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模式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东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其经济发展模式备受瞩目。
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区,这些地区均在国内配套政策及外部环境的支持下,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
众多国家都希望效仿东亚地区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快速发展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
1. 东亚地区回顾在东亚地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了很多有利于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政策。
这些政策往往涵盖了税收、劳动力、规划、财政等多方面。
举例来说,在税收方面,多个国家都实行了低的公司所得税以吸引投资。
在劳动力方面,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地区普遍工资较低,以及中国大陆的劳动力数量很多,这些都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
另外,在外部环境中,东亚地区的科技和文化程度也都很高。
和其他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东亚地区有着更快的学习和采用世界各地的技术和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1979年至1999年之间,中国知识产权(IP)执法的改进,科技创新和运动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造了有利的商业环境。
此外,中日韩等地区的文化交流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虽然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起伏与繁荣,但大体趋势仍是向着长期稳健增长的方向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持续高速增长,但这种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值得深入探讨。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广为关注的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也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保证当前世代需要的基础上,不危及未来世代的需要。
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取得平衡。
在近些年的几次国际会议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主流议题。
例如,乌迪阿那与日本渔业部共同承办的国际会议提出了“岛国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如何实现各岛国之间的互利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各个国家,可持续发展也非常重要。
中国政府在2013年颁布了《生态文明建设纲要》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文件。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东亚地区是全球最为活跃的经济区,其崛起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东亚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不仅为东亚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也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一、国家力量的作用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普遍采取了国家领导经济发展的策略。
在技术创新、产业政策、金融等领域,国家极为重视宏观经济调控和政策诱导。
在中国,政府督促企业大规模投资,形成了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韩国,国家政府以科技为引领,通过对企业进行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使国家在发达国家中迅速崛起;而在日本,政府则在战后强化了市场经济基础,推动了经济发展,成为亚洲和世界经济中最为繁荣的国家之一。
二、开放与合作东亚经济体系中的开放合作也是值得关注的模式。
此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起推广开来,传统上被称作“东北亚研究”。
当前,韩国、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了相对恒定的安全保障结构,并实现了经济合作,共同进展经济发展。
各国坚定地致力于加强互信关系,实施民间交流,加强经济关系和区域社会一体化,将东亚地区打造成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繁荣的经济区。
三、创新与技术东亚经济发展非常注重创新和技术发展,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许多尝试和探索。
东亚的制造业发达,并注重创新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带来了结构调整和新产品的诞生。
东亚经济体中的企业普遍加强在技术开发、标准制定、教育投资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
四、教育与人才东亚国家都非常注重教育体制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各国重视技术和技能的培养、科技管理和软件技术等的学习。
人才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是新技术、新产品和创新的搭档,而且也是企业和国家发展的基石。
人才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其成功的实现需要各种方面的资源,包括教育、课程、教学方式、经验分享和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要素。
东亚经济模式概要

2.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
• 即既具备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又注重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政策对经济 运行进行干预。政府充分利用经济、 法律以及行政手段调控经济,引导 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甚至利用政府 权威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3.高经济增长率
3.高经济增长率
• 高增长率是东亚经济模式的最终表现结果。 • 1974-199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年平
(4).其他方面的局限性
•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东亚精神中重群体、 轻个人的倾向性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及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局限的作用;多 元模式的重复发展现象严重化的程度已经 大大超过了经济体制的承受能力,从而出 现了资源利用不合理、群体竞争力大幅度 下降的、集体经济能力普遍不高的动荡局 面。
• (5)抵制地区保护主义,扩大区 域内贸易。
3.东亚模式的调整改善
• (6)重视区域内的相互投资,充 分挖掘东亚地区内的经济增长 潜力。
• (7)除了贸易与投资合作,亚洲 要继续探索独自的金融合作机 制。
3.东亚模式的调整改善
• (8)加强各方协调,推动国际金 融体系的改革。
三、对东亚经济模式的反思
• 1.东亚经济模式的成功 • 2.东亚经济模式的局限性 • 3.东亚经济模式的调整改善
1.东亚经济模式的成功
• 20 世纪60、70 年代以来, 以日本经济 腾飞为领头雁, 经“四小龙”而至“四 小虎”产生了一个雁行式的经济增长模 式, 亚洲经济飞速发展, 创造了“东亚 经济奇迹”。
(3).政府干预的局限性
• 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与成熟的市场机制相 矛盾,严重阻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 容易使政企和银企间关系过密,导致企业 对政府的过度依赖
东亚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

