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概论
戏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

戏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要素1.专业名称:戏曲表演2.专业代码:1410003.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4.标准学制:三年制5.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6.学历层次:中专二、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生应在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演唱能力和编导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能在各类社会文化机构、专业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音乐表演、戏曲演唱、教学以及艺术策划、编导、管理与指导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二)素质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1、素质基本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较高的专业和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开拓进取。
2、知识基本要求(1)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学科背景知识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3)掌握戏曲、舞蹈、声乐、钢琴、表演、编导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4)熟悉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音乐艺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及发展趋势;(6)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3、能力基本要求(1)具有较强的音乐表演和编导能力,能够演绎不同风格、题材的音乐作品;(2)具有一定的艺术活动组织和编导能力;(3)具有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念和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4)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具有读、写本专业一般外文资料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7)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表演技巧和编导技能。
(三)资格证书基本要求(1)普通话等级证书;(2)英语应用能力B级以上证书;(3)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4)专业技能证书。
(四)毕业标准(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戏剧表演知识点总结归纳

戏剧表演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戏剧基本概念戏剧是一种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的艺术表现方式,通过角色的扮演、剧情的展开来传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
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古典的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也有现代的话剧、音乐剧等形式。
二、戏剧表演基本要素1. 角色戏剧中的角色是表演者扮演的人物形象,是整个戏剧的主体。
角色的性格、言行举止、内心情感等都是演员需要通过表演来呈现出来的。
2. 剧情剧情是戏剧中的故事发展线索,它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矛盾以及发展变化来推动整个戏剧的发展。
3. 舞台舞台是戏剧表演的重要场所,通过其布景、道具、灯光等手段来营造出不同的戏剧氛围,为表演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4. 表演技巧表演技巧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需要运用的技艺,其中包括语言表达、动作表演、情感展现等多个方面。
5. 导演导演是戏剧表演的灵魂,是整个戏剧的创作和组织者,负责对剧本的解读和排练,指导演员表演。
6. 观众观众是戏剧表演的接受者,他们的反应和评价对于戏剧表演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戏剧表演的基本流程1. 剧本选择剧本是戏剧表演的基础,选择一部适合自己和团队的剧目至关重要。
剧本的题材、类型、人物特点、情节设置都应与表演团队的特点相匹配。
2. 角色分配角色分配是指演员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表演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以保证表演效果的最大化。
3. 排练排练是戏剧表演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它需要演员和导演共同参与,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完善来保证表演的质量。
4. 舞台表演舞台表演是戏剧的呈现方式,演员通过舞台上的表演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5. 观众反馈观众的反馈对于戏剧表演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演员和导演在今后的表演中做出相应的改进。
