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
简述薄层色谱工作原理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简述薄层色谱工作原理薄层色谱操作规程所谓薄层色谱法,是指通过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的吸附本领不同,在流动相流过固定相的过程中,连续发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实现各成分相互分别的吸附薄层色谱法分别法。
薄层色谱法依据固定相的支持体,分为薄层吸附色谱法(吸附剂)、薄层调配色谱法(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色谱法(分子笕凝胶)等。
在一般的试验中,大多使用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色谱法。
吸附是表面的紧要性质。
两个相都能形成表面,吸附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在其中的溶质在该表面密集的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有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由于各物质性质不同,因此物质分子停留在固体表面是由于固体表面的物质和固体内分子受到的吸引力不同。
在固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相互抵消。
固体表面的分子受到的力是不对称的,内侧面是固体内分子的力大,表面层受到的力小,所以气体和溶质分子在运动中碰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样的影响而被吸引并停留。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可以在确定条件下解吸。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剂的表面积吸附的分子和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该表面的分子之间可取得动态平衡,被称为吸附平衡。
吸附色谱过程是指不断产生平衡和不平衡、吸附和解吸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由于资料有限,因而上述对薄层色谱概述并不全面,欢迎补充。
解析薄层色谱仪的原理薄层扫描仪是可以对斑点进行扫描的专用分光光度计,用可见光或紫外光作光源,线性扫描或锯齿扫描薄层板打开后的斑点,该斑点就吸取该组分特征波长的单色光,剩余的单色光经透射或反射或发射荧光,由检测器积分起来,获得这块斑点面积的待测物质含量。
薄层扫描仪原理: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别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紧要的试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
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别;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质。
薄层色谱自显影法分离检测海洋放线菌T-2-3中抑菌成分

薄层色谱自显影法分离检测海洋放线菌T-2-3中抑菌成分目的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方法对北极海洋放线菌T-2-3提取物的抑菌成分进行研究。
方法采用大孔树脂对该放线菌活性成分进行富集,并针对活性成分进行薄层生物自显影检测。
结果经检测,Rf 0.40的点为活性化合物。
结论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是一种快速分离检测抑菌成分的实验手段。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timicrobial components in extracts of Arctic Marine actinomycetes T-2-3 by TLC bioautography. MethodsThe active fraction was extracted by macroporous resin, and detected by TLC bioautography. ResultsThe compoud of Rf 0.40 behav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ConclusionTLC bioautography is a fast method to isolate and detect antimicrobial activity components.Key words:TLC bioautography; Marine actinomycete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海洋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環境,表现出特异的代谢方式,同时可以产生结构新颖且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1]。
目前为止,已知有22000多种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70%由放线菌产生,而10000多种抗生素由链霉菌属产生[2]。