东亚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东亚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全球发展最为迅速和成功的地区之一。
这一成功背后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
本文将探讨东亚经济奇迹的成功因素和发展模式。
一、东亚经济奇迹的成功因素1. 导向市场经济的改革东亚经济奇迹的成功与地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积极追求密不可分。
这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包括市场化的价格决定机制、私有产权的保护、自由贸易等,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会。
2. 投资基础设施的发展东亚国家深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
例如,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韩国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3. 优质教育和人力资源投资东亚国家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
他们积极投资于教育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 开放的外贸政策和创新能力东亚国家积极开放市场,鼓励外贸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同时,他们注重科技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使得东亚地区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二、东亚经济奇迹的发展模式1. 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经济模式东亚经济奇迹的国家普遍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在国际市场上依靠出口取得了经济增长。
这一模式的成功在于既可以获取外汇收入,又可以通过市场竞争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2. 经济的产业升级与转型东亚国家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升级。
他们积极引进和推动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东亚国家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例如,东盟的形成和发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合作机制的建立,为地区内的贸易和投资创造了更加便利和有利的条件,推动了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东亚经济的调整与合作

东亚经济的调整与合作一东亚经济及其模式的一般描述人们对东亚各国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过程的认识一般如下:在东亚,出口导向型发展以日本为起点呈雁形向外扩展㊂这种模式也被称为 雁形模式 ,即东亚各国与地区的经济跟随日本陆续起飞,形状如同雁群㊂雁形模式的原型是日本从欧美引进产业技术,尔后,亚洲 四小龙 和东盟从日本引进产业技术,通过 模仿 别人的 模仿 ,共同创造 东亚奇迹 ㊂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东亚经济模式的表现是相当具有活力的,它使东亚经济在战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㊂首先在日本,经过战后的经济调整和恢复发展,20世纪70 8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㊂60年代开始,亚洲 四小龙 抓住时机,推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欧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迅速取得了高速增长㊂80年代,日本受日元升值的影响而加快向亚洲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转移国内产业,东盟国家和中国由此获得了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促进了经济的高级化㊂这段时期内,整个东亚国家人均G D P增长速度,1966 1973年为5.3%,1974 1980年为4.9%,1981 1989年为6.2%,创造了自产业革命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㊂其中,韩国㊁马来西亚等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新加坡更实现了人均G D P 超万美元的骄人业绩㊂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不前,与此同时, 四小龙 和东盟后来居上,雁形模式不再显著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带来严重打击,直至1999年下半年才转入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㊂一般认为 东亚模式 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政府作用方面,政府进行较强的调控和干预,一般以行政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㊂2.在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最优先发展的产业,并推行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些国家还大量引进外部发达国家的资本㊂3.在区域经济交往方面,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即雁形模式 ㊂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经济联系较紧密㊂东亚经济模式的这些特点是与本地区的自然社会条件分不开的㊂多数东亚国家㊁地区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日本㊁亚洲 四小龙 的原材料几乎全部靠进口;国内㊁地区内市场狭小,因而普遍采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依靠出口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普遍较低,只能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加工和装配等,这是其经济起步时的优势所在㊂二 东亚经济显露和隐含的问题1.雁形模式的依赖性:科技依赖和市场依赖东亚后进国家在外资主导下大跨度地跃过结构转换的各种约束,在较短时期内迅速从出口木材㊁原油等提升到出口彩电等家用电器,呈现为外资移植的结果,并伴随着两个弱点,一是技术依赖投资国,二是投入市场依赖于日本㊁产出市场依赖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从而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埋下了隐患㊂(1)科技依赖东亚若干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严重依赖于日本的技术,而日本在基础科学方面依赖于美国㊂ 四小龙 经过80年代以来持续大规模资金注入和改良技术创新机制,在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总体开发技术仍较落后㊂东盟则在各个产业技术上都缺乏自主性,对日资企业的技术依赖性最为严重㊂这种技术依赖的实质是后进国把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列车拴到先进国产业发展上,依赖性越严重的国家越容易受到侵害,经济衰退的打击就越剧烈㊂金融危机以东盟各国损失最为惨重的原因即在于此㊂808 程恩富选集。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d128a2ee009581b6ad9eb1f.png)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由于始发于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东北亚的日本/韩国等地,许多人对所谓“东亚模式”产生怀疑,把这次危归结为“东亚模式”的危机,进而全面否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这样的看法具有片面性,会误导对这次金融危机的认识。
一、并不存在单一的“东亚模式”理论界对“东亚模式”的讨论已有一段时间。
最初的分歧来自对日本以及后来的亚洲“四小龙”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
