液
溶剂蒸发形成衣膜
渗透泵控释制剂
• 以渗透压为推动力,在体内均匀恒速释放药物 • 分类:单层渗透泵和双层渗透泵
VB2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
常用的缓控释制剂
释药原理
溶出原理
释药原理
离子交换作用
扩散原理
渗透压原理
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释药原理
溶出原理
减少药物溶解度,增大药物粒径,降低药物的溶出 速度,使药物缓慢释放,达到长效。
具体方法
• 制成溶解度较小的盐或酯 • 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 控制粒子大小
鱼的。
概述
图1 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的比较
血 药 浓 度
普通制剂
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
时间
概述
优点
• 延长给药间隔,减少服药频率,提高服药顺应性 • 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 减少用药总剂量,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缺陷
• 降低剂量调节的灵活性 • 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胃内漂浮型
口服后可维持自身密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从而在胃中呈 漂浮状态
胃内生物粘附型
药物借助高分子结合于胃粘膜或上皮细胞表面 延长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和释放时间 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口服定位释药系统
胃内漂浮型滞留制剂
• 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原理(HBS)
氯氮平在碱性环境中溶解度 极小,主要在胃内吸收 胃溃疡药物(西咪替丁等) 延长制剂胃内滞留时间,减 少血药浓度波动性,降低毒 副作用 心血管系统药物(硝酸甘油、尼莫地平等);

第8章 缓、控释制剂

第8章 缓、控释制剂

(一)设计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应考虑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1) pKa、解离度和水溶性 对于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由于非解离型药物容易通 过脂质生物膜,因此了解药物的pKa和吸收的关系 很重要。一般而言,水溶性较大的药物较适合.溶 解度小于0.1mg/ml的药物制成缓、控释系统时, 常需要同时考虑增加溶出及生物利用度问题。溶解 度与胃肠道生理pH关系密切的药物很难控制释药 速率,通常不易制成良好的缓、控释制剂。
(3)体内稳定性 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对设计口服缓、控释制剂 十分重要。某些药物因胃肠液的pH变化或酶的作 用而不稳定,活性降低或活性丧失。在胃酸环境 中不稳定的药物可采用保护手段,将药物设计成 定位释药系统,使药物在小肠释放,避开胃酸环 境,对于在小肠生理环境下不稳定或经肠壁代谢 的药物,不适于设计成缓、控释制剂和定位释药 系统,应考虑改变给药途径。 此外,适于制成缓、控释系统的药物大多数 为固体药物。与其他剂型相似,设计缓控释系统 也应考虑药物的晶型、粒度、溶解速率对释药特 性的影响。
三、常用口服缓、控释制剂类型
骨架型:亲水凝胶(胃内滞留)型,溶蚀型,不溶 型,粘附片,漂浮片; 缓释控释颗粒(或小丸或微囊)压制片 膜控型:包衣片(肠衣、微孔膜等),膜控释小 丸等 缓控释胶囊(小丸、颗粒、小片等)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液体缓释制剂(离子交换树脂、乳剂、混悬剂 等); 迟释制剂(肠溶、结肠定位、脉冲给药)
利用渗透压原理可制成口服渗透泵片和渗透植入剂,它们均能 在体内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 现以单室泵型口服渗透泵片为例说明其原理和构造:其结构为 一中等水溶性药物及具高渗透压的渗透促进剂或其他辅料压制 成固体片芯,外包控速半渗透膜,然后用激光在片芯包衣膜上 开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释药小孔,口服后胃肠道的水分通过半透 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成饱和溶液或混悬液,加之具高渗透 压辅料的溶解,故膜内的溶液为高渗溶液,渗透压可达4053— 5066kPa,而体内渗透压仅为760 kPa。由于膜内外存在大的渗 透压差,药物溶液则通过释药小孔持续泵出,其流出量与渗透 进入膜内的水量相等.直到片芯的药物溶尽。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中国药科⼤学平其能⼀、缓控释制剂的现状与进展⼝服药物缓释及控释药物制剂是国内外医药产品发展的重要⽅向。