四、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1. 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需要运用的一种技能,它包括发音、语调、语速、语气等多个方面。
2. 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演员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角色性格和情感的一种技巧,它包括眼神、动作、姿态等多个方面。
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概论

拍案叫绝:我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1. 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渊源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杂技、古代音乐和舞蹈艺术。
在演变的过程中,我国戏曲艺术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和地方戏曲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
它包含了戏曲音乐、歌唱、表演、化妆、舞蹈等元素,形成了具有我国传统审美特征的艺术形式。
2. 我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我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我国戏曲艺术以其多样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不同的地方戏曲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京剧以其刚劲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著称,越剧则以其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情感而备受喜爱。
b) 化妆和服饰独特我国戏曲中的化妆和服饰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不同的角色通过精细的化妆和独特的服饰来展现出其性格特征,加深了观众对人物角色的印象。
红色代表忠诚,黑色代表正直,不同颜色的脸谱和服饰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c) 音乐与节奏我国戏曲的音乐是其审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营造了不同角色的氛围和情绪。
戏曲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3. 我国戏曲艺术的当代价值我国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传统艺术形式,其审美特征也在当代艺术中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其丰富的表演形式、丰富的剧情表达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使得我国戏曲艺术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源泉。
4. 我对我国戏曲艺术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戏曲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审美特征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通过对我国戏曲艺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我国戏曲艺术也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可以通过创新和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总结回顾我国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征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戏曲表演概论 第三章 戏曲表演的艺术规律

第二章戏曲表演的艺术规律当“写意”的艺术观成为表演艺术的审美理想,它的观念上的每一个“写意”因素都决定着表演实践去把它创造性地形象化。
开始比较幼稚、简单、单薄,后来各个写意因素之间的形象化联系越来越丰富,越融合,越发展,越成熟了,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概括、提炼,在表演的各个艺术环节上都逐渐历史地形成了贯穿一切的根本性的创作原则,这就是戏曲表演的艺术规律。
可以说戏曲表演艺术规律,是“写意”艺术观的具体化,是从体现“写意”艺术观的表演实践里长期积累提炼出来的创作原则。
本章主要对“泛美化”、“程式化”、“行当化”、“虚拟化”、“时空自由”、“体验写意化”等方面对戏曲表现体系的每条规律进行简要讨论。
第一节泛美化“泛美化”,是戏曲表演调动各种艺术美的力量,进行造型与抒情的独特方式。
并为“表演程式”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从总体上说,“泛美化”是规定戏曲表演形式和美学个性的最基本的艺术规律之一。
我们知道,各种表演艺术包括话剧、歌剧、舞剧等等,都是融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们以自身的表演为中心,在舞台艺术上都不同程度、或多或少地综合着另外几种艺术美,并且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统一。
戏曲表演虽然在性质上也属于综合艺术,但是戏曲的综合不是把另外几种独立的艺术拼凑进来的那种综合,而是彻头彻尾地把自己的表演融化在各种艺术美的力量之中,使自己的表演成为“泛美”的表演,从而获得了双重美学特质。
第一重是艺术形式的泛美化,主要是指它在艺术形式上融汇各种艺术美的广泛性和有机性。
美学上把艺术分为建筑、工艺、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和电影九大类,其中除了电影以外,戏曲表演实际上就融汇了所有这八大类艺术的美。
包括着语音美、诗词美、吟诵美、声乐美、器乐美、舞蹈美、雕塑美、绘画美、工艺美、杂技美、武术美以及意象中的自然美和建筑美。
而且所有的艺术美,没有一种是属于借用其它独立艺术临时拼凑性质的。