链霉菌属在放线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TLC-Bioautography)是近年来应用的一种集分离、生物活性和鉴定于一体的”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3-4]。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筛选新疆莫合烟天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活性成分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筛选新疆莫合烟天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活性成分王健;朱萍萍;倪国柱;温琳豫;支玲;胡曙晨【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4(000)020【摘要】Objective To explain nicotine in tobacco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egenerative diseases,perform the activity screening of acetyl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of Xinjiang's unique Mohe-tobacco for illuminating the action mechanism. Methods Th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bioautographic method combining TLC with biological activity assay was used to conduct the activity screening of extract solution of Xinjiang Mohe-tobacco. Results Nicotine in the extract solution of Xinjiang Mohe-tobacco appeared the white spots on the purple background by the TLC bioautography,indicating that which possesses the activity,but the white spots were weak, indicating that the nicotine content in the extract solution was unable to reach the significant inhibiting concentration,its activity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substance huperzine A;the DPPH development method revealed that the extraction solution of Xinjiang Mohe-tobacco simultaneously possesses the better antioxidant activity. Conclusion Nicotine in Xinjiang Mohe-tobacco can be com-bined with acetyl cholinesterase and inhibits its activity. The TLC bioautographic method is easy to operate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specificity in the activity screening for natural acetyl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目的:为阐明烟草中的烟碱降低退行性疾病发病率的作用机理,对新疆特有的莫合烟进行天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活性筛选。
薄层色谱的原理

薄层色谱的原理薄层色谱(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它通过在薄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使样品中的化合物在流动相的作用下,根据其在固定相上的亲和力大小而分离出来。
薄层色谱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药学等领域,是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分析方法。
薄层色谱的原理主要包括样品的制备、色谱板的制备、色谱条件的选择和色谱分离的原理。
首先,样品的制备是薄层色谱的第一步,样品需要在适当的溶剂中溶解,并通过过滤等方法去除杂质。
其次,色谱板的制备是关键步骤,色谱板通常是由玻璃、铝箔或塑料基板上涂覆一层固定相而成。
然后,选择适当的色谱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包括固定相的选择、流动相的选择和色谱板的预处理。
最后,色谱分离的原理是根据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进行分离,通常是通过极性差异来实现。
在薄层色谱中,固定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固定相的选择决定了色谱分离的效果,通常使用的固定相包括硅胶、氧化铝、纤维素等。
不同的固定相对于化合物的亲和力也不同,因此在进行色谱分离时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固定相。
另外,流动相的选择也是影响色谱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流动相的极性和流速会直接影响化合物在色谱板上的迁移速度,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通常使用的流动相包括醇类、醚类、酮类等有机溶剂,其选择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固定相的特性来确定。
薄层色谱的分离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
当样品在色谱板上进行分离时,化合物会根据其与固定相的亲和力大小而在色谱板上形成不同的斑点。
通过观察斑点的位置和色泽,可以对样品中的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总之,薄层色谱是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色谱分离技术,其原理包括样品的制备、色谱板的制备、色谱条件的选择和色谱分离的原理。
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是影响色谱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分离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