由于开发周期短、投⼊少、经济风险低、技术含量增加⽽附加价值显著提⾼等⽽被制药⼯业看重。

国外上市的该类制剂品种达200余种,500多个规格。

2002年,全球⼝服缓控释制剂的市场规模为216亿美元,年增长率为9%。

国内缓释、控释药物制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药典收录的缓控释制剂也在逐版增加。

近年来我国缓释及控释制剂的研发和⽣产得到很⼤发展,⽆论从⽣产的品种、数量还是从剂型和释放机理的研究等多⽅⾯已经⼤⼤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距离,还有⼀些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正在开发缓控释制剂。

但是,作为⼀类新剂型和新制剂,其⽣产⽔平、质量控制和重现性等⽅⾯有待提⾼,⽅便临床⽤药的不同剂量和规格还有待发展。

缓控释制剂发展的趋势是,从延长药物作⽤时间、⽅便⽤药、平稳⾎药浓度、减⼩毒副作⽤为⽬标进⽽以提⾼病⼈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标。

根据这⼀⽬标,设计缓控释制剂具有治疗需要的释药速度(并⾮恒释就好)、释药时间(并⾮延长释放时间就好)及释药部位或靶位。

从剂型⽽⾔,近⼏年研发较多的是根据疾病治疗时⾠药理学的定时脉冲缓释系统和⼀天⼀次⽤药的缓控释系统。

从药物⽽⾔,则有更多不同类型的药物进⼊了⼝服缓释及控释选择的范围,如⼀些抗菌素药物开发了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设计原则1、设计⽬的(1)适应症及治疗需要主要适⽤于长期性及慢性疾病如⾼⾎压、抑郁、过敏、糖尿病、抗菌、慢性疼痛、关节炎、⾼胆固醇和癫痫等,但没有严格的限制。

(2)⽅便⽤药⽅便⽤药是开发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的之⼀。

缓控释制剂提⾼病⼈⽤药顺应性,减少⽤药次数。

液体⼝服缓控释制剂⽅便⼉童、⽼⼈和吞咽困难病⼈⽤药。

复⽅缓控释制剂可以减少漏药率、提⾼效果、减少花费等。

(3)缓控释制剂的经济学缓控释制剂延长药物专利的保护时间、开辟新的有效专利。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样本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样本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进展黄桂华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5年开始有文献刊登,70年代被医学界承认,此后获得了很大突破,上市药物品种和制剂类型逐渐增多。

在释放系统中研究最多、发展最快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是近代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重要方向,由于开发周期短,投入较少,经济风险低,且因产品技术含量增长而附加价值明显提高等长处而被制药工业看好。

一、概述(一)缓释、控释制剂概念、特点1.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规定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其相应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明显增长患者顺应性制剂。

2.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规定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地释放药物,与其相应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明显增长患者顺应性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之间差别重要体当前两个方面,其一是体外释药特性不同:控释制剂是不受时间影响恒速释药,即按零级动力学规律释放药物;而缓释制剂是准时间变化先快后慢非恒速释药,即按一级动力学或Higuchi方程等规律释放药物。

其二是体内药物动力学特性不同:控释制剂体内血药浓度在一定期间内能维持在一种恒定水平;而缓释制剂达不到这样效果。

3.缓释、控释制剂特点(1)减少给药次数,避免夜间给药,增长病人用药顺应性。

(2)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刺激性,有助于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3)增长药物治疗稳定性。

(4)可减少用药总剂量,因而,可用最小剂量即可达到最大药效。

虽然缓、控释制剂有其优越性,但仍存在某些弊端:缓控释制剂是基于健康人群平均药物动力学参数制定给药方案,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动力学特性有所变化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剂量调节灵活性减少,如果临床上遇到某种特殊状况(如浮现较大副作用)往往不能立即停止治疗;设备和工艺费用较普通制剂昂贵。