像话剧表演上偶尔用一点配乐(当然是借用音乐的独立手段和艺术形式)或者像电影表演中有时搞一段插曲(当然也是借用歌唱的独立手段和艺术形式),都不过是用之便来,挥之便去的辅助因素,可有可无,话剧或电影自身的表演形式并不因此受任何影响。
期末总结戏曲

期末总结戏曲一、引言: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和艺术内涵。
本文旨在总结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戏曲的传统特征:中国戏曲艺术源于民间,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
它具有以下传统特征:1. 以音乐为主导:戏曲是一种集戏剧、音乐、舞蹈、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中音乐是戏曲艺术的核心。
它不仅用于伴奏、衬托演员的表演,还通过曲调、音色、音律等手段来表达人物的情感、身份和心理。
2. 着重于肢体和面部表演:戏曲的演员通过特殊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
其中,脸谱和服饰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一眼识别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3. 注重即兴创作和变通发挥:戏曲艺术是一种以创作、演唱和演奏为一体的即兴表演形式。
演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剧情和观众的反应,随时变换演唱方式、音调和动作,以迎合不同的情境和需求。
4. 忠实于古典文学和历史真实:戏曲剧本多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时,戏曲艺术注重忠实还原原作,并且对历史、宗教和传统道德有一定的尊重和借鉴。
三、戏曲的传承与发展1. 戏曲的古老源流:戏曲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民间表演,最早的形式是祭祀、祈福和娱乐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开始与宫廷文化结合,成为帝王贵族的娱乐活动。
2. 唐宋元明清戏曲的繁荣:唐宋时期,戏曲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和流派,如曲剧、杂剧、歌剧等。
元明清时期,戏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高度,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艺术水准。
3. 近现代戏曲的困境与重生: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戏曲在近现代面临了严重的挑战和困境。
舆论认为戏曲已经“准备走向殿堂”,逐渐被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所替代。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戏曲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和弘扬,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
四、当代社会中戏曲的意义与价值:1. 传承中国历史文化:戏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戏曲概论PPT课件

原始歌舞
4
代 面
5
参 军 戏
6
踏 摇 娘7
二、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 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 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 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 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 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 目多表现民间故事。以四大传奇和高明 的《琵琶记》为代表。
) 37
关的行红 羽男,生 和性指: 赵形勾有 匡象红时 胤,脸将
最的其 典身归 型具入 的武武 是艺生
38
旦行: • 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
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 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39
艳的以那青 妃秦唱些衣
香功端: 莲见庄又 ,长稳叫 《,重“ 二如的正 进《中旦 宫铡青” 》美年, 中案妇多 的》女表 李 中 , 现 40
•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 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 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 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 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变为了茶肆歌台
14
地 方 戏 的 表 演 情 况
15
六、徽班进京与京剧的兴起
•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 辰,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 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 感。而后,徽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 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 了根。
19
中国戏曲中人物造型的非写实特征
《霸王别姬》剧照
《茶馆》剧照
20
从脸谱颜色看角色