薄层色谱在化学、生物、药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TLC生物自显影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_曲建博

从天然产物中得到的成分往往要进 行生物活性测定。传 统的活性测定方法需在整个动物或某个 器官上进行, 这 要求 被测 化合物首先 被分离出 来, 并且 要有足够 大的量, 许多 从 天然产物中得到的成分不能满足这一要 求[ 1] 。目前常用的微
量 生 物 活 性 测 定 方 法, 如 微 生 物 抑 制 法 ( ST O P 、L A ST 、 CA ST 、F A ST 、BR -T est、Delv otest P ) 、酶法( Penzyme) 、免疫 测 定 法 [ enzyme -liked immuno so rbent assay ( EL ISA ) 、Cite Pr obe ] 和放射 性免疫测定法( Char m) , 可对微 量化合物进 行 较准确的活性测定, 但是这些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有一定 的局 限性。例如, 微生物抑制法虽然操作简单、耗 费低, 但是 其专 属性 和灵敏度不 高, 易 出现假阳性 结果; 酶法和放 射性免 疫 测定 法虽然灵敏 度高, 但其花费相 当昂贵, 一般不 适用于 未 经分离的天然药物筛 选[ 2] 。而 T L C 生物自显影法可弥 补以 上不 足, 其操 作简单、耗费低、灵敏度 和专属 性高, 是一种 快 速测定生 物活性的方法[ 2~4] , 尤其适用于 对具有抗菌/ 真菌, 抑制胆碱酯酶以及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 等活性成分的筛选。 笔 者 就 T L C 生 物 自 显 影 技 术在 药 物 筛 选 中 的 应 用 作 一 综述。 1 TLC 生物自显影对抗菌/ 真菌化合物的筛选 1. 1 T L C 生物自显影: T LC 生物自显影是一种将薄层 色谱 分离和生物活性测定相结合的药物筛选 方法。利用薄层板将 混合物( 如植物提取物) 在薄层板上展开后, 将薄层板与 接种 了病原微生物( 人体致病菌或植物致病菌) 的 培养基相接触, 通过一定的培养, 非活性部位会被生长出的病原微生物 所覆
薄层色谱详细资料大全

薄层色谱详细资料大全薄层色谱是在被洗涤干净的玻板(10×3cm左右)上均匀的涂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待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cm处的起点线上,晾干或吹干后置薄层板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浸入深度为0.5cm。
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cm附近时,将色谱板取出,干燥后喷以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显色。
基本介绍•中文名:薄层色谱•外文名:(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别名:薄板层析•类别属性:快速分离少量物质的实验技术原理,实验流程,注意事项,趋势,胶板,原理基本原理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的不同,或和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份分开。
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和简便的色谱 ... 。
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吸附能力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根据原点至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f):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此Rf值较小。
在给定的条件下(吸附剂、展开剂、板层厚度等),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和展开剂移动的距离之比是一定的,即Rf值是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其大小只与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因此可以根据Rf值鉴别化合物。
薄层色谱可适用小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μg)的分离:也可用于多达500mg样品的分离,是近代有机化学中用于定性,定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特别适用于那些挥发性小的化合物,以及在高温下易发生化学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实验流程铺板点样展开显色计算Rf值铺板取7.5x2.5cm左右的载玻片5片,洗净晾干。
在50mL烧杯中,放置3g矽胶G,逐渐加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CMC)8mL,调成均匀的糊状,涂于上述洁净的载玻片上,用手将带浆的玻片在水平的桌面上做上下轻微的颠动,制成薄厚均匀、表面光洁平整的薄层板,涂好的矽胶G的薄层板置于水平的玻璃板上,在室温放置0.5h后,放入烘箱中,缓慢升温至110℃,恒温0.5h后取出,稍冷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简述薄层色谱的原理和应用

简述薄层色谱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一种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离技术。
它通过将样品分子在固定相表面上的吸附、扩散和分配过程来实现分离和检测。
薄层色谱相比于其他色谱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经济实惠等优点。
薄层色谱主要基于以下原理进行分离:1.1 吸附色谱薄层色谱的固定相是一层稀薄的吸附剂(一般为硅胶或氧化铝),它能够吸附样品分子。