缓控释制剂的开发课件

缓控释制剂的开发课件

要点三
竞争格局
目前缓控释制剂市场主要由国际知名 制药企业占据,但随着国内制药企业 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内企业在此领域 的竞争力也在逐步提升。未来,市场 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需要加强 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
01
政策支持
02
法规要求
政府对制药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未来政策将更加注重创新和规范化 发展。制药企业需关注政策动向,加 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政策 支持。
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
囊壁材料
选择适当的囊壁材料,如明胶、聚乳酸等。
制备方法
采用乳化法、喷雾干燥法等方法制备微囊与微球。
药物包裹与释放控制
通过调节囊壁厚度、孔径等参数控制药物释放速度。
04 缓控释制剂的质量评价
释放度试验
释放度试验是评价缓控释制剂质量的 重要手段,通过模拟药物在体内的释 放行为,对制剂的释放特性进行评估 。
市场前景与趋势分析
要点一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药物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 ,缓控释制剂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 长。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 病的增加,缓控释制剂的市场需求还 将继续扩大。
要点二
技术创新
随着材料科学、药物释放技术等领域 的不断发展,缓控释制剂的技术创新 也在不断涌现。未来,新技术和新材 料的出现将为缓控释制剂的发展带来 更多机遇和挑战。
03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技术
包衣技术
包衣材料
选择适当的包衣材料,如不同聚合度的丙烯酸树脂、乙基纤维素 等,以满足缓控释制剂的释放要求。
包衣厚度与均匀性
控制包衣厚度和均匀性,以调节药物释放速度。
包衣工艺
采用流化床、喷雾干燥等工艺进行包衣,确保包衣过程药物不损 失。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的理论基础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的理论基础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的理论基础口服缓控释制剂可按需要在预定期间内向人体提供适宜的血药浓度,减少服用次数和不良反应,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治疗的费用。

国外对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了70年代被医学界认可上市的缓控释制剂品种逐渐增多。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制缓释控释制剂,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新型药物开发的复杂性及其所需非较大,制剂工作者更加重视对各种给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其中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成为了研究焦点。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共同简单的了解一下缓控释制剂:一、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概念《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缓控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低、用药次数减少的制剂。

口服缓控释制剂按释药速率的差异可以分为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两类。

缓释制剂:缓释制剂通常是根据药物的扩散、溶出、渗透及离子交换和胃肠道特性,以制剂的手段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的释药速率和制剂的输送速度,从而使药物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控释制剂:控释制剂是在缓释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给药系统,系指通过制剂手段提供释放药物的程序,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从剂型中释放到作用器官或特定靶部位,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缓控释制剂根据根据释药类型又可以分为定速释放给药系统、定位释放给药系统和定时释放给药系统。

二、口服缓控释制剂较速释制剂的优点(1)降低给药频率,提高病人顺应性:普通口服制剂一般需一日给药数次,因此常会造成漏服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而缓释制剂的载药量高于传统剂型药物的单剂量,且能在较长的时间内褒词有效的血药浓度,因此为了达到方便用药加强患者的顺应性,发展缓控释品种会是今后的重要趋势。