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 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 暴,表示文士内有心计;绿色表示 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 直勇猛、桀骜不驯;黑色表示忠耿 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粉红色 表示年迈气衰的忠勇老者;互灰色 表示老年枭雄;金、银色多用于神、 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
《戏曲表演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戏曲表演概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of Opera Act)适用专业:戏剧表演(黄梅戏方向)课程学时:68(34+34)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黄梅戏表演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能力模块。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能够了解中国戏曲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形态以及中国古典戏曲得以晚成的具体原因,掌握古典戏曲的哲学渊源、审美追求及其艺术特征。
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戏曲角色的能力,掌握戏曲角色创造的基本规律、具体程序和方法,把握戏曲人物性格的内核,能够独立的进行戏曲人物的塑造,充分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世界古老戏剧形态第一节希腊悲剧和喜剧了解 2第二节印度梵剧了解 2第三节中国戏曲了解 2第二章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第一节综合性掌握 4第二节虚拟性掌握 4第三节程式性掌握 4第三章戏曲表演的艺术观念第一节戏曲表演的哲学渊源了解 2 第二节戏曲表演的美学追求了解 2 第四章古典戏曲表演理论的发展第一节搬演理论概说了解 2 第二节搬演理论的基础观念了解 2 第三节程式化、技艺化的导演方法了解 2 第四节“才”、“慧”、“致”:演员的素养掌握 4 第五节由“传神”而“进入道”:表演的理想境界掌握 2 第五章戏曲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第一节行当与脸谱掌握 2 第二节时空自由掌握 2 第三节分场演出了解 2 第四节体验与表现了解 2 第六章戏曲角色创作的程序第一节剧本分析了解 2 第二节形象的构思了解 2 第三节形象的总谱了解 2 第七章戏曲角色创作的方法第一节如何创造舞台行动掌握 4 第二节如何处理戏曲念白掌握 4 第三节如何处理唱腔掌握 4 第四节如何设计身段掌握 4 第五节如何处理戏曲打击乐了解 2 第六节如何处理人物外部造型了解 2三、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索的能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023年上海戏剧学院918戏剧(影视)表演基础考研918参考书目解读:《中国现代戏剧史稿》

戏剧(影视)表演复试信息解读
三、复试日程安排及资格审查等有关事宜 (一)复试日程安排 第一天:8:30 2号楼一楼大厅资格审查 第一天:10:15 外语口语 第一天:13:30 外语听力+专业课笔试 第二天:9:00起 综合面试(以现场通知为准) 复试在上海戏剧学院昌林路校区(昌林路800号)进行
上海戏剧学院918戏剧(影视)表演基础考研资料(23版)
戏剧(影视)表演复试信息解读
一、近三年复试录取比统计
戏剧(影视)表演复试信息解读
一、近三年复试录取比统计
戏剧(影视)表演复试信息解读
一、近三年复试录取比统计
戏剧(影视)表演复试信息解读
二、近三年复试分数线统计 由于上戏近几年基本不划单科线,因此, 咱们的单科线就不做单独的统计了,同学们只 需要知道,政治和英语的单科线为38分,专 业课的单科线为57分即可。
918参考书目解读:《演员自我修养》
《演员自我修养》[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本书是俄国世界著名演员、导演、戏剧理论家阿列克塞耶夫・斯坦 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理论*重要的巨著《演员的自我修养》中的第二卷 。该卷的小标题为《“体验创作”过程中的自我修养表明了该卷里,作 者主要论述的是表演艺术核心之一的“体验”过程。作者采用“日记”的 形式,通过对课堂实践的记录方式为读者生动、有趣、深刻阐述了“体 验”在表演艺术中重要的作用,以及实际学习、运用的方式方法。是一 本对演员以及有志学习表演艺术的读者,自我学习提高非常有用的书。
戏剧(影视)表演复试信息解读
三、复试日程安排及资格审查等有关事宜 (二)复试报到手续及资格审查 1、学校将对参加复试的考生进行资格审查,请考生在复试报到时携带好以下材料: 1)《初试准考证》。 2)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应届本科毕业生须交验学生证,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在入学时交验)。 3)身份证原件。 4)考试费200元。 5)《上海戏剧学院2021年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政治审查表》(附件1处下载),考生下载打印此表后,交由考生所在 单位人事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填写并盖章,应届考生由考生所在院系填写并盖章。 6)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各一份,已获英语六级证书者复印件一份。 7)身份证复印件一份(正反面在一张纸上)。 并请将上述5)--7)按顺序钉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言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
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王国维在《戏曲考源》里对戏曲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就是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演绎一个故事。
戏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
它既包括时间艺术(如诗歌、音乐)又包含空间艺术(如美术)。