吸附色谱的分离基于不同样品分子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样品分子与吸附剂之间的亲疏性,它们在固定相表面上停留时间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1.2 扩散色谱薄层色谱中的移动相沿着固定相表面扩散,将样品分子带至吸附剂的表面。
扩散色谱的分离基于样品分子在移动相中的扩散速率不同。
较容易扩散的分子将在固定相表面上停留更长的时间,而不容易扩散的分子则会相对较快地通过固定相进入移动相中。
1.3 分配色谱分配色谱是薄层色谱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分配色谱是基于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分配的不平衡性来实现分离。
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反复分配,直到达到平衡。
此时,分子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将决定分离程度。
根据样品分子在两相分配的差异,可以实现有效的分离。
2. 应用薄层色谱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2.1 药物分析薄层色谱在药物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用于快速筛选药物的纯度、鉴别药物、检测药物残留等。
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可以将不同的化合物分离开来,并且可以在薄层上直接观察和识别分离的色斑。
2.2 生物化学薄层色谱在生物化学分析中也是一种常用的技术。
它可以用于生物样品中化合物的富集和分离。
例如,可以用薄层色谱对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和糖等生物分子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2.3 食品安全薄层色谱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通过将食品样品经过适当的前处理后,可以使用薄层色谱来分离和确定这些有害物质的存在与否。
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

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物质的方法。
薄层色谱是一种在平面上进行的色谱技术,它主要依靠样品组分的吸附、分配和迁移现象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和分析。
以下是对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进行详细介绍的文章。
薄层色谱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且易于操作的物质分离和鉴定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固定在薄层支持剂上的吸附剂对物质进行分离,通过比较样品与标准物质的色谱行为来进行鉴定。
薄层色谱实验的基本步骤如下:1.准备薄层板:薄层板通常由玻璃或铝质材料制成,其表面涂覆有吸附剂(常见的有硅胶、藤黄果酸等)。
准备薄层板时,首先需使用刮刀将吸附剂涂抹在板面上,待其干燥后即可使用。
2.准备样品:样品可以是单一化合物或混合物,根据待测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分离方式。
对于固态样品,通常需先进行溶解、萃取等预处理。
3.样品上样:将准备好的样品点滴于薄层板上,一般可使用微量移液管逐点滴于吸附剂上。
注意,每次滴液的量应尽量相同,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
4.色谱开展:将装有样品的薄层板放置于色谱槽中,加入溶剂并封闭。
溶剂的选择应根据待测物质的极性特征进行,一般常用的有甲醇、二氯甲烷等。
溶剂的极性需根据样品的极性进行调整。
5.迁移与可视化:将色谱槽置于恒温槽内,通过升温、降温或恒温的方式进行迁移。
当样品迁移至一定距离后,取出薄层板并进行可视化。
常用的可视化方法有紫外灯照射、碘蒸气显色法等。
6.数据分析:根据样品与标准物质的色谱行为进行对比,进一步进行鉴定和分析。
可以通过Rf值计算、色谱图形态分析等方式进行。
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的优点在于其操作简便、快速、准确。
由于其样品用量少、试剂费用低等特点,常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
但其缺点在于分离度相对较低,不适用于样品数量过大或分离度要求较高的情况。
综上所述,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待测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剂体系和色谱条件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hE是中枢胆碱能代谢的重 要物质,其活性直接影响脑内 兴奋性递质ACh的含量。它在 胆碱能突触间快速水解神经 递质ACh会加重患者的症状, 因此抑制其活性可以间接改 善症状。另一方面,促进Aβ聚 集的功能和AD密切相关。诱 导细胞过度表达会AChE伴随 Aβ表达升高,而且诱导Aβ沉积 并与之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 复合物,比单纯的Aβ更具神经 毒性,会造成周围神经元死亡。
①酶用量的改进: 当将显色剂快蓝盐B的浓度降到0.5mg/mL时,可在酶溶液浓度为1.0U/mL的条件下 出现稳定的紫色背景,但颜色很浅。 由于产生的背景很浅,不利于观察抑制斑点,因此对部分实验操作进行了改进: ⑴待测样品在薄层板上展开后,先喷酶液再喷乙酸-α-萘酯,并让它们充分反应一段 时间,最后再喷快蓝盐B。这样做可以保证在实验过程中生成更多的-α-萘酚,从而可 以比原方法使用更少的酶液。 ⑵实验中喷洒酶液后,并非用热风将板子完全吹干,而是改用冷风吹薄层板到没有 液体流动为止,并不将板子完全吹干,这样做更有利于保持酶的活性。 ②显色背景的优化 ⑴底物溶液中所含乙醇比例对显色背景的影响:乙醇浓度不宜过高,30%-40%为 宜。 ⑵底物溶液浓度对显色背景的影响:1.5mg/mL的底物浓度较为合适 ③假阳性结果的排除 将改进的TCL生物自显影方法中的乙酸-α-萘酯溶液换成α-萘酚溶液进行实验,排除 由于天然产物阻止α-萘酚和快蓝盐B反应产生的假阳性结果,提高方法的准确率