(2)吸收完全,提高药物疗效:普通药物制剂血药浓度处于“波谷”时很可能低于治疗浓度不能发挥疗效。

缓释制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峰谷现象”,且与普通制剂相比,缓释制剂在吸收部位滞留的时间较长,吸收较为完全,因此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重而起到增加疗效的作用。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与实验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与实验
由于膜内外存在大的渗透压差,药 物通过释药小孔持续泵出,其流出量与 渗透进入膜内的水量相等。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和实验
(四)渗透压原理
片芯中药物未完全溶解时,释药速率 按恒速进行,
当片芯中药物浓度逐渐低于饱和浓度, 释药速率也逐渐下降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和实验
(五)离子交换作用
离子交换树脂可与荷正电或荷负电药 物结合形成不溶性聚合物(药物树脂)。
2、生物因素
(1)生物半衰期 通常口服缓释制剂的目的是要在较长
时间内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的有效范 围内,因此,药物必须以与其消除速度 相同的速度进入血液循环。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和实验
2、生物因素
半衰期短的,可设计制成缓释或控释 制剂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频率。
但半衰期很短(<1h)的药物,要维 持缓释作用,单位药量必须很大,故不 适宜制成缓释制剂。
药物树脂可进一步制成胶囊剂、片剂 或混悬剂供口服,在胃肠液中与内源性 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药物被交换而 释放。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和实验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 的因素 1、理化因素
(1)剂量大小 对口服给药系统的剂量大小有一个
上限,一般认为0.5~1.0g的单剂量是 常规制剂的最大剂量。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 和实验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和实验
§17-1 概述
缓释制剂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系指药物在规定的溶剂中,按要求缓 慢地非恒速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 程)、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普通制剂 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 所延长的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和实验
③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服固体缓控释制剂的开发概述缓控释制20世纪60年代开发至今,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生产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对药物释放机理、控释方法和技术、质量控制以及生物等效性等的研究日趋成熟。

据预测2010年整个释药系统的市场份额为1290亿美元,其中口服的将占46%。

其中2007年单个品种超过10亿美元有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钠、雷贝拉唑钠肠溶制剂,文拉法辛控释胶囊、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混合苯丙胺盐控释片、盐酸哌甲酯控释片等品种。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较好的品种有康泰克缓释胶囊、芬必得缓释胶囊、泰诺缓释片等。

我国对缓控释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中后期,在开发中主要以仿制为主,研究内容以实验室规模为主,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的转化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缓控制剂在国内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基本概念及特点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缓控释制剂的定义做了严格的区分,缓释制剂是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非恒速释放,且每24小时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从3~4次减少至1~2次制剂;而控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且每24小时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从3~4次减少至1~2次制剂。

而在美国药典中,对缓释和控释制剂未做区分,而是将缓释(sustained release)、控释(controlled release)、长效(prolonged release)等视同为延释(extended release),即比普通制剂的给药次数至少减少1/2或者显著提高病人顺应性或治疗效果的制剂。

因此,缓控释制剂的主要优点有:药物缓慢释放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降糖药或降压药的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不易造成低血糖或者低血压。

另外,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减少了给药次数,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病人来说,提高了顺应性。

缓控释制剂属于5类新药,可享有3年的市场监测期,并享有定价优势。

二、模型药物的选择并非所有的药物都适合开发成缓控释制剂,因此,在选择药物时一般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临床需要从临床上来说,以下药物适合开发成缓控释制剂: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降压药、抗组胺药、支气管扩张药、抗哮喘药、解热镇痛药、抗精神失常药、抗溃疡药等。

抗生素类药在制成缓控释制剂时要加以区分,一般来说,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如磺胺类、内酰胺类、部分大环内酯类)可以制成缓控释制剂,如头孢氨苄、头孢克洛、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而浓度依赖型抗生素(氟喹诺酮类)一般不适于开发成缓控释,除非满足以下条件:AUC/MIC>125;C max/MIC>10;MIC值不易过大,峰浓度尽量在在防“突变浓度(MPC)”之上,如氨基糖苷类可开发成每日一次的缓释制剂,已经上市的盐酸环丙沙星缓释片等。

中枢性镇痛药考虑到其可能导致的成瘾性,一般不建议开发成缓控释制剂。

但是从减少病人痛苦,方便用药的角度出发,吗啡、可待因、那可汀等麻醉药物已开发成缓控释制剂。

2、从药物动力学考虑由于是口服缓控释制剂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因此,药物最好在全胃肠道都有吸收。

如核黄素仅在胃中有较好的吸收,在小肠中吸收不好,因此在开发时需将其开发成胃内滞留型缓释制剂。

首过作用强的药物由于在胃肠道缓慢释放及吸收可能导致其在肝脏中的代谢增加,因此,一般不考虑制成缓控释制剂。

但是,首过作用强的药物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拉贝洛尔、心律平、维拉帕米等为减少血药浓度波动而降低毒副作用,制成了缓释制剂。