它要在一定的空间来表现,演员有造型,这就是空间艺术;但它在表现上又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它又是时间艺术。
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所综合的艺术种类更多、其综合性也更强。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综合之后,都服从于角色创造,并集中统一于以表演为中心、以演员为枢纽的演出始终,成为戏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戏曲是写意的艺术。
在世界戏剧史上,存在着两种表演艺术观。
一种是以西方为主的,以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为最高审美理想与创作原则的写实的艺术,也叫再现的艺术;一种是对生活进行了高度提炼,重在展现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境界,有诗一般美学追求的写意的艺术,也叫表现艺术。
这后一种,就以我们中国的传统戏曲为代表。
在不同艺术观的指引下,东西方的表演艺术在无数代人的艺术实践中,构成了各自的表演艺术体系。
本讲义就从戏曲表演的艺术观念、艺术规律和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概述。
以期同学们对戏曲表演艺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一章戏曲表演的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艺术创造的灵魂,它规定制约着人们的创作思想。
写实的艺术观决定着话剧、电影、电视等表演艺术的规律、技巧和全部形象,要求从环境到人物,从外形到内心,从行动到细节,都必须真切得使人相信它就是生活本身。
写意的艺术观则要把表现的生活变成诗一般的艺术。
它突破了生活自然形态和时间、空间的局限,虚掉环境的纷繁干扰,在一片空灵中,集中刻画人物的精神活动和精神境界。
使人们既感受到精神的震动,又得到诗情画意的陶冶。
戏曲表演艺术就是写意艺术的典型代表,所以,人们把戏曲表演的艺术观叫做写意的艺术观。
它也同样决定着戏曲表演的艺术规律、艺术技巧和艺术形象。
那么,为什么戏曲表演艺术没有走写实的路子,而走上了写意的路子呢?其根本原因,只能从我们独特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美学传统中去探求。
第一节写意艺术观的形成中国戏曲的写意艺术观,是在我们民族哲学思想的大背景下发生、滋长起来的。
因此,要了解这种艺术观就要从我们民族古典哲学里寻根探源。
一重人重情的伦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
从原始公社,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以血缘关系和血缘意识为经纬的社会历史生活,是我们民族古典哲学生发的土壤。
血缘关系和血缘意识的主体——人和人的精神世界,成为古代哲学家探索哲理的主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这从儒道释三家思想文化中均可以看到这一特征。
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是以“亲亲尊尊”为原则构建的伦理学说。
从孔子的“仁爱”到孟子的“性善”“仁政”,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到宋明理学,诸儒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探究,皆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精神世界的修养和行为上自觉的道德规范为核心。
与儒学同时产生的道家文化,则从更深的曾面上对宇宙和人生进行了探讨。
以道为核心的老庄思想,看似探究天道,实乃推论人道。
关注的对象仍然是人。
特别是庄子,他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更强调了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立和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来说更具有一种人文关怀。
儒道两家的思想主张尽管相孛,但是两家学说的核心,却都是立足于人。
都是把人本身和人的精神世界作为对象和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人的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并且把它作为着眼点,来看待社会、政治和人生的。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之间一个根本性的共同点,就是重人。
另一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广泛深刻影响的佛教文化,在中土流播过程中形成的禅宗文化,它的中心思想是“心佛一体”和“顿悟”说。
禅宗的哲理,参的是佛,炼的是性,实际上也是把人和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探索的对象和认识的主体来说明世界与人生的。
与儒道相比所不同的只是前者重现世后者重来世。
所以它和儒道思想之间根本性的共同点,都是重人。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时代起,支配与规范人际关系的主要是社会的生产、生产关系和相应的政治与法律。
人们的血缘意识已经非常淡薄。
在这个土壤上生发起来的哲学思想,也就很少着眼于人的自身和人的主观世界,而主要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
他们在探索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政治的哲思哲理方面,大大超过了对人自身发展规律的探索。
西方古典哲学的对象,主要是一宇宙本体、二社会本体、三神天本体。
在绝大多数哲学家看来,它们都是独立于人自身和人的精神世界以外自行发展的事物,因而他们进行哲思和探索哲理的着眼点,也便主要就宇宙论宇宙,就社会论社会,就神、天论神、天,而不大注重以人自身和人的精神世界为出发点,来看客观事物。
因此,从总的倾向上说,西方古典哲学的特点是把客观事物作为中心来认识世界的。
它的对象,着重在“物”。
由于哲学的对象不同,在哲学的思考和追求上,路线就不同。
把宇宙万物作为哲学的对象,那就必然要努力去探索它们的客观规律和原理,所以西方古典哲学,不论对自然还是对社会和政治的思考,均贯串着同一条“求理”的路线。