1、将所用酶溶液的浓度从6.67U/mL降低到1.0U/mL,同时降低了底物和显 色剂的用量,从而大大降低了实验所需费用。 2、将原方法利。 3、优化了显色背景,从而使抑制剂斑点更容易被观察到。
4、将改进的生物自显影方法中的乙酸-α-萘酯溶液换成α-萘酚溶液进行实验, 排除由于TCL天然产物阻止α-萘酚和快蓝盐B反应产生的假阳性结果, 提高 方法的准确率。 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此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方法已经成为一种高通量、低 花费、便于大范围推广的跟踪分离天然的方法。
三、实验步骤:
⑵点样与显色 首先,将待测样品点于薄层板一端,用合适的溶剂系统展 开,然后用吹风机将板子完全吹干,不能残留任何有机溶剂。 喷1.0U/mLAChE溶液,冷风快速吹至板子上没有液体流动,再 喷40%乙醇配的1.5mg/mL乙酸-α-萘酯溶液,也快速吹至板子 上无浮液。在37℃恒温水浴热板上放置一套培养皿,皿底放少 许水,水中放一小铁架,将板子架在架子上,不要接触到水,然后 将皿盖盖好,温热20min后取出板子,喷0.5mg/mL快蓝盐B溶液。 ⑶预期结果 如果样品有AChE抑制活性,即可观察到在紫色背景下有 白色的抑制剂斑点。若要进一步鉴定抗AChE活性成分,可利 用核磁共振光谱进行鉴定。
上述结果表明,AChE不仅和AD的胆碱能系统有关,也参与了 AD患者老年斑的形成发展以及神经元的死亡过程,而胆碱 能活性下降与AD的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密切相关,二者 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AD的恶化。目前,增强胆碱能活性仍 然是缓解AD症状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寻找活性好、毒性低 的AChE仍是开发治疗AD新药的有效途径。 目前用于治疗AD的AchE类药物除石杉碱甲外都是合成药物, 如他克林,多奈哌齐等,它们的存在活性不是很强,选择 性较低的缺点。目前发现的抗AChE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多半 是生物碱。此外,皂苷、萜类等也有不错的AChE抑制活性。
一、传统的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方法 二、改进的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方法
Rhee等采用TCL生物自显影技术对15种石蒜科植物提取物进 行了AChE抑制活性测定,发现这种方法同Ellman方法相比检测 限更低且避免了难溶样品给测定带来的不便。Marton等利用 AChE水解乙酸-α-萘酯的产物可以和快蓝盐B发生显色反应的 原理,以TCL生物自显影方法跟踪分离,显色后其背景为紫色,抑 制剂斑点显白色。然而,以上TCL生物自显影方法存在三个不 足: 第一、酶、底物和显色剂的用量较大,导致费用较高,难以大 规模应用,特别是对于研究经费不足的科研机构 第二、检测限过高,导致灵敏度较低 第三、显色背景和抑制剂斑点反差不明显,不易观察。
一、实验材料 二、仪器与试剂 三、实验步骤
一、实验材料:
天南星科植物石菖 蒲的干燥根茎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
乙醇 旋转蒸发仪 薄层板
①醇提物制备 称取石菖蒲粉末50g,加入500mL乙醇热回流提取1h,将提取液 倒出,加500mL乙醇再次回流提取,两次的提取液合并浓缩至干的醇 提物。 ②活性测定 ⑴溶液配制: ⒈底物AChE溶液的配制: AChE(500U)溶解于500mL Tris-HCL缓冲液(pH=7.8),加入 500mgBSA(牛 血清白蛋白)以保持酶溶液的稳定,此溶液可在4℃保 持活性达6个月。150mg乙酸-α-萘酯溶解于40mL无水乙醇中,再用 蒸馏水定容至100mL配成溶液(1.5mg/mL) 2.快蓝盐B溶液配制: 50mg快蓝盐B溶解于100mL蒸馏水中配成溶液(0.5mg/mL)
AD是以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老年斑、异常磷酸化Tau 蛋白构成的神经纤维缠结和突触变性、皮质及皮质下神经 元变性为特征的脑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包括 遗传因素、慢性感染、免疫缺陷和环境毒素等多种原因。 关于AD发病机制的假说有很多,如胆碱能学说、Aβ(β-淀 粉样蛋白)学说、氧化应激学说、Tau蛋白学说、神经血 管学说、基因学说等。这其中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胆碱 能学说是AD发病机制的最重要假说之一,也是目前绝大多 数临床药物的理论依据。另外,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Aβ学 说也越来越得到各国学者的认可和推崇。
AChE的生物功能: 分为催化功能和非催化 功能。催化功能是指AChE的 经典功能,即在胆碱能突触处 快速水解神经递质ACh,从而 终止胆碱能神经信号的传递。 非催化功能是指其具有诱导 轴突生长和突触形成,参与细 胞迁移、粘附和凋亡,促进造 血细胞形成和Aβ聚集以及影 响炎症和免疫反应等非经典 功能。
张旭.薄层色谱自显影跟踪分离天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 大学,2010:1-62
一、引言 二、AD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药物 三、乙酰胆碱酯酶和阿尔茨海默症 四、改进的实验方法的优势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面对人口老龄化 的世界性难题,老年性疾病的防治是刻不容缓的,这不仅是一 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痴呆症是脑部疾病引起的症 状,表现为记忆力、学习能力、方向感、语言表达能力、理解 能力和判断力等智力的整体逐渐衰退,它主要困扰着老年人, 是造成晚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阿尔茨海默病(AD)是造成 老年痴呆的最主要原因,是一种进行性和致命性疾病。