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附答案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附答案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合肥一六八中学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陈仕彬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
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
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
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
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
[精品]安徽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word档含答案解析)
![[精品]安徽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word档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f996134a7302768e993929.png)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2018年高三联考语文测试卷(含答案)

2018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并且更加具有世界意识。
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
比如,自卑自馁情绪有之,“牢骚太盛”情绪有之,懈怠散漫情绪亦有之。
这些社会心态虽不是主流,却会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如不及时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甚至会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成员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
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从“饥寒交迫”变为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
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
心态强起来应增强自尊自信。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信的民族,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自尊自信源于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
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妄自尊大,拒绝其他文明优秀成果。
只有清醒认识我国历史走向、准确定位我国历史方位,才能更加自尊自信。
只有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才能更加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长处,进而取长补短,更好迈向伟大复兴。
心态强起来应更加理性平和。
2018届安徽省皖北协作区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概念,“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第十四篇《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的这些自我评判表明,他是从“智”“仁”“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知”“情”“意”。
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
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
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作出行为决定。
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
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孟子有云:“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荀子则谓:“不学问,无正义。
”“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某些相互关联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
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
2018皖北协作区语文试题

2018年安徽省皖北协作区高三年级联考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概念,“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第十四篇《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的这些自我评判表明,他是从“智”“仁”“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知”“情”“意”。
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
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
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作出行为决定。
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
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孟子有云:“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荀子则谓:“不学问,无正义。
”“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2018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 卷第1页至6页,第II卷第7页至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I卷1 ~ 6题,第II卷15 ~ 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 ~ 14题,第II卷18 ~ 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安徽省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
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
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
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
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
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
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
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
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
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
《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
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
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
太祖日:‘子论死,父救之,情也。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概念,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第十四篇《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的这些自我评判表明,他是从智仁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知情意。
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
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
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作出行为决定。
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
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孟子有云: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荀子则谓:不学问,无正义。
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某些相互关联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
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
进而言之,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概念,“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第十四篇《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的这些自我评判表明,他是从“智”“仁”“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知”“情”“意”。
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
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
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作出行为决定。
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
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孟子有云:“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荀子则谓:“不学问,无正义。
”“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某些相互关联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
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
进而言之,“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
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作为正义原则的“仁”是“礼”的价值依据,作为正义标准的“礼”是“仁”的制度表现。
准此,在“智”“仁”“勇”的关系中,“见义而为”的“义”应是指作为“仁”的制度表现的“礼”之所宜。
所谓“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
按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如此依“礼”行事乃是“仁”的行为表征。
“见义而为”之由“见义”到“义为”,这个过程还包含被称作“权”的活动。
“权”字的本义为秤砣,引申为称量物品轻重的秤,进而派生出称量物品轻重之义:“权,然后知轻重。
”由是衍生出在度的范围内灵活应变之义。
《孟子·尽心上》有云:“子莫执中。
执中为近之。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日知录·艮其限》云:“学者之患,莫甚乎执一而不化。
”孟子反对“执中无权”,顾炎武反对“执一不化”,其指事不同而意实相通,都是强调了一种灵活变通的精神。
“见义而为”的“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如此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君子“仁”且“智”的表现,也是君子为人处事的特点。
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
君子的人格特点是“见义而为”,其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选编自周可真《君子之道“智”“仁”“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仁”“勇”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
B.“勇”所表现的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故而“勇”集中反映和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C.在儒家眼里,“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是“正义”在价值范畴中的一种意义,其实质是人们心中正义的原则和标准。
D.“智”是指人能在守常而行“礼”与变通而达“权”之间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是君子为人处事的特点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传统与现代两个视角阐释“君子”的人格特点,并在论述中巧妙地运用了现代心理学知识。
B.文章对“权”字意义的演变过程详细加以阐述,意在引出“权”字背后所体现的灵活变通的精神。
C.文章用“义”把对君子人格“仁”“智”“勇”的相关阐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论证了君子人格的复杂性。
D.文章多处引述古典文献中的语句,有助于对论题的阐述,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又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勇”不仅仅是君子人格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而且也是君子人格的精神内核。
B.没有“仁”“智”的前提,“勇”就无从谈起;无“勇”,“仁”与“智”也无从体现。
C.君子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D.对君子文化中仁爱、正义等内容的传承,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树会记住许多事刘亮程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
树会记住很多事。
其他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
譬如路,会丢掉(埋掉)人的脚印,会分叉,会把人引向歧途。
人本身又会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了那些人和事,人能去问谁呢。
问风。
风从不记得那年秋天顺风走远的那个人,也不会在意它刮到天上飘远的一块红头巾。
风在哪停住哪就会落下一堆东西。
我们丢掉后找不见的东西,大都让风挪移了位置。
有些多少年后被另一场相反的风刮回来,面目全非躺在墙根,像做了一场梦。
有些在昏天暗地的大风中飘过村子,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到村里。
树从不胡乱走动。
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
我们走了又回来。
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
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
刮得慢极了。
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
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
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
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
树的根和干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
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
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
院门半开着,能看见路上过来过去的几个人、几头牛。
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
我们天天往树上看,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叶没找见什么。
找到了它或许会喊,把那些走远的树根喊回来。
爹,你到土里找,我们在地上找。
我们家要是一棵树,先父下葬时我就可以说这句话了。
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还有鸟叫和虫鸣,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
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
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父亲。
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父亲。
我们要找什么。
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
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
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
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
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
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
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
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
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夹在树杈上,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
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
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
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麦穗早被鸟啄空。
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棒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
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筐干红辣皮,一直举过房顶,举到半空喂鸟吃。
“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
”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
午后,树还没长出叶子。
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苞谷糊糊。
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
苞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
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
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
大哥仰着头,说了一句话。
我们全仰起头,这才看见夹在树杈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
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
(选自《遥远的村庄》,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路和风,通过描述它们的不可靠和不记得,突出了树对记忆的忠实坚守。
B.作者以树根与树干的关系隐喻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含蓄地传递出对父亲深沉的情感。
C.“我们早就富裕碍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表达的是我们对贫苦生活的喟叹与无奈。
D.文章既写了树又写了人,人事与树语交织融汇,人情与哲思熔于一炉,形散而神聚。
5.文章的标题“树会记住许多事”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6.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2007年12月发布的“限塑令”,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
发改委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实施以来,塑料袋使用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约为140万吨,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
现实中,在超市、农贸市场,也常有消费者自备购物袋。
不过,从农贸市场、超市,到快递、外卖,生活中塑料袋的身影还是很常见。
近日有媒体调查后得出结论,执行近10年,“限塑令”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渐弱化,引来不少讨论。
随着“互联网+”兴起,快速和外卖领域逐渐成为塑料袋消耗大户,变成监管盲区。
数据显示,去年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
加之超薄塑料袋肆意流通等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难免让人觉得“限塑令”在弱化。
“限塑令”遏阻,的确是新老问题的叠加所致。
执法部门取证难、执法难依然存在,管不住小作坊这样的生产方,也管不住农贸市场这样的销售方。
而超市“积少成多”从中获益,更让人吐槽“限塑令”变为“卖塑令”。
从这个角度看,即便是“限塑令”加码,也同样有个执行的老问题。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协调起草《关于推广标准托盘、发展单元化物流的意见》,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