生物半衰期一般在2~8小时(最好3~6小时)的药物适于制成缓释制剂。

而半衰期小于1小时的药物,如呋塞米,由于要维持缓释作用所需的药量很大,因此不适于制成缓释制剂;但是硝酸甘油虽然半衰期极短,却通过开发成口腔粘贴片而达到了缓释的目的。

半衰期大于24小时的药物考虑到其可能在体内造成蓄积,因此一般不适合开发成缓控释制剂,但是,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如卡马西平、非洛地平等为了减轻副作用,且未见蓄积作用的报道而开发成了缓控释制剂。

三、开发缓控释需进行的主要技术工作1、剂型选择缓控释制剂的剂型多为片剂、胶囊(多为微丸填充而成)、颗粒、混悬剂(多为液体),目前上市的主要为片剂和胶囊。

从制备技术来分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骨架型(亲水凝胶骨架、蜡质融蚀型骨架、水不溶型骨架)和包衣型(蜡质包衣、大孔膜0.05-1.0μm、微孔膜0.01-0.05μm、半透膜(渗透泵)、多层包衣(脉冲))2、处方设计2.1处方影响因素(1)重要影响因素:药物的性质(药物的晶型)和剂量;控释材料的性质(分子量、粒度)和用量;包衣材料添加剂种类(增塑剂、致孔剂)及用量;包衣厚度。

(2)次要影响因素:填充剂(小于片重的5%);黏合剂(小于片重的0.5%);润滑剂(小于片重的0.25%~1%);如果超过此范围变动较大时会导致制剂的性质有较大的改变。

2.2药物的理化性质考虑药物的溶解度要求大于0.01mg/ml,因为溶解度小于0.01mg/ml时本身就具有内在的缓释作用。

据文献报道,溶解度最好大于0.1 mg/ml。

由于大多数药物是弱酸或弱碱性药物,因此还要考虑pH值对药物的解离度和溶解度的影响。

给药剂量一般不要超过1.0 g,最好不要超过0.5 g。

最后,还要考虑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3、制备工艺3.1缓释片剂的制备工艺生产中常用的制备工艺有湿法制粒压片、全粉末压片、干法制粒压片。

(1)湿法制粒的工序最复杂,制粒过程的控制是其关键,润湿剂浓度及加入方式、制粒时间(对于难溶性药物)、颗粒的干燥后含水量的限度都对药物的释放有较大的影响。

(2)相对于制粒来说,全粉末压片工艺最为简单,影响因素最少,但是需要解决的是①混合的均匀度,特别是对于小剂量药物而言,要控制好物料间的密度差或粒径差;②物料的流动性,特别是对于高含量药物及流动性差的聚合物,休止角小于40度,流速大于3ml/S;③可压性,高含量药物的可压性问题。

(3)相对于前两者来说干法制粒工艺克服了湿法制粒过程中变异较大的问题和全粉末压片中粉末的流动性和均一性差的问题,但是其缺点是会使部分物料丧失可压性。

另外,压片过程中最好控制好压力。

3.2缓释胶囊(微丸)的制备工艺生产中常用的微丸制备方法有挤出滚圆法、流化床上药法、离心造粒法。

(1)挤出滚圆法:设备包括挤压装置和滚圆装置两大部分。

将药物与辅料等混合均匀加入黏合剂制成软材,然后采用挤出机将湿料通过一定孔径的筛网,制成圆柱型颗粒和条状物,再经滚圆机滚圆成丸。

目前国外采用此方法较多。

其缺点是挤出过程中对辅料的塑性要求高,而且容易产热。

(2)流化床上药法(底喷):这是国内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康泰克缓释胶囊。

采用一定粒度的丸芯(可购买),置于流化床中,将药物溶于或混悬于粘合剂中进行包衣操作,其缺点是载药量受限,单位剂量不要超过100mg,最好小于20mg。

(3)离心造粒法:相当于侧喷部分的流化床,将物料投入离心机流化床内,其在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形成涡旋向运动的粒子流,通过喷枪喷入黏合剂使其凝聚成粒,然后边喷液边撒入含药粉,使母核增大成丸。