它们持续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大多数持正统观点的经济学家强调市场力量的基础作用,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它们的政府(主要是日、韩等国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1993年世界银行推出名为《东亚奇迹》的报告,将这两种观点进行调和,认为日本、“四小龙”及印尼、马来西亚、泰国8个国家和地区在1965年~1990年间的快速增长,是政府政策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肯定了日、韩和台湾地区实行的有选择干预措施起到了促进增长的作用。
这一研究引起了对所谓“东亚模式”的更多讨论。
比如,保罗。
克鲁格曼1994年撰文指出“东亚奇迹是被夸大的神话”,他认为除日本外,大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而不是提高要素生产率,与当年苏联的高速增长性质相同;伴随投入增加速度的下降,它们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最终会降下来。
1997年以来,青木昌彦等人则提出系统的“市场增强论”,从克服“协调失败”的角度对东亚政府的经济作用进行了新的阐释。
1997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也可认为是这一讨论的继续。
该报告指出:“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并且认为政府的核心使命,是完成这样五项基本任务: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性的经济环境,包括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投资于基本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保持承受力差的社会阶层;保护环境。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世界上最快的增长阶段之一。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这个地区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7%。
到21世纪初,东亚地区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引擎之一。
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东亚地区也遭遇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东亚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事件对该地区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
另外,由于贸易摩擦、政治争端等原因,东亚地区的经济一直呈现断断续续的状态。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东亚地区为何能够以如此快速的速度发展?它们采用了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将就此对东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第一篇章:东亚经济模式简介东亚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采用了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
东亚国家通常采取了类似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东亚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特别注重外向型经济和出口导向的生产方式。
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采用的模式,一般被称为“输出导向型经济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出口为导向,不断扩大外贸规模,通过外贸的逐步扩大,不断增加自己的经济实力,逐步提升国民生活水平。
此外,该模式还注重人力和资本的积累,支持国家创新发展。
第二篇章:东亚经济模式的呈现东亚地区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一些清晰的特征。
它们主要是:1. 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
东亚地区一直注重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在教育和培训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
这不仅伴随着劳动力的发展,也有利于支持企业技术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 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发展。
东亚国家是制造业的主要生产国和制造商之一,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以制造业为核心、以出口导向为主、以市场反馈为手段的宏观战略被视为是针对传统的产业结构和扭曲的市场变化下制造业需要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3. 稳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东亚国家一直以来以稳定的国内货币和财政政策为基础,保障了经济增长和成功地应对了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1)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与内涵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多样性的,还是单一的,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经济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中国和越南十个东亚经济体。
)。
在浩瀚的学术文献中,有关概念的使用及其内涵极其混乱。
因此,在探讨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问题之前,必须区分“东亚模式”、“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和“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上的差别。
笔者认为,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范畴,是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其内涵是指“亚洲四小龙”在相似的历史、宗教、文化(尤指儒教)的背景下,在强政府的干预下,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各方面实行赶超战略,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则是属于经济学的概念。
其研究对象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规律及其增长源要素,包括劳动投入要素、资本投入要素以及扣除劳动与资本投入后的促进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也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基本经济发展状况。
其本质内涵是分析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包括研究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NP的发展趋势;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经济的外部平衡能力;主要由本国(地区)人民而非外国人参与的经济发展过程及相应的收入分配关系;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注:参见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第一、三、四章。
W.W.Norton&Company1987年第二版;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页。
)。
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各门学科的相互融合,经济学家在考察一国经济发展时,已将视野从经济增长扩展到社会发展等更为广阔的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东亚经济模式的特征
• 1.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2.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 • 3.高经济增长率 • 4.高储蓄、高投资推动的增长 • 5.雁型模式
1.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东亚经济模式以对外贸易为主导的外 向型经济, 实行出口导向政策以带动 经济高速增长。从市场资源来看, 由 于国内资源缺乏, 市场容量狭小, 因 此, 经济上偏重依赖外资和外部市场; 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以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5.雁型模式