柏拉图的“人分三等的理想国说”、亚里士多德“以中间势力为主的共和政治观”、伊璧鸠鲁和卢克莱修的“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说”都是从各种社会势力的政治地位以及社会制度、法律保障等客观事物的本身出发,进行分析推理而提出来的,很少对人的自身进行专门的哲理思辩。
和西方大不相同,我们民族古典哲学是在交织着血缘关系和血缘意识的社会土壤中萌生的,对宇宙自然和社会政治的观察思辩都围绕着人来展开。
这种由思考对象的“重人”,便驰骋哲思于“度情”。
度,是审度,是探索,也就是要求深入人的精神世界,着重去探索在血缘关系和血缘意识网络中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价值。
在我们民族古典哲学家看来,这既是对人自身最根本性的哲理思考,又从宏观上鲜明地反映出人和社会、人和政治以及人际关系的撞击与反馈。
并把它上升为哲理去指导人生。
象儒家主导的“仁爱”、墨家倡导的“兼爱”其哲学思想的实质在于“情”。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就是说,犬马和人,都有生有养。
人不同于犬马,不仅在于人能养父母,更重要的是人有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人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感情,和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孟子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告子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情。
(《孟子·滕文公下》)均把情看作是人的一种特质,强调了“情”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儒家的对立派道家虽“非儒”却不“非情”。
如老子要求人们抛弃儒家那种全身心追求情的社会功利性,把人们的身心,从人为的伦理道德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回到一种朴素寡欲、合乎自然之道的人性中来。
他提出毁弃一切战争武器和导致利害、罪恶交流的种种工具,而实行“小国寡民”的“甘、美、安、乐”生活和享受清静无争之情,这是老子式的“重情”。
庄子站在和老子的同一个角度上,一方面主张极大地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精神世界,实现身心的极大解脱和自由,思想感情的极大逍遥和驰骋;另一方面在反对儒家虚伪的礼教之情的同时,又以极大的热情肯定人的自然真情,指出:“真者,精诚之至也。
”那些受礼教约束的矫揉造作之情则是“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只有人的自然真情,才可以“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
认为这样自然的真情,是“拘俗”、“人伪”的碌碌礼教所无法比拟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在极力批判和淡化儒家的社会世俗的背后,燃烧着对自然真情的执著追求。
和西方古典哲学由“重物”而“重理”的哲思路线相对比,中华民族由“重人”而“重情”的传统哲学思想正是我们“写意”艺术观念滋生的根本所在。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自然观是哲学的重要部分,它对戏曲表演艺术观念的孕育形成,有着更进一步的密切关系。
早期的东西方哲学,都是和科学包罗在一起的。
因此对于宇宙和整个大自然的探索,在我们民族和古希腊哲学学说里,都有许多符合科学精神的观测和断想。
但是由于哲学对象和哲思路线的角度不同,在东西方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自然观,并对各自民族艺术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人与自然的对立是西方古典哲学的自然观。
为了研究自然本体,探索它的奥秘,西方哲学家们大都从“人和自然的矛盾”着眼,把自然界作为对象和对手,力求深入到它的本体中去,发掘它的本质,其目的在于把握它、征服它、占有它、利用它。
我们民族古典哲学的自然观,则和西方相反,哲学家把对宇宙和大自然的观测、断想,都和人的精神世界联为一体,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自然观,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其特点是把人看成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和大自然是一个生命的整体。
因而,对于大自然,不是单纯地把它作为社会效用的对象,致力于从物质利用上去征服它、占有它,破坏它永恒的自在与和谐,而是把自然界始终看作是和人的精神与情感交融一体的对象。
从而致力于从心灵上去求得和大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在现实生活里,人也就不至于一切都受“物”的支配,从而于心灵和精神上获得更大的自由。
《庄子·山木》言:“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意思是说人如果能做到支配物而又不为物所支配和奴役,就不会受到那样多的牵累。
把以上哲思,贯串到精神活动里去,继而提出了“筌(quan,捕鱼的竹器)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捉兔子的网)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在庄子学说里,“意”是指人精神上的哲思、意念、追求和精神境界;“言”是表达和传达心意的工具。
所以,意即“心”,言是“物”。
“意”和“言”的关系,也就是“心”和“物”的关系。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说,当精神已经进入自己所追求的哲思意念的时候,那就尽情地沉浸在情思翱翔的自由天地,不再受语言的约束而把它忘却。
在这里,庄子把人和自然、心和物的关系,最终归结到人的主体意识的逍遥自得和意念追求的自由驰骋上,而把“物”和“言”只看作一种必要的媒介、工具或桥梁,一旦实现精神意念的追求,便不再受它的牵累和制约。
这种不役于物,而与物为一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是形成我们民族写意艺术观的又一大思想沃土。
第二节“写意”艺术观的美学理想什么是艺术的美,怎样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