其缺点是丸的硬度较小,脆碎度较大。

4、质量研究释放度是缓控释制剂最重要的质量指标,其通过建立一个体内外相关的释放度方法,从而可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情况。

国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对不同释放速率的样品进行体内外试验,建立体内外相关性,确定一个与体内相关的释放度方法。

通常的要求是取样点至少三个点第一点开始0.5-2小时,用于考察药物是否有突释(累积释放量约30%);第二点为中间取样时间t(累积释放约50%),用于确定药物的释药特性;最后取样点t(累积释放约70%),考察药量是否基本释放完全。

时间点(小时)12小时缓释制剂 2 4 8 24小时缓释制剂 2 6 12 释放度 30% 50%>70%对于控释制剂来说,要取5个点以证明其释药速率是恒速释放。

详见丁香园帖子-缓释制剂释放度小结。

5、体内研究5.1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对于存在明显安全性担忧(如安全性范围比较小、给药剂量明显增加)的缓、控释制剂,一般应当提供与已上市缓控释制剂或常释制剂比较的单次给药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

5.2生物等效性或临床试验缓释、控释制剂应当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的对比研究和必要的治疗学相关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的病例数至少为100对。

已有国家标准的缓控释制剂应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5.3体内外相关性试验目前我们的做法只是进行一下相关性的简单预测,很少反馈到释放度标准上,而体内外相关性试验很重要的一个应用就是制定释放度的标准。

体内外相关性建立并经确证后,如果将释放度的标准±10%,可分别计算出Cmax和AUC,则上下限时的Cmax和AUC预测误差(PE%)均<20%,则释放度±10%可看作生物等效;如果将释放度标准±12.5%,则下限和上限Cmax的PE%超过20%,则此释放度标准不认为生物等效。

四、缓控释实验室搭建1、关键设备的选择-前期投入较大压片机的选择如德国菲特,国内的国药龙立、天祥健台等品牌。

包衣锅的选择首选高效包衣,建议不要选择糖衣改制的,其包普通薄膜衣尚可,包缓控释会很浪费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包衣锅选择加拿大OHARA,国内信宜特也有实验室高效包衣锅。

挤出滚圆设备方面尼鲁生产的小试中试用的挤出滚圆机大约130万人民币,国内的小中试用机器在10~30万人民币不等。

流化床设备方面,首选国外Glatt的中试用流化床的大约200万人民币(含底喷、侧喷、顶喷),尼鲁的大约70万人民币。

离心造粒设备目前可选择国内有航空所制备的小试中试设备,大约人民币25万,相当于流化床的侧喷。

详见各公司设备性能参数。

以上数据皆为估计值,用于粗略预算。

2、关键辅料的选择原则上尽可能使用国外进口或者国外厂家生产的辅料,其批次之间重现性较好,对制剂的影响较小。

如卡乐康(HPMC缓控释材料和包衣材料乙基纤维素Surelease)、上海昌为辅料(国外的海藻酸、卡拉胶、乙基纤维素Aquacoat)国际特品公司(缓控释材料海藻酸和PVP黏合剂)、罗姆公司(丙烯酸树脂包衣材料)等。

详见辅料公司网站目录。

五、研发现状及趋势缓控释制剂相对于新化合物而言,以其开发周期短、投入少、经济风险低、技术含量增加而附加值显著提高而被制药工业看重。

目前国外上市的该类品种达200余种,500多个规格。

其中美国药典(USP28)收载了53个品种(见附录1,含肠溶)。

国内近年来的缓控释制剂的研发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从1990年版药典收载的2个缓释片到中国药典2005年版共收载16个缓释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