• 东亚传统的雁型模式是以日本为龙头,其 自身在向高级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将国内 许多的劣势产业以直接投资或技术转移的 →பைடு நூலகம்形式传递到低层次的国家和地区中去,其 联动模式为:日本→四小龙→东盟。以日 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行图景, 在他们之间形成了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 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
4.高储蓄、高投资推动的增长
• 东亚模式强调一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部 积累, 靠高储蓄率、高投资率推动经济 增长。各国国内储蓄率一般较高,亚洲经 济的长期稳定的增长,正是依靠较高的储 蓄率所提供的资金实现的。亚洲许多地区 的储蓄率一般高达35—40% ,而一般西 方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只有20% 。正是由 于高的储蓄率,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规模不 断扩张,实现了经济的良性循环,即高储 蓄率带来高投资率,高投资率带动经济的 高速增长从而实现更高的储蓄率。
• 1.政府的干预政策应以完善市场机制和扶 持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最终是创造一个 自由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2.东亚模式属于赶超型发展模式,而中国 的经济发展也属于此种类型。 • 3.矫正“抓大”中的政府行为。 • 4.实行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 • 5.金融自由化要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 [1]王洪良《东亚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 示》,《国际经济探索》1999年第3期 • [2]吴汉军《“东亚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改革的 启示》,《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4期 • [3]周素彦 边东海《“东亚经济模式”过时了 吗?》,《金融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2期 • [4]曾康霖 《东亚经济模式还灵不灵》,《经济 学家》1998.6 • [5]吴曙明《东亚经济模式面临挑战》,《港澳经 济》1998年第9期
3.东亚模式的调整改善
• (1)从片面追求数量增长的追赶 型战略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 平衡型战略。 • (2)从片面追求出口增长的外向 型导向战略转向以出口和内部 需求拉动并重的战略。
3.东亚模式的调整改善
• (3)对国家干预的职能重新作出 定位。 • (4)加快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 提高金融市场的广度以及深度。 • (5)抵制地区保护主义,扩大区 域内贸易。
(2).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局限性
• 这种战略的成功是冷战时期美国全球战略 思维的结果, 但随着冷战的结束, 包括美 国在内的各国纷纷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 全球生产能力供过于求, 东亚国家的传统 出口产品受到极大挑战,如钢铁、机械、电 子等传统产品的出口竞争日益加剧, 致使 东亚国家的出口市场份额下降, 进而使出 口导向战略受阻。
三、对东亚经济模式的反思
• 1.东亚经济模式的成功 • 2.东亚经济模式的局限性
• 3.东亚经济模式的调整改善
1.东亚经济模式的成功
• 20 世纪60、70 年代以来, 以日本经济 腾飞为领头雁, 经“四小龙”而至“四 小虎”产生了一个雁行式的经济增长模 式, 亚洲经济飞速发展, 创造了“东亚 经济奇迹”。 • 50、60 年代开始实施贸易立国战略, 政府制订指示性计划和产业政策指导, 对经济运行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同 时, 政府与企业间建立“命运共同体”, 以“团体精神”同外部竞争。
3.东亚模式的调整改善
• (6)重视区域内的相互投资,充 分挖掘东亚地区内的经济增长 潜力。 • (7)除了贸易与投资合作,亚洲 要继续探索独自的金融合作机 制。
3.东亚模式的调整改善
• (8)加强各方协调,推动国际金 融体系的改革。
• (9)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 程
四、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与借鉴
2.东亚经济模式的局限性
• (1).超赶模式的局限性 • (2).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局限 性 • (3).政府干预的局限性 • (4).其他方面的局限性
(1).超赶模式的局限性
• 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个赶超模式,为 了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的,不少国 家在政策上容易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 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 稳定和协调发展,容易只重视物质的 增长,而忽略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 持续发展。
(4).其他方面的局限性
•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东亚精神中重群体、 轻个人的倾向性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及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局限的作用;多 元模式的重复发展现象严重化的程度已经 大大超过了经济体制的承受能力,从而出 现了资源利用不合理、群体竞争力大幅度 下降的、集体经济能力普遍不高的动荡局 面。
东亚经济模式
主讲人(PPT制作): 资料整理:
目录
• 一、东亚经济模式的内涵 • 二、东亚经济模式的特征 • 三、对东亚经济模式的反思 • 四、东亚经济模式对中国经 济的启示与借鉴
一、东亚经济模式的内涵
• • • • • (1)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2)政府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关系; (3)出口导向型和赶超型的发展战略; (4)与文化相关的高储蓄倾向和高投资率; (5)重视家庭、教育和人际群体关系的亚 洲价值观(儒学)等。
(3).政府干预的局限性
• 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与成熟的市场机制相 矛盾,严重阻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 容易使政企和银企间关系过密,导致企业 对政府的过度依赖 • 不利公平竞争 • 制约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 极易造成大量坏账和滋生腐败现象
(4).其他方面的局限性
• 1)缺乏资本市场调控与监管能力:举 债太多,大大超过了警戒线;债款大 多数被用于做高风险的股票和房地产 投资;政府在金融体系尚未完善的条 件时,就过早的开放了国内金融市场, 到了东亚国家在面对激烈的国家竞争 时反映迟钝。
2.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
• 即既具备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又注重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政策对经济 运行进行干预。政府充分利用经济、 法律以及行政手段调控经济,引导 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甚至利用政府 权威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3.高经济增长率
3.高经济增长率
• 高增长率是东亚经济模式的最终表现结果。 • 1974-199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年平 均增长率达7.5% ,是同期发达国家经济平均增 长率的两倍以上。就是在1974—1975年的石油危 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1990- 1992年的 经济衰退时期,这一地区的经济仍能保持7%以上 的增长率,其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 断加强,经济自主能力不断提高,无论什么样的 外部经济环境,其经济都表现出强劲的势头,这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